陇南:打好特困片区精准扶贫攻坚战
几亩薄田种植玉米,仅能解决一家人的口粮;几间土房年久失修,仅能遮挡风雨;全家一年不到1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这是西和县十里乡元滩村村民王宽玉家昔日的生活写照。
可现在不一样了。通过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聚焦发力,王宽玉家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家里的房屋进行了改造,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王宽玉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成为一名熟练的电焊技术工,在外务工一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
如今在陇南,像王宽玉家一样,通过扶贫攻坚发生巨大变化的家庭越来越多。
近年来,为彻底拔掉穷根,让山区群众走上小康之路,陇南市着力推进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高度融合、深度耦合,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村的内生动力,脱贫步伐进一步加快。
陇南山大沟深、人多地少,全市土地面积2.8万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仅有433万亩,全市284万人中,农业人口有246万人,农民人均耕地1.8亩左右。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启动后,陇南9县区被整体纳入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扶持范围,2013年底,全市还有83.94万扶贫对象。
贫困,成为陇南小康路上绕不开的“拦路虎”。
现实情况是,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严酷、生存条件恶劣、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高寒阴湿、深山林缘、半山干旱地区,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陇南市委、市政府认识到,要啃下扶贫这块“硬骨头”,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进行扶贫资源的大整合、大规划,开展精准扶贫。
按照这一思路,陇南市扶贫部门从全市183个扶贫重点乡镇、2433个重点村中,筛选确定了80个特困乡镇、822个特困村,把这些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区划分为25个特困片区,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和决战区。
如何把扶贫资源快速投放到最贫困的人群和最贫困地区去?陇南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区:扶贫思路要围绕特困片区攻坚调整,扶贫规划要围绕特困片区攻坚编制,扶贫项目要围绕特困片区攻坚整合,双联帮扶要围绕特困片区攻坚强化……
结合陇南实际,陇南市出台了推动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具体办法。
为了真正摸清贫困户及贫困状况、贫困成因,各县区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并逐村逐户制定针对性扶持措施: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可实行产业扶贫的地方,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对于生活在深山区、干旱山区和高寒山区的群众,通过生态移民实现易地脱贫……
在强大合力的推动下,陇南贫困山乡旧貌开始换新颜,处处是你追我赶奔小康的景象。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两当站儿巷特困片区,一个个美丽乡村串珠成链,一排排新房掩映在绿树丛中。
“照明用太阳能路灯,做饭用卫生灶和沼气,洗澡用太阳能热水器……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梦想这么快就成了现实。这几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说起扶贫建设带来的变化,站儿巷镇管江村村民范文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陇南,发生巨大变化的不仅仅是管江村,从高楼山巅到西汉水畔,从偏远藏乡到深山村落,全市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实现了精彩一跃。
在推进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陇南市每个片区都根据自身空间、区域条件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推进战略、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
陇南市要求每个片区连片开发规模至少要达到5个村以上,每个村整合项目资金要达到500万元以上,每个片区整合资金要达到2500万元以上。严格要求各县区财政扶贫资金、涉农资金向特困片区“打捆”倾斜……
实践证明,随着资金与项目的落实,制约片区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解决,不少片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逐步进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之中。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通过着力推进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培育、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为贫困地区发展“补气造血”,打牢了精准扶贫“底盘”。
通过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陇南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扶贫成绩——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110.17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63.9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44.67%,下降到2014年25.9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3070元,增长到2014年的4023元。
同时,通过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资金和项目的扶持力度,全市花椒、核桃、油橄榄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突破1000万亩;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2014年,全市输转劳务74万人,创收123亿元;通过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搬迁安置群众1.46万户6.6万人……
在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下,一个个昔日偏僻落后的村庄旧貌换新颜,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后劲越来越足了,青山绿水之间的陇南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与活力。(记者周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