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省直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交流发言摘登

15.04.2015  11:02

编者按

  按照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提出的把牢“一条红线”、扭住“四个全面”、抓好“五个最大”的要求,省直机关工委采取分系统、分行业、分专题举办专题讲座和学习交流会的方式,组织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近日,省直机关工委举办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专题交流会,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工信委、省环保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政府国资委、省旅游局、省粮食局、省政府研究室、省扶贫办12个部门的厅级和处级干部作了交流发言。现将部分交流发言摘要刊发,供学习借鉴。

深化认识狠抓关键 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基础

省农牧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刘志民

  省农牧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为推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粮食安全底线,坚定不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调研时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里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省农牧厅坚决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针对我省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的实际,把发展旱作农业放在全省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种粮的面积不变,认真实施1500万亩旱作农业工程,全力抓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有效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积极推进粮食高产万亩片区示范和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切实加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建设,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坚实战略物质基础。

  坚持现代农业发展取向,坚定不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总书记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坚持从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出发,在全省培育和壮大以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设施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和酿酒原料六大特色产业,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的经济基础。

  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系统学习总书记关于“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的重要论述,使我们对全省农业结构性矛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要把农业结构性调整作为转变方式的根本之策、关键之举,深入扎实地推进农村经济结构从“一产独唱”向“接二连三”延伸,农业产业功能从“传统单一”向“现代多元”拓展。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坚定不移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通过对总书记关于“要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等重要论述的系统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在新常态下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必须要向改革和创新要动力,真正把改革创新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根本途径。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设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探索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现代种养业,突出强化水利、农田、生态三大基础设施,努力改善农业机械、龙头企业、信息网络三大装备条件,大力推进农田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推广与创新,让改革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突出重点环节,下大功夫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尾菜处理工作,继续巩固禁牧和草畜平衡实施成果、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精准化施肥等控源节能减排及低碳农业技术,推进畜禽粪便等有机物的资源化、循环化利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生态文明保障。

加大旅游扶贫力度 助推小康社会建设

省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  杨宇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为我省加大旅游扶贫开发力度,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我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于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关键在于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旅游业是拉动贫困地区经济提质转型的升级版,是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支撑,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引擎。

  一是要在创建旅游强县上下功夫,整体推进旅游扶贫。依托大景区和区域特色旅游资源优势,选择符合条件的贫困县先建设一批旅游扶贫示范点,将“点”连成“线”,将“线”扩成面,不断扩大旅游扶贫覆盖范围。同时,积极指导适宜发展旅游的贫困县区培育壮大旅游经济,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使旅游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二是要在建设名镇名村上下功夫,集中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按照村镇建设管理规定和3A级以上旅游景区标准,集中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到2020年,使旅游名镇实现旅游人数超过常住人口的5倍,居民收入有35%以上来自于旅游业,旅游就业占总就业人数超过20%。

  三是要在开发精特产品上下功夫,精准推进旅游扶贫。坚持差异化发展理念,不断形成特色旅游扶贫模式。陇东地区围绕实施农耕文化活态传承工程,陇东南地区依托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平台,定西依托中药材基地,甘南、临夏等民族地区围绕特色民族饮食、宗教文化、节庆活动等开发体验乡风民俗的旅游产品,沿黄区域兰州、白银以及河西地区插花型贫困县区结合户外拓展及现代极限体育运动,开发多种户外旅游活动,以特色乡村旅游打造旅游扶贫高地。

  四是要在探索多种模式上下功夫,多路径推进旅游扶贫。景区辐射型扶贫,围绕建设20个大景区、30个精品景区、50个特色景区体系,把景区周边村落作为承接大景区休闲、观光和民俗文化体验的重要载体,纳入总体规划,统筹布局建设。通道景观型扶贫,依托精品丝路、黄河风情等主题品牌线路和交通干线,建设道路景观带,积极促进通道景观型乡村旅游发展。城郊休闲型扶贫,加大城郊乡镇的旅游扶贫开发力度,积极开展以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观光型扶贫,围绕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积极开发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农产品采摘等观赏体验产品以及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民俗体验产品。养生保健型扶贫,目前,全省有52个景区(点)为游客提供养生保健产品,整体带动20多个县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  张兆勤

  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和思想保证。

  一要深入系统学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今年以来,省教育厅在全省教师队伍中深入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活动,不断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担当起“兴国兴教”的历史重任。实践中感到,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战略任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在不断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中坚定信心和决心,为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

  二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以“农村中小学补短板、学前教育补数量,按岗按需招聘”为原则,统筹实施教育部和省政府教师招考项目,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破解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升教师队伍质量,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性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要加大培训力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持续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对于培养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要引导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提升综合素质,把师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课,不断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水平;二是要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突出重点,倾斜农村,全方位,多角度,层级递进,实现全员培训,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一大批“种子教师”。三是要以农村教师为突破口,全力推进面向广大乡村教师、校长的“三计划两工程”,充分发挥城市名优学校、名优校长、名优教师的作用,同时,建立健全省、市、县、学区、学校五级联动机制,坚持重心下移,不断构建和完善农村教师培训长效机制,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供持续动力。

  四要完善激励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铺设公平之路。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完善激励机制中为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力量、聚集人才。要以改善农村教育为重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向薄弱学校倾斜。要通过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工资待遇等方面大力优先倾斜农村教师,增强农村教师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交流、任教,保证农村教师队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稳定性,促使他们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力量。

认清扶贫开发形势 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李隆基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认清形势,立足甘肃实际,切实把扶贫开发放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格局、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认识,才能以扶贫开发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要直面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一是扶贫攻坚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全省贫困人口规模为全国第七,贫困发生率为全国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倒数第一,58个片区贫困县中80%的贫困村和66%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225个特困小片带。二是整体脱贫的瓶颈制约依然突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为扶贫攻坚的两大短板,特别是因病因学因灾致贫返贫问题突出。三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差距还很大。当前我省只有2项指标已经达到小康目标值,预计能够达到小康目标的指标有7项,但人均GDP等9项指标预计实现的难度大。特别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更多,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的难度更大。在这种情况下,直面问题和困难需要勇气和魄力,更需要树立信心和决心。

  二要应对挑战和机遇,进一步挖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潜能。一是力争农民人均收入增幅,今后几年年均增幅分别要达到19.6%、16.2%以上。二是正确处理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的矛盾。随着扶贫攻坚的纵深推进,越到后期脱贫难度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必须处理好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不足的矛盾。三是确保政策措施“落地生根”。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和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地,国家必然会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加快发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特困地区。

  三要创新思维和方式,进一步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一是认清形势任务,完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全力以赴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和整体战。二是打造双联平台,创新推进举措。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双联行动的核心任务,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三是破解瓶颈制约,聚集重点发力。要强化财政投入的倾斜力度,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稳步增长机制,省级和片区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市级按10%以上、插花型县按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要强化金融信贷的支撑作用,解决贫困群众发展资金短缺问题。要强化基础设施的推动作用,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要强化公共服务的保障作用,使群众得到的实惠逐年增多,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四是实施精准扶贫,增强造血功能。使扶贫开发工作由以往的“漫灌”变成“滴灌”,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效益。建立扶贫项目的管理体系,改革扶贫资金支付方式。六是强化督查考核,注重典型引导,建立完善符合实际的扶贫攻坚政策、目标、责任、考核“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注重培养和发现典型,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扶贫发展环境。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目标 着力破解环保工作难题

省环保厅科技标准处处长  颉喜东

  作为环保系统党员干部,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就是要立足环保工作实际,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环保工作新常态,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要在把握精神实质中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强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是指导我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作为省级环保部门要始终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最严格的环保措施,下最大决心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和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物,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省级环保部门一名处级党员干部,更要深入持久地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思想认识成果转化为环保实践成果,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要在紧密结合省情中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环境法治的大背景下,急需正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综合施策,补强短板,注重成效。一是解决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真正把加快发展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改善当地大气、水等环境要素质量。二是解决好调整产业结构和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矛盾。目前我省面临着削减原有企业污染物排放存量和承接产业转移新上项目污染物排放增量的双重任务,这就需要形成以环境质量改善倒逼总量减排、污染治理,进而倒逼转方式调结构的联合驱动机制。三是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作现状不到位的矛盾。从现状看,我省环保投入与全国相比还处在下游水平,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监管责任和企业的污染治理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部分突出环境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这需要我们建立环保投入逐年增长机制,严格落实《甘肃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规定》,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长效机制。四是解决好持续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与自身能力不足的矛盾。认真贯彻落实环保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切实认清全省环境监管能力薄弱、与国家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当前的工作任务的实际,尽快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高效的环境信息化支撑体系,在实践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水平。

  三要在工作落实年中着力破解环保工作推进中的难点问题。以习总书记讲话为引领,紧密结合我省实际,以加倍的努力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以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一是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到2020年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目标。二是要坚持服务小康社会大局,统筹推进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生态环境,培育和发展环保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全面强化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四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使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完善,促进不断提高环保工作整体水平。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务实创新贡献力量

省商务厅机电办主任  黑庆珍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专题,现就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享交流,以期达到共鸣与提升。

  一是要提高认识,坚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2020年之前,跟全国同时踏入小康社会,对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甘肃来说,时间不可谓不紧迫,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我认为有三层含义: 一是“一个人都不能落”,中国社会的小康必须是13亿人的小康。二是“一项都不能少”。中国社会的小康不仅要是“经济小康”,还必须是“政治小康”“文化小康”“社会小康”“生态小康”。三是“一步都不能迟”。全面建成小康,甘肃不能拖后腿。因此,我们必须用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坚定信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是要立足实际,补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甘肃建小康,关键是三农。长期以来,农民买难卖难增收难是困扰农民生产生活一大难题。如何打通农产品流通便捷渠道、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就成为我们商务部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全面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实施“配送中心县区全覆盖,农贸市场重点乡镇全覆盖,农家店行政村全覆盖”工程。二是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大宗农产品网上交易,发展“万村千乡”网络农家店,使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三是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安排外贸专项资金,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出口贸易规模。

  三是要凝心聚力,着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省委把2015年确定为“工作落实年”,对如何让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长袖善舞,两种资源互补发展,为此,商务厅提出了力争用3-5年时间,构建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为支撑、联通重要产地和销地、联通国内国际的产销衔接体系,与全国商务部门联网、上下内外贯通,加快推进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握指成拳才能打赢市场。今年商务厅将全力落实“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建设,推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辐射面广的内外贸结合市场,引导农户抱团发展,集约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产品好还要“勤吆喝”。从整体看,甘肃不少名优特农产品还处在“藏在深闺无人识”境况。应加大宣传和推介,全面推广“陇南电子商务模式”,拓展网络消费领域,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要拓展销售领域,引导农产品外贸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不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达到企业添利、农民增收的目的。三是农产品附加值需要大力提升。从国际市场看,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及其竞争力与农产品的深加工成正比。实践测算,1美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美元,在日本可增加2.2美元,而在中国只能增值0.38美元。定西土豆加工成土豆泥、土豆条,天水花牛苹果加工成浓缩果汁,甘南牛骨加工成食用明胶等等,远销世界各地,利润翻番。农产品特别是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出口为农民带来了比国内销售更好的收益,初步实现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