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推进乡村舞台建设 构筑农民精神家园(图)

25.11.2015  10:54

  “乡村舞台”建设,是在整合农村现有的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图书出版、电影放映、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场所、设施、人才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乡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阵地,组建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搭建群众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

  2014年,全市“乡村舞台”建设启动实施以来,市、县、乡三级联动,加强领导,强化措施,靠实责任,狠抓落实,较好的完成了各阶段的建设任务。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乡村舞台”1674个(贫困村735个),争取补助资金837万元(贫困村367.5万元)。全市“乡村舞台”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多措并举,狠抓任务落实

  紧扣“一路一带”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省“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提出的六条新标准,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主要工程来抓。

  一是结合全市26个特困片区带和1034个贫困村的实际,设计印制了《天水市乡村综合性文化场所情况摸底表》,对全市已建成“乡村舞台”的963(含524个贫困村)村以及还未建设的1028个(含510个贫困村)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按照新的六条标准逐村汇总核算,对精准扶贫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乡村舞台”进行分类细化,精准掌握全市“乡村舞台”建设第一手资料,做到了一村一卡,建立了“乡村舞台”建设管理台账,制定了《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精准扶贫贫困村综合性文化场所建设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制作了精准扶贫贫困村“乡村舞台”建设作战图。做到了底子清楚,任务具体,责任明确。

  二是先后召开了市“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会及全市精准扶贫、“乡村舞台”建设清水现场会、秦州现场会,总结分析全市“乡村舞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调思路、添措施、靠责任,各县(区)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为抓好全市精准扶贫、“乡村舞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完善了《重点任务细化表》,签订了2015—2017年乡村综合性文化场所(“乡村舞台”)建设目标责任书,将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层层分解,形成了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抓督查、县(区)为建设主体抓落实、乡(镇)具体负责抓实施的工作局面。

  二、调整思路,转移工作重心

  在贫困村建设“乡村舞台”,就是实施文化扶贫,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有效手段。为加快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工作要努力做到“一个提速,四个提前、四个加快”的目标,明确要求全市“乡村舞台”到2016年底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计划,完善实施方案,转移工作重心,以先易后难、先贫困村后普通村的原则为基准,结合“大数据平台”建设,确定专人对每一个贫困村进行了一次大排查,再摸家底,再理思路,“精准”掌握贫困村“乡村舞台”建设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细化实施方案,精心安排部署,确保贫困村“乡村舞台”建设有序推进。做到了在组织领导、力量配置、时间安排上符合精准扶贫、“乡村舞台”建设的工作要求。在今年年初确定的225个贫困村“乡村舞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自增压力,8月份积极向省上争取,追加贫困村“乡村舞台”建设任务169个。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贫困村“乡村舞台”建设任务436个,占任务的110.6%。

  三、部门联动,整合建设资源

  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统一管理、服务群众、先易后难”的原则,紧扣六条新标准,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集中力量办事,步调一致发力,完善要素,健全功能,着力提升“乡村舞”台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一是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等基层基础建设项目,整合现有文化站、党员远程教育、多功能活动室、农家书屋、共享工程,村卫生室、文体广场等3000余项,整合项目资金4800余万元,建成乡村综合性文化场所1674个,完成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7个、健身工程场地110个,硬化体育场地37600多平方米。同时,对率先完成“乡村舞台”建设

  任务的113个行政村,列为示范村,并制作发放了“乡村舞台”建设示范标识牌。

  二是根据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补充更新了农家书屋藏书3万余册。各县(区)根据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的实际,购置配发了演出器材、服道具等设备,为民间自办社团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特别是清水县率先推出百部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完成了乡镇数字电影放映全覆盖,行政村数字电影放映率达65%以上。为贫困村“乡村舞台”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加强培训,积极组建队伍

  上下联动,双向互动,深入开展教、学、帮、带等辅导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农村文化人才,带出了一批农村文艺团队,组建了一批民间自办文化社团。

  一是实行“乡村舞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县(区)责任制,充分利用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建立基层文化服务活动辅导站,挖掘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和文化热心人牵头组建民间自办文化社团,调动乡土文化能人的积极性,为“乡村舞台”建设提供支撑,指导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开展活动,让农民群众在“乡村舞台”建设中唱主角。

  二是市、县(区)两级文艺院团、文化馆、美术馆充分利用春节前后农民冬闲、务工人员返乡、学生放假的有利时机,与已建成“乡村舞台”的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培训辅导。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和“三区”文化人才专项服务工作者下移重心,入村辅导,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结合“文化下乡”、百村千人”农村文艺人才培训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活动,全市新组建的1600多个(贫困村735个)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积极开展体育健身、广场舞大赛、科技培训、电影放映、书画(剪纸、刺绣)展览、民俗展演、戏剧公演48000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五、创新载体,丰富活动内容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农村建设,民族民俗文化、非遗保护传承,“美丽乡村”、“文化集市”建设,“双联富民”行动,积极开展小曲、花儿会、民间老调、社火调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群众对“乡村舞台”的亲近感和认同感,真正把“乡村舞台”打造成为农民群众服务的精神家园。

  一是围绕全市“三农”和精准扶贫工作,组织编印了《果树栽培实用技术手册》、《农村实用政策法规手册》、《农村生产生活安全实用手册》等系列科普图书,开展实用技术、惠农政策和创业技能等培训班21场(次),发放科普读本、资料6000余份(本),培训农民技术员5000余人,村干部280多人,技术辐射85个乡镇、250个村(组)、1.8万名种植户和养殖户,受益人群达10万人。

  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乡村舞台”,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开展了全市“五个百万人群”和“全民健身在陇原”体育健身活动200多项(次),天水市“农合杯”桥牌邀请赛、天水伏羲武术暨跆拳道大奖赛、天水市门球比赛、迎国庆全民健身健康跑等群众体育活动近40多次,参与人数达235万人(次)。

  三是以“共享生活、共建和谐”为主题,积极开展了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文艺志愿者服务活动。举办贫困村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才艺集中展示活动360多场(次),参与群众6.8万人次;实施百部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免费放映电影3400多场(次),受众达10多万人次;组织“三区”文化人才深入贫困乡村进行文艺演出和文化辅导培训,充分发挥“乡村舞台”大舞台、大展台、大讲堂的作用,不断拓展“乡村舞台”的服务内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