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县区领导眼中的“3341”项目工程
2015年8月24日,兰州新区科天水性科技产业园世界首条水性湿法合成革生产线正在加紧生产(资料图)。
2015年5月,国内最大叶片制造企业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员工在组装风机叶片(资料图)。
2015年8月20日,兰州市水源地建设项目控制性工段——输水隧洞工程在永靖县开工(资料图)。
兰州(新城)至永靖沿黄快速通道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资料图)。
酒泉风电基地(资料图)
西固区委书记张国一——打响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转型”战役
兰州东川铁路物流中心正式通车运行,兰州国际港务区基础设施管廊及道路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开工……岁末年初,兰州市西固区一个个重大项目建成或开工,处处涌动着春的气息。
“西固区已成为西部地区生产要素最密集、工业优势最突出、科技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刚刚参加完兰州东川铁路物流中心启用仪式的西固区委书记张国一就“3341”项目工程在西固区的落实和记者交谈起来。
近年来,随着省市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计划的深入实施,西固区以工业为突出优势的形势将逐步改变,如何挖掘自身潜力,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省委提出实施“3341”项目工程之后,2013年,西固区响亮提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目标,一场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转型”战役全面打响。
西固区依托区位优势,依靠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兰州东川铁路货运中心两大核心项目,提出“建设兰州国际港务区,打造贯通欧亚的物流集散地中心”战略目标。经过3年建设,国际港务区一期规划范围内已建成总投资58亿元的兰州东川铁路国际物流中心等项目。兰州国际港务区不但成为西固区“转型”目标的龙头项目,更被列为“十三五”时期全省“标志性工程”和兰州市“一号工程”,成为我省乃至西部地区向欧亚开放的战略平台和口岸。
西固区还把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列为转型发展的重点。2014年10月,投资9000多万元升级改造的金城公园正式开放。按照“一山一港一遗存、一水一岛一古镇”的开发思路,河口古镇、十里黄河金岸、河口丹霞地貌大峡谷等项目正在全面推进。着眼于现代商贸业的发展,西固区建设了丝绸之路电商产业园。
张国一还介绍,西固区坚持惠民、便民、为民,一批特色优势项目齐头并进。农业方面,采取“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建设了明德伟业和首石发2个千亩设施农业项目。城乡一体化方面,以达川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龙头,带动周边乡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城市建设方面,争取到“建设在区”定向政策支持,启动实施一批城区路网建设项目。民计民生方面,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6.6亿元,实施了26项校安工程和56项薄弱学校改造工程;2015年,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达成合作协议,顺利完成区医院集团化改造等项目。
据了解,“十二五”时期,西固区累计投资902.4亿元,实施重点项目300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8项、建成投用140项。
甘州区委书记张健——项目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刚刚结束的‘陇商回家乡·聚首金张掖’大型招商引创活动中,甘州区现场签约12项投资项目,投资金额31.2亿元。”1月5日,张掖市委常委、甘州区委书记张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喜不自禁地说,“这是我们‘十二五’期间全面贯彻落实省委‘3341’项目工程的强劲延续,也为‘十三五’开了个好局。”
张健说:“省委‘3341’项目工程抓住了我省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实践证明,这项工程既符合省情,也适合甘州区的发展,唯有项目带动,才能获得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
“数据最有说服力。”对于甘州区过去5年的发展,张健如数家珍——
5年累计实施各类项目944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6倍;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7倍;
大力实施产业富民,至2015年底,全区贫困村有望实现整村脱贫;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862元提高至111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855元提升至19551元。
“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工程的推动,得益于张掖市委、市政府的全面贯彻落实,更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努力。”张健说。
张健介绍,在招商引资方面,甘州区明确各部门各单位项目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部门服务协调职能,健全重点项目周计划、月小结、季通报、半年总结工作机制,在强化责任落实中推进项目建设,项目落地率和成功率不断提高。同时,全面推行重点项目清单及推进计划,分别确定指导督查领导、主体责任领导、主管责任单位及主体责任人,深入一线、倒排工期、推动落实。
“只要招商项目签约,我们就采取一站式代办服务,尽最大可能减少投资商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创业成本。”张健说。
另外,甘州区还把投资规模、地方纳税贡献、促进人才就业作为招商重要指标,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落地生根;把节地、降耗、环保作为招商引资的强制性标准,限制耗能高、污染重企业落地;采取可行措施,避免了圈而不建、占而不用现象,营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民勤县委书记费生云——好项目带来大变化
民勤县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3341”项目工程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抓好项目谋划争取、落地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有力拉动了投资增长、促进了经济转型发展。
“十二五”期间,民勤县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指标较“十一五”末翻了两番以上,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提前六年实现国家规划目标任务。
民勤县委书记费生云谈到,全省“3341”项目工程为县一级做好项目工作、推动转型升级指明了着力重点,提供了行动指南,搭建了重要平台。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民勤县秉持大资源、大市场理念,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办法和重大项目供地(矿)优惠政策,着力营造“能赚钱、不受气、条件好”的投资环境,主动采取以会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大力对接、签约引进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县先后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79项,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累计达到666.2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9.03倍。
费生云介绍,为加快建设项目,民勤县持续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必须抓落实”的工作意识,推行了重大项目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公示制和月提醒制度,严格落实在建项目零差错服务、无障碍推进、高频次督查、亮红灯警示、约谈退出等制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因此,成果显而易见。“十二五”期间,民勤县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启动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千里沙漠大林带建设等项目,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实施“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建设,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建成全县第一座330千伏变电站,累计建成风光电装机容量1633兆瓦,促进了新型工业体系构建和产业结构调整。瑞安堡抢修保护和安全防范工程、圣容寺建筑修缮、明长城抢险加固等项目陆续竣工验收,加快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民勤项目区建设进程。金阿铁路建成投用,基本建成了民勤(县城)至红沙岗一级公路,开工建设了G569线北仙高速公路(民勤段),结束了民勤境内无铁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历史。
费生云说,这一系列项目的落地,为民勤县早日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永昌县委书记马国兴——从结构调整看变化
现代农业蓬勃兴起、传统工业逐渐被绿色产业替代、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新常态下的永昌县,正在实现新的突破,焕发新的生机。
这是一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十一五”末,永昌县三次产业结构所占的比重为22∶50∶28,而到了“十二五”末,这个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达到21∶31∶48,标志着全县经济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多元支撑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这些变化是永昌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带动战略带来的综合效应,也是全县干部群众创新进取、努力奋斗的结果。”永昌县委书记马国兴说。
自实施“3341”项目带动战略以来,永昌县每年新建和续建的重点项目在90项左右,概算投资在70亿元左右,项目涉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经济、风光电产业、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的主攻目标。”马国兴向记者介绍。
这几年,永昌县加快推进“一区五园、一带多点”建设,建立了一批食用菌、高原夏菜和优质饲草种植基地等项目,全县优质特色作物面积达73.8万亩,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7.1%。永昌县还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特色品牌农产品。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10592元,同比增长12%。
谈到工业项目建设时,马国兴说,永昌县坚持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先后组织实施了润农节水管材、莫高阳光生物降解母粒及制品加工等一批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循环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我们先后实施文化旅游项目20多项,投资超过16亿元。目前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达48%,比‘十一五’末增长20%。”马国兴告诉记者,永昌县加快推进骊靬文化旅游区、北海子养生度假旅游区、豹子头生态文化旅游区、御山峡地质文化旅游区、云庄寺石窟文化旅游区、月亮山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区等六大旅游区建设,深度挖掘培育红色文化旅游带和西河田野观光旅游带两大旅游品牌。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153.47万人次,同比增长26.83%,实现旅游收入7.31亿元,同比增长27.35%。
肃州区委书记杨金泉——实现经济大区向经济强区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酒泉市肃州区以“3341”项目工程为抓手,坚持搭平台、建项目、促发展,全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2015年,肃州区生产总值达166.6亿元,年均增长11.4%,是‘十一五’末的1.3倍。肃州区连续五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排第一。”说起“十二五”期间项目建设情况,肃州区委书记杨金泉侃侃而谈。
杨金泉说:“肃州区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得益于全区上下狠抓项目不松劲,集全区之力谋项目、争项目、引项目、建项目,坚定不移推进‘3341’项目工程。”
从2012年起,肃州区紧盯3个“500强”企业,组建由区级领导带队的招商小分队,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环渤海等地区为重点,开展精准招商、定位招商。5年间,全区累计签约招商项目632个,引进到位资金795亿元。
肃州区大力推行区级领导“三包一联”责任制,力促项目落地开工、顺利推进,正泰太阳能、万方线缆、万象建材等众多投资过亿元的延链补环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全区400万千瓦风电装备制造、500兆瓦光伏组件及“粉煤灰—新型建材”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三大完整产业链。巨龙物流港、酒泉电子商务产业园、华润万家超市等一批三产服务业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全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聚集发展新平台,使全区经济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实现了由第二产业“一枝独秀”向第三产业主导支撑的成功转型。
杨金泉介绍,借力“3341”项目工程的实施,肃州区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围绕国际明星城市建设,肃州区组织实施特色街区改造、园林绿化提升、城市美化亮化等工程53项,改造城区老旧小区29个,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同时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4个,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新常态孕育新希望,新蓝图赋予新使命。展望“十三五”,杨金泉表示,肃州区将继续力推“3341”项目工程的实施,全力提升产业发展、城建城管、民生保障、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和改革开放水平,努力实现由经济大区向经济强区转型升级。
清水县委书记刘天波——以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清水县通过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建设和“5551”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重大项目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势头持续向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清水县委书记刘天波说,“3341”项目工程是顺应人民期盼、推动富民兴陇的重大战略部署,清水县抓住稳增长、调结构的重点和关键,搭建了夯基础、惠民生平台,以“3341”项目工程牵引清水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力求以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发展,造福百姓。
在项目实施上,清水县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笔资金、一个机制、一抓到底”的项目工作推进机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引大引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总体思路和两个“零接触”的工作方式,严格执行项目考核,坚持重大项目工作“一票否决”制,对抓项目成效显著的干部予以重用,对项目工作考核排名靠后的乡镇、单位及主要领导进行通报批评并严肃问责。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切实做到高起点、重监管、严质量、保安全、促进度。对项目资金使用实行全过程、无缝隙跟踪管理,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刘天波说,清水县积极推进“3341”项目工程,强化项目库动态建设管理,及时维护更新信息数据,规范项目动态管理。2015年,清水县筛选储备各类重点争取项目83项,涉及投资150.87亿元。争取落实到位各类项目资金10亿元以上,谋划“十三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418项,涉及投资597.2亿元,特别是重大能源项目,在国家能源局帮扶下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中国三峡清水县白驼镇60兆瓦风电项目、国梦新能源天然气供气项目已完成核准;33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完成项目核准,正在进行征地;白沙110千伏变电站正在对可研报告修改完善;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完成备案。
2015年,全县实施各类重点建设项目140个,总投资123.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6.89亿元。至12月底,已开工134项,累计完成投资52.4亿元。通过重点建设项目带动,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3亿元,同比增长15%。
平川区委书记高云翔——聚焦项目建设加快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白银市平川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632项,完成投资155.87亿元,全区项目建设呈现出总量更大、结构更好、质量更优、后劲更强的良好态势。
平川区委书记高云翔说,这是平川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3341”项目工程,坚持以项目优化产业结构、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以项目推进经济转型而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平川区始终把工业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坚持扩张总量和提高质量并重、改造提升和引强入区并举,谋划、争取、实施了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初步形成了以“煤”“电”“陶”传统产业为主导,装备制造、清洁能源、高新技术、农畜产品深加工、砂石料资源综合利用为补充的“3+5”产业体系。
平川区先后建成容和机械、启明星无极灯、国鼎电器、熙瑞生物、特澳特番茄、枣旺饮品、赛诺生物、菁润科技等一批项目。28项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2亿元,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指标之内,万元GDP能耗下降0.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47%。
高云翔告诉记者,平川区坚持把平川经济开发区作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突出以开发区为引领的“一区多园”平台建设,基本形成了以陶瓷建材、农畜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为重点的产业体系。开发区入驻工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615家,生产总值7.35亿元。5年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5亿元,新乐雅、欧利亚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
谈到今后的发展,高云翔说,“十三五”时期,平川区将持续推进“3341”项目工程,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准确研判政策,紧盯投资导向,精心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增后劲、惠民生、利长远的项目。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推广“PPP”等建设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项目建设空间。继续实行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建设进度,强力推进项目落地开花。健全完善项目建设全程监管机制,规范项目前期工作,切实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成县县委书记李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十二五”以来,成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3341”项目建设要求,提出了“把成县建成甘肃东部名县”的战略目标和“率先在陇南市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火车头”效应,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千方百计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成县县委书记李祥说,“只有把项目建设这个核心载体和重要平台打造好,才能使工业发展有望、政府生财有道、群众致富有路。”
“十二五”时期,成县集中实施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生态项目,全力保障服务成武高速、十天高速、中贵输油输气、陇南成州民用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城市天然气供气工程、城乡电网、通讯、广电等基础设施项目。5年来,全县共实施“3341”项目479项,其中上亿元的项目29项,累计完成投资263.3亿元。
“当前,‘互联网+’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县抢抓机遇,电子商务走在了全省前列,让千年古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李祥认为,生态良好、资源丰富是成县的优势,但由于经营分散、产业链短等因素,优质农产品普遍存在销售难题,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发展以农特产品交易为主的电子商务,非常有利于把优势资源与外面市场精准对接,解决群众农产品“卖难”问题,帮助群众增收致富。2013年以来,成县在陇南先行先试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目前,全县有网店676家、快递企业41家、电商企业2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达3.7亿元。
谈到今后的发展,李祥说,成县将以全面完成厂坝矿区资源整合资产重组为带动,把原有的工矿企业转向白酒酿造、房地产开发、酒店服务、商贸流通、建筑建材等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催生新的产业支撑,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逆势稳增。同时,整合农业项目资源,依托核桃大县的品牌优势,借助电子商务,把成县打造成规模化种植、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全国核桃四化示范县”。
和政县委书记李国辉——推进项目建设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和政县项目建设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实施百万元以上项目358项,总投资391.33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5亿元,项目投资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速居临夏回族自治州8县市前列。
对此,和政县委书记李国辉认为,省委、省政府实施“3341”项目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引领和政县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强大引擎”。和政县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以项目拉动投资、夯实基础、增强实力、带动发展,推动项目建设向“更多、更高、更大、更强”的目标迈进。
“更多”,拉动产业发展的项目数量增多。李国辉说,按照“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的理念,和政县先后实施了投资5.6亿元的医药文化产业园、投资2.57亿元的生态养殖科技苑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集中扶持培育油菜、啤特果、中药材、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种植户、养殖户收入水涨船高。
“更高”,惠及民生改善的项目效益提高。李国辉说,和政县把“惠民生”作为项目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和政县结合“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牙塘河流域整流域连片开发项目,松鸣、城关、新营3个整乡推进项目和新庄乡关滩沟、罗家集乡张家山等55个整村推进项目,既提升了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又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更大”,促进经济转型的项目规模扩大。李国辉介绍说,围绕“调结构、促转型”,和政县大力实施以商贸流通、绿色环保为主的服务型和可持续型项目。其中,兰洽会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8.5亿元的和政名人国际家具建材博览中心一期工程建成运营,吸引来自省内外的多家品牌家具经销商入驻经营,极大地改善和优化了商贸服务业格局。
“更强”,推动旅游发展的项目能力增强。李国辉告诉记者,和政县紧紧抓住松鸣岩—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入列全省20个重点大景区的机遇,同步建成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三号馆和古动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桦林原址埋藏馆,相继实施松鸣小镇综合开发、松鸣岩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加快旅游提质增效步伐。新近又建成松鸣岩国际滑雪场及户外健身训练基地项目,开启了冬季旅游热潮。
渭源县委书记吉秀——扶贫攻坚更要抓项目
“十二五”期间,渭源县实施各类项目882项,投资规模达到47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0倍,有力地支撑了当地扶贫攻坚行动,有效拉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此,渭源县委书记吉秀深有感触地说:“发展要抓项目,扶贫攻坚更要抓项目。”
吉秀认为,对于渭源县这样一个贫困县来说,抓项目促发展主要有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着眼于全县发展大局抓项目,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和民生保障能力。有大项目、好项目,就会有大发展;项目多、项目优,就能快发展;没有项目就难发展。
近年来,渭源县抢抓中央和省、市各项政策叠加机遇,始终扭住项目工作不放松,强力推进“3341”项目工程,扎实开展“千亿元大招商”行动,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其中,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二五”末,全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大口径财政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倍、3.3倍、3.3倍。
另一个层次是着眼于精准扶贫抓项目,既要解决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更是考虑长远发展。项目带动能力大,脱贫人口就多;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贫困群众就能稳定发展,返贫的可能性就小。
所以,渭源县在深入实施扶贫攻坚行动中,一方面以水电路房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则以工业思维和项目方式抓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农民积极发展马铃薯、中医药、畜草产业等特色富民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发展抓项目和扶贫抓项目,看似是一回事,实质上两者的区别就跟GDP和绿色GDP一样。贫困县发展,不能不要GDP,但又不能唯GDP发展,而是要有质有量的GDP,要民富县强的GDP。”吉秀坦言,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也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近年来,渭源县项目建设结构明显优化,由原来的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工业发展等多领域全方位覆盖。吉秀说,“十三五”时期渭源县将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牢牢盯住项目建设这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主抓手”,以“五大发展理念”来推动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到2020年与全市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华池县委书记张万福——项目建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新年伊始,寒意渐浓,踏上华池这块红色热土,满眼所见,都是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华池地处偏僻,山大沟深,是革命老区,也是六盘山片区国扶贫困县。由于人口居住分散,道路通畅率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人口多,生产力落后。
如何突破“瓶颈”制约,助推华池发展“爬坡过坎”?
华池县委书记张万福坦言:“‘3341’项目工程的实施,为华池带来了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通过‘3341’项目工程持续实施,华池连续4年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项目建设投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项目的经济效应进一步放大。”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要求,华池县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突出优势资源开发和民生改善,大力发展“红、黑、绿”(红色旅游、石油煤炭、绿色农业)三大产业,全力建设工业集中区、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园、长庆油田主产区三大经济片带。据统计,落实“3341”项目工程以来,华池县累计完成投资362亿元,建成南梁红色小镇、葫芦河水源工程、新南二级公路、延安干部学院南梁教学点等341个重大项目;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76个,到位资金110亿元。项目建设真正成为华池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近几年,华池县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张万福告诉记者,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华池县始终坚持拓展与改造相结合,将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双轮驱动,实施并完成了县医院整体搬迁、县综合客运中心等重大工程项目32项。投资6.6亿元,完成了城镇街道、文化广场、垃圾处理点等小城镇建设项目310项,使全县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华池县还先后启动实施了以南梁革命纪念馆为中心的红色南梁核心景区建设项目。5年来,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增长了5.76倍,旅游总收入增长了20.8倍。“以食、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群众从文化旅游产业中获得了更多红利。”张万福说。
“3341”项目工程的实施也让华池县的扶贫攻坚迎来了春天。张万福告诉记者,以交通攻坚为引领的系列民生项目相继落地实施,为贫困区域提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全县经济呈现出总量扩张、增速加快、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基本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崆峒区委书记陈铎——全力以赴建项目促投资
2016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平凉市崆峒区“两会”随之拉开了帷幕。1月6日,作为人大代表的崆峒区委书记陈铎满面春风走出会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手中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却是沉甸甸的。陈铎说,“十二五”时期,是崆峒区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年。5年间,崆峒区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积极主动作为,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特别是“3341”项目工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业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历史性成就。
陈铎说,崆峒区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着眼强化投资拉动,大力实施项目统领战略,全力以赴建项目、促投资,有效促进和拉动了经济增长。“十二五”期间,是崆峒区项目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共实施重点建设项目886项,完成投资378.5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量分别较“十一五”时期翻了一番,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十二五”期间实施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60项,落实到位资金262.3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7倍和3.1倍。
陈铎说,着眼城乡一体化发展,崆峒区进一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人居环境显著改观,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崆峒区大力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乡村建设快速推进,建成省列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新村建设示范点68个,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0.67%。
工业经济发展一直是崆峒区的“短板”。崆峒区积极优化工业结构、大力推进工业集中项目区建设。陈铎说,通过推进峡门新型建材工业集中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崆峒项目区建设,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4%,达到9.5亿元。
陈铎说,新的成绩铸就新的发展高度,新的目标引领新的发展实践。站在“十三五”开局的起跑线上,崆峒区上下将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持续推动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合作市委书记刘永革——项目建设铺就幸福之路
行走在冬日的羚城合作,可以切身感受到“生态合作”“旅游合作”奔跑的铿锵足音,目睹“幸福合作”嬗变的崭新容姿,也可以聆听到“平安合作”“正气合作”奏响的和谐乐章。
经济增长大提速,项目建设大突破,民生民利大改善、和谐稳定大持续……甘南州副州长、合作市委书记刘永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合作市的“破茧”转型,离不开全省“3341”项目工程的引领。
“项目建设是促进合作草原经济腾飞的巨大引擎。”刘永革说,合作市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面落实“3341”项目工程,以项目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以项目夯实长远发展基础,以项目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以项目有效改善民生,以项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合作市共实施各类项目574个,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以交通、电网、社会事业和生态保护为重点的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其中,投资7287万元的格河综合治理工程格河城区段防洪工程完成建设任务,投资9800万元的西城区集中供热工程投入使用,投资2.8亿元的东二路温州商业街即将投入运行。“合作市坚持项目建设始终与时间赛跑、始终与发展共振,抢抓发展机遇,瞄准主攻区域,锁定重点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刘永革说。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千好万好不如生态良好。”刘永革说,加快生态项目建设是合作市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如今,全市面山区域森林面积增加到4.07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68.2%。
产业是发展的活力。合作市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生态农牧业、特色种植业。2012年,合作市开工建设了投资7.58亿元的生态产业园区。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已有24户企业登记入园、10户企业入场建设、2户企业试生产,生态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成为甘南州最大的产业园区。
“要让项目建设成为实现‘幸福合作’之路的重要突破口。”刘永革说,合作市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就学、就医、行路、饮水、住房等问题,让广大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记者侯若志 齐兴福 马顺龙 刘兴元 张革文 牛彦君 李保荣 周者军 邹海林 杨世智 先朝阳 惠程华 赵梅 通讯员王纲 白玉玮 图片提供高樯 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