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喜看新成就 -- 县区领导眼中的3341

08.01.2016  11:55

    原标题:-- 辉煌"十二五"喜看新成就 -- 县区领导眼中的3341

    西固区委书记张国一——打响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转型”战役

    兰州东川铁路物流中心正式通车运行,兰州国际港务区基础设施管廊及道路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开工……岁末年初,兰州市西固区一个个重大项目建成或开工,处处涌动着春的气息。

    “西固区已成为西部地区生产要素最密集、工业优势最突出、科技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刚刚参加完兰州东川铁路物流中心启用仪式的西固区委书记张国一就“3341”项目工程在西固区的落实和记者交谈起来。

    近年来,随着省市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计划的深入实施,西固区以工业为突出优势的形势将逐步改变,如何挖掘自身潜力,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省委提出实施“3341”项目工程之后,2013年,西固区响亮提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目标,一场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转型”战役全面打响。

    西固区依托区位优势,依靠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兰州东川铁路货运中心两大核心项目,提出“建设兰州国际港务区,打造贯通欧亚的物流集散地中心”战略目标。经过3年建设,国际港务区一期规划范围内已建成总投资58亿元的兰州东川铁路国际物流中心等项目。兰州国际港务区不但成为西固区“转型”目标的龙头项目,更被列为“十三五”时期全省“标志性工程”和兰州市“一号工程”,成为我省乃至西部地区向欧亚开放的战略平台和口岸。

    西固区还把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列为转型发展的重点。2014年10月,投资9000多万元升级改造的金城公园正式开放。按照“一山一港一遗存、一水一岛一古镇”的开发思路,河口古镇、十里黄河金岸、河口丹霞地貌大峡谷等项目正在全面推进。着眼于现代商贸业的发展,西固区建设了丝绸之路电商产业园。

    张国一还介绍,西固区坚持惠民、便民、为民,一批特色优势项目齐头并进。农业方面,采取“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建设了明德伟业和首石发2个千亩设施农业项目。城乡一体化方面,以达川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龙头,带动周边乡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城市建设方面,争取到“建设在区”定向政策支持,启动实施一批城区路网建设项目。民计民生方面,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6.6亿元,实施了26项校安工程和56项薄弱学校改造工程;2015年,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达成合作协议,顺利完成区医院集团化改造等项目。

    据了解,“十二五”时期,西固区累计投资902.4亿元,实施重点项目300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8项、建成投用140项。(记者侯若志)

    甘州区委书记张健——项目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刚刚结束的‘陇商回家乡·聚首金张掖’大型招商引创活动中,甘州区现场签约12项投资项目,投资金额31.2亿元。”1月5日,张掖市委常委、甘州区委书记张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喜不自禁地说,“这是我们‘十二五’期间全面贯彻落实省委‘3341’项目工程的强劲延续,也为‘十三五’开了个好局。

    张健说:“省委‘3341’项目工程抓住了我省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实践证明,这项工程既符合省情,也适合甘州区的发展,唯有项目带动,才能获得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

    “数据最有说服力。”对于甘州区过去5年的发展,张健如数家珍——

    5年累计实施各类项目944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6倍;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7倍;

    大力实施产业富民,至2015年底,全区贫困村有望实现整村脱贫;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862元提高至111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855元提升至19551元。

    “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工程的推动,得益于张掖市委、市政府的全面贯彻落实,更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努力。”张健说。

    张健介绍,在招商引资方面,甘州区明确各部门各单位项目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部门服务协调职能,健全重点项目周计划、月小结、季通报、半年总结工作机制,在强化责任落实中推进项目建设,项目落地率和成功率不断提高。同时,全面推行重点项目清单及推进计划,分别确定指导督查领导、主体责任领导、主管责任单位及主体责任人,深入一线、倒排工期、推动落实。

    “只要招商项目签约,我们就采取一站式代办服务,尽最大可能减少投资商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创业成本。”张健说。

    另外,甘州区还把投资规模、地方纳税贡献、促进人才就业作为招商重要指标,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落地生根;把节地、降耗、环保作为招商引资的强制性标准,限制耗能高、污染重企业落地;采取可行措施,避免了圈而不建、占而不用现象,营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记者齐兴福

    民勤县委书记费生云——好项目带来大变化

    民勤县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3341”项目工程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抓好项目谋划争取、落地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有力拉动了投资增长、促进了经济转型发展。

    “十二五”期间,民勤县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指标较“十一五”末翻了两番以上,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提前六年实现国家规划目标任务。

    民勤县委书记费生云谈到,全省“3341”项目工程为县一级做好项目工作、推动转型升级指明了着力重点,提供了行动指南,搭建了重要平台。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民勤县秉持大资源、大市场理念,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办法和重大项目供地(矿)优惠政策,着力营造“能赚钱、不受气、条件好”的投资环境,主动采取以会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大力对接、签约引进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县先后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79项,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累计达到666.2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9.03倍。

    费生云介绍,为加快建设项目,民勤县持续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必须抓落实”的工作意识,推行了重大项目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公示制和月提醒制度,严格落实在建项目零差错服务、无障碍推进、高频次督查、亮红灯警示、约谈退出等制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因此,成果显而易见。“十二五”期间,民勤县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启动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千里沙漠大林带建设等项目,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实施“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建设,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建成全县第一座330千伏变电站,累计建成风光电装机容量1633兆瓦,促进了新型工业体系构建和产业结构调整。瑞安堡抢修保护和安全防范工程、圣容寺建筑修缮、明长城抢险加固等项目陆续竣工验收,加快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民勤项目区建设进程。金阿铁路建成投用,基本建成了民勤(县城)至红沙岗一级公路,开工建设了G569线北仙高速公路(民勤段),结束了民勤境内无铁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历史。

    费生云说,这一系列项目的落地,为民勤县早日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报记者马顺龙

    永昌县委书记马国兴——从结构调整看变化

    现代农业蓬勃兴起、传统工业逐渐被绿色产业替代、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新常态下的永昌县,正在实现新的突破,焕发新的生机。

    这是一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十一五”末,永昌县三次产业结构所占的比重为22∶50∶28,而到了“十二五”末,这个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达到21∶31∶48,标志着全县经济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多元支撑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这些变化是永昌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带动战略带来的综合效应,也是全县干部群众创新进取、努力奋斗的结果。”永昌县委书记马国兴说。

    自实施“3341”项目带动战略以来,永昌县每年新建和续建的重点项目在90项左右,概算投资在70亿元左右,项目涉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经济、风光电产业、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的主攻目标。”马国兴向记者介绍。

    这几年,永昌县加快推进“一区五园、一带多点”建设,建立了一批食用菌、高原夏菜和优质饲草种植基地等项目,全县优质特色作物面积达73.8万亩,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7.1%。永昌县还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特色品牌农产品。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10592元,同比增长12%。

    谈到工业项目建设时,马国兴说,永昌县坚持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先后组织实施了润农节水管材、莫高阳光生物降解母粒及制品加工等一批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循环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我们先后实施文化旅游项目20多项,投资超过16亿元。目前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达48%,比‘十一五’末增长20%。”马国兴告诉记者,永昌县加快推进骊靬文化旅游区、北海子养生度假旅游区、豹子头生态文化旅游区、御山峡地质文化旅游区、云庄寺石窟文化旅游区、月亮山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区等六大旅游区建设,深度挖掘培育红色文化旅游带和西河田野观光旅游带两大旅游品牌。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153.47万人次,同比增长26.83%,实现旅游收入7.31亿元,同比增长27.35%。记者刘兴元

    肃州区委书记杨金泉——实现经济大区向经济强区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张革文 通讯员白玉玮

    “十二五”期间,酒泉市肃州区以“3341”项目工程为抓手,坚持搭平台、建项目、促发展,全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2015年,肃州区生产总值达166.6亿元,年均增长11.4%,是‘十一五’末的1.3倍。肃州区连续五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排第一。”说起“十二五”期间项目建设情况,肃州区委书记杨金泉侃侃而谈。

    杨金泉说:“肃州区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得益于全区上下狠抓项目不松劲,集全区之力谋项目、争项目、引项目、建项目,坚定不移推进‘3341’项目工程。

    从2012年起,肃州区紧盯3个“500强”企业,组建由区级领导带队的招商小分队,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环渤海等地区为重点,开展精准招商、定位招商。5年间,全区累计签约招商项目632个,引进到位资金795亿元。

    肃州区大力推行区级领导“三包一联”责任制,力促项目落地开工、顺利推进,正泰太阳能、万方线缆、万象建材等众多投资过亿元的延链补环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全区400万千瓦风电装备制造、500兆瓦光伏组件及“粉煤灰—新型建材”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三大完整产业链。巨龙物流港、酒泉电子商务产业园、华润万家超市等一批三产服务业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全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聚集发展新平台,使全区经济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实现了由第二产业“一枝独秀”向第三产业主导支撑的成功转型。

    杨金泉介绍,借力“3341”项目工程的实施,肃州区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围绕国际明星城市建设,肃州区组织实施特色街区改造、园林绿化提升、城市美化亮化等工程53项,改造城区老旧小区29个,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同时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4个,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新常态孕育新希望,新蓝图赋予新使命。展望“十三五”,杨金泉表示,肃州区将继续力推“3341”项目工程的实施,全力提升产业发展、城建城管、民生保障、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和改革开放水平,努力实现由经济大区向经济强区转型升级。

    清水县委书记刘天波——以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牛彦君

    清水县通过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建设和“5551”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重大项目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势头持续向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清水县委书记刘天波说,“3341”项目工程是顺应人民期盼、推动富民兴陇的重大战略部署,清水县抓住稳增长、调结构的重点和关键,搭建了夯基础、惠民生平台,以“3341”项目工程牵引清水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力求以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发展,造福百姓。

    在项目实施上,清水县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笔资金、一个机制、一抓到底”的项目工作推进机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引大引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总体思路和两个“零接触”的工作方式,严格执行项目考核,坚持重大项目工作“一票否决”制,对抓项目成效显著的干部予以重用,对项目工作考核排名靠后的乡镇、单位及主要领导进行通报批评并严肃问责。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切实做到高起点、重监管、严质量、保安全、促进度。对项目资金使用实行全过程、无缝隙跟踪管理,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刘天波说,清水县积极推进“3341”项目工程,强化项目库动态建设管理,及时维护更新信息数据,规范项目动态管理。2015年,清水县筛选储备各类重点争取项目83项,涉及投资150.87亿元。争取落实到位各类项目资金10亿元以上,谋划“十三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418项,涉及投资597.2亿元,特别是重大能源项目,在国家能源局帮扶下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中国三峡清水县白驼镇60兆瓦风电项目、国梦新能源天然气供气项目已完成核准;33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完成项目核准,正在进行征地;白沙110千伏变电站正在对可研报告修改完善;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完成备案。

    2015年,全县实施各类重点建设项目140个,总投资123.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6.89亿元。至12月底,已开工134项,累计完成投资52.4亿元。通过重点建设项目带动,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3亿元,同比增长15%。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