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坚: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打好精准脱贫与双联行动组合拳

08.12.2015  19:22

  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打好精准脱贫与双联行动组合拳

  欧阳坚

  (2015年12月7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扶贫开发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要求。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最近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维,标志着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成为未来五年扶贫工作的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进入精准扶贫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对我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1+17”精准扶贫和双联行动进行理论概括,找准深度对接、融合的途径和办法,对打赢我省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开展扶贫理论概括的时机已趋成熟

  中国是最有资格出扶贫理论的国家。反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贫困抗争的历史。改革开放37年来,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成为全球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我国的扶贫攻坚,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对这条道路中规律性认识的理论概括将成为最具意义的反贫困科学理论。

  甘肃是最有底气总结扶贫经验和成效的省份。甘肃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在我省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启动“三西”扶贫建设,拉开了全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努力,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从1982年的1254万减少到去年的417万,贫困面由74.8%缩小到20.1%,贫困群众的收入由不足100元增加到去年的4897元。在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生态移民、劳动力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为全国扶贫工作创造了有益借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省委实施了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1+17”精准扶贫行动,在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上进行了持续探索,逐步积累了不少有特色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认真总结、深入提炼、复制推广这些经验不仅对甘肃打赢扶贫攻坚总决战意义重大,而且对全国乃至全球反贫困也将有所裨益。

  新的形势任务需要进行理论概括、创新。现在到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需要总结成熟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思想创新,以便更好地指导、引领和推动扶贫开发实践向纵深发展。

  总体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理念、经验模式,现在到了对扶贫经验和做法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的时候了。

  二、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战略要义

  (一)我国扶贫战略、思路的一次全新调整。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先后深入河北、贵州、甘肃、河南、海南、湖南、内蒙古、陕西、山东、云南、新疆等多个地方的贫困地区进行调研,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精准扶贫的重大理论和政策命题。这是基于对37年扶贫实践与探索的深刻把握,对面临问题的清醒认识而做出的战略调整,这一战略调整,既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样的一语中的的精辟论断,也有着眼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样关键一招的战略高度。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面积、大范围、大规模的贫困状况和贫困人口已经消除,现在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深山区、石山区等条件严酷和生态脆弱地区。解决这“最后一群人”的问题,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精准攻关,实现扶贫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核、保障精准;必须根治资金使用上撒胡椒面、政策落实上跑冒滴漏、监督管理上软弱不力的顽疾,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革命性转变。

  (二)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把握精准扶贫的战略深意。在宏观层面,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高度,强调扶贫工作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特殊重要性,要求做到“认识精准、重心精准”。贫困地区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工作重心和注意力,要聚焦到扶贫工作和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要把扶贫成效与业绩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在中观层面,从全局重点任务部署的角度,强调扶贫工作的指向性、有效性,要求做到“措施精准、管理精准”。做好扶贫项目设计、确定扶贫方式方法,提高扶贫项目的针对性、适应性。做好贫困村的组织建设和帮助支持工作,做到因村派人和管理精准。在微观层面,从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强度,强调扶贫工作的执行力和实效性,要求做到“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重点瞄准具有发展潜力的贫困群体,以村、户为项目单元,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菜单式扶贫,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

  (三)形成配套化、组合式的政策措施。一是政策措施必须成龙配套。实践证明,靠单打一的办法、碎片化的政策,扶贫难以见到明显效果。必须用整体性的思维、协同性的措施和打组合拳的办法,多管齐下,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富民产业等领域的扶持政策,要相互协调,不能有短板;各行业部门的扶持政策,要有效衔接,不能各自为政,更不能相互“打架”;各级各部门制定的政策,既要与当地实际和群众意愿相吻合,也必须相互嵌入、天衣无缝,绝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二是凝聚全社会的力量。现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氛围已经形成,社会上有能力、有意愿参与扶贫的企业、组织和个人也越来越多,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机制和平台,畅通全社会合力推进扶贫的渠道。把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律保障的治理体系在扶贫攻坚中精准化,突出党委、政府抓扶贫的主体责任,同时尽最大努力、求最大共识、实现最佳效果,使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把定点帮扶、东西扶贫协作和社会公益扶贫的力量、资源集中起来,统筹安排使用。落实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企业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氛围。三是激发内生动力。说一千道一万,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实施脱贫攻坚,必须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扶贫先扶志。人穷志不短方能渡难关,内因起作用脱贫才有希望。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心。扶贫要扶智。帮助贫困群众掌握致富技能、提升能力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组织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走出去,开阔视野,看到差距,让他们等不起、坐不住,主动干起来,先在观念上脱贫。

  三、推进脱贫攻坚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

  脱贫攻坚是我省的“一号工程”和“十三五”时期压倒一切的最大任务。双联行动是省委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大创举,其核心任务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两项行动的深度融合,是践行党的宗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小康的治本之策。为此:

  要在战略上融合。着眼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层面上,来思考和谋划两项行动。在服从全省大局、服务中心工作中,来深化和推进两项行动。把两项行动作为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贫困地区各项方针政策的综合平台。这样,才能找到契合点、把准着力点,互促共进、相得益彰,富有生机活力。

  要在目标上融合。着眼“不能少一个”的全面小康目标,用共享发展的理念来落实和深化二者融合。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双联与扶贫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项行动都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主攻方向和靶心。双联要进一步把主要精力向脱贫攻坚聚焦。

  要在力量上融合。着眼集中主要兵力精力打攻坚战,从力量配置上支撑两大行动在工作主体上实现融合。把驻村的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等整合起来,统一号令,一致行动,打造精准脱贫的攻坚队。把党政机关的力量、党员干部的力量、社会各界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汇聚起来,让党政机关的特殊优势、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爱心人士的慈善捐助、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及公益性组织的公益行为,都能各展所长、发挥作用。

  要在工作上融合。着眼“三个重中之重”,从工作安排部署、推进落实、评估奖惩上切实融合。以双联“六大任务”的落实,促进精准扶贫“1+17”政策措施的落地,以精准脱贫的实绩来检验双联行动的成效。在宣传政策上,把中央扶贫的政策措施和省委“1+17”精准扶贫方案作为宣传重点。在反映民意上,要做到制定脱贫计划请群众参与,实施脱贫项目请群众监督,脱贫效果由群众评判。在促进发展上,着力在培育富民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在疏导情绪上,要尊重群众意愿、建立公开办事制度,调动群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在强基固本上,要帮助建强贫困村党组织,提升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在推广典型上,要广泛宣传推广精准扶贫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土壤,理论是攻坚的指南。我们应从多方面、多角度、系统化地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论概括与探索,为双联行动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统一思想、创新实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