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创新社会扶贫机制补齐全面小康最大短板

07.12.2015  11:52

确保我国目前7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脱贫,实现真正的全面小康,“十三五”规划《建议》将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的扶贫工作相当艰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吕雅琴副教授在采访中强调,脱贫任务需要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引导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在扶贫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悉,按照我国现行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截至2014年底我国有7017万的贫困人口,而如果按世界银行2015年10月4日公布的新国际贫困线标准1.9美元计算的话,我国还有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扶贫工作形势如此严峻,因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吕雅琴介绍,我国目前的扶贫工作从总体来看还是以政府发动或以政府部门为主体。政府扶贫模式虽然在资金、推动力、覆盖面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在扶贫方面却具有许多政府所不及的优势。首先,社会力量扶贫的精准度高。社会组织的成员绝大部分来自基层,更易贴近贫困群体,在做每一个项目之前,社会组织通常都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调研,走访贫困群体,因此扶贫的精准度较高。其次,社会扶贫能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发挥合力效应。社会扶贫资金主要来自个人和企业的捐赠,通过募集这些零散的社会资金,能够积少成多,产生巨大的合力效应,一方面补充政府扶贫资金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沟通与交流,强化社会共同认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再者,社会扶贫效率较高。社会力量在开展扶贫工作时由于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灵活,比政府更具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再加上公信力是社会组织发展的生命线,缺乏公信力或效率不高会使社会组织很难获得持续的资源支持,这种压力客观上促使社会组织廉洁自律并不断创新、提高扶贫效率。所以社会扶贫能够以其灵活、精准、专业、高效等优势弥补政府扶贫的不足。

在吕雅琴看来,在“十三五”期间完成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需要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引导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在扶贫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目前社会扶贫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吕雅琴举例说到,目前企业的公益捐赠可以在其年度利润的12%以内给予税前扣除,个人的公益捐赠可以给予30%以内税前扣除,但是都要通过具有免税资格的团体或单位开具的捐赠发票才能兑现。而现在全国60多万家社会组织中,仅陆续批准了600多家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组织,这大大影响了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和社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因此要按照国家税收法律及有关规定,全面落实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收减免等扶贫公益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二要加强扶贫宣传,建立激励体系。把扶贫纳入基本国情教育范畴,开展扶贫系列宣传活动。推进社会扶贫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宣传最美扶贫人物,推出扶贫公益广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扶贫参与理念,营造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三要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的调查,建档立卡,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结合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按照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要求,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社会扶贫项目规划,并依托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建立起统一的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为社会扶贫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推进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有效对接,实现社会扶贫和精准扶贫有效结合。四要着力打造精品扶贫公益品牌。精品扶贫公益品牌是一面旗帜,能够吸引、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如“光彩事业”、“希望工程”、“母亲水窖”、“雨露计划”等知名扶贫公益品牌在引导社会扶贫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五要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快推进政府面向社会购买扶贫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等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竞争,积极承担扶贫项目的实施。(记者:李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