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联发挥优势投身精准扶贫
握笔的手如何去料理农事?文艺界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文联如何在精准扶贫中有所作为?近年来,省文联立足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爱心、动员力量,既靠政府又靠社会,既抓物质又重精神,以高度的责任、开阔的视野、满腔的热情、切实的行动,发挥优势投身精准扶贫。
发挥文艺感召力,汇聚多方力量
围绕精准扶贫这个大课题,省文联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他们认为,文联最大的优势是文艺人才,是广泛的社会覆盖面,是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由此,他们找准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切入点、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为了募集项目资金,省文联充分运用文艺的感召力,精心动员组织各方力量,为帮扶村注入发展动力。我省著名艺术家陈伯希、莫建成、张改琴、康金城、木月等先后捐献精美艺术作品220余幅,通过拍卖为帮扶村筹集资金258.6万元。省文联还动员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宁夏等地企业家筹集帮扶资金174.4万元;争取配套项目资金1247万元。经多次协调,他们联系了扬州龙腾照明集团有限公司为两个村捐赠太阳能路灯160盏,目前正在安装调试。
在资金的保障下,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多管齐下,完成自来水入户426户,修建硬化道路40.5公里,修筑河堤5公里,修建文化广场3处,幼儿园2座;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在高庙村发展基础肉羊养殖,洋芋及中药材种植产业,在张坝村发展跑山鸡养殖、木耳及蘑菇种植产业,扩大种养殖规模,延伸产业链条,近期正在策划定西爱心牌土豆包装及营销工作,形成研、产、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基层组织不断加强,村容村貌逐渐改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联在帮扶过程凭借一份责任,凭借一腔热情,让社会各界的爱心竞相迸发,共筹集到社会资金435.2万元,到位项目资金1092.4万元。
突出文艺感染力,建设美丽乡村
双联点交通闭塞、思想保守、文化落后,为了改变这种面貌,省文联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建设田园乡村、文化乡村、美丽乡村,提升群众幸福感。
为了让农民群众受到美的熏陶、过上美的生活,省文联组织省楹联协会为帮扶村量身创作楹联,邀请翟万益、林涛、刘满才等10名全省著名书法家书写,力求将古老的书法艺术以最美观最实用的形式呈现在农家小院。经过数十次沟通,省文联因地制宜地把铁铸、亚克力材质的楹联挂在干旱少雨的高庙村,把景德镇烧制的瓷质楹联挂在潮湿多雨的张坝村。村民从开始的不热心、不配合、不接受,到现在争着要、抢着要,爱不释手,目前已定做安装楹联300多幅。省文联还组织省美协、省书协创作书画作品600余幅,省摄协拍摄全家福和“双联的笑容”220余幅,冲印装裱后送到农户家中。名家的书法中堂换下了悬挂多年的神符,名家的“福”字送到了农家院落,乡村新风替代了陈年陋习。
为了让更多的文化力量注入帮扶村,让更多的文化元素植根基层,省文联积极争取中国文联和国家级文艺家协会的帮扶,向中国文联积极争取,将武都区命名为“中国高山戏文化之乡”,获得高山戏传承发展项目启动资金50万元。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省文联组织文艺家深入帮扶点,以双联和精准扶贫为题材,创作了陇剧《洮水谣》、电影《此木生芳》,出版了甘肃双联行动乡土文学读本——《心灵的乡村》,组织本土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在《甘肃作家》发表,近期又推出《春天,我们出发——甘肃“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读本》。这些活动,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接通了地气,激发了灵感,提高了艺术水准。
拓展文艺影响力,宣传扶贫成果
省文联围绕全省精准扶贫大局,组织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文艺工程,为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宣传鼓劲、助威增势,全面系统地回顾梳理甘肃双联和精准扶贫行动的历程,深入探析甘肃扶贫行动的巨大成果和陇原大地发生的喜人变化,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准扶贫主题文艺精品和品牌活动,鼓舞了干部士气、展示了甘肃形象,将扶贫攻坚的甘肃模式逐步推向全国。
省文联邀请何建明、邱华栋、李迪等6位知名作家与省内4名有实力的中青年作家一道奔赴扶贫点进行采风创作,对甘肃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度采写;邀请中国曲协副主席郭刚、马小平,国家一级演员杨子春、张保和等到酒泉玉门、瓜州等地开展了甘肃双联行动精准扶贫乡村行采风创作活动;邀请姚明、肖白等10名全国著名音乐家赴基层双联点进行采风创作。此外,还举办了甘肃省第三届双联和精准扶贫行动作品展,用书法、摄影、美术、剪纸作品等形式,集中反映双联及精准扶贫的丰硕成果和农村面貌的喜人变化。
文艺精准扶贫,使帮扶村的道路平坦了,村庄亮丽了,乡亲们心里亮堂了,致富信心更足了。文艺精准扶贫,也使省文联干部深切感受到了基层对文化的渴求,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自身的价值,从而迸发了更高的工作热情,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文艺家下基层体验到乡村的巨大变化,视觉受到强烈冲击,心灵得到洗礼,创作热情空前提高。(通讯员陇文 记者孙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