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消费品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工信发〔2016〕434号
各市、州工信委,有关省属企业:
为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根据《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我委制定了《甘肃省“十三五”消费品产业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11月4日
甘肃省“十三五”消费品产业发展规划
消费品产业是我省重要的民生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承担着满足消费、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省消费品工业总体上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扩大有效供给能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40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241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甘发〔2016〕20号)、《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甘政发〔2015〕90号)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6〕23号),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现状
1 、经济总量实现较快增长。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企业799家,从业人员10.38万人,资产总计1052.9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92.56亿元、利税总额206.19亿元、利润总额68.77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17.21%、15.52%和19.26%。饮料酒、肉制品、乳制品、果汁及果汁饮料、食用植物油、纸制品、塑料制品、服装等产品生产能力有较大幅度增长。
2 、区域特色产业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建设了一批以消费品为主导的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以武威为核心区域,辐射张掖、嘉峪关形成了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带,酿造葡萄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建成葡萄酒庄9个,莫高、威龙、皇台、祁连、国风、紫轩等万吨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在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酿造葡萄种植和葡萄酒加工产业、啤酒麦芽和啤酒花等酿酒原料加工基地初具规模。以定西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地区形成了马铃薯种植、脱毒种薯繁育和生产加工基地,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0多家,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甘肃圣大方舟、陇西清吉、张掖有年、甘肃巨鹏等马铃薯淀粉、速冻薯条、方便食品精深加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以陇南武都为核心区域,形成了油橄榄等特色林果产业基地,油橄榄种植面积达到36.3万亩,生产加工企业11家,年加工鲜果能力达到1万吨,初榨橄榄油采用世界最先进的高速离心冷榨技术,主要理化指标达到了欧盟标准。以临夏为核心区域,辐射带动甘南形成了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产业基地,八坊清河源、康美牛业、甘南安多、燎原乳业、兴强地毯、学和民族用品、神韵砖雕等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提高,甘肃省清真食品国际认证中心获得马来西亚认证,为清真食品出口建立了绿色通道。以食品和粮油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武威黄羊工业园区、以制革及皮毛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临夏广河皮毛加工产业基地、以百合为主导产业的兰州七里河百合产业基地等已形成一定规模。张掖、武威、酒泉、平凉、庆阳、天水等地果蔬加工产业基地取得了较快发展,果品储藏包装、果脯及果汁饮料加工成为区域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3 、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产业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全省规模以上消费品企业仅799户,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仅20%左右;资产运营效率低,总资产贡献率比全国消费品工业低7.06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布局分散,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低,80%以上为中小企业,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12户,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中低端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消费品工业主要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同质化,特色优势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不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创新人才缺乏,工业设计研发能力弱,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低,技术进步、成本控制与东部地区有明显差距。企业管理水平低,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家族式管理较多,影响企业自身发展。四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企业营销策划、销售网络建设以及互联网营销滞后,消费品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品牌影响力弱,市场投入不足,品牌宣传不到位,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多数产品只在省内或周边市场销售,省外市场份额较低,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弱,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营销管理理念和模式创新亟待加强。
( 二)发展环境
1 、消费升级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不同群体、地域对消费品的刚性需求和升级换代的需求为消费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三五”末,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10000美元,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0元左右,年均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特色农产品、畜产品、酿酒原料、果蔬产品、皮毛等资源,为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和皮革制品等消费品行业产业升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使甘肃与新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开放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随着资本产品互通、技术人才交流、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对接合作、平台服务共享等进一步加强,政策和市场机遇效应叠加,为甘肃消费品工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2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将推动消费品工业快速发展。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50%以上,将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个百分点左右,释放出来的巨大的消费需求,将促进消费总量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国家进一步完善人口发展战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大健康产业、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等,将带动健康服务产品、婴幼儿和老年人群消费品市场需求。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将促进消费品工业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及“1+17”精准扶贫方案,明确提出,通过引进培育壮大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带动贫困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倾斜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市场建设等,产业扶贫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将会进一步促进消费品工业发展。
3 、经济环境和消费需求变化促使消费品产业面临新挑战。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市场低迷,发达国家对轻工产品设置更多技术性贸易壁垒,产品出口增速下降,国内传统产业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快速减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新常态”下工业生产增速放缓,投资、出口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减弱。我省消费品工业发展水平低,企业创新能力弱,产品品种、品质、品牌与国内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大部分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不能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部分企业诚信缺失,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因此,我省消费品工业保持稳定增长、有效改善供给结构、突破发展瓶颈和实现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提高消费品有效供给能力;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实施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行动,打造一批从原料基地到终端消费品的绿色产业链和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推动传统消费品产业改造提升,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和优势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我省消费品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带动技术、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坚持结构优化,集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中高端消费品有效供给。突出特色优势,以产业链为纽带,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主导产业鲜明、公共服务健全的消费品产业集群。
坚持品牌引领,提质增效。加强自有品牌培育,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价值链升级。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广先进质量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坚持清洁生产,绿色低碳。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节能降耗及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消费品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省消费品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基本形成,知名品牌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优势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0%,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培育6个集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改造提升10个传统消费品制造行业。
——力争培育10—15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100户产值亿元以上龙头企业。
——建设3—5个消费品工业研发设计中心,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左右。
三、发展重点和任务
(一)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以发展精深加工、丰富产品种类、培育优质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以企业为主体,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建设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精准作业和机械化生产等技术,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以基地为载体,以产业链为纽带,加快建设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及精深加工基地、临夏甘南平凉特色清真肉制品深加工基地、陇东南特色林果业贮藏配送及加工基地、河西地区粮油及酿酒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兰州百合及玫瑰产业基地,打造千亿元绿色生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1 、肉制品加工产业链。提 高肉制品加工原料保障能力,加快建设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标准化养殖基地,发展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养殖场,肉牛、肉羊、生猪出栏达到2300万头(只)以上。加快繁育优良品种,建立动物源食品安全质量监控体系,保障肉制品原料品质。提高工业化屠宰加工水平,工业化屠宰率达到70%,原料肉加工率达到30%。推广使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肉制品加工工艺,发展速冻肉制品、冷鲜肉、中西式肉制品、预制食品等产品。利用动物骨、血、肠衣、内脏,发展骨粉、骨油、动物酶、胶原蛋白、血清等产品,提高肉类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肉制品加工产业链实现产值200亿元。
2 、特色果蔬加工产业链。 依托优质林果和高原夏菜资源,重点发展保鲜果蔬、真空冻干果蔬、果脯、果酱、罐头、天然果肉原汁等产品。支持苹果、枸杞、红枣、核桃、葡萄、沙棘、啤特果、食用菌、籽瓜、菊芋、玫瑰等地方特色产品开发,改进生产工艺,改善产品包装,发展适合电商销售的食品,提升加工转化能力。提高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水平,推广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新技术,提取生物活性物质,延长产业链。果蔬加工产业链产值达到150亿元。
3 、马铃薯深加工产业链 。围绕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以我省中部马铃薯主产区为重点,建设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发展适宜加工、形态规整的浅芽眼、高淀粉马铃薯加工专用品种,马铃薯种植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加快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推广先进的复合薯片油炸后成型技术、薯丸薯饼成型脱膜技术、废渣处理的菌株筛选以及废水、废渣资源化利用新技术,重点发展薯片、薯条、薯丸、薯饼、薯泥等休闲食品,以马铃薯为主要原料的馒头、面条、方便面、糕点等主食化产品。延伸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链,开发变性淀粉、食品添加剂、绿色环保的工业助剂、生物材料等精深加工产品。鼓励企业提高马铃薯深加工废水中蛋白质回收率和皮渣利用率,减少污染,增加效益。马铃薯深加工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
4 、百合加工产业链。 以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为核心区域,辐射带动西固区、榆中县、临洮县、永靖县等周边地区,建设百合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20万亩,种球繁育基地5—10个。充分挖掘百合的食用、药用和保健价值,依托华泰天润、金德百合等骨干企业,建设兰州百合产业园,改造提升真空鲜百合、mini碗装片状充氮鲜百合、高档无硫百合干等产品档次,开发百合脆片、百合复合片、百合饮料、百合过塑、百合八宝粥等休闲食品,百合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达到30%以上。发挥西北师大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创新联盟科研优势,突破百合病毒性品质衰退、贮藏期抑菌防腐、脱毒种球繁育、无硫干制等关键技术,加快百合多糖、百合含片、百合口服液、百合药膳等保健食品开发,提高百合产品附加值。百合加工产业链实现产值50亿元。
5 、油橄榄加工产业链。 围绕建设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以陇南武都区为核心区域,建设10个生态经济型油橄榄基地,加大油橄榄种植适生区开发,引进推广抗旱抗寒优良品种,扩大种植规模,油橄榄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冷榨工艺和自动化加工设备,提升油橄榄加工技术水平,扩大特级初榨橄榄油生产能力,延伸发展橄榄油软胶囊、化妆品等衍生产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设油橄榄生产加工原料基地,开展国际对标,提高产品品质,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在改进产品包装、研发餐用橄榄果、橄榄油精深加工、废渣废水循环利用等方面开展。
6 、特色小杂粮加工产业链。 以提高平衡膳食水平、降低营养损失为标准,开发特色小杂粮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小杂粮加工业向安全、健康、营养、方便方向发展。围绕我省小杂粮优势产区,建设以庆阳、白银、定西、张掖为重点区域的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以荞麦、燕麦、粟米、良谷米、绿豆、蚕豆、豌豆等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品和营养保健食品。特色小杂粮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
(二)改造提升传统消费品制造业
1 、乳制品及饮料制造业。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继续完善“分散养殖、集中挤奶”和“集中饲养、集中管理”的生产组织模式,扩大机械化挤奶覆盖面,鼓励发展生鲜乳质量第三方检测体系,提高生鲜乳质量。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自建或通过参股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建立稳定可控的奶源基地。推进乳制品加工与生鲜乳协调发展,促使我省乳制品人均占有量达到30千克以上。重点发展超高温灭菌乳、酸乳、巴氏杀菌乳、乳粉、干酪、奶油、干酪素等乳制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脱脂乳粉、乳清粉、乳蛋白、乳糖、果味乳、功能乳、冰激凌等含乳饮料,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促进牦牛乳特色资源开发,支持燎原乳业、甘肃华羚等企业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牦牛乳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基地,打造高原绿色乳制品品牌。围绕消费升级需求,开发绿色健康饮料,丰富产品种类,扩大天然果肉原汁及饮料加工能力,实施饮料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工程,改造提升现有饮料生产线,推动乳制品和饮料制造业规模化生产。
——重点实施武威荣华新型农业股份公司建设年产30万吨液态奶生产线和2万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线、甘肃三元乳业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8万吨液态奶生产线、甘肃华羚实业集团牦牛乳产业园搬迁改造及日处理300吨牦牛乳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线、天水长城果汁有限公司10万吨果蔬汁加工示范基地、甘肃亚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保健品及饮品开发、甘肃京奥港天然矿泉饮品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饮料生产线等项目。
2 、酿酒工业。 推动酿酒工业向品质特色化、制造智能化、消费理性化转变。葡萄酒重点发展干型、半干型、半甜葡萄酒及白兰地、冰酒、起泡酒和个性化葡萄酒,推动葡萄酒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支持引进葡萄酒酿造关键设备及工艺技术,推广使用先进的浸提、低温发酵、人工酵母、急速冷冻等工艺技术,发展中高档葡萄酒,发挥河西地区优质酿造葡萄产区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者自建葡萄酒庄,发展集种植、加工、产品推介、生态旅游和文化展示为一体的葡萄酒庄园经济;啤酒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为目的,稳步发展传统型普通啤酒、纯生啤酒,鼓励发展无糖啤酒、无醇啤酒和保健型啤酒;加快啤酒企业改造升级,提高智能制造、信息化和综合利用水平,支持啤酒大麦、啤酒花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白酒重点开发区域特点鲜明、品质优良、适应大众消费需求的产品,推广应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酿酒工艺、发酵水平和装备水平,发展口感丰满、香醇、个性特征鲜明的优质中低档酒和保健酒,加强酒糟生物转化和资源化处理、冷却水循环利用、生产废水治理,实现绿色清洁生产。推动酿酒工业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发展10—20个特色葡萄酒庄、酒堡, 5—10户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
——重点实施甘肃莫高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莫高•中国葡萄酒城、武威久石红葡萄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葡萄酒庄园、甘肃天河酒业有限公司天河生态酿酒城、平凉新世纪柳湖春酒业有限公司养生酒技改等项目。
3 、传统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业。 推动传统食品向安全、健康、营养、方便方向发展,加快地方特色食品工厂化生产,加强对食品包装保鲜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食品加工先进的新技术、新装备,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支持兰州拉面、陇西腊肉、靖远羊羔肉、静宁烧鸡、甜胚子、灰豆子等地方食品,采用现代加工包装新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扶持岷县点心、玫瑰鲜花饼等传统焙烤食品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扩大市场规模。
4 、烟草工业。 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烟草工业的支持,促进卷烟计划与生产能力相适应,优化烟草产品结构,增加三类以上卷烟产量比重,实施精品“兰州”卷烟专用生产线技术改造和天水卷烟厂异地改迁项目,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需求。
5 、皮革及其制品业。 推动皮革工业向绿色、高品质、时尚化、个性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加快少铬无铬鞣制技术、无氨少氨脱灰软化技术、废革屑污泥等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三维(3D)打印新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鼓励企业采用智能自动化装备,改造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发展基于脚型大数据的批量定制、个性化制造等智能制造模式,推进线上线下全渠道协调发展。依托我省皮革资源和产业基础,以绿色环保清洁生产为目标,以临夏广河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鞋面革、服装革、包袋革、裘皮革、家具革和汽车坐垫革等为主导产品,建设皮革生产加工基地,延伸发展真皮箱包、皮具皮件、皮鞋、皮革服装等皮革制品。推进张家川西部皮毛加工贸易园区建设。加快甘南牦牛皮、藏羊皮资源开发,以高原绿色、环保、全手工、原生态为标准,融入藏族、回族、东乡族、裕固族等民族文化元素,统一质量标准,采取“公司+手工分散制作”模式,发展皮革工艺品、玩具、高档皮具、鞋帽服装等旅游商品,建成1个省级皮革制品创意设计研发平台,扶持培育10户骨干企业和100户小微企业,推动皮革产业创新发展。
——重点实施甘肃宏良皮革有限公司三期技改扩建、卓尼唐东杰布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年产30万件旅游手工皮具生产线建设、甘肃艾曼工贸有限公司年产20万双鞋及民族皮革工艺品生产线、张家川裘革厂生产线、白银普瑞特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皮化生产线技改等项目。
6 、纺织服装业。 提高多种纤维混纺纱线、高档精梳纱线、无接头纱、无梭布产品比重,发展高档服装面料。发展羊毛、羊绒制品。开展装饰布、土工布、麻(毛、棉、丝、化纤等)非织造增强材料、装饰材料及产业用纺织品的研究生产,拓宽我省产业用纺织品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引进高新技术装备,推进纺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纺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智能化水平。强化服装研发设计,发展个性化定制产品,建设兰州新区现代服装加工基地,促进纺织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重点实施泾川天纤棉纺织有限公司20万锭棉纱生产线、际华3512公司兰州新区服装生产基地、天水高盛纺织有限公司10万锭棉纱生产线、甘肃诺乐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牦牛绒生产线、平凉蔡虎制衣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万件服装生产线建设、武威美珠服饰有限公司制衣中心二期工程等项目。
7 、旅游商品及工艺美术制造业。 抓住我省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机遇,围绕20个大景区、30个精品景区和50个特色景区建设,围绕甘肃特色文化和特色农产品,加大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开发,配套建设旅游商品超市或零售商店,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商品市场网络。推动工艺美术制造业向特色型、创意型、个性化和精品化方向发展,推进3D打印、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工艺美术的融合发展,促进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模式的运用。做精做优卓尼洮砚、临夏砖雕、酒泉夜光杯、甘南唐卡、天水雕漆、庆阳香包刺绣、兰州刻葫芦、武威铜奔马、保安腰刀、手工打结羊毛地毯、挂毯等产品,支持我省特色工艺美术产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鼓励特色区域和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扶持发展旅游商品及工艺美术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和双创平台示范项目,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重点实施天水黄河雕漆工艺有限责任公司雕漆平磨螺钿堆漆开彩工艺精品生产线、庆阳凌云服饰集团庆阳香包陇绣艺术传习非遗传承示范园建设、张掖山水公司旅游纪念品开发、临夏县祥泰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雕刻生产线技术改造、迭部县腊子口旅游纪念品开发有限公司旅游特色商品开发、卓尼县万荣洮砚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洮砚文化非遗传承产业园建设等项目。
8 、塑料制品工业。 充分利用兰州石化百万吨乙烯原料优势,开发应用于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等领域新产品和高性能塑料新材料及助剂。重点发展光学膜、新型柔性/液晶显示屏、高阻隔多层共挤薄膜等功能性膜材料及产品,高性能聚氯乙烯管材型材、大口径高强刚度塑料管道,生物基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及其高性能改性材料,高效污水处理、除尘用氟塑料及制品,具有流滴耐老化、流滴消雾等特性的功能性可降解的农膜产品。加快塑木共挤、废塑料高效分选高值化利用技术和完全生物降解地膜、水性聚氨酯合成革等产品技术研发及应用。支持高档日用塑料制品开发生产。
——重点实施兰州皓源管业有限公司PE管材及农用塑料薄膜生产基地、甘肃绿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节水器材加工生产建设、甘肃雨禾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效节水灌溉塑料制品生产线等项目。
9 、包装及纸制品工业。 以满足安全实用、审美装饰等基本需求为基础,推动包装工业向绿色、环保、节约方向发展,按照减量化、可降解和循环再生使用的原则,积极推广无毒、无害、轻量、薄壁的包装产品和生产工艺,提高包装的设计水平、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包装技术和成套设备,淘汰落后技术、产品及产能,提高包装工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可降解、高阻隔、耐热性、微孔保鲜、超韧性的多功能塑料包装新材料开发,发展果蔬、肉食、乳品饮料保鲜包装。加强纸制品原料基地建设,以废纸为原料的造纸生产能力50万吨,大力发展低克重、高强度、轻量化、无污染的纸包装产品,支持静宁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改造升级,开发防水、抗菌、保鲜等功能型高档次包装纸箱,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重点实施静宁县纸箱精包装生产线建设、徽县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彩印包装生产线、天水甘肃泰达包装印务发展有限公司系列包装纸箱生产线、张掖市甘州区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民勤县邦德贸易有限公司年加工5000吨全生物降解环保包装膜生产线、平凉宝马纸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生活纸清洁化生产技术改造等项目。
10 、家具制造业。 推动家具产业向绿色、环保、健康、时尚方向发展,重点发展传统实木家具、高品质板式家具、环保健康儿童家具和具有特殊功能的老年人家具。加快建设武威保税物流区家具产业园,改造提升兰州青白石家具生产水平,推动家居产业集聚化发展。
——重点实施甘肃华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家具工业园、金海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红木家具生产线、甘肃华一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环保型家具生产线、甘肃亚欧陆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年产20万平方米木地板等项目。
( 三) 加快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产业发展
1 、清真食品。 依托甘南、临夏农畜产品资源和我省回、藏、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文化优势,以临夏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区域,辐射甘南、兰州、平凉、天水等市县,建设国家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清真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饮料、蔬菜罐头、糖果、方便食品等清真食品;延伸发展以动物骨、内脏为原料的骨粉、骨油、明胶,以“曲拉”为原料的干酪素及酪朊酸盐系列、肽类等食品添加剂、助剂、生物材料;支持发展胶原蛋白、硫酸软骨素、3D打印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快清真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推广规范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设施育肥、暖棚养殖、饲料青贮、氨化等现代种养殖技术,借助通过马来西亚认证的“甘肃临夏清真食品认证中心”平台,开发一批适合东南亚、中西亚伊斯兰国家消费需求的清真食品,形成集种植养殖、产品开发、生产加工、品牌培育为一体的清真食品产业链。
——重点实施临夏壹清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0万吨低温酸奶及冰淇淋生产线、甘肃和政八八啤特果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万吨饮料生产线和万亩啤特果种植基地、甘肃康美现代农牧产业集团清真特色肉制品技术改造、临夏州华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酸水解酪蛋白生产线改扩建、平凉景海集团国际清真食品用品贸易港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平凉金江副食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千吨清真养生牛骨髓油茶技术改造、甘肃阿敏生物清真明胶有限公司基于清真明胶的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发展、康乐县清真食品加工产业园等项目。
2 、民族用品。 充分挖掘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和制作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鼓励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三维技术,研发设计具有穆斯林元素和藏族元素的民族服饰、地毯、宗教用品、藏式家具等日常用品。促进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和旅游商品开发相互融合,开发设计精美、制作精细、民族元素丰富的精品。支持民族手工技艺大师、工匠设立创意工作室,做精做细酥油花、佛像、唐卡、刺绣、砖雕、首饰、配饰等民族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加快发展民族用品产业基地,在甘南、临夏建设以“公司+家庭手工作坊”模式的民族手工艺品产业集聚村镇,培育集创意设计、手工制作、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精准脱贫产业。
——重点实施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砖雕产业文化园建设、广河伊尊公司民族用品生产线、临夏学和民族用品厂礼拜毯生产线、甘南州澎曹民族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系列藏民族用品生产线扩建、合作天润藏式工艺家具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00套藏式木雕家具生产线搬迁扩建等项目。
(四)实施消费品“三品”专项行动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制约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创造品牌、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抓手,支持企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消费升级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供给升级和需求升级协调共进,推动全省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迈向中高端水平。
1 、实施“增品种”,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支持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体现人性化和精细化,通过设计、研发和生产“微创新”,不断增加花色品种,提升产品功能。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种类。支持引进和培养消费品创意设计优秀人才,建设1—2个国家级消费品工业设计中心,推广应用“众包”等新型创意设计组织方式,培育5—10个网络化创新设计平台,提高创意设计水平。推进个性化定制,重点在食品、皮革、家具、包装等行业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开发绿色、智能、健康的多功能中高端产品,支持骨干企业加快绿色食品、高档皮革制品、老年健康产品、旅游休闲用品开发和市场推广。
2 、实施“提品质”,促进市场有效供给 。强化质量技术基础,推广普及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支持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制造、工艺、管理水平;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开展质量对标,鼓励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进我省消费品标准与国内外中高端消费品标准接轨,引导葡萄酒、橄榄油、乳制品、皮革制品、纺织服装等重点消费品企业参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加强质量精准化管理,引导企业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开展自动化、智能化工厂技术改造,推广工艺参数及质量在线监控系统,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及质量一致性,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培育50户质量标杆企业。实施精品制造工程,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在工艺美术、民族用品、皮革制品等行业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设计精美、制作精细、性能优越的精品。加强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建设覆盖我省主要消费品领域的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加强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支持医药和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通过国际通行认证。
3 、实施“创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培育一批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围绕研发创新、设计创意、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自主品牌。支持莫高、祁连、黄河、金徽、滨河、燎原、庄园、祥宇、康美农庄、清河源等省内品牌做大做强,提升品牌竞争力。推动企业创新商业模式,与大型电商平台对接,与零售企业开展统一议价、集中采购,促进产销对接。建立品牌商品工商对接机制,开展甘肃品牌产品“丝路行”、“全国行”、“网上行”和“进名店”等活动。扶持发展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培育5—10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消费品品牌设计创意中心和广告服务机构。支持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举办博览会、设计大赛等重大品牌活动,宣传推介甘肃品牌产品。
(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 、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支持申报国家和省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推动企业从单一生产型向研发、生产、服务型转变。依托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轻工业研究院、甘肃省皮革塑料研究所、甘肃省服装研究所、甘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建设国家级消费品工业研发设计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质检中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消费品工业创新体系。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培育催生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2 、加快中高端产品开发 。扶持发展中高档皮具皮件、服装鞋帽、旅游装备和纪念品等消费品,积极开发马铃薯主粮化食品、牦牛乳婴幼儿配方乳粉和中老年配方乳粉、有机葡萄酒、精品橄榄油和百合系列产品等绿色食品;加快以当归、党参、黄芪、红芪、枸杞等大宗道地药材为原料,开发中药养生保健食品和药妆等日用品;研发营养与健康食品、可穿戴智能理疗产品、康复辅助器具、健身产品等健康类消费品。发展老年、儿童和婴幼儿用品。
(六)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
1 、提高产业集中度 。鼓励企业利用各种生产要素,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乳制品、饮料、皮革制品等行业企业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向“专、精、特、新、优”方向发展,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促进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营造龙头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环境,重点培育50户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全行业加快发展。
2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按照主导产业鲜明、公共服务健全和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要求,依托当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有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高端、带品牌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瞄准国内外一流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借助其实力和品牌知名度,发展壮大当地产业。扶持兰州顶津食品有限公司、甘肃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肃)有限公司、甘肃达利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啤酒(甘肃)农垦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威龙有机葡萄酒有限公司等一批引进企业利用自身品牌优势做大做强,发挥其在产品开发、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对龙头项目和产业链缺失环节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打造6个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集群,推动消费品工业集聚化发展。
(七)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1 、不断扩大国内市场 。鼓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组织企业运用市场手段,以博览会、购物节、动漫节、重大赛事活动等为载体,促进产品消费。支持办好中国•河西走廊葡萄美酒节、中国油橄榄产业发展论坛等节会,充分利用敦煌文博会、兰洽会等平台,宣传展示我省消费品领域特色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推动互联网+市场营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流通新业态,鼓励企业使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产品。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根据农村使用环境和消费习惯,提供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引导农村消费升级。
2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拓展中西亚、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设海外营销渠道,鼓励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平台销售产品。加强对出口产品国际标准、检测和认证制度的跟踪研究,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能力。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平台,促进临夏与中东、中亚、南亚等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交流和商品贸易,支持在边境口岸建设一批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展示展销窗口,推动我省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开拓中西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围绕产业链和价值链,谋划建设一批支撑和带动作用较强的重大项目,为消费品产业发展提供项目储备和产业支撑。积极推进监管体系、流通体系、信用体系、储备体系、应急机制和追溯体系建设,保障食盐安全。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鼓励发展产污强度低、能耗低、清洁生产水平先进的工艺技术,推行消费品产品绿色标识认证制度。落实马铃薯淀粉、啤酒、白酒、废纸制浆造纸、玉米淀粉生产等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和行业规范条件,加强行业管理,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进我省消费品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行业绿色发展。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深入落实国家商事制度改革政策,取消不必要的前置审批和许可事项。除国家和省上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以外,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对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生事物,在支持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严格依法监管,防范风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和引导,简化办事程序,改善投资环境,扶持发展消费品产业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信息、金融、财务、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加大市场环境治理力度,建立联合打假工作机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严格实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建立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公开曝光质量违法和假冒伪劣案件,鼓励实体店铺和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质量认证、准入与追溯制度,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三)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
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体经济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农产品初加工等方面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各类创投基金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消费品产业。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相关产业发展专项,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扶持。省级工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引导基金支持传统消费品产业改造升级,引导企业加大对品种优化、质量提升、装备更新、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开展银企对接,用足用活用好精准扶贫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发展支持消费品工业领域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金融对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自有品牌、商标专用权等企业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支持品牌建设。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品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业务。
(四)加强标准引领作用
完善消费品工业标准化体系,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围绕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需求,加大产品设计、关键原材料、生产制造等全过程基础标准制定工作力度,加强产品售后服务、标签标识等领域标准制定,加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传统地方食品、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等领域标准制(修)定。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相关技术法规制修订,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提高国际市场对我省检测及认证结果的认可度。
(五)强化人才支撑
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大科技专项、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成一批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育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加强消费品工业职工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依托国家和省上各类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的高端复合型管理人才,支持省内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一批消费品工业适用人才。
(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系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省上有关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引导企业落实产业政策。组织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评价工作,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增强服务行业发展能力,及时反映行业诉求,开展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规范经营,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支持行业协会承担政府转移职能,拓展服务功能,开展行业统计、检测认证、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在服务行业发展、维护企业权益、与政府部门沟通协作中发挥作用,推动消费品产业加快发展。
(七)强化组织实施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统筹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强与相关部门政策协调和信息沟通,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市(州)工信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抓紧制定与规划衔接的实施方案,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