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命 新征程 再出发】张掖市:治水兴水夯基础 管水节水保生态

08.03.2019  10:40
       


治水兴水夯基础 管水节水保生态

——改革开放40年张掖市水利改革发展回眸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改革开放40年以来,张掖市水利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共完成各类水利投资105亿元。期间大体经历了三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第一个阶段(1983-1993年),主要依靠国家实施“两西”建设的政策拉动,以扶贫项目为依托,建成了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黑河西总干渠改建工程、翟寨子水库、海潮坝水库等一批调蓄工程;第二个阶段(2001-2007年),通过实施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项目投资带动下,建成了一批以农村饮水安全和灌区节水改造为代表的民生水利工程;第三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方针,以节水、治水为统揽,着眼于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全市争取水利建设项目投资47亿元,坚持把全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出发点,大力实施民生水利、生态水利、防灾减灾等项目,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改革、水生态文明试点创建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是建设投入最多、人民群众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谱写了张掖水利改革发展新篇章。

 

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夯实水利基础

 

2001年2月,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决定全面启动《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张掖项目划分为84个单项工程,投资15.38亿元,通过灌区节水工程改造,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控、经济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等措施,实现当黑河莺落峡多年来水15.8亿立方米时,正义峡下泄9.5亿立方米的分水目标,遏制下游生态恶化的趋势。工程于2001年8月开工,2010年6月竣工,历时10年,共完成改建衬砌干渠561.7公里,支渠670.77公里,斗渠872.98公里,田间配套135.4万亩,新打机井505眼,旧井改造1553眼,高效节水面积52万亩(管灌36.95万亩,滴灌12万亩,喷灌3.05万亩),农业种植结构调整30.33万亩;天然林封育64.42万亩,草原围栏96.85万亩,人工造林1.4万亩。项目的实施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是中游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提升。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项目实施区甘、临、高三县区干、支、斗渠系衬砌率分别达到70%、60%、50%,渠系水利用率由过去的59%提高到了64%,13个灌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黑河水量统一调度任务。自2000年实施黑河水量“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统一调度以来,中游张掖克服重重困难,连续19年完成了黑河调水任务,累计向下游输水215.29亿立方米,占来水总量的60.12%。下游沿河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地下水位逐年回升,林草和植被面积逐年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果和社会效益。三是有力促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和中游经济社会的发展。确定了主攻农业节水,推进城市节水,深化全社会节水的方向,把中游节水的定位放在了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方式根本转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水权制度改革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探索实践,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显著提高。

 

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示范

 

2001年7月,张掖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示范市。全市立足机制创新,从明晰水权入手,采取多种措施,改革水资源传统管理模式和配置方式,积极构筑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经济结构、水利工程三大体系,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票流转、水量交易、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模式。先后制定出台20多项地方性管理办法,围绕两套指标体系,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768个,促进民主参与式管理,明确用水总量,逐级落实用水指标,全市70%的灌区实行了水量、灌水时间、灌水面积三公开的水票制供水管理。2006年试点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同年11月,水利部授予张掖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自2011年以来农业节水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示范带动、逐步实施”的原则,积极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统筹考虑灌溉水源、地势地貌、作物种植、产业布局等综合因素,把高效节水与脱贫攻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集中打造高效节水示范带,在膜下滴灌、喷灌、高标准低压管灌等高新节水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方面取得突破。全市发展高效节水面积161万亩,年节水量达到1.78亿立方米,有效提高了项目区灌溉水的利用率和保灌面积。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7处,其中大型灌区9处,全市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水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升,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探索城市各领域节水创建。在生产企业、公共机构、生活小区、宾馆饭店等领域着力健全节水制度、加强计量管理、改造节水工艺、推广节水器具、提高循环利用、加大污水治理。命名105家单位集中开展以节水技术推广、节水器具普及、节水文化宣传、节水制度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节水示范创建活动,全市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49.8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用水计量率达到93%,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至80%以上。通过节水创建活动,使节水层面由农村农业向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拓展和推进。一系列改革与实践的嬗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提高,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得以有效缓解。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形强化刚性约束

 

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一山一水”,不仅是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重要的是张掖绿洲经济社会长远和永续发展的基础。这里有珍贵的湿地和有限的水资源,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广袤的大漠戈壁造就了生态的多样性和脆弱性,年降雨量不足蒸发量的十分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在这片有水便是绿洲,无水就是荒漠的内陆干旱区,人们对水无比的渴求和珍爱。全市把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探索符合区域实际的治水思路,科学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分解完成县级行政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控制指标。先后出台一系列制度及考核办法,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近年来全市用水结构逐步优化,取水许可管理工作不断规范,水资源监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强化地下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明确了年度的治理目标、具体措施、任务要求。通过实施节水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水源置换等工程措施,以及对封存地下水取水井进行立碑、安装地下水计量设施等技术措施,供水工程体系和计量设施日趋完善。通过准确计量和价格杠杆激励节水增效,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限定范围内。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激发节水动力

 

立足本地区农业用水及水资源实际,全面推进“六位一体”的改革探索。一是水权逐级分配。将可用水权总量层层分解配置到县区、灌区、乡镇、协会(村社)、农户,建立分级负责的水权分配机制,实行“先确权、再计划,先申请、再配水,先充卡(买水票)、再供水”的基本程序,将有限的水资源从高耗水、低效益,向高效益、低耗水转变。二是合理确定农业用水基本价格。各县区对农业供水成本进行了测算,物价部门完成成本监审,按照一次核定、分步实施原则,对农业用水价格进行了调整。目前,全市六县区农业用水价格全部调整到位,并开始执行新价格,农业用水价格基本达到运行维修成本水平。三是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六县区结合实际均制定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意识逐步转变。四是完善工程配套措施。通过争取项目资金、筹资、融资等渠道,加快地下水计量设施安装,部分县区计量设施基本达到了全覆盖,其中:高台县计量设施安装率达到95%、山丹县达到99%、甘州区达到92%、民乐县达到98%,肃南县达到98%,临泽县达到32%。五是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县区制定并出台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或改革实施意见,建立了小型水利工程台帐,创新管护运营机制,实行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把斗渠(包括斗渠)以下的工程管理权交给用水协会,明确了末级渠系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对部分工程颁发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督促产权所有人和使用人签订管护责任书。市水务局切实加大对水价综合改革项目、水权分配、终端水价落实、奖补机制建立、产权制度改革、水权交易回购、农民承受能力调查等方面的督查检查力度,确保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全面得到落实。

 

民生水利惠及千家万户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是事关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张掖市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大体经历了起步、加快发展、全面推进和巩固提升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以改造涝池、分离人畜饮水为主,重点解决部分偏远乡村农户吃不上水的问题。通过修建过滤池、人工打井等常规措施,初步解决了20多万人吃不上水的问题。加快发展阶段:2000年,国家启动农村饮水解困项目。主要以修建集中供水工程、实现供水到户为主,重点解决部分乡镇农户远距离取水、饮用高氟水等问题。至2004年底,全市共建成饮水解困工程161项,完成投资1.4亿元,解决了60个乡镇、39.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面推进和巩固提升阶段:2005年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成集中连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51项,完成投资6.6亿元,解决了6县区88.5万农村人口和14.49万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由2004年的26%提高到目前的98%。2016至2017年,全市精准扶贫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18项,解决了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不稳定问题,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以上,农民群众喝上更加方便、稳定和安全的饮用水。

张掖市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区,面对来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现状,利用水库蓄水补充灌溉,是解决资源型缺水、灌溉农田的主要措施。全市共有中小型水库54座,总库容2.125亿立方米。其中:中型8座,小(1)型 24 座,小(2)型 22 座。1999年以来,中央分四期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按照“轻重缓急,病险优先”的原则,精心编制规划,强化各项措施,保证水库除险加固的质量与效果。至2017年,全市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50座,总投资4.31亿元。在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过程中,各级水务部门严格落实责任,着力提升工程质量,坝体安全、防渗标准等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基本消除了水库存在的安全隐患,其蓄水能力和防洪调度能力明显提高。大力实施防灾减灾工程,综合治理中小河流443.83公里,新建堤防373.62公里,新建护岸25.38公里,加固堤防51.2公里,启动实施了六县区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立完善基层群测群防体系,编制完成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防灾减灾信息化预警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减灾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2013年7月,张掖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张掖市立足水情、地情实际,着眼于做好黑河“水文章”,高标准谋划、高起点定位,确定了张掖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涵盖防洪抗旱、水资源安全保障、城乡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文化建设五大体系及二十项建设任务,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通过3年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已全面完成,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全市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张掖已成为西北干旱区宜居宜游的旅游文化城市。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1.71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8,用水计量率达到93%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64%,湖泊湿地面积达到827.71平方公里,按2018年水土保持统计年报,截至2018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14.8平方公里,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提高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6%,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市创建的认知度提高到90.33%。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祁连山及黑河生态环境问题长效监管机制,已建成水电站生态基流下泄监控、水库管理监控、干支渠管理监控、河长制信息管理、防汛抗旱预警监控、监控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应用服务支撑等七个主要板块,对全市66座水电站的生态流量和引水流量、31座重点中小型水库库区水位监测和运行调度、38条主要干支渠关键区段断面流量、15条重点河流流量、水质、入河排污口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河长制湖长制开启治水护水新篇章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牢牢扛起河湖管理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为主要任务,建立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将全市212条(段)河流及山洪沟道、81座湖库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范围,设置市级河长9人、县级河长56人,乡级河长156人,村级河长959人。设置县级湖长21名、乡级湖长37名、村级湖长87名、业主湖长35名,主要干支渠创新建立了“渠长制”。由市、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长的“双河长”工作机制、“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及监督、考核、问责等层层监管体系落实到位,加大湖泊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及湖库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努力建立河湖统管、体系互通、监管合一的一体化河湖长体制。划定黑河岸线226公里,梨园河岸线103公里,其它河流岸线35公里,埋设界碑73块、界桩3400个,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在重点河流河段、排污口、河流交汇处、水库、渠道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和水质监测设备,实现对重点水域24小时监控,适时开展水质监测,制定了张掖市河湖日常巡查监管制度,建立完善了河流生态环境的监管监控长效机制,全力维护河流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长治久安。

■图文:张掖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