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命 新征程 再出发】陇南市:兴水利民润沃土

15.03.2019  10:32
       


兴水利民润沃土

——改革开放40年陇南市水利改革发展回眸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在白龙江流域、礼县盐官河流域、康县西汉水流域等退耕还林工程十大示范区,山顶森林密布,山下清溪流淌,山腰梯田平展,沟渠纵横,道路井然,作物茂盛,无不引人沉醉。
        长期以来,陇南市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水利建设与发展上顽强拼搏、苦干实干,付出了艰辛不懈的努力,全市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全市“433”发展战略和精准扶贫“1+17”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在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关心支持下,全市水利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谋划在先,“平安水利”保安澜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森林过度砍伐和草原生态受到破坏,陇南许多地方生态失衡、水土流失严重。曾几何时,陇南的几条溪流河水,被人形容为“一碗河水半碗泥”。
    尤其是陇南市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形起伏大,岩石软弱破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多为强降雨或冰雹,暴雨、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2008年以来,先后发生了“5.12”特大地震和“7.17”“8.12”“8.7”暴洪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
    这种特殊的市情和水情,决定了水利建设在陇南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多少年来,让潺潺流水造福人类,是陇南水利人的夙愿和梦想。
    40年来,陇南市始终坚持创新思路,破解水利事业发展瓶颈。
    1981年,按照甘肃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市、县区抽调千余名干部职工,开展了水利工程“三查”、“三定”(即: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利用、定发展规划)。
    1985年之后,陇南市水利建设工作,认真贯彻“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和“巩固改造,适当发展”的方针,大搞以工贷赈水利工程。
    199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水’并用、‘六水’齐抓”的治水思路,计划在“两江一水”(白龙江、嘉陵江、西汉水)流域,发展50万亩水浇地。
    2011年2月17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央1号文件)精神,陇南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水利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第一次专题研究水利工作的会议,并出台了《中共陇南市委 陇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陇发〔2011〕34号),全市水利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针对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民靠天吃饭等问题,在“两江一水”沿岸和徽成盆地,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特色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半山干旱区,以大力发展管引、集雨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为发展油橄榄等特色经济林果产业提供有效服务。至2017年底,全市修建塘坝64座,窖池31387处,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34万亩。
    针对暴洪灾害频发,防洪设施落后的实际,市、县水务部门跑省跑部,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加大江河治理,累计修建堤防长度1546.22公里,已治理河段长度1070.94公里。同时,在建成全市9县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的基础上,整合水务、气象、国土、城建、水文等有关部门资源,建成了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建成1900多个自动雨量测报站,布设预警广播2476个,覆盖全市485条流域,全市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2017年陇南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2018年在全面建立河长制的基础上,又全面推行湖长制。目前,市、县均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市、县、乡、村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湖长的“双河湖长”领导体系,配套设置河湖警长、社会监督员、保洁员,四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成。设立市级河长7人、湖长4人,县级河长100人、湖长13人,乡级河长868人、湖长27人,村级河长6332人、湖长54人,河湖警长95人(成县全覆盖),聘请社会监督员221名(其中:市级22名,县级199名),保洁员3166名。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陇南市水利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带给百姓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以民为本,“民生水利”润民心

   

治水兴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西和晚霞湖,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水库,如今,它被打造成国家4A级风景区和湿地生态保护区。每年春夏秋三季,这里微风细浪,游人如织。
    在陇南,水的美好,遍布城镇、乡村和山川河谷。
    在市区,以长江大道为纽带,二十公里亲水休闲文化长廊,东扩西进,连接起汉王、两水两个大镇,把乡村融入城镇,悠久的农耕文化和现代的时尚生活在这里交相辉映。武都,这个古老的山城,因为白龙江,而变得开放文明、充满活力。
    人们看到,以两当兵变红色革命文化园区为重点,依托两当河,两当的绿色旅游生态长廊逶迤百里,文化厚重,又充满灵性。在成县、徽县,治理河道生态,打造亲水文化平台,提升城市品位,为市民的锻炼、休闲和娱乐,提供广阔天地。
    依托各自的文化品牌,将特色文化元素全面融入亲水文化平台的建设当中。西和的乞巧文化展示、礼县的秦文化展示、文县的白马人民俗文化展示、宕昌的官鹅沟羌藏文化展示,这些文化平台,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陇南山大沟深、人高水低,农村人畜饮水一直是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一大难题。2004年以来,陇南市持续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成立了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农村安全饮水实施规划,对村庄相对密集,水源充足的地区,实施整乡镇或跨村集中连片供水;对村庄相对分散的地区,以村为单位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对水源严重缺乏的地区采用修建集雨水窖,或修建集中供水点的方式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严格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供水工程管护机制,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截至2017年底,全市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达到208.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期间,陇南市加大对城乡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广大农村,成立专门的保洁机构,对垃圾和污水分类排放、集中处理,添置垃圾车,修建垃圾池,实行沼气改造,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回收利用废旧农膜。村庄的环境干净整洁了,美丽乡村不断涌现;对河流的污染减小了,绿水环绕村庄,已成为寻常美景。
    在城镇,截至目前,九个县区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投用,污水处理率达到72%左右。大力推行人工滨水景观长廊的塑造,为城镇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和优质宜居环境。   

   

绿水青山,“生态水利”谋长远

   

2013年陇南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4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在 省水利厅的大力指导下,科学编制了《陇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六大体系建设为支撑,以35项建设内容和10个示范项目为抓手,使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以江河源区、河库周边、中小河流上游区域为治理重点,陇南市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健全保护管理机制,初步实现天保区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起到了巨大作用。
    湿地是大自然的肺。陇南市有着较为丰富的湿地资源,类型多样,其中河流湿地面积占33.9%。丰富的湿地资源孕育并保存了生物的多样性,并调节着陇南的区域小气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陇南市“433”发展战略和“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水生态文明建设这项伟大的工程,已经成为构建陇南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通过集中水源地保护工程、城乡饮水保障工程、农业供水基础设施等建设,全面提升全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林地草地保护与修复、水生动植物的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保育工程,受损水生态系统将得到有效恢复,原生态水系生态格局与江河源头生态屏障功能得到进一步维护,生物多样性将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源头减排、过程阻断和末端治理”的全过程水污染治理体系建设,有效控制水体污染,水功能区达标率将持续提升。
    ——通过水利风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滨水多功能景观走廊建设,全面打造陇南名胜景区品牌,发挥旅游资源效应,城乡人居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通过水务体制改革、长效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水务管理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决策得到有效实施,水利设施稳定运行,城乡水安全与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目标指标得到全面落实。
    ——通过系统推进山水文化工程和培育水文明意识,促进形成山水文化聚集地,推进公众的广泛参与,加快社会文明发展进程。
    ——通过挖掘、整理、提升陇南市“依山水而生、伴山水而在、适山水而长”的特色山水文化体系,塑造陇南特色山水文化品牌。
    陇南,正在建设成为水事灾害防御治理示范地、安全供水高效用水富民地、优美城乡水生态景观宜居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地和特色秦陇巴蜀山水文化交汇地。
    一幅碧水蓝天、河水相连、城水相融的城镇生态宜居水景在老百姓的脑海中浮现,洪湖将因水而媚,缘水更宜居,人民更幸福。
    一张张笑脸,一句句承诺,怀揣着对这方水土的热爱,陇南水利人正奋勇向前,续写辉煌。

■图文:陇南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