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砥砺奋进 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李荣灿(2016年11月26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我们在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描绘蓝图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广泛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神圣使命,面对“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繁重任务,面对全市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牢记重托,切实肩负起发展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奋力谱写兰州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和市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干成了一批事关兰州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项事业协调推进,全市呈现出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干事创业的崭新面貌。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数据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非公经济成效显著,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2220亿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7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达63%,比2011年提高近15个百分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2016年预计分别是2011年的2.3倍、2.4倍、1.9倍和2倍。
新区建设取得突破。五年来,我们抢抓政策叠加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兰州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完成兰州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46项规划,“北工南居”城市规划格局初步形成。开工建设城区道路142条、619公里,建成通车总里程482公里,兰秦快速通道、中马铁路、中川城际铁路和中川国际机场T2航站楼开通运营,核心区12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先后引进产业项目318个,总投资4221亿元,特别是正威集团、中国铁建、三一重工等40家“三个500强”企业落户,产业集聚优势逐步显现,日益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兰州新区的大开发大建设,有效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老城区产业腾笼换鸟、城市功能优化创造了条件。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污染问题为突破口,举全市之力打响了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战攻坚战,打出了一套压煤抑尘、工业治污、从严监管的组合拳,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兰州蓝”成为城市新名片,2015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兰新高铁、西客站建成投运,南山路、北环路建成通车,轨道交通开工建设,一批跨河桥梁和上跨下穿工程相继建成,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加强。成功举办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一系列节会赛事活动,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五年来,我们大力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促进精准扶贫与双联工作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富民多元产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市300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累计减贫2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4%下降到1%以下,下降23个百分点,解决48.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6%。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先后建成一批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速,重点城镇向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壮大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五年来,我们深化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编制完成“五张清单一张网”,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较少的省会城市。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财政预算、户籍管理、不动产统一登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发展动力得到持续增强。我们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全方位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加入上合组织睦委会,兰州国际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兰州号”中亚、欧洲、南亚国际货运班列开通,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兰州国际港务区加速建设,向西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民主法治不断加强。五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推动统一战线、多党合作、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取得进步。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市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来,我们坚持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加大政府扶持创业和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力度,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紧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探索推行“一体化”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教育增容扩量工程,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虚拟养老院”服务水平,全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社会救助水平显著提高。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八连冠”。
从严治党强力推进。五年来,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理论武装持续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注重选用优秀年轻干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实施“支部+协会”村级发展模式,率先开展街道社区行政服务分离改革,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全面落实省委"3783"主体责任体系,坚持纪在法前、抓早抓小,运用执纪监督“四种形态”,狠抓纪律作风建设,坚决遏制“四风”,从严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正在形成。
同志们,回首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极不平凡,五年的发展成就令人振奋。这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历届市委打下良好基础和老领导、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兰部队和单位共同支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兰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所有为兰州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推动兰州发展、办好兰州事情,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突出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导向,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牢固树立“四种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刻认识我们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优势是省会城市各种资源相对富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积极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经济实力;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认真贯彻好干部五条标准,拓展选人视野,大力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干部,推动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激励广大干部切实把心思和精力用到推动发展、为民谋利上来;必须始终坚持大兴实干之风,不断强化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坚决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倡导雷厉风行干工作、掷地有声抓落实的良好作风,持续强化督促检查,加大追责问责力度,用优良的作风创造优异的业绩;必须始终坚持真诚为民情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普遍关心的矛盾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常怀为民之心、常忧群众之苦、多办利民之事,努力在改善民生中赢得民心、汇聚民力。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总量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仍然是兰州最大的实际,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短板补齐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管理能力不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仍然是兰州最为紧迫的问题,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需继续发力;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和谐稳定等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少数干部庸懒散混、精神懈怠,紧迫意识不强,不愿作为、不会作为、不敢作为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还存在意识不强、定位不准、落实不力等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任务依然繁重。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兰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关键期。制定未来发展蓝图,必须观全局、看周边、审市情,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兰州发展阶段性特征。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深度推进,有利于我们发挥区位优势、通道优势、资源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我们培育壮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国家加大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生态建设支持力度,有利于我们补齐短板、提升弱项。从区域发展看,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比较优势正在重塑,新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我们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前面的标兵越来越远、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挑战严峻、不进则退。从自身条件看,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我们的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氛围更加浓厚,但资源环境制约加剧,要素成本上升,经济增速放缓。
机遇大于挑战。兰州作为省会城市,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加快推进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切实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表率出大力。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重任在肩的责任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坚定的担当、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抢抓新机遇、回应新期待、创造新业绩,不断开创兰州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民生第一导向不懈怠,坚持党建第一责任不放松,更加注重转型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从严治党,努力把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是:突出“一条主线”,扭住“三大任务”,聚焦“五大发力重点”。
突出一条主线,就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一项长期政治任务,贯穿各项事业始终,经常学、反复学、持续学,把握核心要义,领会精神实质,武装思想头脑。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坚持敢管敢严、真管真严、长管长严,为推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政治保障。
扭住三大任务: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确保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法治意识全面提高,依法治市和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农村小康短板加快补齐,提前两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全面转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兰白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完善创新机制,聚合创新要素,构建创新发展高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不断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整体优化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扩大对外交流,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加快富民步伐,大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城市建设的基础作用和城市管理的关键作用,统筹城市功能布局,更加注重城市设计,加强建筑风貌管理,培育城市特色,推动城市形象和品位实现美丽“蝶变”,建设得山独厚、得水独秀的“山水城市”。完善城市管理体系,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全方位提升教育、医疗、文化供给水平,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宜居城市”。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人口吸附力,建设人才荟萃、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
聚焦五大发力重点:
——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注重创新驱动和市场导向,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筑充满竞争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兰州经济转型发展“升级版”。进一步提高项目谋划、争取和落实能力,以大项目拉动大投资、促进大发展。
——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落实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一河两岸三心七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提高主城区产业层次和“准入”门槛,加快推进主城区产业“退二进三”,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上档次的高端商务区、消费休闲区、科教文化区、创业创新区。强化兰州新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持续推进企业“出城入园”,加快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布局。
——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立足发挥承东启西、座中六联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联接城市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形成高速、高铁、航空一体化的现代运输体系。以疏解交通拥堵为突破口,加大城市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关键节点交通改造提升,启动实施一批关键性“上跨下穿”“交通微循环”工程,力争用2-3年时间,全面打通市内所有断头路、瓶颈路、出口路,举全力打一场治堵攻坚战。加大市政公用设施改造提升力度,全面完成城市第二水源地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地下管网改造和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着力壮大县域经济。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通过深化改革推进扩权强县,赋予永登、榆中、皋兰、红古“三县一区”更多自主权,激发自主发展活力,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支持引导“三县一区”因地制宜,加快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发展特色经济,推动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注重以现代城市理念和标准为引领,提高规划水平,突出特色品位,完善公共服务,加快县城建设、提升县城形象。加大小城镇和中心镇建设力度,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着力打造一批新兴工业重镇、商贸物流强镇、旅游度假名镇和生态农业大镇。
——着力破解民生难题。紧盯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强化就业培训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基础教育均等化,加大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综合改革,下功夫解决好就业难、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坚持每年办成一批惠民实事,确保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投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坚持社会政策托底,健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养老、社会福利体系,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全民参保登记率达到100%。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确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
今后五年,着重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发展支撑能力。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城市兴。必须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
(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把创新
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科技资源聚集优势,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营造高效活力的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全社会创新潜能。以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为目标,加快创建兰白科技创新示范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3510"行动计划,不断完善科技企业投融资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实现产业化。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技术支撑和投融资保障,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着力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深入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支持在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与知名研发机构深化合作,共建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二)加快推进“四千七百”工程。工业是兰州经济发展之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以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重点,打造四大千亿级产业。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抓手,积极推动兰州石化技改搬迁,加快兰州新区石化产业园区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推动石油化工这一传统支柱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以水性科技产业园区为龙头,加快发展水性、光电、高分子新材料,打造全国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打造全国高端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三维数字”信息产业为基础,加快建设兰州大数据产业园、电子商务孵化园,大力培育大数据技术研发应用骨干企业,打造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围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发展一批特色产品,强化政策支持,推动要素集聚,加快做大做强有色冶金、建材、烟草、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及轻工七个百亿级特色产业。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充分发挥省会城市资源和要素集聚能力强、市场容量和发展空间大的优势,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高、结构提升,构建以服务业扩大消费需求、支撑经济增长、推动转型发展的“大三产”格局。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城关、安宁两个市级商业主中心建设,拓展东岗、七里河和西固三个商业副中心规模。以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商贸物流、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产业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不断提升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度和支撑力,把兰州打造成为带动全省、服务西北的重要电子商务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四)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发展。兰州新区是全市产业振兴的重要平台、希望所在。立足新区四大战略定位,调整完善总体规划,以城市核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强化公共服务保障,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紧盯“三个500强”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园区发展,不断增强产业支撑力。完善就业、创业等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科教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入驻,积极争取与新区发展密切相关的省直经济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向新区搬迁。制定出台更加宽松的一揽子购房政策,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和直接落户办法,促进人口集聚,提升新区人气。按照协同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努力实现创新成果倍增、经济总量翻番、综合排名提升,切实增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
二、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兰州是省会城市,城市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福祉,社会各界密切关注、期望很高。必须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大力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形象提升、品位彰显。
(一)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按照建设大兰州新兰州的要求,注重规划引领,进一步明确城关、安宁-七里河、西固三大中心区定位,加大抽疏力度,增加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构建科学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推动城市建设规模与集聚人口相适应,功能品质与省会地位相匹配,加快形成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的空间格局。提升城关中心区建设品质,以现代商务、文化创意、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等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生产型企业和批发市场出城入园,启动东方红广场等核心区域的改造提升工程,做美做优“城市客厅”。提升安宁-七里河中心区承接能力,依托西客站、兰州北铁路枢纽编组站等城市门户,加大高端商务区和商业中心建设力度,加快现代服务、商贸物流、文化教育、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西固中心区产业转型,以发展后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工业博览旅游、国际物流以及石化总部经济为重点,加快建设石化产业研发设计、教育培训基地以及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实现城市功能转换。
(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把完善城市功能与提升城市形象相结合,大力推进安居工程,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确保“十三五”末改造棚户区17.5万户,基本消除城市棚户区和城市危旧房。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增加公共停车泊位,加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力度,统筹推进城市水电气暖老旧管网管线改造,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7%、燃气普及率达到95%、供热普及率达到81%。做好第二水源富余水量利用文章,加快实施河洪道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将市区河洪道两岸打造成为市民的休闲观光带。
(三)坚决打赢治堵攻坚战。交通拥堵是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像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样,建管并举、标本兼治,举全力实施路网畅通、公交优先、智慧交管、综合整治“四大工程”,还市民一个畅通有序的出行环境。大力推进路网畅通工程,加快编制兰州市立体交通建设方案,以完善"139"城区道路网、"321"环城公路网为骨架,加快实施南绕城高速、北绕城东段、中通道以及雁青公轨大桥、金安大桥、世纪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项目;着力用工程化手段打通交通拥堵节点,加大市区主次干道改造提升力度,启动实施一批关键性、节点性上跨下穿项目,加速形成外联内畅的城市交通路网体系。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工程,按期完成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轨道交通3、4号线一期工程;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加大出租车和新能源公交客车投放力度,切实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大力推进智慧交管工程,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城市交通运行动态监测和智能指挥水平。大力推进综合整治工程,科学组织交通指挥疏导,集中整治交通违法行为,有效调控机动车流量,切实提高城区道路通行效率。
(四)巩固扩大大气污染治理成果。“兰州蓝”来之不易,稍有懈怠就会前功尽弃,必须保持清醒,倍加珍惜,更加努力。坚持创新举措、深化治理,固化成功经验,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手段,整体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标准化、精细化、常态化。增强市民环保意识,积极引导广大市民理解、支持、参与环保行动。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杜绝劣质煤炭进入市区,着力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动高能耗企业环保搬迁,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严管城区建筑工地,严控扬尘污染和面源污染。持续加大冬防工作力度,建立预警应急机制,提升特殊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加快推进城市生态增容工程,着力构建沿黄河生态走廊和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提高治污成效,确保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中稳步上升。
(五)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坚持管理在区、重点在基层,加快城管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管理领域机构综合设置,实行执法重心下移和属地化管理,建立纵横协调、区块协作、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的“大城管”格局,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用好“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受理群众诉求,推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向快捷化、高效化迈进。加强市政公用设施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快建成“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和应急指挥体系,强化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建设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城乡协调发展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县域经济、打造特色小镇、建设小康村相结合,加大资金投入,注重精准施策,加快形成依托城市核心带动、强化县域多点支撑的发展新格局。
(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坚持特色立县、项目强县、放权活县、发展富县,立足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永登、榆中、皋兰和红古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着力把“三县一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加速发展的新型小城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县域对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支撑作用,支持“三县一区”加快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企业进园区发展、项目向园区集中,带动县域主导产业加快形成,整体提升县域经济质量、提高县域竞争力。强化顶层设计,指导县域优化建设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尽快扭转县城建设欠账多、形象面貌落后的被动局面。
(二)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机遇,按照先川后山、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历史文化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工业服务型、商贸物流型、科教服务型特色小城镇。着力破解小城镇建设用地、建设资金等瓶颈制约,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激活发展要素,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小镇经济,构建“小产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带动小城镇快速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中心城镇道路、绿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小城镇人口集聚效应,努力把小城镇打造成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三)加快推进小康村建设。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必须紧盯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小康,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抓住贫困户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建设等关键环节,完善建档立卡,加强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确保精准脱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加大双联工作力度,提高扶贫攻坚实效。按照“生态宜居环境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干净整洁村庄美”小康村标准,加大农村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狠抓村容村貌整治,推进农村绿化美化,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每年建成150个小康村,整体提升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平。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改革是动力,开放增活力。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一带一路”战略重大机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开放,用改革“红利”和开放活力,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一)聚焦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措施,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委(党组)书记和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加强。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分类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政府部门与管理企业全部脱钩,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做好行政审批“放、管、服”工作,最大限度缩减审批范围、缩短审批时限,用行政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加法”。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建立多层次资本平台,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广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试点。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推行基层首诊、分级医疗、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
(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坚持以“去”促优,坚定不移去产能,精准施策去库存,严控风险去杠杆,全面完成“十三五”产能压减目标,为优质产能、有效供给腾出发展空间。坚持以“降”促效,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实体经济负担,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升企业生产效益。坚持以“补”促强,加快补齐脱贫攻坚、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等短板,促进各项事业均衡发展。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清理一切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定和隐性壁垒,破除不合理行业准入限制,全面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各项政策,放宽准入领域,加快实施“万企计划”,积极营造亲商、重商、安商的制度环境和服务环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搭建小额贷款担保平台,降低融资成本,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制为私营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大力激发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立足区位优势,强化平台支撑,全面推进互联互通,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以兰州新区为龙头,以兰州高新区和经济区为支撑,加快兰州国际航空口岸、新区综合保税区发展步伐,推动中韩、中德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兰州国际港务区建设力度,积极做好铁路口岸申报工作,构建与中西亚及欧洲进行商业贸易、产业合作、信息服务、人文交流的大平台,争取设立兰州自由贸易区。加快构建铁陆航多式联运中心和货运中转枢纽集散中心,实现国际货运班列和货运包机的常态化运营,着力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中西亚、南亚及欧洲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利用敦煌文博会和兰洽会等重要平台,加大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加强友好城市建设。加快丝绸之路信息走廊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不断深化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
五、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系、根基所在。必须立足兰州丝路文化、黄河文化优势,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着力培育城市精神,增强文化服务供给,为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力量。
(一)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启动建设文化集市基地、兰州剧院文化综合体等标志性文化项目,加快推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乡村文化广场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大力支持文艺精品创作,推出更多彰显时代特色、弘扬兰州地方文化的精品力作,着力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持续办好黄河风情文化周、鼓文化艺术周、农民艺术节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充分展示金城文化价值和内涵。
(二)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完善兴隆山大景区、徐家山、石佛沟、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基础建设,新建大尖山、关山、云顶山三大国家森林公园,逐步形成兰州国家森林公园特色旅游品牌。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文化创意、工业遗存、演艺娱乐、时尚文化产业集群,推动兰州成为西部重要的文化创意设计与时尚消费产业基地、会展经济中心和文化演艺中心。加快完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体系,大力发展黄河风情、丝路主题、古镇民俗等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国际国内文化合作与交流,办好文化主题旅游活动,鼓励支持兰州知名文化品牌走出国门。
(三)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目标,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宣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扩大道德模范、凡人善举、兰州好人评选等道德建设品牌的影响力,更加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不断提升市民道德素质。强化市民省会城市意识,注重文明素质养成,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实施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持续开展环境整治行动,加快补齐创建短板,力争2018年建成全国卫生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2019年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充分发挥法治在现代治理、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推进依法治市,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和谐有序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大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加强执法检查、工作评议、专题调研,切实增强人大监督实效。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鼓励支持政协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城市建设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积极开展调研、咨询、论证,形成更多更好的议政建言成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民主自治。
(二)切实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积极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搭建平台,鼓励引导统一战线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力度,做好留学归国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统战工作,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宗教关系和谐。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创新、增强活力,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健全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真正让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强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七五”普法宣传,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成法治建设先行区。
七、持续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让幸福指数跑赢GDP增速,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生活。
(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构建更加积极的就业支持体系,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援助,提高就业水平。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通过精准扶贫、增加“三农”投入、扩大劳务输出、改革农村产权制度等多种方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全力打造“无欠薪”城市。健全完善工资指导线、最低工资标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企业职工增收。统筹做好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二)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行“一体化办学”,通过联校办学、集团化办学、联片办学等模式,以优带劣、以强带弱,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动市级综合医院集团化发展、专科医院特色化发展、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发展,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全面推广“虚拟养老”,积极推动“医养结合”,加快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加大公共体育事业投入力度,打造黄河两岸休闲运动带和南北两山山地运动带,加快推进“一场一馆”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强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影响力,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国防教育,积极服务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三)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全民医疗保险体系,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成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网上结算,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提高城乡低保补助和特困供养人员供养标准,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留守儿童、妇女和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优化住房保障政策,稳步实施“货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的住房保障新模式,确保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
(四)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三级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加快形成城市综合治理联动机制。深化平安兰州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强化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打造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法依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着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八、认真落实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把抓党建作为最大政绩,严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不断强化理论武装。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开展经常性党性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讲四有”,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牢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大力选用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干部,大力选用品德优秀、工作踏实、业绩突出的干部。坚持严格标准、健全制度、规范程序,把公道正派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做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探索建立澄清保护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改革者、重用实干者、宽容试错者,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广“民情流水线”、“为民服务代理制”、“星级村支部”、“支部+协会”等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统筹推进机关、学校、社区、国有企业、“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创新载体,激发活力。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等制度,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强化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四)狠抓纪律作风建设。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释放越往后越严的信号,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改进作风各项规定,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要求约束全体党员干部。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强化权力制约,强化对关键少数的监督,大力倡导敢于担当、真抓实干、迎难而上的工作导向,着力解决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等突出问题,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
(五)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深入贯彻省委“3783”主体责任体系、“866”衡量检验标尺和“111”督查实施细则,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突出抓好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推动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始终高举反腐利剑,从严查处各类违纪案件。加大预防教育力度,坚持抓早抓小,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完善纪检派驻制度,加大巡察力度,推动党风政风不断向好、新风正气成为常态。
同志们,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