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审计效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措施研究

13.06.2014  17:41

提升审计效能

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措施研究

 

苏琦    杜明诗  张保忠  梁馨予  孙小晖

 

【摘要】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战略部署,几乎各个方面都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党和人民对审计工作寄予厚望和重托,审计工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审计效能,是审计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结合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必须准确把握审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职能定位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实现途径,进一步明确甘肃审计发展的现状,从工作思路、创新精神、审计内容、审计质量和审计整改、审计信息化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及审计文化建设等方面予以完善和加强,着力提升审计效能,提升审计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权威性和严肃性,才能保证审计的监督职能、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有效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审计效能    途径    措施    研究

 

 

 

一、绪论

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动,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牢牢把握“一项重大使命”,始终坚持“八个发展取向”,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行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三个翻番、六个提升、两个接近、一个缩小”的奋斗目标,勾画了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国家审计的核心和本质,准确把握审计工作的定位,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个核心,围绕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认真思考研究提升审计效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途径措施,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

二、审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国家审计在实现国家良治中的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国家审计功能的实现程度,国家审计发挥的作用是国家审计功能得到较好实现后所产生的客观效果,国家审计功能的定位越准确,其实现程度就越高,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在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审计监督是一项综合性、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监督的综合性特点决定其监督范围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关联性,监督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活动本身,更要关注影响经济活动的权力运行状况及社会管理及服务的效果。因此,随着国家治理的发展,国家审计的内涵也逐步丰富和拓展,国家审计的评价功能和防御功能日益显现。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防御功能将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审计的主要功能。

(一)经济监督功能

经济监督是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确定其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在合法的轨道上有效运行。具体来讲,监督是审计机关以法律为准绳,以行为标准为依据,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反映经济活动的相关信息资料及实施效果进行审查,揭示其存在的问题,督促单位或个人遵守财经法纪,履行经济责任,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二)经济评价功能

经济评价是在审核检查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计划方案的先进性、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有效性、各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定,并就其不合理、不科学、不完善、效果差等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揭示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障碍,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经济防御功能

经济防御是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经济活动实施审查,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感知风险,提前发出预警,并针对揭示的体制、机制、制度障碍,发挥国家审计的前瞻性、预防性和预测性作用,向宏观决策部门提出决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工作机制,完善制度措施,清除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不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有效防范各项经济活动偏离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增强自我纠偏能力,抵御各种风险。

三、审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国家审计的目标和方向就是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要以独立的精神和专业的水准参与国家治理,充分发挥预防和建设性作用。就我国现代国家审计而言,关键是要发挥好审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监督职能、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

(一)科学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规范权力与公共资源配置和运行。公权和公共资源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点,也是审计监督的重点。国家审计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规范权力与公共资源的配置和运行这条主线,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科学谋划审计项目,合理确定审计重点,使审计工作与维护国家肌体健康、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要求更加合拍,与群众的合法利益需要更加合心;要关注三农、社保、住房、扶贫等专项资金的审计,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对事的监督和对人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促使落实政府责任,增强权力行使者的责任感,改善行政行为;要从传统的由真实合法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效益并重转变。要更加关注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揭露和查处铺张浪费、挥霍公款等问题,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要以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为抓手,针对当前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单位产品能耗高,污染环境、非法征地、越权审批、违规出让土地和矿业权等突出问题,更加关注资源、水利、环保等资金的审计,保障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等资金的安全与完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要前移审计监督关口,突出事前审计和跟踪审计,建立和完善事前审计的对策和措施,发挥好审计的“预警”功能。

(二)及时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促进国家治理措施的执行和创新。审计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敢于揭示问题。揭示问题是国家审计促进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及早感知风险,提醒和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制动”,减少和避免违纪违规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把政府治理的各项政策、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本着真实、及时、全面的原则,通过《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审计要情》等形式,向政府报告审计情况,特别是涉及经济安全、财政风险、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等。让政府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治理各项措施执行的真实面貌和实际效果,对症下药及时医治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病虫害”,铲除危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对审计发现的影响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为完善国家治理当好参谋。

(三)实行阳光审计,推动落实公民在国家治理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审计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应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透明审计行为,扩大群众的知情权为目标,推动审计公开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公开有机结合。常规性审计在审计进点时,在被审计单位所在地贴出审前公示,列名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时间、审计组成人员及联系电话,便于群众监督审计组工作和反映情况;审中在一定范围内适时公开群众关心和关注的事项,便于群众了解情况;审计结束时进行审计结果公告,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情况下,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项目的审计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审计网站等进行公告,或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宣传、会议通报、审计通报、政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公开。同时,对于审计项目计划,重大案件查处情况、审计工作总结、审计统计结果、审计绩效报告也应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推动阳光政府建设。

(四)查处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和滥用权力的行为,维护公平和正义。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是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最重要特征,滥用职权是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当前,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手法呈智能化发展趋势,案件隐蔽性强,潜伏时间长。但是,凡是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活动,一般都要通过资金往来和账目反映出来。因此,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方法,便可查出贪污、行贿、偷税漏税、套汇、走私、造假账、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大公为小公和化公为私,以及损失浪费等经济犯罪行为,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腐败案件线索和信息。针对审计对象数量庞大的实际情况,要采取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法,集中力量,选择那些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单位、重点项目和资金进行重点审计,充分发挥审计自身熟悉财政财务,精通查账的优势,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司法机关查办案件,积极提供大要案线索,并逐步建立起情况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对于审计机关处理权限内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以下达审计决定的方式,直接做出通报批评、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对于审计机关处理权限外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并视情部继续参与查证,对案件的突破、定性及扩大战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促进提高国家治理质量和绩效。审计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促进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到位。要发挥地方政府的发动功能,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人大监督”的原则,把握领导挂帅、及时部署、责任追究三个环节,对审计整改工作实行专人负责,专班监督,切实提高审计整改工作的执行力;要发挥审计的促动功能,切实提高审计整改工作的时效性。审计整改工作是审计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深化督办意识,变突击检查为经常性监督,将审计整改工作常态化;要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功能。由于审计查出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审计整改工作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与配合。应当注重发挥纪检监察、公安、检察、督办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平时注重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促进审计整改的强大合力,切实提高审计整改工作的整体效能,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违纪问题的再度发生,促进提高国家治理的质量和效果。

四、审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运行和权力运行的监督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具体工作中,审计部门通过着力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领域的审计,实施对钱、权、物的管理、使用监督以及绩效评估,为维护经济安全、推动深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强化内部管理、促进民主法制、加强廉政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抓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国家治理首先要关注政府财政资金的安全,保证公共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合法有效,在政府预算的源头上强化监督管理。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更是审计工作的永恒主题。审计机关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配置和使用公共资源。基于公共财政的本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国家审计要树立“大财政”观念,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把一切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视野,把温家宝总理“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落到实处。重点关注所有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不仅要审查其真实、合法,更要审查其效率和效果,促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

二是关注领导干部履职安全,抓好经济责任审计。“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是否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事关国家治理的成败。国家审计要把落实中办、国办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作为重要任务,切实加强对干部的监督,按照离任必审、任中五年一轮审的思路有序开展。要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重大经济活动、重大决策行为、重点政策执行情况、重大项目建设情况、重要资产配置和处置情况、单位债务债权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要突出审计重点,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效能;要严格依法评价、谨慎评价,严格区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防范审计风险;要争取实行审计结果送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送达本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制度,提高审计结果运用水平。

三是围绕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抓好政府投资审计。近年来,随着国家扩内需政策的推进,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陆续上马。投资建设资金量大、管理环节多、容易出问题。全国从上到下都很关心投资项目的安全问题。审计署发布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办法》,要按照工程预算审计→工程招投标→施工合同审定→隐蔽变更工程现场签证→竣工决算审计,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查纠投资建设项目中的高估冒算、损失浪费、质量与效益低下等问题。

四是积极推进绩效审计,促进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国家治理必须关注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防止损失浪费。绩效审计主要针对政府和公共财政的绩效责任,通过绩效审计,注重评价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人文道德、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护等方面责任的履行情况。要在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理念,尤其要加大财政审计中民生投资、建设投资等项目的绩效审计力度,提高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五是抓好对重大经济决策的监督检查,促进加强宏观调控和提高投资效益。国家治理要确保政令畅通,必须抓好对重大经济决策的监督检查,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当前,经济建设中盲目投资、违规担保、损失浪费等事项时有发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有些重大经济决策的失误甚至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审计部门要加强对重大经济决策合法性、合规性、绩效性的审查,保证党和政府宏观调控措施落实到位,推进和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的形成。要通过强化审计监督,促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有效促进国家经济安全和投资效益提高,有效防范和化解决策风险,提高国家治理的水平。

六是加强对重大民生热点问题的审计监督,切实保护公众利益。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是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国家审计服务于公共治理,必须加强对事关民生热点问题的审计监督。要进一步突出对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环境等方面的审计监督,让群众放心;突出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审计监督,特别是对民生、民享、民用项目的审计监督,促进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群众满意。对涉及民生社会不公平的问题,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廉洁的问题,对农业、环保、社保、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都要加强审计监督,使国家审计成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利器,成为国家治理的有力工具。

五、全省审计工作的基本现状

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突出对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关切的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着力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发挥了审计的监督职能、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

(一)审计工作思路清晰。近年来,厅党组在总结历届厅领导班子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并大力倡导“一二三四”的审计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搞好审计监督、搞好审计服务),坚持“两个凡是”(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就是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就要大胆地鼓励和支持、大胆地探索和创新;凡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中饱私囊,失职渎职,造成资金物资损失浪费,就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绝不手软),突出三个重点(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做到四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依法、科学、文明、廉洁审计;始终坚持用“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指导审计工作;始终坚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始终坚持提高人的素质是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的理念)。实践证明,这些思路完全符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符合审计法的精神实质,也符合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要求,是甘肃审计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已经得到了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理解、肯定和支持。

(二)工作成效更加明显。2008年以来,全省共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32294个(其中省厅完成546个),查出违规资金226.9亿元,管理不规范资金2075.5亿元,损失浪费资金27.6万元,核减工程投资23.1亿元;通过审计处理,上缴财政资金40.2亿元,促进增收节支67.6亿元。向司法和纪检监察等部门移送案件线索68件,涉案人员50人;向有关部门移送事项32件。向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提交综合报告、专题审计报告、调研、信息35487篇(次),被采用和批示8244篇(次);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39158条。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审计和审计调查,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注重从机制、体制、制度层面分析审计查出问题的成因,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在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项目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我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省政府提交了《被审计单位存在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报告》,归纳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机制、制度,促进问题整改落实的建议。省政府要求各市州、各部门对照检查,整改效果明显。对省属重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年薪及国有资本收益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提出了细化国有资本收益征收措施,建立职工薪酬合理分配格局的审计建议,促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规范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意见》。对于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政府国资委等部门关于资金使用方面的请示,刘伟平省长都明确批示,由审计厅审核提出意见。这些都充分表明,审计工作已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工作重点更加突出。一是预算执行审计进一步深化。按照“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工作思路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共对7316个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组织开展了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转移支付资金、土地出让金、矿产资源转让补偿、政府债务等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审计内容进一步深化,审计覆盖面不断拓展,审计质量明显提高。二是专项资金审计不断加强。紧紧围绕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主线,坚持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关系民生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着力加强对关键环节和重点资金、重点项目、重点部门的审计监督。主要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社保、农业、土地、教育、医疗、住房、扶贫等民生项目以及交通、能源、水利、资源、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了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连续三年对全省社保基金和新农合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促进了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灾后重建项目审计扎实有效。“5·12”汶川地震、“8·8”舟曲泥石流、东乡特大滑坡、漳县雹洪泥石等灾害发生后,审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审计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救灾款物审计、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竣工决算审计作为一项法定职责和政治任务,全力以赴,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审计。截至目前,审计各类资金近400亿元,核减工程价款近6亿元,提出审计建议1800多条,受理群众举报投诉事项300余件。审计中没有发现重大违法违纪行为,对一些不规范的问题,通过边审边改,基本上都得到了纠正,促进了救灾款物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集、管理、使用的安全、公平、公正,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经省政府同意,省审计厅与省人社厅联合召开了全省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审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刘伟平省长出席会议颁奖并作出批示。四是经济责任审计在创新中发展。按照“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思路,全省共对9285个部门、单位和企业领导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查出违规资金57.6亿元,管理不规范资金671.1亿元。为了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审计厅调研起草了《甘肃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已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执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若干意见》、《甘肃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已由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联合下发实施;与省纪委、省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甘肃省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办法》和《甘肃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及结果利用办法》。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直接报送省四大班子和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促进审计成果运用,在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企业、外资、金融审计和社会审计质量核查工作稳步推进。从揭示风险、维护安全、推动创新、促进发展出发,对省属重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了审计,揭露和反映了损益不实、投资潜在损失、违规拆借资金、产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制度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严肃处理问题的同时,积极督促企业科学决策、加强管理、规范经营、提高效益。按照审计署的安排,加强对国外贷、援、赠款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并公告审计结果,提高了外资运用的效益。针对社会中介组织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的情况,调研起草了《甘肃省社会审计报告质量核查结果运用办法》和《甘肃省社会机构实施政府审计事项管理办法》,已由省政府印发实施。

(四)审计质量建设和整改成效显著。始终坚持把审计质量建设和整改落实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和主要任务,在全省各级审计机关深入开展了“质量建设和制度落实年”、“质量建设和整改落实年”等活动,健全完善了《审计质量管理办法》、《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办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审计项目定额管理办法》等制度,牢固树立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加强项目计划管理,狠抓重点环节质量控制,确保把问题查清、查透、查实,全面了解实际情况,如实揭示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深入分析机制、体制、制度层面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各级各部门领导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的职能作用。把审计整改作为运用审计成果、提升审计价值的关键,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力求项目审计结束,查出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按照谁审计、谁负责跟踪督促和整改落实的原则,坚持落实审计整改责任制,健全完善审计整改报告、督查、联动、公告、问责等制度,力求使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到位,进一步维护了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了审计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与此同时,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把审计的过程作为向被审计单位学习的过程,注意总结和宣传推广被审计单位的好经验、好作法,使审计监督与服务的职能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审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把开展效能风暴行动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由表及里深入推进。通过狠抓干部教育培训、民主评议质询、查找整改问题、整顿工作作风、规范执法行为,着力解决干部队伍在精神状态、理想信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庸、懒、散、慢、乱”、中梗阻塞、不作为、乱作为、工作质量差、效率低等突出问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思想道德修养、依法审计的能力、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坚持把廉洁从审作为审计工作的高压线,注重健全完善教育、监督、制度并重的廉政工作体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自身的“免疫力”不断增强。

(六)基础建设全面改善。一是健全完善制度。注重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制订完善了《工作规则》、《干部管理办法》、《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审计质量控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等制度办法,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和健全完善,逐步形成了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科学管理机制。2009年、2010年,我厅积极争取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甘肃省内部审计试行办法》、《甘肃省社会审计机构审计报告核查办法》,审计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审计事业发展的意见》,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办公条件、工作经费、机构编制、干部待遇、基础设施等都得到了较大改善,省厅与基层审计机关的联系更加密切、支持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二是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审计理论课题化研究方法,着力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质量。研究制定了《甘肃省审计厅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审计厅科研课题结项评审暂行办法》,公开招标2012年审计科研课题,加强与省内高校的合作,联合成立课题组开展重点课题研究。省审计厅承担的科研课题《国家审计与政府绩效研究》被审计署评为一等奖。三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审计机关的一场“革命”来抓,以“金审工程”为契机,夯实基础、强力推进,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分别与省财政厅、省政府信息办研究出台了《关于各级财政进一步支持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审计信息资源共享的意见》,通过制度建设和加强培训教育、督导考评,着力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和计算机审计水平。加强审计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网络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的专网互联;建成了厅本级地税联网审计系统和省级数据分中心基础平台;完成了7个市审计局的局域网平台建设和审计管理系统部署;建设了全省审计机关视频会商系统、网络监控系统和即时通讯系统;培养了一批计算机审计业务骨干。全省审计机关初步实现了审计管理信息化和审计业务数字化,有效提升了审计效率和质量,规范了审计行为,降低了审计成本。四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风建设年”、“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年”、“学雷锋主题实践”、“创建文明审计组、争当文明审计人”等活动。取得了扎实有效的成果。2010年审计厅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12年又被考核评定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

多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累和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对审计工作的规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括起来主要有五条:一是只有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搞好审计、搞好审计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审计的价值和作用。二是只有坚持“一二三四”的审计工作思路,才能使审计工作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审计工作规律。三是只有坚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四是只有坚持不断地创新方式方法和制度机制,才能保证审计工作始终与时俱进。五是只有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为审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这些经验和做法,是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提炼、归纳和总结出来的,也是全省审计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全省审计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全省审计工作发展还不平衡;科学的审计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审计干部队伍的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审计质量和审计整改还不尽如人意;审计基础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审计管理和组织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六、进一步提升全省审计工作效能的途径和措施

(一)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审计理念。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部门、一项事业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近年来,在全省审计系统形成的“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一二三四”的审计工作思路上来,深刻理解和把握审计的职责和任务,努力培养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切实转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审计方式,善于在“解剖麻雀”中归纳和分析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提出标本兼治的审计建议,力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

(二)要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大力培育创新精神,不断推动审计工作与时俱进,是新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入大精神、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一些审计机关和审计干部不敢创新、不愿创新、不会创新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工作跳不出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固守于过时的条条框框,办事按部就班,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严重。培育创新精神,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突出实践特色,遵从科学规律,注重实际效果。一要突出创新的实践性。创新最直接的动机和目标就是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好规定的工作任务。要紧紧围绕新形势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针对当前审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深入研究审计工作转型、审计范围拓展、审计内容深化、审计方法改进、审计管理创新等问题,积极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机制、措施和办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要坚持创新的科学性。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审计工作的内在规律,顺应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深入分析审计工作创新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亮点在何处,从而准确地选择创新的领域、内容、途径、方法和目标,避免创新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当前,要紧密结合审计机关的职责,结合审计工作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为目标,重点培养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集体攻关的创新氛围,使审计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三要注重创新的实效性。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因此,创新必须紧密结合审计工作的实际,注重有效性、突出实用性。创新审计理念。要着眼于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围绕“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使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创新审计内容。要着眼于提升审计监督的层次和水平,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探索绩效审计、跟踪审计以及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打造审计精品。创新审计方式方法。要着眼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建立规范、高效、与审计内容和目标相适应的审计方式。创新审计管理。要着眼于发挥制度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审计工作实际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

(三)要着力提升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发挥促进作用。要正确有效地发挥审计部门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加强对经济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业的经济及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的监督,揭示存在的问题,依法依规作出处理,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重点关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不断加大对财政、金融、税收系统的审计力度,促进相关政策措施向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面倾斜;揭露和查处失职渎职、弄虚作假、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二要在维护经济安全运行上发挥监督作用。审计的重要任务就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保证和促进政府受托责任全面履行,维护经济安全。今后,要继续重点关注政府性债务问题,促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重点关注因决策不科学、不合规、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各种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加重国有企业负担的问题,维护国有资产安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关注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环境保护,以及工程建设等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防范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三要在经济制度执行过程中发挥修复作用。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科学制订审计计划,充分整合审计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目标,科学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覆盖面,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效能。要注重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出发,抓住促进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行政审批制度、财政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审计或审计调查,将审计监督与保障财政预算执行的刚性结合好,与促进惠民政策的落实结合好,与保障国家扩大内需政策资金的落实结合好,力争审计成果进入高层决策视野,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四要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发挥保障作用。加大对专项资金的跟踪审计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对关系经济发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医疗、卫生、住房等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和绩效情况的审计,关注资金分配是否公平合理,重点是否突出,管理是否科学规范,促进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规范资金管理和运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加强对科技和教育投入资金的绩效审计,提高科技和教育投入绩效,提高科技水平和国民素质,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奠定科技基础和智力基础,发挥社会事业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加快推进灾后重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和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跟踪审计,促进灾后重建工作顺利推进,促进科学重建、规范重建、高效重建、阳光重建,为党和人民交一份明白账、放心账。五要在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上发挥免疫作用。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有明确规定,强调要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惠民政策落实保障机制、权力分解和实时监控机制;建立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这既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关注的重点,也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是否实现了良治,国家的良治又主要取决于权力和资金是否依法、科学运行。审计的主要职责就是对权和钱的运行依法实施监督。经济责任审计涵盖了对权和钱运行的监督,要积极探索建立以经济责任审计为统领的审计工作新格局。要认真贯彻落实两办规定和我省的实施办法,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要不断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强项目计划管理,把握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的内在联系,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专项资金等审计结合起来,把任中与离任审计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工作思路是否清晰、发展成效是否明显、财政收入是否增加、群众生活是否改善、社会事业是否发展,财政资金的效益是否达到了最大化等方面。要严格依法规范审计内容和审计评价,严禁超越职权进行审计和评价,准确界定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信、可靠、可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计划、评价、结果运用、问责和整改等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四)要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整改的水平。审计工作如同医院给人体检一样,通过系统检查来确定其健康状况和病症,只有把病情查清楚,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同样,审计必须把问题搞清楚、弄明白,查清、查透、查实,全面了解实际情况,如实揭示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改进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体现审计的价值和地位。因此,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不断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水平。要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在健全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经济责任审计为统领的审计工作新格局,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投资审计、民生审计、专项审计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要大胆探索新的审计方式方法,努力变微观为主为宏观为主,变封闭为主为开放为主,变事后为主为事前事中为主,变查错纠弊为主为与完善体制机制并重,变各自为政、交叉重复审计为统筹协调、科学审计。要加强质量控制。不断探索构建审计计划、实施、审理、整改既相分离又相制衡的业务管理机制,严把审计质量关口。要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健全包括审计质量责任、职业道德、人力资源、业务运行、质量监控等内容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实行全员、全面、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要严格质量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责任机制,合理配置审计职权,科学核定审计工时,明确界定审计人员的质量责任,切实做到标准明确、措施到位、责任到人。要不断健全审计质量监督机制,实行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对工作中的失职、失察、失误和徇私舞弊行为,严肃实施审计质量责任追究。

另一方面,要始终把加强审计整改作为运用审计成果、体现审计价值的关键,不断深化审计整改落实。温家宝总理指出:“ 审计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审计,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改进工作,特别是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审计报告、决定和建议,只有通过被审计单位和相关单位采纳并整改,纠正违纪违规问题或改进薄弱环节,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通过整改,维护各项法律 法规 、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起到警示违纪违规者的震慑作用,从而预防腐败。如果审计整改不力,整改不彻底,甚至不了了之,不仅审计成效大打折扣,还会影响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及公信力。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把审计整改作为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到位。刘伟平省长在多次听取审计厅的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抓好审计整改。因此,要充分认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督促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将整改情况纳入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促使其严格执行审计决定,采纳审计建议,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健全完善审计整改报告、督查、联动、公告、问责等制度,努力构建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促进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到位,切实维护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审计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五)要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正如刘家义审计长所讲:没有审计监督的信息化,没有审计管理的数字化,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如果无法在信息化的潮流中趁势而上,就可能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因此,必须紧紧围绕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着力突破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等方面的“瓶颈”,重点破解思想认识、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以及审计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审计思想革新化、审计资源集约化、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管理数字化、审计方式现代化”。在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议上,审计署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是建设、完善和提升“一个中心”、“五大体系”和“五大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关键是要紧紧围绕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将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审计能力。一要在提升审计业务能力上下功夫。在信息化环境下,进一步提高现场审计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是强化审计业务能力的关键所在。要不断总结地税联网审计的经验和做法,在进一步完善的同时,积极破解技术、体制等方面的障碍,逐步将联网审计扩展到预算执行、国库集中支付、社保等领域,积极探索开展省、市、县上下互通的联网审计,努力构建在线审计系统,提高审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逐步推广“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模式,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分析和预警分析、预测分析,提高审计实战能力和审计建议水平。二要在提升审计管理能力上下功夫。近年来,随着审计工作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在上下级审计机关业务协同和大型审计项目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对审计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探索建立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加快构建覆盖全省的电子审计指挥系统,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和业务管理能力。要积极推进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完善优化项目执行管理等软件,不断提高对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和过程控制能力,确保审计质量。三要在提升机关管理能力上下功夫。审计机关内部管理信息化是电子政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的内在需要。要把审计管理系统作为提升效能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打造基于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机关内部管理平台,提高公文处理、计划统计、项目实施、党群工作和廉政建设等管理工作的水平,提升审计机关工作的效能和水平。

(六)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纪律严明的审计队伍。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务求在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和公信力上取得新的成效。领导班子建设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重点在强化理论武装、提升领导能力、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培养优良作风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干部队伍建设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业务能力培养和廉政建设为核心,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牢固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审计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把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来抓,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加强对学习效果的考核,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力求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着力提高审计干部贯彻落实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和政策措施的能力;提高落实上级部署的审计任务和本级项目计划的能力;提高完成党委、政府临时交办任务的能力,确保政令畅通,保障上级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保障年度项目计划按期完成。要大力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敢于和善于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不断推动审计工作实现新的发展。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注重建立以品德为核心、作风为基础、能力为重点、业绩为导向的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大力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努力形成以德修身、以绩服众、以才成事、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导向,真正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充分调动广大审计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特别是要从审计事业后继有人、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引进和使用。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下功夫整治“庸懒散”、“娇骄暮”,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以治娇砺意志、以治骄育人才、以治暮振精神,引导审计人员全心投入工作、尽职尽责干事,努力争创一流业绩。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廉政防控体系,区分不同岗位,制定防控措施,确保廉政规定和审计纪律落到实处,维护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同时,要通过开门征询项目计划、开放审计过程、公告审计结果,推动政务公开,进一步赢得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七)要全面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审计文化是审计机关在长期审计实践中积累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管理制度、职业道德等的总和,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审计机关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推动甘肃审计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甘肃是华夏文明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示范区,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奋斗目标,不仅对充分挖掘甘肃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指明了甘肃审计文化建设的方向。要以“一二三四”的审计工作思路为统领,注重培养核心价值观念,丰富文化建设载体,努力建设具有甘肃特色的审计文化,为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 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 八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审计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和机关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力弘扬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努力塑造“爱国、诚信、守法、敬业”的陇人品格,引领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和党员干部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牢固树立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无功便是过,不勤政也是腐败”的理念,认真学习,勤奋工作,诚实做人,做到在名利上有满足感,在能力上有危机感,在工作上有责任感,在成绩面前不张扬、荣誉面前不伸手、责任面前不推诿。二要加强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审计工作要更好地发挥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就必须紧紧围绕审计发展的一些前沿性问题开展理论研究,抓住审计在服务和完善国家治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亟需研究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审计理论研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决定着审计创新和审计工作的水平。要大胆创新,深入思考,注意总结,不断提高,努力把实践经验提升为审计理论,反过来指导审计实践。审计理论研究必须结合审计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必须结合审计工作的实际,必须把理论研究融合到具体工作当中,坚持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否则研究成果就没有生命力。要紧紧围绕“一二三四”的审计工作思路和审计工作的中心,突出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突出热点审计事项的理论研究,突出对审计理论成果转化的研究。要从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入手,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课题,紧密结合审计项目开展理论研究,认真思考研究什么是审计、为什么审计、为谁审计、靠谁审计和怎样审计等问题;认真思考研究如何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推进审计工作转型、审计范围拓展、审计内容深化、审计方法改进、审计管理创新等问题。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要注意做好组织和规划,要善于把本单位、本地区甚至全省审计机关的理论研究力量整合起来,要善于把审计科研人员与审计业务人员整合起来。对一些重大课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力量雄厚的有利条件,采用课题招标、联合攻关、委托研究等多种合作形式开展。要结合当前审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和工作需要,综合采取有奖征文、指定课题、联合调研、青年论坛、论文评比等形式,大力开展群众性调研活动,营造浓厚的理论研究氛围,争取多出成果、多出经验,用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三要不断深化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用制度来保障审计效能提升,确保审计服务国家治理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审计服务国家治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进一步完善国家审计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风险控制制度、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等基础上,适时修改不适应审计作用发挥的审计法律法规规章体系,不断提高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开放度,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框架内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四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作风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代表着审计机关的整体形象。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巩固效能风暴行动的成果,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失职追究制等各项规章制度,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  进一步严格机关管理,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调查研究深入扎实,议事决策直面矛盾,会议会风精简高效,督促检查深入现场,勤俭节约率先垂范,下功夫解决庸懒散慢乱和工作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提高工作实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围绕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六项任务,突出抓好教育、制度、查处三个关键环节,不断增强审计队伍拒腐防变的能力。积极开展体育、文娱、讲座、征文、演讲、书法、绘画等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扶贫捐助、义务劳动等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审计人员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同时,要加强审计机关环境建设,按照统一规范、文明有序、洁净优美的要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七、结语

审计是宪法确定的国家治理中重要的职能,是监督、完善、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工作,审计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审计效能的途径和措施,其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围绕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培育开拓创新的精神、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注重审计质量和整改落实、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审计文化建设七个方面,从能力与作风、机制与制度、技术与人文关怀等不同的层面,全面构建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平台,使提升审计效能这一永恒主题常抓常新、与时俱进,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温家宝.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2012年12月24日在全国审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刘家义.2012.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中国社会科学

刘家义.2008.审计要担当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中国青年报.

王三运.2012.科学发展  转型跨越  民族团结  富民兴陇——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在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王三运  刘伟平.2012.在甘肃省委十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甘肃省审计厅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何振中.2012.着力提升审计工作效能  服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甘肃日报.

秦荣生.2007.深化审计监督    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审计研究.

陈英姿.2012.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作用研究.审计研究.

姜克军.2012.国家审计发挥国家治理功能的挑战与思考.中国审计.

李颖津  张亚亮.2012.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定位和实现途径.中国审计.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
甘肃检察机关2020年度聘用制书记员示范培训班圆满举办
    为提高全省检察机关聘用制书记员业务能力和综检察
省院开展刑检业务专题调研督导活动
    为认真贯彻全省检察长会议精神,检察
兰州市院召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专题学习会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干警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检察
甘肃检察机关办理的涉野生动物典型案例
涉野生动物典型案例     目  录 案例1检察
甘肃省检察院“野生动物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甘肃省检察院召开“野生动物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 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