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意见

11.01.2016  18:45

 

甘工信发〔2016〕9号

 

 

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省属行业协会,有关企业: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精神,促进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提升我省制造业能力和水平,特制定如下贯彻落实意见:

  一、明确总体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全省产业基础、发展条件和区位优势,抢抓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互联网+”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机遇。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集成应用水平;着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升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以融合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军民融合、大中小企业配套融合,实现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资源原材料向终端产品延伸、加工制造向集成创新升级、数量规模向质量品牌提升。

(二)发展目标。

      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新常态,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力争实现工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拥有一批战略性核心关键技术,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0%;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20%,占GDP比重达到30%,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年复合增长2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分别降低5%和23%。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力争年均增长10%左右。

      (三)发展重点

    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明确发展重点和突破方向,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快速发展。

      1、石化通用装备。重点发展石油钻采、炼油化工、煤化工、海洋石油工程和高端真空装备,建设西部石化通用装备产业基地。

  2、新能源装备。重点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装备,形成比较完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河西地区新能源成套装备产业化基地。

  3、电工电器装备。重点发展新一代智能化输配电装备,推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智能型高中低压开关设备、高效节能变压器、中型水电成套设备、智能化第四代低压电器元件、数字电缆光缆,风电、光伏发电、核电专用开关设备、电器元件和自动化控制装置,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和井下、危化品生产贮存等智能配电用电设备,形成电气系统集成和输配电工程总承包能力,加快建设天水电工电器装备制造基地。

  4、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高档数控金切机床和高档数控锻压机床,加快形成天水数控机床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大中型智能数控精密机床,智能、精密、强力、高效的轨道交通加工、新能源专用等数控机床。加快研发高速、高效、高精多轴联动数控机床。鼓励开发推广柔性加工单元、柔性制造系统、数字化工厂。重点发展大型智能数控锻压设备、自动剪切生产线等大型、精密、智能、高速的数控锻压机床,开发重型、超重型智能数控锻压机床、复合加工机床及自动生产线。

  5、节能环保装备及产品。发展高效锅炉窑炉、高效换热节能、高效电机及变电、余热余压利用、蓄热传热和新型节能建材、节能铝材料、高效照明产品等节能设备和产品,大气污染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监测仪器及自动监控和煤炭储运抑尘剂、石油钻井助剂、缓释保水剂、絮凝剂、粘合剂、生物质环保涂料、固(脱)硫剂、催化剂等环保装备和产品,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创新活力勃发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地。

  6、农机装备。重点发展高参数、高可靠性大中型农机装备和小型丘陵山地农机装备,培育旱作农业农机装备产业聚集区。  

7、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电子级晶体硅材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应用电子设备,完善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机产业链,加快建设天水国家级集成电路封装基地。支持民用雷达、真空高频电子管、电子测量仪器、微波波导元器件和其他关键元器件升级及批量能力建设。

8、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品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兰州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定西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兰州重离子医用加速器应用示范区和武威重离子治疗生物医学应用产业园。

  9、新材料。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化工和其它新材料,推进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白银军民结合化工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兰州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

  10、有色金属深加工。加快推进铜、铝、稀土、镍钴和稀贵金属产业链延伸,着力打造附加值高、竞争力强、集约高效、规模优势明显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

  (四)主攻方向

  1、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汽车和低速汽车,加快建设吉利汽车兰州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兰州金川科技园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推动中国中车股份公司在兰州新建新能源公交汽车生产线项目,带动我省铝型材和电池等相关产业发展。

  2、轨道交通装备。发展城轨车辆组装制造及各类车辆运维保养,支持开发适应高海拔、冻土、沙漠地区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城市轻轨装备、现代智能化有轨电车等,打造中国中车股份公司西北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服务基地、西北区域总部基地和向西开放开发战略基地。

  3、公共安全应急装备和产品。加快推动矿难逃生仓、无人侦察机、高炮防雹人工影响天气系统、抢修抢护保障方舱、车辆北斗定位监控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多普勒雷达监测系统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等具有相对技术优势的应急装备和产品产业化,发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监测预警类产品,个体和设施设备等预防防护类产品,现场保障、生命救护和抢险救援等处置救援类应急产品,逐步形成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的应急装备和产品制造产业链。

  4、通用航空产业。支持通用航空整机制造、航空配套、地勤服务装备和现代航空维修等产业发展,加快培育通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兰州神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白银无人机及轻型载人飞机基地建设,支持飞豹公司在我省生产小鹰100飞机,引进发达国家成熟小型航空器生产线,实施武威通用航空整机制造等项目,打造天水飞机维修、改装和解体循环产业链,加大通用机场建设力度,提升中国嘉峪关滑翔基地影响力,带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推动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及部件、航空电作动系统、飞机舱门、航空电机和照明系统产业化。

  5、PX(对二甲苯)及相关产业链。争取国家布局建设百万吨级PX(对二甲苯)项目,形成对二甲苯(PX)—对苯二甲酸(PT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对二甲苯(PX)—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等产业链,带动化纤、包装、电子电器、医疗卫生产品等行业发展。

  6、核产业。在确保符合环保、安全等条件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建设,打造国家核燃料循环基地。加快研制核电压力容器、堆内构件、原材料真空提纯设备、核燃料后处理设备、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技术装备,提高核电装备关键配件和材料的研发制造能力,打造核循环产业链体系。

      二、努力完成主要工作任务和重大工程建设

      (一)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

      1、加快推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型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传统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等五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构建新的产业发展体系,建设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力争每年全省制造业新增工业增加值100亿元(按现价计算)以上。(牵头处室:规划发展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2、围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高端装备创新等5项重大工程,及早谋划一批需求迫切、前期基础条件好的重点项目,研究提出需要争取国家支持的政策措施,争取将我省优势产品、技术和企业纳入到国家五大工程实施方案。(牵头处室:规划发展处,配合处室和单位:技术创新处、原材料产业处、装备产业处、循环经济处、环境资源处和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3、整合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工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吸纳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争取国家层面支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16个重点产业发展,优先用于智能制造、两化融合、产业链延伸、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和环节,推动我省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牵头处室:规划发展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出台《甘肃省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专项实施方案》,紧紧瞄准区域市场需求,确定一批重点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实施精准发力、集中攻坚,促进有色、冶金、石化、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全省工业稳定增长、提质增效。(牵头处室:规划发展处,配合处室和单位:技术创新处、原材料产业处、消费品产业处、信息化推进处和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2、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落实省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实施方案》,围绕八大领域继续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打造一批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带动作用、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链条。促进应急产业发展,推动特色应急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通航产业发展,组建通航产业协会,开发和拓展通用航空、无人机应用领域,打造制造、应用、服务产业链条,筹备并举办丝绸之路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牵头处室:规划发展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摸清生产性服务业家底,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统计体系,支持规模以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为限额以上企业,用5年时间,使全省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和效益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对创新能力较强、特色鲜明、业绩显著,设计水平领先的企业工业设计中心,进行奖励和扶持,并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建设。动员各方力量,发动广大企业参与举办高标准的“创新杯”工业设计大赛。(牵头处室:生产性服务业办公室,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4、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支持企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当归、甘草等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加快研发生产适合电商销售的中药保健产品,调整和优化卷烟产品结构,促进日用轻工、纺织品制造优化升级。(牵头处室:规划发展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5、促进新领域消费。推广兰州市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经验,推动中国中车新能源汽车在省内城市公共交通、物流、环卫、邮政、公务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支持中车在兰州布局建设电动公交大巴生产线和充电设备制造项目,建成新能源(纯电动)客车生产基地。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新能源汽车、一手车的贷款首付比例,合理扩大汽车消费信贷。加大在全省范围推广电动汽车力度,各地新增和更新公交车、长途班车、出租车、城市物流车电动车必须占到一定比例并逐年增大。(牵头处室:装备产业处、交通与物流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三)进一步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

1、全面梳理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大工程和《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的确定的16个发展重点和突破方向,谋划一批可在“十三五”启动实施的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并通过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给予重点支持,夯实工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牵头处室:规划发展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2、创新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方式。强化政府协调功能,引导企业和园区对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实现东中西部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就原材料领域延伸加工、新材料推广应用等与发达省市开展产业对接和合作,推动酒钢集团加快承接宝钢集团400系不锈钢技术与产能转移。推进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带三片区”沿黄产业集聚带建设,建设5个国家级、22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牵头处室:规划发展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3、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立足甘肃优势产业,结合当地市场需求,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业合作,通过“绿地投资”、参股、并购、BOT、PPP等多种方式,积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产业合作,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渠道和资源储备基地。重点面向中亚西亚非洲等国家合作建设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项目,开展冶金、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带动成套设备和技术服务出口。积极探索陇药、农产品加工、轻纺、清真食品等产业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渠道。做好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和APEC中小企业技展会的组织参展工作。开工建设丝绸之路甘肃酒泉水科技国际合作园区。(牵头处室:规划发展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四)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以企业为主导、以人才为支撑、以园区为载体,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分享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若干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支持企业建设和完善高水平的研发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院),建设一批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企业创业创新提供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线上交流和资源链接服务,建立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众创基地。(牵头处室:技术创新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2、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工业强基工程。鼓励和引导重点制造企业建设信息化综合集成、大型装备智能化、业务协同创新、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推广柔性加工单元、柔性制造系统应用,推动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支持建设智能工厂(车间),提升制造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围绕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质量效益、能效环保等水平。(牵头处室:技术创新处,配合处室和单位:规划发展处、原材料产业处、装备产业处、电子软件处、信息化推进处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3、加快构建从研发、孵化、交易到生产服务等全链条的开放性创新平台。探索建立一批以区域、行业、企业需求为向导的协同创新中心和公共技术研究部门,促进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市场间的有效对接,争取在产学研结合上取得新突破,实现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增强甘肃省“创新杯”工业设计大赛品质和影响力,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到“双创”活动中来,吸引更多的优秀设计人员参与大赛。(牵头处室:技术创新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支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开展质量标杆示范活动,推广卓越绩效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继续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加强品牌培育,扶持一批品牌培育专业服务机构,组织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创建工作。(牵头处室:技术创新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5、积极推进“双创行动”。支持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推广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重点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计划,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微企业、创客等对接的工业创新平台,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利用互联网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改变传统工业的研发模式、生产模式和营销模式,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组建产业创新联盟,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支持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组织合作,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产学研用协调创新和技术研发攻关,着力突破产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为内外部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牵头处室:技术创新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五)进一步提升各领域信息化工作,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信息黄金通道。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建设宽带甘肃,加快主干网络及互联网骨干节点升级,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持续推进城乡接入网络增宽、提速,实现无线宽带城乡广覆盖;加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宽带网络建设。深化“三网融合”,推进电信、广电网络业务双向进入,加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络(IPv6)建设,提高网络基础设施对面向全省的关键信息平台的支撑能力。强化对我省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中心的布局、设计和运营指导,加速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引导在建大数据中心之间的协同和共享,服务全省各领域、各行业。努力打造面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的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服务输出通道。(牵头处室:信息化推进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2、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我省有色、化工、建材、装备、能源、中药材和食品加工等制造行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大力开展工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深化智能辅助设计和生产系统的应用,加速应用工业智能控制系统。在各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大力推广绿色制造工艺,推动工业节能减排。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积极发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柔性制造,开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建设“互联网+协同制造”的支持平台,加强“互联网+协同制造”的示范建设,强化企业全业务、全流程互联互通以及协作共享。在我省重点产业园区,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示范。(牵头处室:信息化推进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3、推进“智慧甘肃”建设,加速社会服务智能化。构建智能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和全面推广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加速推进国家级“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工作,带动全省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智慧民生服务,着力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智慧金融。加速互联网+生态建设,健全完善生态数据分类体系,采集和整合生态数据,挖掘影响我省生态的关键节点和因素,对关键节点和生态要素实施智能监测,推进生态保护的科学决策。推动智慧旅游和文化传承,加速我省旅游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增强旅游资源挖掘能力,推进旅游产品优化,支持智能决策,提高旅游区的智能化监管和智慧化应急联动;加强基于旅游文化资源的信息化产品和应用开发。(牵头处室:信息化推进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4、发展网络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及“互联网+”新业态带来的机遇,以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电子商务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开发云服务资源,推动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及软件服务消费,形成云服务消费市场。开发整合数据资源,依托大数据中心,推动数据服务消费,培育数据服务消费市场。开发数据深加工信息产品,拓展拓宽信息消费市场。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体验中心,引导消费方式转变。加速信息消费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强化信息消费意识培养,改善网络经济发展环境,壮大网络经济规模,促进电子商务向各行业、行业各环节的渗透,助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牵头处室:信息化推进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5、巩固提升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大力推进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封装技术与生产能力,促进产品向中高端领域的进军以及产能的大幅提升,并带动新型功率器件、引线框架、封测设备、模具、半导体封装材料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以天水天光等重点企业的为抓手,对我省特色的宇航、军工领域集成电路产品生产线进行改造提升;重点布局网络通信、导航、射频识别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微机电系统(MEMS)、射频电路、新型存储芯片等重要产品的生产线建设与投产。发挥紫光、万维等为软件龙头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等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工业传感器系统及数控系统、DSC(集散控制系统等)等工业软件的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推进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同时加快研发面向“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推动软件研发模式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现有产业信息化水平。(牵头处室: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6、开拓发展电子元器件和高端电子设备产业。以超高频军用电真空器件、高频无极灯、大功率三极管、肖特基二极管等本地特色产品为抓手,落实技术创新与产品推广,实现军、民品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发展。加大力度进行产品研发,重点突破毫米波磁控管、高放行波管、栅控行波管、无源微波气体放电管等高端军用产品的研制与生产,丰富产品种类,提升科技水平,形成一批满足军用产品的技术与质量要求的优质产品。支持引导虹光、长风等重点企业抓准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大功率三极管、肖特基二极管等本地特色产品的技术升级与产业化推广。加大对专用车、轿车的电子点火系统、汽车仪表盘等基础汽车电子产品的支持,积极发展汽车音响、车载视频娱乐设备、车载空调等车载汽车电子设备和汽车继电器、电磁阀、传感器等汽车电子元器件产品。重点扶持民用大型运输机航行雷达、智能化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等一批特种电子项目,促进特种电子产业规模化,形成以长风信息集团为核心的民用雷达等电子生产基地。支持兰州交通大学、三磊电子有限公司、兰州神龙公司“无线电监测装备和高精度北斗定位导航设备产业化”、“X缝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研发”等项目建设。发挥航空万里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机外照明的技术优势,发展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制造、封装及集成应用、指示信号、LED显示屏、工程照明等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应用,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填补我省电子产品制造业LED显示屏生产的空白。(牵头处室: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7、积极发展大数据和物联网产业。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甘肃省的区位优势,通过与九次方等国内知名大数据公司合作,设立甘肃省大数据公司、大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研究院及大数据指数,整合全省数据资源,培育、带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支撑甘肃省产业结构升级及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招引电信运营商、知名IDC服务商、互联网龙头企业,建立高可靠的数据中心及数据备份系统、灾难恢复系统。重点发展工业大数据与服务业大数据,打造面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地质灾害、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大数据示范应用。围绕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大RFID产品标签芯片设计等终端产品的制造环节发展,引进和建设一批以传感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化项目,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牵头处室: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六)进一步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1、抓好政策落实。继续抓好《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环境的意见》(甘政发[2014]111号)等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继续深入开展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的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加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认定和扶持力度,推动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支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牵头处室:中小企业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2、抓好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运营。重点抓好以“1个省枢纽服务平台为核心、14个市州综合平台、7个产业集聚区服务平台为窗口、100个省级示范平台为支撑”的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整体运营,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整体协同,为全省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能见效”的一站式服务。抓好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认定管理工作,指导示范平台开展信息、技术、融资、创业、培训等各类服务活动。指导全省服务平台将自身业务融入整体平台网络,在平台网络体系下更大更好的发挥服务能力,通过市场化经营实现不断壮大。(牵头处室:中小企业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3、全力推动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工作。2016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3亿元作为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启动资金,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母基金同比投入,并按1:3的比例从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国有和民营企业等募集资金,利用3年时间,使基金规模达到50亿元,按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模式,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牵头处室:中小企业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4、优化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环境,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水平;做大做强省级再担保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扩大再担保服务覆盖面,规范担保机构发展;进一步完善省、市、县政策性担保机构“全覆盖”的服务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竞争适度、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的融资担保体系;按照可持续、低盈利、普惠性原则,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强化风险管控、增强自身内力,更好的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融资服务;顺畅抵质押登记,进一步落实融资担保机构的市场平等主体地位,简化登记程序,降低登记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加强银担合作,探索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资本金滚动注入机制及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推进银担风险分担,形成政府、再担保、银行、担保共担分险、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模式。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争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和增速不低于上年平均水平。积极做好推动企业上市、产权交易、融资租赁等服务工作。(牵头处室: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七)坚持绿色发展做好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1、完善工业循环产业链。编制发布《甘肃省工业行业“十三五”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规划》,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十三五”目标计划和分阶段目标,继续完善12条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培育酒泉、嘉峪关、金昌、白银、平凉、庆阳等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产业互为上下游、原料互为支撑、良性循环耦合的区域产业布局,形成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技术装备先进、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拓宽钢铁工业产品链条,支持企业发展钢结构。抓住兰州石化搬迁的重大机遇,延伸形成炼油—化工一体化建设方案,形成完整的橡胶产业链和聚酯产业链。完善白银军民结合循环经济基地异氰酸酯、煤化工、氟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金—武经济区煤—电石—氯—PVC—塑料深加工等化工核心产业链。继续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重点落实好兰州市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嘉峪关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牵头处室:循环经济处,配合处室和单位:规划发展处、军民结合处和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2、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快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清洁生产步伐,大力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导企业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从源头上减少资源能源投入。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清洁高效生产工艺,促进生产过程中废物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牵头处室:环境资源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3、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支持原生、共生稀贵金属矿物的综合提取及高效分离提纯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推广应用难采选矿、低品位矿选矿和富集技术,提升矿渣、冶金渣、煤矸石、选矿废石等资源回收分选回用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利用余热、余压、余能生产电力和热力,装备制造行业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电力、食品等高耗水行业实现水资源梯级利用,石化、化工等行业回收余气、尾气及残液中的化工产品。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快推进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牵头处室:环境资源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4、加快再生资源利用。规范整合全省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加快建设西北再生资源交易大市场和中国再生资源甘肃集散交易中心,支持各市、县、区建设集储存、集散和简单加工于一体的再生资源集散交易中心,依托供销社建立镇村回收网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引进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积极整合各级回收站点和再生资源集散交易中心功能,打造“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交易市场/利废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全链条。(牵头处室:环境资源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八)进一步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1、发展壮大军民结合支柱产业。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份额大的军民结合企业,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的企业集团2个、50亿元的企业2个、30亿元的企业1个、20亿元的企业3个、10亿元的企业3个;建设创新能力强、产业聚集度高、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技术产业、航空航天、电子军工、特种化工等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实现军民结合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到“十三五”末,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牵头处室:军民结合处,配合处室和单位:核产业处、军工科技质量与监管处、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2、推进军民结合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进度,先期建成核燃料循环科技示范项目,使产业园初具规模,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及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推广为抓手,全面推动空间信息产业发展;以TDI产业为龙头,光气化技术为核心,形成年产20万吨TDI生产能力,通过扩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年产18万吨80/20DNT和12万吨PVC生产线;支持兰州神龙飞机有限公司加快发展轻型载人飞机和无人机;支持风电变浆等高技术领域用高性能密封复合组件产品和新一代移动通讯用超导接受系统两项技术产业化。(牵头处室:军民结合推进处、核产业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3、围绕产业集聚地提升产业布局。加快军民结合产业构建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园的分级分层次推进体系。以兰州新区、兰州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甘肃数据与应用中心及兰州航空军民结合产业园、白银特种化工军民结合产业园、平凉电真空器件军民结合产业园等7个军民结合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向纵深拓展。(牵头处室:军民结合推进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4、完善军民结合产业链。打造天水、平凉、兰州、张掖、嘉峪关、敦煌和甘南等7个旅游房车宿营地建设项目。加快发展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及部件、航空电作动系统、航空电机、照明系统等,积极发展飞机维修、改装和解体等航空工业循环产业。推动航天510所与真空设备厂的战略重组后续工作,在兰州新区打造国内一流的真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牵头处室:军民结合推进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5、加强军民结合和军地经济融合。培育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体系,加快军民兼容的基础能力和发展平台建设,支持重点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中心;促进一批军民两用技术实现双向转移,培育形成10-20个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建立军民两用信息发布和技术转化平台,推动军民两用产品与技术信息共享。(牵头处室:军民结合推进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

(九)进一步强化双联助推精准扶贫工作。

1、深化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想认识,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信心。充分发挥委双联助推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围绕产业扶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积极转变扶贫方式,实行“以面为主、兼顾农户”,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小微企业+贫困户”、集体经济与基层组织融合发展支持新模式,主动协调省直有关部门给予支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动员和组织省内外有实力企业结对帮扶,为贫困村、贫困户创业和劳务输出创造条件。(牵头处室:政策法规与产业投资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相关处室及单位。)

2、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和全省农村宽带普遍服务补偿机制试点申报和建设工作,协调通信运营商加大农村宽带建设投资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网络覆盖率,推动“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及“农村电商信息之路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精准扶贫各项任务。发挥信息化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协调督促三大运营商,聚焦精准扶贫对象,加大贫困乡村信息通信网络投资力度,确保完成分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到2017年底,实现贫困村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58个贫困县和17个插花贫困县100%行政村通有线宽带、80%行政村通4G无线网、乡镇实现4G网络+全光宽带覆盖、乡镇提供20M以上的有线宽带服务的目标。(牵头处室:信息化推进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

3、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助力精准扶贫。结合我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基于物联网技术,在我省规模化农业生产地区,发展和推广智慧育种播种、施肥灌溉、墒情监控、病虫害和作物长势监测等作业手段,推广集约化种养殖场的智能管理、诊断与预警,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加速电子商务向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渗透,加强农业生产、物流配送、市场管理和交易等各环节上的信息共享,推行农产品质量智能监测和跟踪,提高农业经营信息化水平。建立面向“三农”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创新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模式,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完善农村贫困人口信息的管理和动态跟踪,加强脱贫致富信息的主动推送,助推农村精准扶贫攻坚。(牵头处室:信息化推进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业务处室。)

4、积极作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制订《省工信委支持卓尼县工业和信息化项目三年滚动计划》,谋划实施一些事关镇、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特色产业项目,争取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材加工储藏基地、旅游房车宿营地产业发展等方面有实质性进展,并通过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重点扶持“尼江”地区产业发展,出台《支持甘南州卓尼县“尼江”地区产业发展三年推进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尼江地区产业扶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工作进度,使项目与当地实际结合更紧密。(牵头处室:政策法规与产业投资处,配合处室和单位:各相关处室及单位。)

四、完善和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发挥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党组决策和监督作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3783”主体责任体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机关清廉、政治清明,做到勇于担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每一项工作做到责任细化透明、督查跟进到位、考核兑现奖惩,下大功夫解决工作落而不实的顽症。

      (二)持续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部门职能。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同步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抓好“清权、减权、确权、晒权”工作,建立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建立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与全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制度+技术”的有效监管。严格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优化并逐项公开保留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流程,压缩并明确审批时限,约束自由裁量权,并与省政府政务服务网对接互通,以标准化促进规范化。加大行政复议监督力度和纠错力度,对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坚决予以纠正。

(三)完善规划体系,引领工业转型发展。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好《建议》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大支撑、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从实际出发,结合省情,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调整的思路,找准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规划、我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总体方案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切入点,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和优势,编制完成“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2个重点专项规划、7个行业规划和6个专题规划,同时紧扣《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确定的发展重点和突破方向,加快出台16个专项行动计划和10个专项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发展重点和突破方向的阶段性目标、项目支撑、主要任务、责任部门和时限要求,进一步细化各项支撑和保障的政策措施。

      (四)加大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发展。根据重大技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项目和目录,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信贷准入标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采取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加快推进银企对接试点,对冶金、有色、建材、煤炭等行业优质企业不搞“一刀切”,加大对工业重点领域企业的支持。推广信贷风险分担模式,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矛盾。大力推广绿色信贷,积极支持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支持符合《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的企业,在各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提升再融资能力。推动各类债券市场发展创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推动并购贷款、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产业技术升级和并购重组。支持融资担保业发展,实现政策性担保机构全省县域范围内全覆盖。加大对省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注入,每年省财政注入2亿元资本金,连续三年,总资本达到15亿元,增强资金实力,扩大担保能力。争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积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引导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全面落实营改增、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范涉企税收行为,加快建立统一公平普惠的财税环境,严格执行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等政策。

      (五)加强人才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构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各类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养引进一批外向型、国际化、复合型的急需紧缺实用人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制造业企业依托产业项目,采取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鼓励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股权激励、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扶持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制度和远程工作机制。

  (六)健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加快完善长效激励机制,对在推动全省制造业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业绩突出、效益显著、社会贡献大的企业或企业主要领导,定期进行表彰,并根据不同类型企业、有关条件和考核结果,可分别实施任期奖励、专项奖励、股票期权、科技成果入股、专利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等,也可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对制造业企业从省外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在科研平台共享、职称晋升、科研补贴、兼职兼薪、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出国签证、住房、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和便利服务。

各市州、各处室要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建议》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和担当,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落实到位。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1月9日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
甘肃检察机关2020年度聘用制书记员示范培训班圆满举办
    为提高全省检察机关聘用制书记员业务能力和综检察
省院开展刑检业务专题调研督导活动
    为认真贯彻全省检察长会议精神,检察
兰州市院召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专题学习会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干警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检察
甘肃检察机关办理的涉野生动物典型案例
涉野生动物典型案例     目  录 案例1检察
甘肃省检察院“野生动物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甘肃省检察院召开“野生动物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 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