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崖湾村:“精准滴灌”拔穷根

28.07.2015  22:41
原标题:陇西县崖湾村:“精准滴灌”拔穷根

陇西县巩昌镇的崖湾村,在该县的南部山区。常年阴冷的气候和落后的交通条件,让这个看上去山清水秀的小山村穷得叮当响。

全村5000多亩耕地,适宜农作物种植的只有十分之一,像样的梯田也为数不多。遇到旱年或是强降雨,庄稼就会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村里农业种植条件差,像样的产业、交通、文化生活更是无从谈起。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的村民致富无门,陷入了贫困的泥泞中。直到2011年,这个村的贫困面还是100%。

双联行动开始以来,在帮扶单位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崖湾村的发展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整体贫困面也下降到了31%。“在剩下的贫困村民中,各家有各家的困难,贫困类型不一样,统一帮扶肯定行不通。”村支书田明武说。

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陇西县针对现有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不一的实际,创新扶贫机制,变“大水漫灌型”扶贫为“精准滴灌型”扶贫,着眼解决“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扶到位”的问题,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在崖湾村,村里按照国家扶贫标准,采取“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的方式,逐户摸底掌握贫困状况,梳理农户收入来源,分析研究致贫原因,排摸查找帮扶需求。共识别出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有因灾、因病、因学、因残、缺劳力等12个类型,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和精准扶贫台账。

在村委会的会议室,记者看到了村里制定的精准扶贫“示意图”、“施工图”和“进度图”,对贫困家庭收入、致贫原因和帮扶干部、帮扶措施、脱贫时限等在村务公开栏公示。

这是按照精准扶贫‘挂图作战’的要求,让扶贫攻坚目标、任务、措施、职责‘上墙’,从而接受群众监督,促进任务落实的一种举措。”田明武说。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当木匠20多年的村民李建平,在过去的几年也效仿其他村民,在地里种了黄芪、党参。“没想到,这两年中药材卖不上价,为卖个好价钱,我种的药都压着呢。”45岁的李建平很无奈。

雪上加霜的是,李建平去年在务农时不慎被旋耕机伤了双腿。“两个孩子上大学,加上我治病,家里的钱全部花完了,还拉了许多外债。”身上有伤,李建平不能走村串户去干木工,地里又没收入,他们一家成了典型的因病、因学致贫困难户。针对这种情况,村里为他制定了“种植+手艺”的脱贫模式。

今年,村里针对中药材受市场影响滞销的情况,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无偿向困难户提供优质马铃薯原原种,发展马铃薯产业。“村里发给我的200粒原原种,种了1分地。到明年,就能产出1亩地的优质原种。这样一年一年地扩大规模,以后我们就要靠马铃薯致富了。”李建平说。

今年在贫困户危房改造时,村里也把李建平家纳入进来,并将他家130多平方米的新房修在了村口的马路旁。“有了个临街的门面,我打算开个木器加工铺,以后在家里就能揽活了。”李建平感动地说:“政府给我提供这么好的发展条件,我有信心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