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的希望与壮举
去年7月22日,漳县经历了6.6级地震灾害,当时全县13个乡镇136个行政村受灾,涉及受灾农户17800户约74760余人,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14亿元。本报记者曾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见证了漳县人民遭受遭难创伤的危难时刻。
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一周年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重返当时漳县受灾最严重的石川、四族、大草滩等乡,在曾经灾难造成的最伤痛之地,再次见证漳县人民直面灾祸、战胜悲痛、重建家园的希望与壮举。
希望在,家园就在
7月15日正午,当记者来到烈日暴晒下的寨子川村灾民集中安置点,看到地震发生后不久曾经搭满救灾帐篷的这里,如今却是一片喧嚣而繁忙的建筑工地。工地上很多民居主体已经完工,许多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房屋最后的屋面防水工作;运送铝合金门框和窗框的车辆,正穿梭在规划整齐的房屋主体建筑之间,几乎处处都能看到村民烈日下挥汗忙碌的身影。
寨子川村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一定刻骨铭心地记得当时这里“整村紧急转移”的悲壮场景。当时,这里的道路上满是运载村民和生活物资的车辆,道路旁的空地上是刚刚搭建好或正在搭建的救灾帐篷,在那样一个纷杂而慌乱的大背景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当时那些受灾群众恐慌而迷惘的眼神。
“现在好了,过去的老庄不能住了,这新盖的房子还是好。”40多岁的村民聂玉娃眼神闪烁着喜悦,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天,尽管对他来说老庄院里有说不清的感情牵绊,但眼前新建的家园对他却更加增添了希望。
“到今天已经花了六七万元了。”在一旁推着装满沙子的架子车的聂玉娃老婆插话。转头,记者一样能看到她心中那份掩饰不住的喜悦。
据现场石川乡寨子村负责灾民安置点施工的有关人员介绍,这个安置点共安置寨上社、康家沟社灾民90户。
聂玉娃家便是这90户灾民中的一户,同时也是漳县全县5个地震重灾村的11个集中安置点上,完成主体工程的558户中的一户。
截至目前,省市共下达漳县地震灾后重建项目291个,总投资26.59亿元,国家补助资金17.36亿元,县财政累计到位资金15.99亿元。其中省市重建办下达224个,总投资24.99亿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15.76亿元、捐赠资金482万元;省市交通部门下达67个,总投资1.6亿元。其中,已下达计划的291个项目中,开工建设175个,开工率为60.1%,正在招投标61个,施工图审查3个,完成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25个、正在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27个,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推进。
干群同心,“壮举”才能诞生
“全社共70户受灾户,其中61户重建户,9户维修户,经过不到两个月施工,主体重建工程及主要加固维修工作已经全部完工。”大草滩乡乡长霍立云在小林村大坪社一家灾民重建的新院落里这样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受到地理环境限制,漳县每年自然适合的建筑施工期只有5月到10月短短6个月,这为该县灾后重建工作进带来了很多无法避免的困难。
如何抓紧利用好这仅有的6个月施工期,成了摆在漳县负责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决策层成员面前的难题。
在救灾工作结束后,该县立即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漳县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综合协调组等8个小组,专门负责灾后重建的协调指挥、组织实施工作。该小组先后召开四大班子联席会议3次、灾后重建领导小组会议6次和各工作小组会议26次,对各阶段重点工作进行现场安排部署,及时研究解决重建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其中,大草滩乡小林村作为全县5个重灾村被列入重建工作的重点实施村。县上分管领导和乡上领导直接负责,驻村干部的现场一线全程指导服务,为小林村大坪社的灾民重建施工工程进度高速科学进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如何能让群众早日住进安全宽敞的大房子?”成为大坪社驻村干部日常工作首要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漳县全县,紧紧与重建工作相关联的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都分别展开了“一线工作法”,深入群众家中,扎在重建现场,与灾区人民一起开始了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
截止记者发稿,漳县全县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开工15996户、开工率100%,其中竣工7950户(占49.7%)、完成主体7408户(占46.3%)、基础施工638户(占4%);维修加固开工15600户、开工率100%,其中竣工15461户(占99.1%);农村居民住房重建配套设施开工建设。全县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开工282户、开工率100%,其中竣工205户(占72.7%);维修加固开工1020户、开工率100%,已全部竣工。累计拨付到户城乡居民住房补助资金4.6亿元。
风雨之后,彩虹般的未来
在四族乡四族村灾民集中安置点施工现场,负责工程整体施工督导的乡人大主席刘运鑫向记者介绍,该项目规划包括不仅120户被重新安置灾民的居住用地面积2.7公顷,还包括行政管理、文体科技、医疗保健、道路广场及绿化用地面积等六个部分。这些用地规划按照“一心一轴一带四片区”的总体要求进行设计,其中“一心”指村委会、卫生室、文化室及休闲广场为主的公共服务中心;“一轴”是滨河路沿线为依托形成安置的和小城镇发展轴;“一带”即滨河路沿线为依托,形成风情景观带……。
从现场已经初见雏形的建筑群落以及布局来看,这一安置点必将成为四族乡乡村基础建设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采访期间,记者在漳县看到,该县重建的灾民新家园不但建设质量坚固实用,而且处处注重建筑设计和外观上的美。
据记者了解,在全省灾后重建村镇规划编制会议后,该县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先后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国内知名度较高的设计单位进行对接,在科学实用的前提下,为灾民集中安置点及灾民重建建筑进行了前期尽可能美观和艺术地设计规划。
新家园在希望里崛起,灾难的阴霾在干群协力的壮举里散去,重建未来的美好图景从此在这里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