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办实事 力做群众贴心人 ——记临夏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线带头人

05.04.2016  10:50

  2015年,临夏州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州的“一号工程”,严格按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认真落实“1+17”精准扶贫方案和“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全面完成了560个贫困村和9.57万户、42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编制了到村到户的项目清单和扶持措施,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23.02亿元,筹措和整合项目资金13.7亿元,实施了一批农村道路、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安全饮水、动力电覆盖等项目,使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年完成了10.5万人的减贫任务。在临夏州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国家、省、州、县、乡、村各级党政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业,广大干部群众、各界人士,深入贫困地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对接、真情奉献,不断拓宽精准扶贫领域,丰富帮扶形式,提升帮扶层次,加大帮扶力度,为临夏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挖掘典型、总结经验、推进工作,我们聚焦临夏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线带头人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马福荣:大庄村的好支书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全村贫困面从48.33%下降到4.5%,整洁的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一处处农家小院坐落在公路两旁,路两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民在田野里忙碌着……“我们村能有这么大的变化,都亏了村里的马书记。”村民们所说的马书记,就是他们的“主心骨”——广河县庄窠集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马福荣。

  3月20日,记者来到大庄村,翻开马福荣厚厚的《民情日记》,每家每户基本信息都在里面。“群众贫困主要是穷在‘地’上、慢在‘路’上、愁在‘钱’上……”2012年,马福荣被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面对村里的贫困现状,心中便横下一条心:要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

  为了让住在山坡上的贫困群众彻底“拔穷根”“挪穷窝”,马福荣千方百计地跑项目、争取资金。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160户山区群众如愿搬到了山下。14社马麦色吾一家以前就住在山上,儿子早已到了结婚年龄,可是介绍了3、4个对象,对方都因居住条件差,不愿把女儿嫁过去。当年,马麦色吾一家人便顺利搬到了山下。“刚搬下来没几个月,儿子找上对象结婚了。要是没有马书记,儿子连媳妇都说不哈。”马麦色吾哽咽着说。

  以前,全村水泥路只有2.3公里,没有文化广场、没有幼儿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是马福荣最大的心愿。面对落后的现状,他积极汇报衔接,投资442万元硬化村社道路11.7公里;投资62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并配套修建了便民超市;投资80万元,修建了幼儿园;全村架设太阳能路灯125盏,帮助44户群众进行了危旧房改造。至此,该村群众行路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

  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如何脱贫致富又成了他最关心的事。经马福荣多方联系,村里370多名剩余劳动力参加了汽车驾驶、挖掘机操作、牛肉拉面等技能培训,这些人后来实现务工收入270多万元。马海英免费参加了牛肉拉面培训后,贷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去年在安徽开了一家拉面馆。“我的饭馆刚开业4个月左右,就挣了近两万元。照这样下去,别说脱贫,发家致富也不是问题。”马海英对未来充满信心。

  与此同时,马福荣还积极顺应“互联网+产业”发展新趋势,依托村里有场地、有劳力、妇女都会做针线活的实际,引进广河县电商龙头企业西域寒羊公司在村里建起加工点,让58户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在附近的公司打工,不但能照顾家,一天下来最少还能挣60元。”精准扶贫户马哈力麦笑得合不拢嘴。

   张学财:大家富了才算富

  在积石山县,很多人知道张学财这个名字。1969年2月,张学财出生在柳沟乡上坪村下坪社一户贫困户家中,高中毕业后,去新疆挖金,到青海挖虫草,但都没有挣上钱。

  1996年,他在省建四公司学到了从事工程建筑的本事,1999年,他从省建四公司辞职返乡,一步步发展,注册5000万元成立了甘肃伟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自己越富有,越不能忘记自己的家乡,总想为家乡做点事……”张学财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尽自己所能奉献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2013年6月,他筹资100万元,向积石山县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无偿注资。2014年9月,当张学财得知该县五名大学生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大学时,主动对他们进行帮扶,使他们圆了大学梦;2015年12月,为了积极响应县扶贫济困“光彩事业”的号召,他主动捐款100万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他常对家人和企业管理人员说。如何做到呢?他常常思索着,2010年底,当他被推选为上坪村村党支部书记时,更加坚定了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在他担任村支书后,就全力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只要是村里乡亲们迫切需要,他都慷慨解囊、倾力相助,为村里办了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同时,他还团结带领本村群众栽植花椒树、修建调蓄水池、办养殖场、搞易地搬迁、劳务输转,有效改善了全村道路、饮水、住房、教育等基础设施条件,并在富民产业培育方面探索出了适合本村发展的新路子。由于张学财为上坪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付出了心血和努力,他还被选为县人大代表。

  “看到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说。

   何志平:抢抓机遇巧致富

  初春时节,走进临夏市慈王村草鸡养殖基地,一只只芦花鸡在树林间或啄食嬉戏,或悠闲漫步,一幅生动的牧鸡图展现眼前。

  原来,慈王村的草鸡养殖基地是全省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由临夏市科学技术协会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何志平发起建成的。养殖基地利用一处占地10亩的闲置农家乐改建而成,分为散养鸡舍、商品散养鸡舍、育雏鸡舍和隔离观察鸡舍四个区域。由于规模较大,参与人数较多,驻村工作队将其作为全村122户贫困户重点脱贫致富项目发展壮大。

  沉稳、健壮、精气神十足,是35岁的何志平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在投身脱贫攻坚的艰苦岁月里,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产一线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帮助群众出谋划策,与贫困户“结亲”,为他们找增收致富的发展路子。他说:“我也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组织群众创办养鸡场,是要真心实意地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大家增收致富。”

  “近几年爆炒草鸡很有名气,散养草鸡受到食客的青睐,村民们觉得养草鸡有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大家又都缺乏创业的本钱和经验,信心不足,顾虑很多。”村党支部书记张明回忆起养殖基地创办之初的情景。他说,在改建过程中,何志平为了打消村民顾虑,自己先垫资1万元,然后组织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共11人,每人垫资5000元,筹措6万多元作为养殖基地的启动资金。而这些资金都属于无偿注资,由注资人自愿承担创业风险,也不参与养鸡基地盈利后的分红,这样才带动了贫困户参与的信心。

  说干就干,去年8月慈王村草鸡养殖基地从广州引进3000只芦花鸡苗,正式运作经营。到今年成品鸡已经出栏2900余只,投入资金的贫困户各自拿到了分红。

  “不操心、不跑腿,还能分红,真是天上掉‘馅饼’!多亏何队长出谋划策,帮我们找到了在家也能挣钱的路子。”村民包生伟、刘彦芬和张启梅聚在一起,细数起了何志平为村民们办的一件件实事,一个劲地竖起大拇指。何志平在当地的口碑,就是这样在乡亲们的口口相传中延续下来,只因为他心中装着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才赢得了一片赞誉。

  说话间,一辆载满雏鸡的运输车向养殖基地缓缓驶来,这是慈王村草鸡养殖基地今年的第一批“新客人”,又一批从广州引进的2000多只小鸡仔运回来了……

   韩永奇:带动乡亲奔富路

  “2008年,在我山穷水尽的时候,炭市村热情的乡亲们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村里无论回族还是汉族群众,东拼西凑借给了我40万元,加上我的积蓄,一共凑了70多万元,帮我渡过了难关。乡亲们看中了我‘一言为重百金轻’的个性,全力支持我……”和政县致富能人、新营乡炭市村村委会主任韩永奇如是说。

  正是在众乡亲的支持下,韩永奇背水一战,开始新的征途。他依托炭市村资源优势,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土地流转方式,按每亩500元的租金,在松鸣、达浪、陈家集、三合等乡(镇)流转土地2460多亩,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集中连片种植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2014年,炭市村中药材种植户,每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200多名群众通过在中药材基地从事季节性务工,人均月收入700元以上。

  也正是在韩永奇的示范带动下,仅新营乡种植中药材3200亩,其中1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有17户、2530亩,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新营乡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韩永奇在炭市村的示范和带动,目前,和政县已建成中药材种植千亩示范点4个,引导群众种植中药材5万亩以上。

  2012年10月韩永奇当选为炭市村村委会主任后,对全村产业发展的信心更大了。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他积极响应号召,投资2.57亿元,在炭市村开工建设占地118亩的奇胜源生态养殖科技苑。修建标准化养殖圈舍18栋、26140平方米,年出栏肉牛5000头以上,建设集科研办公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区,形成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园。

  他还积极动员全村,尤其是贫困户以农用设施、土地流转等方式加入合作社,把流转了土地的群众吸纳到养殖科技园务工,当地群众在获得土地流转金收入的基础上,在自己流转土地上实现了二次打工收入,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户的互利双赢。

  目前,炭市村辖10个社,共356户1653人,虽然贫困人口较多,但乡亲们有信心在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

   鲁鸿宙:为家乡倾注全力

  “祖国是大家,临夏是小家,我爱大家,更爱小家。”西藏百益集团董事长鲁鸿宙经常这么说。

  鲁鸿宙是临夏县人,1997年到2010年的13年时间里,他创办的百益商贸有限公司完成了从电器销售机构向多元产业化企业集团的转变。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成为目前西藏市场较有名气的民营企业,企业资产达到20亿元。他个人也在2008年被国务院评为第八届全国创业之星,2011年被西藏自治区评为“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荣誉称号。

  在西藏药材市场,近四分之三的商户是临夏人,他们通过鲁鸿宙搭建的商贸平台经营土特产、中药材等生意。在百益连锁超市的各个分店里均有临夏籍务工人员和经商人士,其中有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般员工发展到高级管理人员。

  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鲁鸿宙积极投入到家乡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中,先后投资建设了百益古典民俗园项目、北塬万亩农业蔬菜基地、临夏市千亩百益城项目、临夏百益时代广场项目。其中,北塬万亩农业蔬菜基地将极大带动北塬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成为北塬十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器”。

  此外,他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为临夏县的道路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捐款80万元,为临夏县北塬乡中心小学、北塬乡政府、马集中心小学等捐赠电脑100多台,为岷漳地震中临夏县受损的贫困群众捐款100万元。

  今年,他拿出资金30万元,用于贫困户的危旧房改造,使临夏县10多户群众最近搬进了新居。

   马宝清:农民工的“娘家人”

  一干就是12年,到现在,马宝清自己也说不清帮助输送了多少劳务人员,也说不清为多少农民工排忧解难、维护权益,但在藏区务工的东乡县几万农民工都知道他的名字。

  2000年前后的几年时间里,马宝清一直在东乡县担任乡长、乡党委书记等职务,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他感受到,东乡农民要致富,发展劳务是一条重要的渠道。2005年,县委县政府选配劳务办主任时,他主动请缨,担任了东乡县驻青海西宁劳务办主任。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叫诺木洪,这里有上千名东乡籍农民,承包了5000多亩土地种植枸杞。每年枸杞采摘季节,有上万农民工前去采摘,每人收入近万元。同时,在青海省许多地方,也有东乡籍农民工劳务基地。这一切,都离不开东乡县驻青海西宁劳务办的付出。

  每年3月,天气比较寒冷,马宝清和工作人员在东乡县连续开展20多天的宣传、协调,最终组织四五百人的劳务大军,输送到青海省诺木洪农场,为在诺木洪农场承包土地的青海、宁夏和东乡户主提供劳动力。一到当地,他首先让农场和务工人员一一签订劳务合同,用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而到了秋季采摘时节,从农民工的工资到吃住,他一管到底,年年如此。粗略计算,近几年东乡县向诺木洪农场输送东乡籍务工人员10万多人次。

  马宝清不仅管东乡人的事,还要管临夏州每个县的务工人员。几年前,临夏县北塬乡堡子村韩一社农民工司马平带着30多人在西宁承揽小型工程。工程完工后,甲方以种种借口拖欠16万元工资,在走投无路之时,他们找到了马宝清,在马宝清的多次协调下,最终要回了拖欠工资。

  这样事情还很多。在四川某公司打工的和政县新庄乡何马村一农民工出工时意外身亡,该公司拒不处理,引起了极大的矛盾。死者家属70多人声称要“讨还血债”,事态非常严重。马宝清知道后,主动出面协调,与该公司交涉,最终争取到了15万元的赔偿。

  如今,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东乡人,又在乡镇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的马宝清深深感到,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对东乡农民脱贫的重要意义,他一方面在青海各地寻找劳务新路子,另一方面又为县上提供劳务信息,为劳动力精准培训提供依据。(通讯员赵怀斌 范海东 刘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