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开启“十三五”新征程
第五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
崆峒山旅游大景区。
祁连山国际滑雪场。
康县阳坝景区。
张掖七彩丹霞。
省体育局局长 杨 卫
省交通厅副厅长 盖宇仙
省住建厅副厅长 梁文钊
省卫计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甘培尚
省文化厅副厅长 周奉真
绘蓝图
2月28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工作(视频)会议。全面回顾总结了“十二五”以来我省旅游业取得的重要成绩,研究分析了当前和“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会上,副省长夏红民就“十三五”时期和2016年全省旅游改革发展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十三五”新形势:“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型跨越的关键阶段,全省旅游业将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品质提升期和矛盾凸显期。
从趋势上看,“十二五”时期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十三五”时期,旅游业作为利当前、惠长远、一举多得的综合性产业,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产业,精准扶贫攻坚的重要生力军,全面体现并实践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新兴产业,必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从机遇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爆发式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旅游利好政策前所未有,各地发展旅游的势头前所未有,企业投资旅游的热度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参与旅游的热情前所未有。
从挑战上看,我省旅游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吃、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还不完善,交通、厕所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仍是突出短板,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旅游收入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投资和收益、速度和效率不匹配。
有不足、有短板,也就意味着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和发展的潜力。而甘肃旅游面临的新形势,也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三五”总体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加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全面提升旅游的可进入性、可驻足性、可消费性和可回头性,切实将发展文化旅游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保持有效投资的重要着力点,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十三五”总体目标:一是产品供给更丰富,扩大有效供给,增加有效需求,实现供需平衡。二是品牌形象更突出,甘肃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要明显提升。三是产业融合更深入,实现资源共享,拉动相关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四是体制机制更顺畅,建立与旅游产业综合性相适应的统筹协调、行政管理、行业监管、市场竞争长效机制。五是公共服务更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适应全域旅游发展,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六是综合监管更有效,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游客满意度逐年提高。到2020年,全省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旅游业直接就业达到100万人以上。
推经验
2015年,甘肃旅游发展令人振奋。
这一年,全省接待游客1.5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5%;
这一年,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我省5A级景区达到4家;
这一年,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开园,首开西北最大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之先河,开园以来接待游客89.7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67亿元;
……
回望2015年,甘肃旅游可以说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更让人欣喜的是,各地进一步深化认识,主动作为、创新思路、真抓实干,涌现出了一批发展旅游的金点子、好做法,促进了旅游业长足发展。
大景区建设:设立启动省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全省完成旅游项目投资409.41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大景区建设项目183个,完成投资91.5亿元。兰州市投入4000万元引导资金,撬动9.08亿元建设资金,对百里黄河风情线、青城古镇等景区提升改造。酒泉市实施91个旅游项目,累计投资41.43亿元,同比增长81.3%。临夏州多方筹资完成黄河水电博览园工程建设及松鸣岩国际滑雪场等项目。甘南州投资2850万元修建25处独具民族特色道路观景台。张掖、天水、平凉、庆阳率先组建文化旅游产业公司,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大力提升景区品质,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同时,敦煌莫高窟、黄河三峡、敦煌阳关—玉门关、张掖丹霞4个大景区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武威天竺冰沟河等15家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项目投资:2015年,我省旅游在项目投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投资,在带动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掖市山水文旅公司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竞争入围省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主发起单位。由华强集团和嘉峪关市政府投资18亿元,建设的方特欢乐世界一开园就取得了开门红。紧接着,双方又谋划了33亿元的丝绸之路遗产园项目,积累了成功经验。长城影视集团在敦煌成功投资建设丝绸之路博览园后,又在兰州新区投资建设影视基地和丝绸之路博览园,与省广电总台合作,参股改造兰州电影制片厂,成立长城西部影视集团。这种投资引发了连锁反应,此后又分别与武威市、白银市合作,在武威沙漠公园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在黄河石林建设影视基地和文化产业博览园。至此,长城影视集团在甘肃的投资达到200亿元。
旅游节会:第五届敦煌行·丝绸之路旅游节成功举办,节会首次设置主宾国,来自丝路沿线30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名国际代表参加节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期一个月的节会期间,各市州、各部门举办旅游、文化、体育、商贸等各类活动340多项,举办展览展销会35场,参展商3800多家,签约旅游项目267个,签约金额1356.2亿元。节会期间,共吸引来甘国内外游客187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9%和25.4%,创历史新高。
区域联动:先后成立河西五市、陇东南五市旅游联盟;按照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天水、陇南调研时提出的建设“华夏祖脉旅游圈”重要指示,启动陇东南华夏祖脉旅游圈建设工作,推出祖脉旅游圈及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精品线路。平凉市在做实中医养生旅游线路产品上下功夫,编制道文化养生、中医针灸养生等规划,及早与甘肃兰神等旅行社对接,谋划启动今年养生旅游市场;积极推进沿黄四市旅游联动工作,编制《沿黄四市(州)黄河风情旅游区建设规划》。已形成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五市寻根访祖及养生保健旅游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五市精品丝路旅游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沿黄四市(州)黄河风情旅游区的区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旅游惠民:2015年,在全省37个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全省建成旅游专业村67个,累计达到514个;新建农家乐1633户,累计达到10748户;带动农民直接就业12.3万人,乡村旅游消费收入达58.13亿元,乡村旅游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贡献达到450元左右,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全省有17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定西市新建旅游专业村16个,直接从业人员达8000多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37万人次。陇南市大力发展农家客栈,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人数586.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2.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06%、51.2%。庆阳市学习借鉴陕西袁家村旅游开发模式,着力打造天富亿生态民俗村,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全市有5000多户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摘掉了贫困帽。白银市出台帮扶政策,对农家乐经营户进行免费培训,形成了四龙、水川、乌兰等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区。
完善配套设施:开通2个国际机场和16条国际航线,打通与周边省份高速公路连接,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0公里,将4A级以上景区开通二级以上公路纳入省交通建设任务,开行兰新高铁及嘉峪关方特号等九大品牌旅游列车;掀起“旅游厕所革命”,全年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691座,完成投资1.96亿元。酒泉、张掖、天水三市荣获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先进市,金昌市被评为2015中国旅游厕所革命先锋;不断提升住宿接待能力,敦煌市创造出家庭公寓等盘活床位资源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建成住宿旅馆(社)8175家,拥有床位44.5万张,较2014年新增1902家、9.93万张。
开拓客源市场:全省组团走出去开展“古老长城、天下黄河”等系列主题宣传推广活动51场次。《丝路花雨》舞剧在韩国“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精彩演出。在韩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港澳台设立甘肃旅游营销代理中心。举办“美丽中华—绚丽甘肃”丝路行暨甘台旅游交流合作活动。在临夏州启动2015年冬春旅游季活动,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带热冬春旅游市场。
产业融合: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全省开工建设文化旅游项目681个,完成投资100.7亿元,增长40.3%。兰州老街、嘉峪关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等文化旅游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定西陇西古莱坞文化旅游项目建成运营。引进《敦煌盛典》大型沙漠实景演艺项目,实现常态化演出。“平凉说唱”“陇东道情”等民间艺术进入旅游场所。加快旅游跨界融合,中医养生旅游、养老养生旅游、户外运动旅游、工业科普旅游等业态蔚然兴起。酒泉戈壁挑战赛、张掖汽车拉力赛、兰州马拉松赛等大型节会赛事活动成为“流动的景点”“移动的景区”。建成9个自驾游营地、13个滑雪场。举办了全省旅游商品大赛,评选出13个特色旅游商品。有16个旅游商品获得全国大赛荣誉。
谋发展
2016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甘肃旅游的深化改革年,创新发展年。今年,我省将积极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高旅游产品、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着力培育旅游投资、消费热点,促进全省旅游发展。
全年旅游预期发展目标: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9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200亿元以上,同比均增长22%以上,完成旅游投资增长20%以上,旅游就业人数达到58万人。
经过梳理,今年我省旅游将在规划引领和项目建设、全域旅游等十大领域有新动作,谋求新突破。
规划引领和项目建设:一是高质量完成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在规划的引领下,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谋划一批大项目,优选一批好项目,分级建立重点旅游投资建设项目库。三是借助“中国旅游投融资促进大会”及旅游节会平台,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采取PPP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商参与我省旅游资源开发。四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和投入力度,全年完成旅游投资增长20%以上。
全域旅游:一是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先期推进甘南州、敦煌市、肃南县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在嘉峪关市、张掖市及崆峒区、永靖县、康县等市县区开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二是大力推动区域旅游集群联动发展,启动黄河风情旅游区建设,成立沿黄四市州旅游合作联盟,召开河西走廊户外旅游大会。三是启动创建中国河西走廊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和科普旅游走廊,推进国家绿色、人文、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大景区建设:一是着手组建统一规划、保护第一、统筹资源、统一标准、综合执法的大景区管委会。一季度末完成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4月底前组建完善大景区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各地加快构建“235”旅游景区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大景区内景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开发参与性、体验性相结合的高品质复合型旅游产品,提升景区核心吸引力。三是提升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制定出台《甘肃省旅游景区管理办法》,加快敦煌莫高窟、敦煌阳关—玉门关、张掖丹霞、黄河三峡等大景区创建5A级景区进度,培育创建一批4A旅游景区,完善A级景区退出机制。
产业全要素培育:一是实施床位工程,推广陇南农家乐接待,河西家庭公寓式接待经验,整合农村特色民居、城市居民公寓等存量资源,开发不同档次的家庭公寓,解决我省旺季客房不足的问题。二是进一步简化旅游客运市场准入审批程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旅游客运,鼓励旅游客运企业新增旅游高档客车。三是加大旅游商品研发营销力度,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主体,鼓励甘肃特色产品向适宜旅游购物的方向转化。大力发展旅游商品购物店和购物街,开展特色旅游商品进宾馆、进车站、进机场等“十进”活动,拓宽旅游商品销售渠道。加快建设兰州、敦煌国际口岸旅游商品退(免)税店,省内各市县探索建立旅游商品免税商店。2016年,全省旅游商品消费总额达到18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5%以上。四是大力开发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互动性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娱乐消费需求。五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旅行社集团、酒店集团、主题公园建设管理集团、旅游装备企业等在我省投资落户,提升旅游产业要素的供给质量。
旅游市场开发和品牌打造:一是办好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第六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暨丝绸之路国际旅行商大会两大盛会,带动敦煌、兰州旅游全面升级。二是深度开发特色产品,针对不同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推出各地越野游、低空通航游、寻根访祖游、民族风情游,推出甘肃“2.5日游”周末短线游产品。三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运用线下线上两个平台,以营销创新开拓市场新空间,打造旅游市场开发新引擎。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旅游道路建设,今年完成总投资283亿元、1130公里的建设任务,重点推进32个4A级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力争4A级及以上景区与依托城镇之间、景区连接高速公路之间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贯通。二是推进旅游道路景观廊道建设。把旅游道路沿线观景台、停车场、房车与自驾游营地建设纳入旅游道路建设内容,为游客提供道路引导、咨询、观景、购物与车辆维修保养等服务。三是依托旅游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和道路客运站点,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和咨询中心,为游客提供集散换乘、食宿、票务等服务。四是推进厕所建设工作,年内全省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152座,开展A级旅游厕所等级评定工作。
产业融合:一是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把敦煌建成国家级人文旅游示范基地。在全省范围内力争建成10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10个文化餐饮街市、10个投资过亿的文化旅游项目,打造10台文化旅游驻场演出等文化旅游产品。二是促进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办好首届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房车博览会和首届丝绸之路(张掖)国际通航大会。三要促进养生养老旅游发展。加快陇东南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围绕7大基地和8大产品体系,今年建设30个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园区。制定实施全省老年旅游发展纲要,引导养老机构打造养生养老度假基地,开展养生养老旅游服务,开发休闲养老慢游产品。
旅游精准扶贫:一是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创建命名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年内创建50个专业旅游村、2000户农家乐,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二是开展旅游强县和特色旅游村镇创建,年内创建10个旅游综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的强县、10个特色旅游乡镇、30个旅游示范村。三要深入推进旅游精准扶贫,组织开展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和经营户培训,开展“百村万人乡村旅游帮扶行动”,推进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和5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工作,全省旅游脱贫人数达到17万人。
智慧旅游发展:一是搭建甘肃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以建设一个中心、三大系统为重点,加快建设甘肃旅游大数据中心和甘肃旅游资讯网、手机端应用APP、微信公众平台,形成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业发展方式、组织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二是破除行业壁垒,搭建集工信、公安、交通等于一体的开放信息交换平台,积极交换相关数据,支持甘肃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努力构建全省一体化的智慧旅游体系。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全国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在线旅行社、旅游产品第三方交易平台,打造各具特色的自营电子商务平台,扩大旅游电子商务和在线预订。
旅游发展环境优化:学习借鉴旅游综合执法监管的“三亚模式”,率先在敦煌市和条件成熟的大景区设立旅游综合执法受理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统一受理旅游投诉,形成联勤联动、快速反应的综合执法监管机制,逐步在全省推广。修订完善旅游行业标准,推进旅游标准与国际接轨,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聚合力
综合产业综合抓。在甘肃旅游“十三五”总体发展框架下,与旅游产业息息相关的体育、交通、住建、卫生、文化等部门早打算、细谋划,纷纷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力争打一场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战”,合力推动全省旅游快速发展。
省体育局: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2015年,省体育系统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部署,遵循相互依托、相互融合,互促共进的发展方向,努力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如今,一个个大型体育赛事已经成为我省展示形象、带动产业、拉动消费的“流动的景点”。
接下来,省体育系统将继续发力,全力支持我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新四个一”工程,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市县和乡村体育健身场地全覆盖。
二是进一步提升品牌赛事的规模和品质。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继续办好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段比赛、敦煌沙滩排球手球赛、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张掖祁连山超百公里山地户外越野赛、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等赛事。总结省体育局与张掖等地建设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市场化运营水平,增强赛事的持续性和影响力,推动赛事活动成为体育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依托我省人文、地理风貌、旅游资源,打造健身休闲“三大版块”,即在兰州和河西地区,重点开展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冰雪运动、黄河漂流、极限挑战、徒步越野、航空运动等特色体育项目;在中部地区,重点开展山地自行车、赛马、拔河、徒步越野、龙舟等特色项目;在陇东南地区,重点开展登山、攀岩、户外垂钓、传统武术、休闲养生等特色项目。
四是挖掘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发展敦煌拳艺、崆峒武术、伏羲武术,提升玛曲格萨尔赛马、阿克塞哈萨克式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规模和水平。支持和培育藏族押加、东乡族拔棍、保安族夺腰刀、裕固族顶杠子、哈萨克式摔跤等特色民族体育项目,举办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体验活动,引导游客参与,增强民俗体育文化吸引力,带动体育和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省交通厅:着力提升旅游交通基础设施
2015年,我省旅游交通畅通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全省旅游交通呈现出航空、铁路、公路立体化发展态势。今年,省交通厅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强化政策支持,着力改善和提升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推进旅游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服务性作用。
一是加快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建设。推进全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力争今年3月底前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并全面开工建设,到今年底实现5A级景区全部高速公路连通、4A级景区一级一幅公路基本建成。“十三五”期间,按照省级定额补助、市县筹资的方式计划投资约283亿元规划建设景区连接道路1130公里,实现景区对外道路提等升级。
二是启动2016年示范性房车营地项目。计划在河西四郡(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敦煌市)+五地(金昌市、嘉峪关市、兰州市、甘南州、陇南市)建设首批示范性房车营地,到今年底,打造首批20个以上的示范性房车营地,改造40对交通驿站。
三是提升民航机场运输能力。“十三五”期力争完成陇南成州、平凉、临洮、武威4个新机场,确保“十三五”期末省内民航机场数达到12个。构建以兰州为中心、覆盖全省、通达全国、连接国际的丝绸之路空中走廊。
四是大力发展旅游客运。督促各市州科学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旅游运力年度发展计划,避免盲目新增运力引发市场恶性竞争。
省住建厅:全面加强城乡建设与旅游融合
2015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通过全面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美丽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工作,有效促进了全省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今年,全省住房和城乡系统将科学谋划,全面加强城乡建设与旅游融合,支持全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
一是加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展建设。依据敦煌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和敦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一步加大对敦煌市城镇风貌、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保护等专题的研究论证,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提供清晰、明确的规划指引。
二是推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创建工作。立足山水、人文优势,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特色景观资源,深入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创建工作;会同旅游部门组织一批景观特色突出、旅游资源丰富的镇村参加申报示范。
三是指导各市州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的普查认定工作;积极会同省文物局支持和引导有条件地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督促已列为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四是结合我省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稳步推进试点城市的智慧旅游建设。实现试点城市的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融合型转型提升,逐步建立完善涵盖机场、车站、景区、宾馆饭店、天气、旅游线路等旅游信息基础数据平台,促进旅游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省卫计委: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
近年来,依托我省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省卫生计生部门联合旅游、农牧、文化等部门积极作为,逐步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以食养、药养、水养、沙养、文养、中医适宜技术、特色养生旅游产品为内涵的中医养生保健旅游模式。
下一步,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将以建设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为主要着力点,全面推动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绿色健康发展。
一是探索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各级旅游机构与中医药机构的全面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开展紧密协作,共同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引导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规范化。
二是创新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模式,推进多种方法综合干预,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注重健康维护,提高中医药健康旅游吸引力。
三是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大力开发中医药观光旅游、文化体验旅游、养生体验旅游、特色医疗旅游、疗养康复旅游、美容保健旅游等旅游产品。
四是着力打造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精品线路,发挥行业优势,紧密配合旅游等部门,深入透彻研究各地的资源和发展优势,设计并打造符合行业规律、地方优势互补、体验形式丰富、满足多样需求的精品旅游线路。
五是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宣传推广,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开发移动终端APP,宣传推介甘肃中医药养生旅游品牌和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展示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项目,增强宣传效果,扩大国际影响力。
同时,将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打造甘肃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目的地”的指示,认真落实《甘肃省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指导各地做好功能定位。
省文化厅:让文博会成为文化旅游发展新动力
省文化系统主动融入旅游发展,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确立了“保护祖业为文化旅游提供资源、繁荣事业为文化旅游提供内容、发展产业为文化旅游提供活力”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大景区建设,全面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保护祖业,为文化旅游提供资源。一是加强文物保护规划与大景区建设规划的有效衔接。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规划先行,加快文物保护规划编制进度,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二是扎实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完成《敦煌市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敦煌研究院及当地文物部门加强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集群效应。三是加大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在文物景区加大对老字号商品、甘肃特色商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品购物店和购物街,鼓励优质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进景区、进机场、进车站、进服务区、进超市、进酒店、进乡村,支持旅游商品在线销售,提高文化消费在旅游综合收入中的贡献率。四是着力推进陇东南历史文化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好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大堡子山遗址展示利用工程项目,启动实施陇东南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繁荣事业,为文化旅游提供内容。一是不断加大旅游景区文艺精品演出。着力打造舞剧《丝路花雨》国际版,进一步打磨提升话剧《天下第一桥》、歌剧《貂蝉》等剧目;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将敦煌打造成国际著名的演艺中心,指导《敦煌神女》和《敦煌盛典》提升艺术水准;配合协调张艺谋加快《张掖印象》摄制进度,配合王潮歌打造实景演出《又见敦煌》,不断扩大驻场演出,丰富各地文化旅游演艺内容。二是深入推进“历史再现”工程。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乡村记忆”博物馆,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紧密结合,丰富文化旅游内容。三是深入实施“乡村舞台”建设。今年将新建“乡村舞台”3500个,力争到2017年底实现“乡村舞台”在行政村全覆盖,助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发展产业,提升文化旅游活力。一是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工程。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我省丝绸之路黄金段文化产业带和藏羌彝甘肃段文化产业走廊。二是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发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进入我省旅游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文化旅游产品附加值。“十三五”期间,省文化部门将举办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创意大赛,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文物景区的文化内涵,增加游客体验文化服务项目;探索和实践O2O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实体店与网店两翼齐飞,拓展旅游商品供销渠道,提升我省文化旅游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积极配合推动名镇名村建设。推动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和张掖丹霞七彩镇等特色文化产业小镇建设,使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四是举全力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组织好文博会文化年展和演出周活动,把静态展示与活态展演结合起来,以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展品和艺术作品,以最新的陈展理念和手段,展示丝绸之路文化精髓、中华优秀文化特质,使文博会成为推动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新平台、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