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战略新兴产业在“赶路”
星火机床生产的3台世界之最的重型车床同时调试
中国发展网 徐晨曦 记者王斌 报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在今年两会上,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强调,要坚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和面对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转型跨越,一直是甘肃经济发展的突破点。为此,近几年甘肃省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五个重点产业领域,重点扶持市场需求大、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项目建设,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据甘肃省发改委统计,截止2013年底,甘肃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452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6%,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
那么,甘肃相关市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在哪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全国整体产业发展又具有哪些推动作用,目前仍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近日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天水、定西、白银以及兰州四市的相关企业和园区,就甘肃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做了详实的调查。
天水 创新驱动孕育出新增长点
天水是甘肃老工业基地,近几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集成电路封装和先进机床制造为主体的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发展迅速壮大,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总产值9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3%。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2013年全市电子制造业实现主营收入36.67亿元,占甘肃省份额的79%;进出口总额17亿元,占甘肃省份额的99.6%。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的前身是国营永红器材厂,从一个年亏损一千多万元频临破产的典型特困三线企业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功不可没。企业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甘肃省微电子封装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先后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近二十项。
“技术创新让华天电子跻身集成电路高端封装领域,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计算机等各种电子产品消费领域,并为‘长二捆’火箭、‘风云一号’卫星、‘嫦娥三号’、‘天宫一号’、‘神州’号系列飞船等多项重点工程提供大量高品质产品。”华天电子集团技术中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宏杰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张宏杰说,“通过多年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集团自2001年起,销售收入基本每两年就会翻一番。2013年,集团销售额在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的情况下仍实现增收17亿元(2011年16亿元),达到33亿元,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内资半导体企业。”
张宏杰重点强调,华天集团大力实施科技兴企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他说华天近五年来每年的平均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6.23%。目前已从新加坡、台湾及国内发达城市引进62名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公司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及大专以上程度人员占员工总数25%以上的比例。截止2013年底,华天电子共获得专利252项,通过甘肃省科技厅和工信委鉴定的科技成果和新产品/新技术171项,其中2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占地24.3万平方米,总投资36亿元的华天电子科技园今年将建成投入使用,无疑将进一步扩大华天的集成电路封装生产能力,形成涵盖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集成电路封装设备模具、集成电路包装材料等相对完备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链,使其朝着2020年销售突破100亿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总目标迈进。
延伸产业链是高技术领域关注度很高的词。我们了解到,在华天电子迅速发展的同时,为紧密衔接华天电子的上下游供给关系,一家为华天电子“量身打造”的“华洋电子科技”公司于2009年7月成立。
华洋电子科技股份公司发展规划部部长刘志峰对本报记者讲,天水市被国家和地方政府列为装备制造试点城市,且受惠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装备制造基地等有利因素,使得这里聚集了国内优秀的微电子制造、集成电路封装企业,华洋科技正是把握这些机遇,结合位列全国集成电路封装三甲之一天水华天集团2020年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华洋科技2013年-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集全力推进企业高技术产品与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目标相融合,努力使高技术产品最大利益化的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具备优势的生产工艺,改造提升两大支柱产业,努力推动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和高精密蚀刻电子器件产品向高端化发展。
刘志峰说,华洋公司2010年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涉及研发技术人员63人,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使华洋新产品研发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8排8线SOP系列引线框架、多基岛多排引线框架试制量产,使以冲制工艺生产的系列产品由原始单排形式跨越提升了8倍,仅此一项,公司年产值得到了翻番的增长;代表国内领先水平的0.055mm手机VCM摄像头弹片获国家科技部颁发的科技创新立项证书;高精密240线CQFP型引线框架、QFN密集高脚位引线框架等系列新产品的投入市场,让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产品产值占到了年生产总值的70%。
不仅是微电子先进制造使天水在全国暂露头角,同样,天水的先进机床制造在国内举足轻重。
记者走访的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天水星火机床厂,始建于1967年,是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项目,2002年6月,改制设立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从改制至2012年间,销售收入增长近100倍,其跨越式发展模式被业内誉为“星火现象”。2012年11月28日,星火机床成功并购了意大利机床行业知名企业高嘉公司。
四年前还是星火等国内机床企业仰慕的国际大公司,四年后包括技术研发和市场在内全都被中国公司收入囊中,这样的动作自然在行业内引起轰动。但实际上这已是星火机床第三次走出国门,目前星火机床在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欧洲传统制造业强国拥有三个跨国公司。
“国际化视野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为企业带来了创新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星火机床公司总经理助理郭建慧介绍说,“星火机床”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全的卧式机床制造企业,中国大型数控车床、精密轧辊磨床主导生产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军工、船舶、石油、冶金、造纸、大交通、新能源等行业,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72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2013年研发的新产品第7次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殊荣。
大型数控超精密菲涅尔透镜加工设备列入国家863计划、大型数控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关键技术研究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数控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关键技术合作研究项目均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研制出的回转直径(Ф6300mm×200T)世界最大的重型卧式车床,该产品床身上最大工件回转直径为6.3米,顶尖间最大工件重量200T,应用于军工、船舶、风电、核电、水电、起重、造纸、轧钢等行业。
研制出的重复定位精度小于0.2μ的世界级精密机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航空精密加工数控车床”,主要应用于军工、航天航空等行业。
在洁净的数控机床锻造车间,郭建慧在讲解过程中双手不停地激情比划着,手指慢慢指向了一台数控机床。他说绿色、低碳环保材料在星火数控机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精密机床床身采用性能优良的人造花岗岩整体铸造而成,采用高精度闭式静压导轨保证运动精度,前床身导轨采用铸铁基座镶钢导轨,在保证高精度的同时具有高刚性、无辐射、抗震动、热变形小的性能特点。
定西 依托产业优势再发力
马铃薯素有“能源植物”、“地下苹果”、“第二面包”之美誉。定西,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今天她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这里所产马铃薯以个大质优、色白体圆、薯皮光滑、薯形整齐、口感醇香、耐运易藏和适合加工而闻名国内外,尤其以陇薯3号为代表的高淀粉型、以“新大坪”为代表的菜用型、以“大西洋”为代表的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备受市场青睐。近年来,定西市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目标,按照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总体思路,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第一大主导产业来抓,在基地建设、种薯生产、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但马铃薯种植基本附加值不高一直是马铃薯产业面对的尴尬局面。
“我国目前马铃薯产量中八成左右还是作为鲜薯直接食用,而在国外,马铃薯产量中有八成以上被作为加工制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加工类食品的比重会不断增大,适于深加工的马铃薯品种将得到更大范围推广。” 定西爱兰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新俊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爱兰薯业”是2001年由农技科研人员杨新俊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一直致力于马铃薯脱毒繁育和种薯推广,甘肃省马铃薯育种工程实验室设于此,足以说明该企业对整个甘肃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杨新俊指着一盘鸡蛋大小、个头匀称的“爱兰2号原原种对记者讲,一个品种从实验室到大田推广最少需要三年的时间,近几年爱兰公司培育成功且大面积扩繁的有8个品种,这在全国企业化育种的队伍中走在最前列。目前企业拥有5200平方米的组培室、800平方米的育种实验室、560座日光温室、80亩原原种网室;拥有原种基地5000亩,一级种基地两万亩,年产脱毒苗8000万株,原原种1.5万粒,在定西市每年带动推广优质马铃薯种植户10多万户,推广脱毒种薯面积150万亩,户均增收1000多元。
杨新俊说,马铃薯是“朝阳产业”,推广专用薯主要是提高效益、提高单产和产值,但要增加附加值必须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在甘肃省大力发展马铃薯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大好环境下,企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和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了品种选育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而在依托淀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做精产业方面,坐落在定西市巉口工业园区的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有限公司无疑是个典型代表。走进“圣大方舟”展厅,悬挂的甘肃省生物质基材工程实验室、甘肃省马铃薯变性淀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字眼格外引人注意,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亦在此建设。这是一家以淀粉为原料生产变性淀粉和致力生物质基材的高技术企业。
“淀粉化工未来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目前国家14项行业标准,有11项有我们制定。我们的变性淀粉产品已有100多个品种,中高档产品已完全打破国外垄断,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环保涂料、石油、造纸、粘合剂等工业领域,实现了‘盆景’到‘风景’的转化。” 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艇弘对本报记者说。
王艇宏介绍说,淀粉和变性淀粉的不同主要是改变淀粉的分子结构,提高品质和性能,它是一个由化学到生物,再到物理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其产品的附加值确实成倍的增长。举例说,假如市场1吨普通淀粉卖价七八千元,变性淀粉就要两万左右,而通过公司离心喷雾干燥技术生产的化妆品原料就会高达四万元。同样,变性淀粉已经可以替代染色剂、抑尘剂和食品添加剂,将来改变的领域极其广阔。如复合变性淀粉,适用于粉条粉丝制配,不仅可以实现“无矾化”,且可以复配和添加水果、坚果及营养剂,开发功能性新兴粉条、粉丝制品;高取代度醚化淀粉/纤维素,在全球第三次材料个民中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产品应用于石油钻井、降解塑料、洗涤、化妆品、污水处理、纺织、印花、建材、皮革和制药等众多领域。
“目前国际首创的生物质墙面漆、生物质木胶、地毯胶以及多功能建筑胶、专用墙纸胶等产品都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最大的特点都是零甲醛,房子刷完可以直接入住,但目前难在市场的推广和百姓的认知层面。”王艇弘对本报记者讲。
我们看到,定西市依托马铃薯扩繁资源优势,一个围绕变性淀粉多途径的产业链正在拉伸,同样,定西自古以来就以“千年药乡”著称,是全国“地道”药材的重要主产区之一,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占全省的49%、全国的8%,种植面积在全国地级市中稳居第一。其中当归25.8万亩,党参31.5万亩,黄(红)芪26.3万亩,分别占全省的73.6%、70%和65.2%,全国的60%、20%和40%。中药材总产量16.5万吨,占全省的39.7%、全国的4%。中药材产业总产值15亿元,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3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
定西市依托区内丰富的中药材原产地资源,扶持壮大的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多所高等科研院所协作依靠不断的研发与创新,开发甘肃地道药材资源,早在2001年就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堆才对本报记者说:“2013年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了2.5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63.5%。”
白银 依产业转移和接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承接产业转移和接续产业发展作为突破口,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
白银市发改委高技科杨满吉科长介绍说,相对白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讲,新材料发展比较突出,目前在有色金属行业已形成有色金属多元合金、超长冷凝管、超薄铜箔、高精度有色加工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应用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就白银市新材料应用方面,记者实地走访了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公司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方中心向本报记者介绍,该公司是由原甘肃稀土公司整体改制组建的国有控股公司,自1969年建厂伊始,企业总计完成科研开发项目500余项,其中15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
方中心说,近年来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技改开发项目200多项,发展形成了拥有年处理稀土精矿3万吨的能力,形成了稀土加工分离、稀土金属及合金、稀土磁性材料、稀土研磨以及贮氢、发光等功能应用材料生产为主体,氯碱化工、热电联产等八大紧密的产业链,特别是稀土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占到销售收入的95%以上。
方中心认为,甘肃稀土新材料公司是目前中国稀土行业产品品种最多,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也是中国稀土行业唯一的能够实现稀土元素全分离的企业。
在对白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代表性企业的采访后,记者又深入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该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了解。该开发区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科技部授予“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确定的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是不言而语。
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王登潮兴致勃勃地向本报记者介绍开发区的发展状况。他说,白银高新区共“一区六园”,总规划面积35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69家,从业人员3.4万。已基本形成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 、有色金属(稀土)、建材陶瓷、资源综合利用等六大产业。2013年,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44亿元,工业增加值181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重点以产业集群化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引领循环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重大装置(技术)规模化循环化扩张为重点,促进循环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合作交流开放发展为途径,加速循环经济发展;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服务循环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王登潮举例说,如开发区现在建设的刘化硝酸项目、北方三泰氯碱项目、阳明公司化工项目、中鑫石化项目、稀土公司项目,每年分别为银光集团供应8万吨硝酸、8万吨液氯、3000吨间苯二甲酸二乙酯、12万吨甲苯、二甲苯、2万吨氢气;聚银公司、甘肃稀土、兴业新材料、阳明公司、东方钛业每年分别转化银光集团8万吨盐酸、1500吨邻甲苯二胺、1万吨TDI、35万吨电石渣,循环利用变废为宝。高技术的有效利用大幅度降低了银光集团生产成本,“变废为宝”显著提高了各个企业经济效益,这些企业相依相伴、抱团发展,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令王登潮尤为自豪的是,开发区内拥有九项目前国内唯一或规模最大产业化技术装置(专利)。如甘肃郝氏碳纤维公司碳纤维热场材料产能位居全国第一,是国内唯一从事碳纤维碳化—复合材料—制品生产产业全链条的企业;由中科院电工研究所与白银市政府联合建设的目前世界上首座配电级超导变电站。由两院全体院士投票后,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成果;银光集团公司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生产技术装置,为国内同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白银中科宇能科技公司风电叶片制造技术是该领域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银光集团公司500吨聚碳酸酯(PC)产业化新技术,填补了国内一步光气界面法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的空白,为国际先进水平;甘肃稀土公司4000吨/年硫酸体系非皂化联动萃取分离稀土生产线,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白银有色集团公司白银炼铜法创新形成第三代白银炉,使“白银炼铜法”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壹等奖;白银扎布耶锂业公司卤水提锂技术,填补了国内盐湖卤水提锂技术的空白;白银有色长通电线电缆公司高温超导电缆,直供国际热核聚变装置用超导电缆导体绞缆项目,获得10多项专利。
王登潮说,2011年4月,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座全超导变电站就在白银开花结果,这个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配电级全超导变电站创造了多项世界和中国第一,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实现超导变电系统的运行,集成了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和三相超导电缆等新型超导电力装置,汇集了我国超导电力技术近十年来最新、最先进的研发成果。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获得了近70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变电站可安全、稳定、可靠地为多家企业提供高质量电力。今后,促进开发区以上九大高技术产业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是重中之重。
兰州 生物产业新材料初具集群格局
近年来,兰州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为主要扶持对象,以市场化项目为支持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生物产业已成为兰州市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增长速度连续3年超过20%,目前已形成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的生物优势产业群发展格局。
记者从兰州科技局高技术处了解到,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目前一是以发展产业集群和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依据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好依托盐场堡生物产业集中区和兰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地核心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藏)药、民族特色医药、兽医生物制品及中兽药等产业。产业区已集聚了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佛慈制药、奇正藏药、中农威特、科近泰基等一批生物技术龙头企业,产值约占全市生物产业总产值的50%;二是积极拓展基地扩展区,建设兰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专门规划7平方公里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园区,承接东中部生物产业转移项目和兰州市区生物企业“出城入园”项目,重点引进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及健康产品制造、化学药制造等项目。目前已引进产业项目15个,总投资146.82亿元,总占地面积3476亩,已开工建设的项目9个,包括申联生物(上海)有限公司申联医药兰州分厂、科创控股集团科创医药产业园、四川禾邦实业有限公司甘肃中药现代产业基地、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佛慈制药科技工业园、兰州和盛堂制药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兰州天慈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冬虫夏草(菌丝体)产业化生产出口基地等项目。
兰州市科技局高技术处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讲,兰州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工艺创新和二次开发,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如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试剂盒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产业化;奇正藏药自主研制的橡胶膏剂铁棒锤仅2013年就实现产值2000万以上;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科近泰基公司的首台重离子束治疗肿瘤的小型装置已生产组装;甘肃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鞣酸小檗碱抑菌凝胶剂年产达到1000万支;兰州太宝制药速溶型维血宁颗粒生产成本低、服用剂量小,已实现产业化;甘肃省农科院自主研发的啤酒新品种干啤5号、6号已累计推广种植23万亩,胡麻新品种陇亚10号获得我国第一个亚麻品种权,推广种植达50万亩,实现了优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的普及应用;兰州百源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国内首个子宫内膜诊断基因芯片,并获得了血琼脂和营养琼脂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并实现产业化;甘肃万洲健顺生物科技公司研制的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的蛋白表达量接近7g/L,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的辐照诱变育种工程实验室通过重离子辐照诱变研制的甜高粱早熟品种“近甜1号”已通过审定,推广种植达5.37万亩;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的Ⅲ价轮状基因重配疫苗已完成三期临床研究,正在申请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
该负责人说,今后,兰州生物产业基地将重点支持省属高校、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生物企业,整合和利用现有科研基础设施,自建或共建前瞻性技术研发设施、工程研究试验设施、系统集成验证平台、产品实验检测等综合性基础设施。优先支持基地内国家和省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孵化器、产品质检中心等创新基础条件建设项目。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载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以政府服务为保证的“产、学、研、政”四位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运作机制,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而在新材料产业方面,目前兰州已形成国家级兰白金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兰州新材料园区和兰州石化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产品特色鲜明、行业影响力大骨干企业。
甘肃金川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矿山,钴产量约占全国的70%。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金川集团致力于矿业开发,是中国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和第三大铜生产企业,集团通过对矿产资源采、选、冶、化、深加工联合配套,大力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记者走访了兰州金川科技园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兰州金川新材料公司现在主要有4个产业发展方向,其核心是将我们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材料优势。”兰州金川新材料公司副总经理王树亮对本报记者说。
王树亮说,金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由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连同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和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是以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功能结构材料为主要特色,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4个产业发展方向分别是: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贵金属深加工、高纯度金属和银材料。公司开发的动力电池用高端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制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了产业化,该技术的突破,不但延长了镍产品的产业链,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通过连结动力电池研发生产相关单位以及汽车企业,金川集团正着力创建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王树亮说:“要把金川的镍钴资源变成产业联盟的核心体,形成从矿产资源到终端电池的完整产业链。”
“长期以来,我国贵金属电镀方面一直依赖国外进口。我们的铂、钯电镀产品自去年开始进入市场,实现了外国同类产品的替代,打破了国外垄断局面。”王树亮介绍。
人才问题依然是老大难
人才是一种时效性资源,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甘肃地处西北地区,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等相比其它省份有一定的差距,而要逐步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图,就必须加速发展,保持长期快速发展势头,人才战略至关重要。
我们看到,201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下发了《甘肃省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从人才认定、项目扶持、创新创业财税金融扶持、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安置、子女入学解决、享受相关优惠待遇和便利服务等7个方面,全方位地提出了针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相关办法。旨在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解决关键问题、带动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关键人才。
在这利好办法下,甘肃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纷纷引进大量人才队伍,切实推动了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但七个办法虽然好,并没有为甘肃省的人才紧缺现状带来根本性转变。“关于人才引进的七个办法已经提出来好一阵了,可是政策一直没有落实下来,我们在人才引进上一直不占优。”不只一位企业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如此抱怨。
天水微电子行业一位不愿具名负责人说,甘肃虽然制定了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但在实施中却是新政策、老办法,加之没有良好的人才使用配套措施和人才环境,往往是人才不能真正发挥其创造性。他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归”人员投入甘肃乃至西部开发之中,西部地区市场发展不良的问题,使海归人员深有感触。一是行政效率依然低下。务实的精神不够,在事关发展的大事要事上难以集中人、才、物力,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缺乏认识和解决的办法;二是透明度低。办事程序多,政策公开度低,没有身份难办事,没有熟人难办事等现象依然存在,一些部门和一些工作人员不是照章办事,而是“看菜下饭”;三是政府角色转换难。政府服务职能弱,还不能为创业者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
像甘肃这样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如何搞好人才开发,由传统的以物力资源开发为主转变到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并重的轨道上来,是一个大课题。而相对全国来说,资源富集且欠发达地区,如何确定和实施切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开发战略,这不仅仅是甘肃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整个西部地区西部开发战略过程中需要重视的现实问题,在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提速发展过程中,更需打好人才战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