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水利厅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现场会议精神的通知(甘水农水发〔2014〕214号)

30.05.2014  19:02
   

各市(州)水务局,厅机关有关处室,厅属有关单位,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

5月7日至8日,全省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现场会在武威市召开,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省政府副省长王玺玉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会议的主要精神集中体现在欧阳坚副书记和王玺玉副省长的讲话之中,现将他们在会议上的讲话材料(见附件)印发你们,请各单位迅速组织传达学习,准确领会精神实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将会议内容学习到位,将会议精神领会到位,将会议要求落实到位,在学习中凝聚共识,在实践中深化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全省农业高效节水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附件:1.欧阳坚副书记在全省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2.王玺玉副省长在全省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甘肃省水利厅

                                                           2014年5月15日

附件1

在全省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欧阳坚

(2014年5月8日)

同志们:

迄今为止我省投资规模最大、综合节水能力最强的河西走廊国家级千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该项目的实施,是我省水利建设上的一件大事,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项目的全面实施表示热烈祝贺!

省委省政府对高效节水灌溉问题一直高度重视。这次召开全省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现场会,目的就是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刚才,武威市介绍了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省水利厅和财政厅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初步安排。过一会玺玉同志将作具体部署,希望大家抓好贯彻落实。在此,我就农业高效节水问题讲三点意见。

一、立足省情实际,正确认识我省水资源现状

干旱缺水是我省最基本的省情特征之一,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瓶颈。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扭住节水这一根本问题,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解决水的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省情仍然没有改变,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因此,谋划全省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全省水资源现状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一是总量严重不足。 据测算,全省近30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80毫米左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89亿立方米,在全国排第25位。

二是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上,全省55-70%的降水集中在六月至九月,旱涝不均,农业生产“卡脖子”旱的情况十分突出。空间上,我省水资源主要分布在甘南和陇南,集中了全省34.7%的水资源,旱作农业区和灌区水资源十分稀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为61.3亿立方米,占全省的21%。全省年平均降水量最高的康县达到750毫米,最低的敦煌市不到40毫米,相差近20倍。

三是人均占有水平低。 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10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接近国际人均重度缺水界限。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418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

四是供需矛盾突出。 当前,全省用水总量高达123.1亿立方米,已接近国家规定的2015年124.8亿立方米的用水指标界限。我省现有各类工程总供水量为123.08亿立方米,与现有发展需求相差11亿立方米,缺口达8.2%。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状况更加凸显。据预测,到2020年、2030年全省用水缺口将分别达近8亿立方米、14.5亿立方米。

分析我省水资源现状,不难看出,我省属于典型的严重缺水省份,而且未来的形势还会更加严峻。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祁连山雪线持续上升,河西地区水资源总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石羊河流域上游来水已经从上世纪50年代的17.8亿立方米减少到本世纪初的13.3亿立方米。同时国家分配给我省的黄河水用水指标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水资源需求的刚性增加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省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量越来越大。生产用水中,农业灌溉用水占到80%,河西局部地区占到90%。因此,大家要认识到,水资源短缺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客观现实,无论怎样“开源”,我省都是一个缺水少水的省份。所以节水就成为解决我省水资源短缺问题根本的、也是唯一的出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前治水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而对于我省而言,要节水首要的是做好农业节水这篇大文章。

二、强化科技和项目支撑,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节水,归根到底要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由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我省实践看,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科技创新应用,一手抓节水工程建设。具体来讲,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 。发展节水农业,首先要改变目前耗水量大、浪费严重的农业生产结构。一方面,要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因地制宜提高林业、畜牧业、饲草业比重,压缩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从结构上减少农业用水。这方面,全省各地都创出了一些好的经验。比如在民勤县,小麦种植逐步退出,转而发展红枣、枸杞、葡萄等产业,用水量大大减少,收益却翻了几番。另一方面,要培育推广节水耐旱的农作物品种,研发更多适合我省干旱缺水实际的优良品种,通过良种补贴等方式,引导农民群众选择种植节水高效作物。

第二,要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上下功夫 。节约用水,从根本上讲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据测算,目前全省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为539方,而日光温室亩均用水量仅200多方,用水量大幅下降,效益却增长了十倍至三十倍。因此,要节约用水,必须对农业生产方式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大力推广日光温室等高效节水生产方式,广泛推广先进的节水工艺和节水设备。要大力推广管灌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加强标准化农田建设,改变大水漫灌的粗放落后灌溉方式。在节水材料及设施的研发生产中,要注意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年限,同时要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等方式着力降低节水设备价格,从而从总体上降低节水的成本,使农民用得起、愿意用。要推进间作套种、复种、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及推广应用,在减少用水的同时,增加土地产出效益。有一个问题要引起特别注意,就是在地膜大面积推广中,要着力解决好地膜污染问题,通过利益引导和法规制度等手段,促进残膜回收利用,防止造成地力下降。

第三,要在节水技术创新上下功夫 。技术创新是农业节水的重要保障。如果在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节水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着力抓研发 。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要从我省农业节水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节水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研攻关,研发一批适用性强的节水技术,突破节水技术瓶颈。 二是着力抓转化 。各地要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各相关单位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产学研一体化节水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机制,真正把节水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着力抓推广 。各科研单位、水利部门及农技推广机构要把节水技术推广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通过加大补贴、强化服务、示范引导等,大力提高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普及率。

第四,要在节水项目建设上下功夫 。推进农业节水,必须以节水工程项目建设作为重要依托。目前来看,全省节水工程项目建设滞后,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只有365万亩,仅占全省灌溉面积的18%。过去实施的一些滴灌和喷灌工程小而分散,而且个别工程由于权属不清、管理不到位、后续维护跟不上,灌溉系统已处于瘫痪状态。以河西地区为例,调研发现已建成的96万亩滴灌工程,正常运行的不到30万亩;17万亩喷灌工程,正常运行的不足3万亩。因此,要加强农业节水项目建设的规划,逐年分步骤有序推进,以项目建设带动全省农业节水大发展。要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农业节水项目要优先选择在土地相对集中、农业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的地区实施,促进农业用水向设施化、集约化转变。

三、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水价和水权制度改革

农业是我省用水量最大的领域,但是又是效益低下、价格倒挂问题最为突出的产业。目前,我省农田灌溉用水效率仅为53%,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农业灌溉用水平均价格仅为成本的53%,用水和产出严重倒挂,水价和成本严重倒挂。久而久之,必然难以为继。要解决这一问题,促进节约用水,关键是要以市场经济的理念积极稳妥推行水价和水权制度改革,形成水资源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和民生优先取向。 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突出水利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特点,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改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依照农业、工业、服务业、生活、生态等用水类型,完善水资源使用权用途管制制度,保障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基本用水需求。要坚持民生优先,对涉及民生的公益性供水要兜底,对农业水价和农村生活水价,要在群众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逐步调整。

二是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 。要在强调水利的公益属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水的商品属性和水利的经济功能,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要加强水权制度建设,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推进水权交易。要建立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机制,分行业分领域推进水价制度改革。要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权流转、水价调节”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尽早实行定额内用水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需要强调的是,要把节水和增效有机统一起来,水价调整必须建立在增加效益的基础上,以促进发展为目的。要通过改革形成倒逼机制,改变水价倒挂、效率低下的现象,尽快实施差别水价和阶梯水价,最大限度压减低效益用水,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最终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

三是调动各方面兴水节水的积极性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群众兴修水利、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以水权交易、节约奖励等方式,激励农民有效利用水资源。要通过农业节水为二三产业发展腾出用水空间,使水资源按照价值规律向高效益产业流动。另一方面,要通过水价和水权制度改革,使水价回归到合理区间,调动社会民间资本投资水利的积极性,逐步实现“以水养水、以水活水”的目标。

总之,就是要依靠科技实现水的节约利用,依靠市场实现水的高效配置,依靠改革创新实现高效节水农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总体而言,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历史欠账较多,难以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更大支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资金投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办水利的良好局面。“百年大计,质量为本”,要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完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确保水利工程质量可靠、运行有效,经得起历史检验。“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运营”的原则,建立起“建管营合一”的体制,确保既把水利工程建成建好,更要管好用好,有效防止水源的污染和跑冒滴漏,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营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水利保障。

 

附件2

在全省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副省长        王玺玉

(2014年5月8日)

同志们:

刚才,欧阳书记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对全省农业高效节水的几个重大问题讲了十分重要的意见。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欧阳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我省农业高效节水工作,再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做好农业高效节水工作,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省作为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节水是实施水安全战略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唯一选择。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工作,把发展农业高效节水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农艺节水与管理节水并举,在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陇东南林果业及设施农业种植区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水资源对农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但缺水的省情没有改变,节水的主题要长久坚持。目前,我省还没有统一的农业高效节水发展规划,现有规划都是局部性的区域性规划、项目规划。要全面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就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全省水资源现状及承载能力、自然和气候条件、农业产业布局,科学制定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标的农业节水近期和中期规划。规划要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用水相衔接,与农业产业、土地整理、扶贫搬迁等规划相一致,进一步明确不同地域、不同区域节水的目标任务。省水利厅要抓紧研究论证,尽快提出近两年的节水任务。各地也要从节水现实紧迫性出发,在全省规划的目标引领下,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提出节水任务,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实施。要加快工作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工作深入开展。

二、做好农业高效节水工作,要全面深化水权水价制度改革

这次,我们在武威市召开全省农业高效节水现场会,观摩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参观了较为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在推进项目建设中,武威市以用水总量控制的硬约束倒逼农业节水,以水价改革的正向激励促进农业节水。总体上看,武威市的农业节水工作,突出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明晰水权、确权到户、配水到地、节约奖励,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的做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敢于直面矛盾、破解难题、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出路,向节水要效益,值得全省借鉴推广。从全省范围看,当前节水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因水权制度尚未建立,水权不明晰,用水成本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很低,使得农民没有深刻感受到水资源紧缺的“切肤之痛”,导致农民节水的意识还不太强。另一方面,因水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农民节约出来的水未能变成现实收益,使得农业节水与农民增收不匹配,导致农民节水动力不足。针对以上问题,要结合实际,尽快核定水管单位水权,下决心将水权分配到户到人,真正做到以水定地,以水促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用总量的刚性约束倒逼节水。 一要严格水资源管理。 适应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快水权制度建设,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 二要优化用水结构。 坚持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按照“压减农业用水、保证工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的总要求,优化各行业用水。 三要强化用水管理。 按照先确权、再计划,先申请、再分配,先购票、再配水的程序,细化轮次供水计划,建立供用水台账,控制灌溉定额和用水总量。 四要加快建立水市场。 健全水权交易办法,创造条件开展水权交易,实现水资源的余缺调剂和二次优化配置,促使水权在不同产业、不同用水户之间有偿流转,让节约出来的水给群众带来直接收益,让群众真正感受到节水是现实的选择。 五要推进水价改革。 充分发挥水价杠杆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水价向成本水价过度,稳定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基本用水价格,超用部分实行累计加价。

三、做好农业高效节水工作,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是我省用水最多的产业,也是节水潜力最大的产业。农业高效节水,不仅是用水方式的改变,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繁杂,对灌水方式、时间、数量等要求不一,且粮食作物所占面积偏大,单方水效益偏低,加之以户为单元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规模化发展受到制约。我们要按照“以水定规模、以水调结构、节水促发展”的思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 以用水效益的最大化为原则调结构,突出发展现代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制种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单方水效益,增加农业经济总量。 二是 以土地流转为途径调结构,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促使农业向集中连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为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创造条件。 三是 以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为手段调结构,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立地条件、气候条件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技术成熟,区域适应,管理便捷,运行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选择常规节水、工程节水、高效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结构节水等节水模式,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压减农业用水总量,服务农业发展。要以现有灌区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工程节水措施为基础,配套应用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以及覆膜保墒、垄作沟灌等农艺节水技术,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将节水技术与高效经济作物、特色优势作物、优质林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测土配方、优良品种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配套,努力实现节水、增效双重目标。

四、做好农业高效节水工作,要切实加强节水工程的建设和管护

过去我省农业高效节水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有的只用不建、多用少管,加之技术指导跟不上、管理培训不到位,使得节水工程建设存在推动难、实施难、管理难等问题。要明晰工程产权,靠实管护责任,建立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运行管护机制。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要将工程建设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遵循农业生产时令,细化建设方案,提高建设标准,确保建一片成一片。要实行坐标定位管理,杜绝项目重复建设。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确保每项工程都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和管理人员,不断提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水平。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已纳入省重大项目管理,要按照《甘肃省重大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落实省直有关部门、市州政府主要领导和项目法人代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中,节水设备和材料的选用要按照“同质用低价、同价用优质”的原则,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省内企业的产品,但要建立质量追溯制度。

五、做好农业高效节水工作,要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

农民群众是农业节水的主体,只有把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把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共识,变为行动,高效节水的措施才能得到落实,节水优先的方针才能得到贯彻,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才能得到保证。但从目前情况看,在节水问题上,部分干部和群众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传统观念,有的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的认为水是“大锅水”“福利水”,有的认为水的管理宜宽不宜严,有的认为节水的投资大、搞不起,只管当下不管长远。针对这些问题,要切实加强教育和引导,通过宣传法律政策、普及节水知识、树立推广典型、干部工作到户等方式,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水资源在我省是最为稀缺的资源,农业用水同样是商品水,节水既能增效又能增收,是功在当前、利在长远的一件大好事,让节水的理念植根于群众的头脑当中,提高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使节水逐步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六、做好农业高效节水工作,要强化领导抓好落实

一要靠实工作责任。 农业高效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双线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进一步分解细化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责任,使工作任务量化、措施硬化、责任细化,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地方政府作为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抓主抓重,加强综合协调和分类指导,切实做好水权配置、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整合配套、群众组织发动等工作。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要加大投入力度。 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衔接,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拓宽各级财政投资渠道,增加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建立稳定增长的农业高效节水公共财政投入机制。要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发挥资金规模效益。要搭建投融资平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户自愿投入为基础、企业和民间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要加强监督考核。 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业高效节水项目考核办法,明确考核对象和程序,量化考核指标。要加强工程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完善监测计量,把节水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项目建设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节水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与下年度项目和投资计划安排挂钩,对项目推进不力的地方和部门进行通报。要对项目设计、进度、质量、资金及责任主体等全程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同志们,农业高效节水是提高用水效益、缓解用水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负责的精神,奋发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做好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各项工作,为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