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沙植绿筑屏障 ——武威市防沙治沙保护生态纪实

04.05.2016  20:22
    近年来,武威市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倡导“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突出“节水、治沙、造林、防污”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0年至2015年,武威市以防沙治沙为重点完成人工造林270万亩,是2009年前总量的83.6%,造林绿化年年上台阶。特别是甘肃内蒙古省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当年规划、当年建设,修建治沙道路512公里,已完成压沙10.62万亩,造林19.88万亩,建设黑果枸杞示范点6个,阻断沙源向绿洲蔓延。高标准建设了以民勤县青土湖、凉州区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金荣沙漠生态公路沿线、古浪县民调渠沿线等为重点的防沙治沙示范区。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2.06%提高到现在的19.3%,武威市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武威市地处西北荒漠区典型地段,北部位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干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现有沙漠和荒漠化面积3317.1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6.5%。其中沙漠2309.8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6.3%。流动沙丘946.4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386.34万亩,危害严重的风沙口286个,风沙线长654公里。
    2012年2月5日,省委书记王三运在武威市调研时强调:对于武威来讲,节水防沙治沙是大使命,发展特色产业是聚焦点,投资拉动是主动力,富民兴陇是主方向。
    武威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立市和防沙治沙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纳入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畴,建立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从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向林业建设倾斜,为沙漠治理保驾护航。2010年以来,完成封山沙育林草200.2万亩,建设封禁围栏193.7公里,完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60万亩;加强湿地恢复和保护,启动实施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156.3万亩,居全省市州第4位。
    建立完善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机制,按照“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将国有治沙生态林承包到户,已承包到户面积180.9万亩,其中承包治沙面积千亩以上的大户75户,承包面积达70万亩,完成治沙面积32万亩。
    在积极调动荣华、鑫淼等市内大型企业治理沙漠、发展沙产业、带动扶贫开发的同时,引入甘肃建投成立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现有的生物治沙、机械化固沙等工程技术措施,研发制造治沙装备,规划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投资建设治沙试验基地10.2万亩,目前已铺设草沙障2000亩,引进无人机进行高空数据分析,为科学治沙积累了经验。
    造林绿化,人人有责。武威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参加治沙植树,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把干部职工参与治沙造林作为应尽的义务,坚持机关干部职工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常态化。2010年以来,每年完成治沙造林15万亩以上,其中,机关干部压沙造林3.98万亩,六年完成治沙造林95.96万亩。
    结合沙漠化实际,武威市科学制定防沙治沙专项规划,将绿洲风沙沿线作为防沙治沙重点区域,分类指导、分区管理。对外围荒漠区实行封禁保护,实施封沙育林;对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对绿洲边缘严重沙化区建设基干防护林带,内部配套农田林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形成点、线、面结合,带、片、网配套,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防沙治沙体系。
    武威市各县区分别制定了《压沙工程管理办法》,实行压沙造林质量终身负责制,规范治沙造林抚育管护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落实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砍滥伐、禁止野外防火“五禁”决定,加强沙生植被的封育和封禁保护,巩固治沙造林成果,加强祁连山冰川及高山湿地和石羊河流域下游旱区湿地保护。
    武威市积极创新沙漠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工业治沙,加快沙漠光伏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沙漠特色养殖和林果、药材种植产业,至目前,全市推广示范梭梭接种肉苁蓉5.88万亩,以甘草、板蓝根、麻黄、枸杞、锁阳等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种植面积达到10多万亩;建立复合经营、生态经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现代沙产业发展模式和沙区新村镇,拓展脱贫致富新领域。
    坚持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并重,防沙治沙与生态移民相结合,完成民勤湖区生态移民1.05万人。结合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移民试点工程,2011年市委决定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规划将居住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区的7.2万贫困农牧民全部移居川区,整村安置到金色大道沿线等绿洲川区,对移出区域实行整山、整流域封山育林,恢复生态。五年累计完成高深山区“下山入川”移民搬迁8.43万人。特别在沙漠边缘的古浪黄花滩、凉州邓马营湖等地建成一批移民集中安置示范点,实现了防沙治沙与扶贫开发的双赢。
    大力发展沙漠特色林果业,把以葡萄酒为主的“液体经济”作为区域发展的首位产业,通过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加快建设沙漠特色林果基地。2010年至2015年,在沙漠沿线新建以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71.64万亩,全市特色林果总规模达到155.66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1.05亩。酿造葡萄种植规模达到25.95万亩,约占全国的15%、全省的84%以上,成为全国九大酿造葡萄产区之一。形成了莫高、威龙、皇台、紫轩等万吨级加工企业,引进了上海久石红、甘肃夏博岚、甘肃三十八度酒庄、山东北冰红等国际、国内一批葡萄酒庄建设企业,已投产的葡萄酒酿造企业达到8家。
    创新防沙治沙新模式,推动新型沙产业发展。武威市大力开展工业治沙、生物治沙、机械治沙、产业治沙和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健全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2010年以来,累计建成千里沙漠大林带治沙路、新红路、荣生路、金荣路等一批贯通沙漠腹地的沙漠公路1000余公里,配套建设了通道绿化和压沙造林。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开展工业治沙,已建成江苏振发光伏光热发电装机规模150兆瓦,治理沙漠6000亩;以企业投资、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的方式,在沙漠沿线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荣华现代绿洲生态移民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目前存栏澳大利亚纯种荷斯坦奶牛2万头,治沙规模达到20万亩。古浪绿洲生态移民扶贫产业基地规划总投资15.53亿元,建设年出栏4000万只獭兔、5万头育肥肉牛、15万只育肥肉羊、20万只散养沙漠土鸡的养殖示范基地,治理沙漠6000亩。
    持之以恒的治理,使武威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沙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武威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由2006年的3355.8万亩、2323.9万亩,减少到3317.1万亩、2309.8万亩,分别减少了38.7万亩、14.1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
    据国家气象资料记载:1981年到2010年,民勤县区域性沙尘暴年平均次数为17.9次。2011年至2015年,民勤区域性沙尘暴次数分别为:1次、0次、1次、1次、1次,沙尘暴范围小、时间短,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民勤县青土湖芦苇等旱湿生植物逐年增加,连片封育面积达到20多万亩,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前的5%—20%提高到40%以上;夹河乡2008年关闭的96眼灌溉机井中有7眼成自流涌泉,黄案滩自然封育区芦苇、白刺、梭梭、沙枣等10万亩植被群落逐步恢复,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前的28%提高到现在的45%;中渠外西柴湾、西渠魏家大疙瘩连片封育面积达到20多万亩,植被覆盖度40%以上。古浪县民调渠沿线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前的12%提高到现在的45%。沿风沙线治理重点风沙口240个,侵入绿洲的零星沙丘得到了治理,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性改善。
    目前,以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主的沙漠特色林果面积逐年递增,沙区农业用水越来越少,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50%以上来自主体生产模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043元增加到2015年的9101元,年均增长14.9%,开创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