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动勤劳双手 干群共建家园

22.07.2014  11:08

   

    2013年7月2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6.6级地震掀翻了岷县的道路桥梁,摧毁了房屋与村庄,瞬间夺走了92条鲜活的生命,38万余人受灾。

  一年来,坚韧不拔的岷县人民从地震的阴霾中走出,以不屈的脊梁挑起重建美好家园的重担。一项项惠及民生的灾后重建项目在岷州大地上遍地开花,一幢幢重建新居在废墟上拔地而起,一所所漂亮的学校正在加紧施工……灾区群众重新站立起来,正在开创新的生活。

  近日,记者走进岷县西江镇唐家川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一个设计新颖、功能设施齐全的新农村已初具规模。在唐小虎家院内,三间新房正在紧张施工。据唐小虎介绍,地震中家里的5间瓦房全部损毁。

  “虽然不专业,我还是加入到施工队伍中。”唐小虎说,为确保质量过关,房屋修建一定是专业的工匠完成,但为加快工期,户主也会到工地从事捡砖头、运送砖块、为施工队保障后勤等力所能及的工作。

  闲暇之余,村民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建房。通过聊天,大家发现,家家户户的建筑用料都超过了当初设计规划的标准,几乎家家户户都使用了符合标准的建材。

  “修最好的房子,给老婆娃娃住。”正在建房的唐小虎说,“按照住建部门的设计方案,新房修好后,能达到8度抗震设防标准。

  据悉,灾后重建,岷县坚持把城乡居民住房重建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科学统筹、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不同区域气候特征、地理条件、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统规自建,有序推进。

  同时,岷县按照“群众自愿,国土选址,水务治理,住建规划,乡镇组织,群众自建”的思路,遵循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行洪通道的避让原则,采取政府补贴、亲邻相帮、社会互助、银行贷款、双联单位帮扶等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灾民建房在科学选址、规划的基础上,聘请同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高标准设计规划灾后重建方案。为确保重建资金真正落到受灾群众手中,岷县建立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监管机制,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重建的“刀刃上”。

  目前,全县47268户住房重建、35950户住房维修、10个重灾村和27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达100%。截至7月11日,重建户已完成主体33324户,占70.5%。

  “这是一场‘强筋壮骨’的家园重建,更是一场‘养气聚神’的精神洗礼。”寺沟乡党委书记谢益云说。如今,在岷县灾区,党员干部驻村包户,和受灾群众携手奋战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第一线,真心帮扶解民忧,成为灾区群众的“主心骨”。

  “7·2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开展以来,岷县县委县政府及时建立“四包”责任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灾后重建做先锋,改进作风在一线”主题实践活动贯穿其中,县级领导带头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对27个重建集中安置点、10个重灾村和3个小城镇建设实行包抓责任制,与镇村干部一道贴身解决全县重建户的各种困难。7200多名双联干部积极响应县委号召,进村入户,全力参加灾区重建工作。

  如今,行走在岷州大地,灾害的阴影已经褪去。灾区的每个角落里,到处是紧张而忙碌的身影。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全面展开,学校、乡镇卫生院重建如火如荼……经受过灾难洗礼的灾区人民,心怀感恩,热情高涨,挥动勤劳智慧的双手,抚平一处处废墟,美丽的家园正在崛起。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22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