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建档立卡精准识别 明确靶向脱贫攻坚

31.03.2016  16:24

纳沟村 准识别夯基础重实效

本报记者邹海林

康乐县八松乡纳沟村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3年底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户446人,2014年至2015年脱贫93户43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

纳沟村严格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贫困人口进出识别流程,开展贫困对象识别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信息不准不放过、脱贫计划落实不到位不放过、贫困户不脱贫不放过、帮扶人员服务不到位不放过、解决困难问题不彻底不放过、增收不明显不放过,做到贫困户家庭人口底子清、存在的困难问题清、脱贫需求清,贫困户家庭增收计划明、帮扶责任明、脱贫措施明,脱贫对象分布识别认定、家庭状况掌握、致贫原因分析、扶持计划措施、台账进度记录、享受政策宣传、进出信息录入、动态变化捕捉“八个准”。

按照贫困村脱贫任务的13项指标和贫困户脱贫7项指标,纳沟村深入分析村庄和农户致贫原因,因村因户制定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在村庄建设中,累计整合资金1841万元,实施“六位一体”办公场所、幼儿园、文化广场、村道巷道硬化、河堤治理、电网改造升级等到村项目14个,群众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在贫困户帮扶中,金融扶持、技能培训和产业培育并举,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86户354万元,扶持修建养殖暖棚80座,发展林下经济土鸡养殖户8户,种植中药材500亩,云杉育苗600亩,组织输转劳务236人次,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金川村 培育产业快致富

本报记者李保荣

金川村是靖远县刘川镇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辖7个村民小组、857户3648人。2015年初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933人,当年底成功实现脱贫165户782人。

在建档立卡工作中,镇村两级严格遵循“一核二看三比四评五公示”识别程序,各级帮扶干部、镇村干部反复进村入户,认真开展贫困人口摸底和识别,找准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认真落实“853”挂图作业管理办法,并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金川村在产业培育、能力提升、金融支持、社会保障、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金川村确定“521”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每个贫困户种植5亩蔬菜、养20只羊、实现1人务工。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全村养殖业发展。开展就业技能、劳务品牌、陇原巧手、创业就业等实用技能培训。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75万元,成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全面落实低保兜底政策,保障贫困户基本生活。

一年来,金川村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40元,比2014年增长22%。富民产业初具规模,全村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00亩,逐步形成了“一村一业”的格局。公共服务持续提升,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满足了群众教育卫生、金融服务、文化娱乐等需求,实现了便利化、均等化。群众致富信心显著增强,通过产业培育、技能培训、资金支持、合作带动,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初步形成了村容整洁、院落干净、道路畅通、生态美化的人居环境。

崖湾村“三道关口”精准识别

本报记者杨世智

巩昌镇崖湾村位于陇西县西南部山区,共有9个村民小组573户2501人,人均土地2.24亩。2014年度,全村建档立卡识别贫困人口198户797人,贫困面为31.87%。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崖湾村始终把建档立卡、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和推进“853”挂图作业贯穿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管理的全过程,为落实“1+17”精准扶贫政策、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精准识别过程中,崖湾村把摸清农户家底作为开展建档立卡最基础的工作来抓,主要把好三道关口:第一道关口是群众全员参与关,采取“算、看、查、问、听”相结合的办法,去年上半年在全村组织开展了两轮排查摸底,培训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引导动员群众积极配合调查摸底,广泛监督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第二道关口是识别标准关,严格按照国家扶贫标准,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农机具、耐用消费品、教育、健康等生产生活情况,初步确定贫困对象。第三道关口是识别程序关,严格按照贫困人口“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识别办法,尤其突出“民主评选”这一关键环节,通过农户申请、入户调查、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选,并对初选对象进行一榜公示,乡镇审核对象进行“二榜公示”和县级公告,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并经贫困户、双联干部、村“两委”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以及乡镇包村领导签字确认,确保了建档立卡工作规范透明,全程公开,接受监督。

岔口驿村 摸清底子因户施策

本报记者马顺龙

2014年以来,天祝县华藏寺镇岔口驿村深入推进“1236”脱贫攻坚行动,加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全面落实“1+17+3”专项扶贫措施,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岔口驿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25户1959人,贫困发生率46.32%。在精准识别过程中,岔口驿村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五公示”的贫困人口识别流程,入户核实测算农户财产性、经营性、转移性、工资性收入,再综合比较住房、财产状况、子女上学、治病等情况,提出建档立卡初选名单,经过村民小组初审、村“两委”评议、村民代表会议表决、村镇公示等环节,得到本人认可、村民公认。

按照“摸清底子、建档立卡、因户施策、一户一法”的办法,岔口驿村对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实行分类指导和差异化扶持。对因病、因学、因残致贫的,通过协调落实扶贫救助政策保障脱贫;对因缺技术、缺资金致贫的,采取技术技能培训,帮助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和双联双业惠农贷款进行扶持脱贫;对因缺劳力致贫的,采取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组织、带资入股分红等办法,帮助增加收入。全村通过医疗救助受益152人次,惠农补贴受益525户,危旧房改造受益95户,专项扶贫受益213户,教育扶贫受益298人。

岔口驿村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模式,累计建成设施农业1240亩,年产值900万元以上。因地制宜发展以蒜苗、甜脆豆、荚豆等为主的绿色有机蔬菜,建成万亩种植基地,实现总产值3732万元。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发展培育客货运输、餐饮服务、商贸流通、建筑建材、劳务输转等致富产业,年输转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1500多人,二、三产业收入占到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

松树湾村 把握精准识别“五个关键

本报记者邹海林

永靖县杨塔乡松树湾村围绕“政策宣传、调查摸底、对象确定、规范档案、精准帮扶”五个环节,把握“明、清、准、细、实”五个关键,推进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识别贫困户123户447人,2014年脱贫53户199人,2015年预脱贫71户259人,贫困面缩小到4.33%。

松树湾村采取一对一、面对面宣讲政策,召开群众会议、发送宣传短信、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对《扶贫政策九不准暂行规定》、“131”贫困村识别法和“9771”贫困户识别法等各项政策宣传解读,提高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通过听本人陈述,看家庭摆设、生活状况,访邻里、访村干部、访老党员,对有残疾、重大疾病、车辆、房屋等情况由户主举证的方法,对全村193户群众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评估,严格按照“九不准”直接排除、“七要素”识别户优先纳入、“七指标”识别户倒排序纳入的原则,确定出贫困户倒排序名单。以村为单位,召开由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宗教人士、德高望重的老人和老党员等各方面代表参加的民主评议大会,对初选贫困户进行评议,扩大了基层民主,增强了工作透明度。贫困户信息采集,大数据平台信息录入程序严谨、细致规范,初审、复核把关到位,有效杜绝了错录、漏录等现象。同时,把帮扶措施落到实处,从基础设施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到户扶持项目等方面着手,投资1165万元,改善全村发展基础条件,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等产业,增强了自我造血能力。

陈家屲村 全面核实进退有序

本报记者杨世智

陈家屲村位于安定区香泉镇西南部二阴浅山区,共有11个村民小组431户1932人,其中回族372户1590人,占总人口的82%。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9元。

在建档立卡工作中,陈家屲村做到了对象识别认定准、家庭情况核实准、致贫原因分析准、计划措施制定准、扶贫政策落实准、人均收支核查准、对象进出录入准、台账进度记录准。其中,在识别认定贫困户时,严格按“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程序,进行精准识别,共识别贫困人口73户281人;在贫困户“退”的时候,用同样的程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予以退出。

在核实家庭情况时,陈家屲村要求对农户的基本状况、收支情况、发展意愿、困难问题等情况进行全面核实,一方面做到“五必进”,即:五保户中有安全住房需求的必进,一二类低保户中有安全住房需求的必进,三四类低保户中符合国家扶贫标准的必进,因病因灾因学因残致贫返贫的必进,收入低于当年国家贫困线的必进;另一方面做到“六不准”,即:整户外出两年以上有固定收入且土地撂荒或流转了的不准进,城区镇区有商品住房或经营门店的不准进,现任村干部的家庭不准进,户内有财政供养人员的不准进,拥有小轿车或大中型营运车辆的不准进,经商办企业的不准进。贫困户的退出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程序,对照户内七项指标,做到“四个优先”:收入高的优先退、房屋安全稳固的优先退、学业完成就业的优先退、家中无重大疾病的优先退。

咀头村 严格程序建档立卡

本报记者杨世智

云田镇咀头村是陇西县贫困村之一,共有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1户1503人。2013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4户604人,贫困面为40.2%。2014年全村脱贫7户32人,返贫2户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9户580人,贫困面为38.6%。2015年,对照省上贫困户脱贫7项指标,通过验收评估,125户512人符合退出条件,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6%。

咀头村把建档立卡贯穿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管理的全过程,有效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和“怎么扶”的问题。其中,为解决“扶持谁”问题,咀头村严格遵循“12345”工作流程,坚持“农户申请——入户核查——民主评议——村‘两委’审查——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探索制定了农民家庭收入测算表、家庭情况核查表、民主评议票和村民代表到会签到簿,在整个建档立卡过程中,严把入户核查关、民主评议关、村“两委”审议关、公示公告关和动态纠错关五个“关口”,切实做到了建档立卡家庭收入测算准、家庭情况核查准、致贫原因分析准、数据信息采集准、扶贫对象识别准。

咀头村围绕平台建设“八个准”,村级作战“五张图”和贫困农户“三本账”的核心任务,对挂图作业实行审核把关责任制,逐级审核签字,保证了作战图的内容真实、数据准确、更新及时,并与大数据管理平台和到村、到户信息衔接一致、互相印证、互为支撑,切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明确的施工图、任务书、时间表,真正达到用挂图作业的精细化管理,倒逼脱贫攻坚任务落实。

高庙村 查实情况核准对象

本报记者杨世智

临洮县八里铺镇高庙村,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328户1321人,人均耕地3.5亩,全部为山旱地。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高庙村严格按照“12345”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的“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程序,2015年共识别出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287人,预脱贫38户161人,贫困面为9.84%。

具体工作中,一是全面摸清贫困底数。采取“一看二找三问四定”的四步入户访视工作法,即看住房,找致贫原因、找致富门路,问需求、问打算、问建议,定帮扶计划、定脱贫时间、定帮扶措施、定帮扶责任人,结合开展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等活动,与贫困户面对面交流,对所有贫困户走访调查,摸清了制约贫困户脱贫的因素。二是部门联动审核对象。在核查农户基本情况的过程中,重点核查有公职人员、经商办企业、在城区购买住房和有小车的农户,严防识别不准。三是不断规范挂图作业。严格按照大数据平台管理八个准、村级挂好五张图、农户填写三本账的“853”挂图作业要求,精准管理贫困户,并严格按照收入测算口径和填写规定,层层审核把关,逐级确认签字,确保了数据真实、逻辑合理、更新及时、管理精准。

经过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的1897元增长到2015年底的4212元,年均增收770元,增幅达40%,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三益村 突出特色发展产业

本报记者杨世智

临洮县太石镇三益村是扶贫开发重点村。有6个村民小组291户1007人,人均耕地2.5亩。2013年底,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480人,贫困发生率为47.6%;2014年脱贫4户20人,返贫1户4人;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20元,同比增长18.1%,预脱贫82户344人;2016年计划脱贫27户109人。

三益村建立了一套建档立卡识别体系,制定了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两个规划”,大力培育光伏产业、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畜禽养殖、药材种植、牧草种植、农村电商、劳务输转“八大”增收产业,探索推行了资产收益式扶贫、危房改造扶贫、合作经济组织扶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四种”精准扶贫新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

在建档立卡方面,三益村严格按照省上“12345”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程序和县上提出的“六个不漏户不漏人”的工作要求,对申请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认真组织开展了入户核查、民主评议、公告公示等工作,做到扶贫对象识别程序规范、结果公正、群众认可。同时,按照全省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要求,制作了村级贫困人口分布、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贫困人口进出动态、全村脱贫目标任务、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五张图”和贫困农户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工作台账“三本账”,完整反映了贫困对象识别纳入、脱贫退出的全过程,体现了贫困人口管理的进出动态变化,实现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八个准”。

何家山村 “四个突出”找准靶心

本报记者杨世智

中铺镇何家山村地处临洮县深山区,山大沟深,高寒阴冷,地陡土薄,自然条件严酷,住房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青壮年娶妻难是全村面临的主要难题。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01户722人,2012年至2013年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整体搬迁至下铺村大昌社,实现了搬迁脱贫。

何家山村建档立卡严格按照“注重一个程序,突出四个方面”的方法,2015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56人,预脱贫16户50人,贫困发生率为1.6%。

何家山村精准识别做到了“四个突出”,即:突出致贫原因选准贫困户,在低收入相同的条件下考虑患有疾病、残疾人、无劳动力、供养大中专学生、单亲家庭等因素,优先纳入了建档立卡户;突出部门联动筛选贫困户,在“12345”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程序的基础上,对有营运性车辆、有商品房、有财政供养人员、有经商办企业人员进行核查,杜绝“四类”人员进入建档立卡户;突出责任靠实摸准贫困户,结合千名干部大走访活动,驻村帮扶工作队、双联干部对所有贫困户结成对子进行了入户核查,确保识别的准确性;突出挂图作业精准管理贫困户,在摸准贫困户落实帮扶措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大数据平台管理八个准、村级挂好五张图、农户填写三本账的“853”挂图作业要求,精准管理贫困户,并严格按照收入测算口径和填写规定,层层审核把关,逐级确认签字,确保数据真实、逻辑合理、更新及时、管理精准。

德吉新村 移民搬迁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马顺龙

德吉新村是天祝县实施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中新建的移民安置区,移民主要来自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偏远山区的群众,涉及东坪、朵什、哈溪、大红沟、赛什斯、西大滩、安远、松山等8个乡镇的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现有搬迁安置移民894户380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7户1642人,占移民群众的43.2%。

天祝县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德吉新村确定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模式,为每户搬迁户建成1座养殖暖棚、补助产业发展资金1.4万元,人均耕地达到1.5亩,组织搬迁群众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已建成养殖暖棚894座2682亩。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天祝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建设香菇种植企业和蔬菜经营企业,带动200多户移民发展种养业,同时进行旅游开发,带动搬迁移民发展旅游产业。

天祝县精准配置扶贫资源,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整合易地搬迁、石羊河流域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生态功能区补偿、土地开发整理、藏区对口帮扶等项目资金,动员各行业主管部门联动,参与移民安置区建设。目前,德吉新村基本建成,共建成大、中、小三种套型的框架结构住宅894套;同时建成小学、幼儿园、村委会、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并配套水、电、路、绿化以及金融、通讯等辅助设施,村文化广场及商业门店正在建设之中。

杨柳村 摸清底数扶贫到户

本报记者李保荣

杨柳村位于靖远县东湾镇南部山区,总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3100亩,其中水地2000亩、旱地1100亩,有3个村民小组、519户、2251人,属建档立卡贫困村。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杨柳村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程序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杨柳村将群众住房、财产状况和生产生活条件反复对比后,共核定贫困户74户、314人。2015年计划脱贫25户109人,全村实现整体脱贫目标。

去年以来,县、镇、村干部紧紧围绕“兴产业、强基础,抓培训、增收入,惠民生、奔小康”的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引领和农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头帮扶作用,有效地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杨柳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积极培育扶贫主导产业,目前全村日光温室达到606座,年创收1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末的1700元提高到“十二五”末的4500元。加大劳务输转力度,有效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引导贫困户与村内砖瓦企业签订帮扶协议,带动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年输转劳务500人,其中贫困人口54人,实现劳务收入750万元。2015年通过劳务输转已实现10户36人脱贫。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先后硬化道路10公里,衬砌渠道2公里,新建村卫生室、幼儿园各1所,全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已全部解决。




甘肃敦煌15岁少年勇救落水祖孙 见义勇为成同学榜样
  中新网兰州5月23日电 (张晓亮 马飞莉)“我甘肃新闻
甘肃:为艰苦边远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单列岗位
  甘肃鼓励人才下基层 为艰苦边远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甘肃新闻
甘肃去年发放司法救助金逾1300万元 防止“因案致贫”
   甘肃去年发放司法救助金逾1300万元 防止当甘肃新闻
近期冷空气频袭甘肃:多种天气扎堆如“开盲盒”
  中新网兰州5月13日电 (记者 冯志军)从多地甘肃新闻
"80后"ICU护师:捕捉瞬间细微变化,可挽救一条生命
  中新网兰州5月13日电 (王牧雨)“很多人都说甘肃新闻
甘肃护士忆战疫:见过太多真诚笑脸,收获太多感动
   (抗击新冠肺炎)甘肃护士忆战疫:见过太多真诚甘肃新闻
甘肃升级辐射安全监管网络 保障区域辐射环境安全
  中新网兰州5月11日电 (记者 冯志军)甘肃省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