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在甘肃

31.03.2016  11:32

地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甘肃省,从过去到现在,扶贫脱贫始终是这个省全局工作中不可绕过的一环。没有人清楚的记得,在这片贫瘠广褒的土地上,发生过多少令人动容的扶贫脱贫故事。当进入二十一世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作为新时期中国的扶贫战略时,甘肃省的扶贫脱贫工作迎来了又一个全新的起点。各类扶贫力量经省委省政府汇集、疏理,再配送,一种立足互联网思维的全范围立体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在陇原大地上有条不紊地推进,贫困面在一点点缩小,穷根被一块块清除,代之而起的致富新思路正一步步改造着世代贫困的局面。
        精准扶贫脱贫:资金利用要合理

无论扶脱还是脱贫,资金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不缺精神缺资金的甘肃在扶贫路上以耕种自留地方式清理贫困时,贫困却不停变换地方。事实上,几十年的扶贫实践发现,扶贫资金的缺乏并没有想象的严重,只是投入总体不足和碎片化利用消弱了资金聚合对局部贫困面的扶贫脱贫优势。

这是扶贫工作方法的缺陷,为此,从2013年起,甘肃省委决定,由专职副书记牵头,组织部长、常务副省长、分管农业副省长等为召集人,定期不定期召开涉农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涉农资金和项目,建立起“县提需求、省定盘子,县管实施、省抓指导,共同监管、各负其责”的资金整合机制,相关部门的资金、项目必须无条件接受整合。2015年,甘肃全省整合财政、扶贫、农牧、交通等22个省级部门的扶贫资金440多亿元,一批多年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大事难事在资金整合中迎刃而解。

实践效果表明,由县级政府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基础的资金、项目整合机制,不仅给了县级党委、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决策权。也通过财政这一口径安排总量、下达资金,堵塞了部门、个人“寻租”漏洞,减少了腐败发生的机会。

与此同时,精准扶贫贷款工程也在甘肃精准扶贫脱贫路上发挥着关键作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是甘肃省对省内所有贫困户的普惠政策,在全省建档立卡的101.3万户、417万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够得到5万元以下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这些贷款执行银行基准利率外,还有财政全额贴息、3年以内的“免抵押、免担保”等优惠。

自2015年7月甘肃启动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以来,累计发放贷款202.9亿元,惠及贫困户44.5万户。实施过程中,各地依据自身贫困特点采取不同措施,金融产品利用方式精彩纷呈。

古浪县在县、乡村增设营业网点,把银行设在了群众家门口,实现了有贷款需求的群众应贷尽贷;陇西县推行财政贴息、金融放贷、贫困户用款+自主发展致富、合作组织联动致富、能人组团带动致富、龙头企业拉动致富等扶贫方式,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当地政府把这些方法总结为“3+X”;广河县动员贫困户将贷款以入股形式注入农民养殖合作社,贫困户不参与经营、不承担风险,每户每年直接分红5000元以上;宁县按贫困户贷款额的2%设立风险准备金,购买贷款贫困户人身意外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保证保险三项保险,构建贷款资金放得出、收得回的良性循环体系;临洮县采取靠实贷款责任、开展跟踪访视、完善增信机制、落实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确保贷款资金使用安全,并足额按期偿还。

与小额贷款相呼应的是以村为单位的互助资金,这是甘肃省于1998年开始探索参与整村扶贫的一种方式,到2003年,又以此为基础探索“村级扶贫发展基金”试点。2006年,国务院扶贫办开始在全国推行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甘肃抓住机遇从3个县、10个村扩展到目前的81个县、8251个村,截至目前,全省互助资金协会(社)累计达到8251个,资金总规模达到34.96亿元,是消除甘肃贫困又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产业扶贫脱贫拔穷根

在甘肃,“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一直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贫困群众追求的目标。多年来,一届届领导干部和不同贫困面、不同贫困区域的百姓沿着这个目标不懈地追寻——实践,当地方特色产业渐渐显示出贫困地区的特有魅力时,产业开发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共识,实验和实践也不折不扣地印证了产业扶贫的强大生命力。

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以“分红”拓宽增收渠道被誉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创新之举。甘肃神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为元古堆乡亲们“分红”的当地特色农业公司之一。公司将当地40户贫困户入股羊只统一养殖,每年为每户分红1000元。其它还有资产收益分红、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分红、互助增信分红、土地入股分红、“企业主办+群众入股”联营分红、光伏旅游扶贫分红等,乡亲们的日子离红红火火已为时不远。

除了这些,农村电商在甘肃兴起并逐步壮大,成为甘肃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线上的生力军。

2015年,电商扶贫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借着这样的机遇,甘肃省商务厅和扶贫办不遗余力地在沟壑纵横的陇南大地上展开电商扶贫试点。全省的75个县,每县确定1个乡镇、每乡镇确定3个村,共225个村作为电商扶贫试点地,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电商扶贫探索脚步。

陇南被确定为甘肃唯一电商扶贫试点市。为此,整个陇南市从市到乡逐级建立电商协会327个,195个乡镇配备了201名电商扶贫专干。接下来,因村施策,以“一村一店”和“先易后难”的步骤,建立了适合村容村情的多类型电商扶贫网店,网店与试点村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电商扶贫局面。

现在,陇南电商扶贫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变化,已经呈现出集中突破的良好态势。截至2015年底,全市网店数量达到8674个,全年销售额达到26.5亿元,新增就业37676人,直接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430多元。

陇南电商扶贫实践为甘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趟出了一条新路子,电商在农村的广阔发展空间吸引甘肃其它地区迅速涉入其中。事实上,更重要的是,电商使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网络的强大威力,“互联网思维”被潜移默化地树立,或许这才是电商扶贫脱贫路上最大的收获。

精准扶贫脱贫:

教育、卫生、组织建设、大数据一个不能少

显而易见,教育落后、卫生资源不济,必然成为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多年的扶贫脱贫实践中,教育、卫生扶贫,基层组织建设始终是甘肃扶贫脱贫整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时代,继续被一步步强化着。

教育在精准扶贫中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甘肃教育扶贫的理论和实践根据,以此构建以“求精准”“拔穷根”为核心的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成明确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甘肃制定并实施“7+1”精准扶贫教育专项支持计划。

“7+1”计划由“补短板”“兜底线”“拔穷根”“建机制”“全覆盖”“倾斜性”“保优先”组成。实践表明,这个计划在推动甘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征程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几年来,农村学前教育短板被逐步补齐,“兜底线”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拔穷根”的职业教育水平加快提升,“建机制”的乡村教师队伍不断加强,“缩差距”的民族地区教育加速发展,“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体现“倾斜性”的各类招生扶贫政策精准落实,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教育发展的“保优先”也一个个落地生根。

和教育扶贫同行,卫生精准扶贫也行进在甘肃所有的贫困地上,改善贫困村卫生医疗软硬件条件贯穿着卫生扶贫脱贫的始终,一组数据显示出欣喜变化。

  2015年,2400所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建成;在58个贫困县县医院中选择建成20个重点专科;共有9000名医师到县区和乡镇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

同样重要的是,在扶贫脱贫实践中,村组能否形成合力预示着扶贫脱贫的成败进退,而要形成合力,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就必不可少,甘肃省委、省政府深知其中要害,于是,不断强化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得以推进的又一利器。

甘肃省委组织部认为,开展这项工作最有生命力的措施在于把党组织建在生产链上。推进扶贫脱贫过程中,他们将“支部+企业家+贫困户”“支部+产业大户+贫困户”“支部+党员能人+贫困户”等作为扶贫脱贫的有效因子在贫困地固化,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新路子。与此同时,甘肃省开展的“大学生村干部精准扶贫建功立业行动”,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扶贫脱贫注入了新鲜血液,有4433名大学生村干部在贫困村工作。

现在,当互联网异军突起,影响渗透到贫困地区的边边角角,“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时的大数据应用便顺理成章。以此,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也应运而生。这个平台自2015年6月启动以来,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采集、统计、分析、管理功能。等平台完全建成后,可以对甘肃全省贫困人口和每一个年份预脱贫人口的对象分布、致贫原因、健康状况、教育程度等情况全面分析,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和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科学依据。 (王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