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计生新闻通报:2015年全省艾滋病防治情况

30.11.2015  12:20

 

2015年12月1日是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活动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为Getting  to  Zero),副标题为“合力抗艾、共担责任、共享未来”。为号召全社会积极投身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各尽其力、各尽其责,同心携手,加强合作,共同防治艾滋病,遏制艾滋病的流行,现将目前甘肃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通报如下: 一、甘肃省艾滋病疫情情况 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3274例,其中现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为2767例,死亡507例。2015年1-10月,全省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749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98例、艾滋病病人151例;报告死亡82例。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36.9%。 (一)我省艾滋病疫情流行特点 据我省艾滋病防治专家分析,当前甘肃省艾滋病疫情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全省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新发现病例数仍持续上升。甘肃省自1993年报告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2003年十年累计报告106例。此后,报告病例数持续增长: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间增加了576例,十五年累计报告682例;2009年到2015年10月底约七年间增加了2592例;仅2015年1-10月,报告749例,超过去年全年(676例)73例。2012-2014年,每年新发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分别较上年增加37.4%、42.4%和36.0%,2015年1-10月较同期(2014年1-10月)增加36.9%。目前,全省已有83个县市区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无疫情报告的3个县是玛曲、肃北和阿克塞。 二是经性途径传播仍是艾滋病传播的首要途径,男男同性性传播比例上升明显。2015年1-10月报告的749例中,经性途径传播的构成占96.5%(723/749),经血液途径传播占0.1%,经母婴途径传播占0.8%。在性途径传播中,异性途径占53.5%(去年同期为61.1%),男男同性性途径传播占43.0%(去年同期为36.6%),男男同性性传播所占比例上升。 三是我省疫情总体属全国艾滋病低流行地区,但局部地区疫情相对较重,地区间差异较大。我省艾滋病疫情虽然近年上升趋势明显,但在全国疫情排名中一直靠后。全省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数量居前的市州为兰州市、天水市和临夏州,共报告2221例,占到了全省的67.8%。2015年1-10月,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数量居前的市州依然为兰州市、天水市、临夏州,共报告419例,占全省的55.9%。陇南、酒泉、张掖、平凉、白银、定西市等市州的报告数近年逐步增加。 四是艾滋病已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特定人群感染率高。2015年1-10月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从职业分布看,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农民,占34.6%;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占19.9%,商业服务人员占9.9%。从年龄分布看,青壮年是主要受感染人群,15-49岁年龄段占82.9%,49岁以上占16.3%。目前医疗机构主动检测已是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主要途径,艾滋病向普通人群扩散趋势明显。 五是既往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艾滋病死亡人数增加。2015年1-10月,报告的艾滋病病人数为245例(其中既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转化为病人94例),较去年同期增加62.3%;艾滋病死亡人数为82例。 (二)艾滋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当前,防治工作出现的新问题与难点问题交织并存,情况更加复杂,现有的防治技术、手段和能力尚不能满足工作需求,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一是部门责任落实不够深入,现有的工作模式不能满足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要。二是艾滋病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发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的县市区增加到83个。群众对艾滋病的防治意识还不强,知识与行为分离现象严重,社会歧视仍然存在。三是重点人群干预难度增大。经性途径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首要途径,青年学生、老年人群感染人数上升速度较快,社交新媒介的普遍使用增加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隐蔽性,人口频繁流动增加了预防干预的难度。艾滋病病情从易感染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四是社会组织的发展不平衡,工作能力参差不齐,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绝大部分尚未在相关机构注册登记,对项目的申请及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诸多不便。五是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社会对防治目标、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室设备老化,现有防治队伍(特别是基层防治队伍)和服务能力难以完全满足工作需要,一线防治人员相关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调动积极性的措施力度有待加强。六是医疗机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为及时发现、确诊患者及减少母婴传播搭建技术平台。医疗机构重点门诊病人的艾滋病筛查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二、2015年甘肃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监测检测网络,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2015年,全省新建艾滋病确证实验室1个,对2个确证实验室进行了设备补充、对14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进行了设备更新。目前,全省已在县级以上疾控、医疗、妇幼保健、采供血等机构中建立1个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10个艾滋病确证实验室、5个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664个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含387个检测点)。具备CD4T淋巴细胞检测能力的实验室有7个,具备病毒载量检测能力的实验室有4个。2015年1-10月,共检测各类人群16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136万)增加19.9%。此外,还建立了覆盖暗娼、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吸毒人群、性病门诊就诊者、长卡司机、孕产妇、青年学生、流动人群等8类人群的艾滋病监测哨点44个、丙肝监测点5个,覆盖14个市州、29个县市区。在监管场所羁押人员中严格实行“逢进必检”制度,在医院推行医务人员主动咨询检测工作,对住院和手术病人百分之百进行检测。在2015年1-10月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中,通过主动咨询检测发现的占25.0%,通过医疗机构检测发现的占53.5%,医疗机构主动检测已是目前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主要途径。 (二)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28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累计治疗病人达18885人,目前在治人数7801人。开展针对失足妇女、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性病门诊就诊者、吸毒人群等各类高危人群综合干预达28万人次以上。 (三)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13个市州66个县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累计治疗成人1938人,儿童26人。目前在治病人1565人,较去年同期(985人)增加580人,符合治疗标准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已达79.5%,接受治疗病人的病死率显著下降。 (四)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宣传。省委党校和甘肃行政学院以及绝大部分的市县党校已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政策宣讲纳入每年教学计划,邀请专家授课;教育部门在初中及以上学校开展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并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年度考核内容。公安、司法部门在被监管人员中开展防治艾滋病、传染病知识教育工作,将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理等知识纳入监管场所干警和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内容。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采取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排演文艺节目、发放宣传资料、培训教育等各种形式,面向社会开展了大量宣传活动,广泛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群众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10月底,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到80%以上。 (五)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关怀救治工作。全省各级各部门积极落实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关怀救助政策,将其纳入扶贫和低保范围,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积极帮助发展生产,开展生产自救。2015年累计为艾滋病病人免费发放16个品种的药品共计49865瓶,价值246万元。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疾控中心和部分医疗机构提供免费的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检测前咨询5.97万人次,检测5.82万人次。2015年我省在所有的县市区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为所有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筛查以及感染孕产妇与所生儿童综合干预服务,截止2015年10月底,共检出感染艾滋病病毒孕产妇8例,全部实施免费母婴阻断治疗。 (六)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防治工作。2015年,我省继续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模式,截止2015年10月底,实施项目的20个社会组织共干预高危人群2.4万人次,动员检测3475人,CD4检测756人,检测出艾滋病感染者72例,且均为男男同性性传播,其占同期全省报告的男男同性性传播的22%。我省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组织由2008年的18个,发展为目前的94个。2015年,省卫生计生委、省民政厅向社会公布了社会组织培育基地32家,共有23个社会组织依托这些基地申报了“国家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获得立项的项目22个,获得专项经费100万元。2015年支持在兰7所高校开展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举办了全省第七期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志愿者骨干培训,培训41所高校师生共计200余人。 (七)加强保障措施,积极实施项目,整体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2015年,省级财政落实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配套经费218万元,确保了项目实施。兰州市、天水市2个城市示范区,白银市白银区、酒泉市肃州区、敦煌市、定西市陇西县4个县(区)示范区以及平凉市泾川县、定西市安定区2个省级示范区分别召开防艾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防艾委与各成员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部门责任,建立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各示范区在创新工作领域,稳步推进,为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先进的防治理念、管理经验和策略、技术支持,推进了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整体发展。 (八)加强督导检查和防治数据质量核查,推动防治工作深入开展。2015年开展了艾滋病防治综合业务督导和数据质量评估,对全省14个市州、30个县区艾滋病、丙肝病例报告、哨点监测、感染者/病人管理、自愿咨询检测、抗病毒治疗、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和高危行为干预以及实验室检测等相关工作进行全面督导检查,规范相关工作、总结工作中的亮点和经验,督促整改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全面提升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2016年做好《甘肃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终期评估,科学全面制订《甘肃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同时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共同做好防治工作,继续建立健全防治长效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建设,提升社会组织的工作能力,拓宽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的来源与渠道,使社会组织在更多领域、更深程度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好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探索和破解艾滋病防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创新工作模式,发挥示范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是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提高全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三是继续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持续推进艾滋病咨询检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监测点和检测网络,建立完善实验室设备补充更新机制,提高艾滋病咨询检测的可及性,扩大医疗机构门诊检测的范围和数量,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 四是继续开展预防性途径传播综合干预工作,加大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的检测、心理矫治、治疗和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工作。继续做好全省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进一步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覆盖面。 五是加强关怀救助力度,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提高治疗水平和可及性,加强医疗保障,减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负担。将抗病毒治疗的主体由疾控机构移交至医疗机构。 六是立足本地实际,制定本地的“十三五”行动计划,强化目标任务,强化部门职责,强化督导检查,保证各项任务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