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今年新增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749例

01.12.2015  10:24

  原标题:我省今年新增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749例同比增加36.9%

  绝对数量不大增速却是不低

  志愿者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 资料照片

  12月1日是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活动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11月30日,甘肃省卫生计生委通报2015年全省艾滋病防治情况。通报说,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3274例,其中现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为2767例,死亡507例。2015年1-10月,全省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749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98例、艾滋病病人151例;报告死亡82例。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36.9%。

  当前我省艾滋病疫情呈现五个特点

  一是全省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新发现病例数仍持续上升。2015年1-10月较同期(2014年1-10月)增加36.9%。

  二是经性途径传播仍是艾滋病传播的首要途径,男男同性性传播比例上升明显。2015年1-10月报告的749例中,经性途径传播的构成占96.5%(723/749),其中男男同性性途径传播占43.0%(去年同期为36.6%)。

  三是我省疫情总体属全国艾滋病低流行地区,但局部地区疫情相对较重,地区间差异较大。

  四是艾滋病已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特定人群感染率高。2015年1-10月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从职业分布看,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农民,占34.6%。

  五是既往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艾滋病死亡人数增加。

  扩大医院重点门诊筛查

  我省艾滋病防治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门责任落实不够深入,现有的工作模式不能满足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要。二是艾滋病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群众对艾滋病的防治意识还不强,知识与行为分离现象严重,社会歧视仍然存在。三是重点人群干预难度增大。青年学生、老年人群感染人数上升速度较快,社交新媒介的普遍使用增加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隐蔽性,人口频繁流动增加了预防干预的难度。四是社会组织的发展不平衡,工作能力参差不齐,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绝大部分尚未在相关机构注册登记,对项目的申请及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诸多不便。五是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社会对防治目标、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室设备老化,现有防治队伍(特别是基层防治队伍)和服务能力难以完全满足工作需要,一线防治人员相关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调动积极性的措施力度有待加强。六是医疗机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为及时发现、确诊患者及减少母婴传播搭建技术平台。医疗机构重点门诊病人的艾滋病筛查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美沙酮门诊在治人数7801人

  健全监测检测网络,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2015年1至10月,共检测各类人群16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136万)增加19.9%。在2015年1至10月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中,通过主动咨询检测发现的占25.0%,通过医疗机构检测发现的占53.5%,医疗机构主动检测已是目前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主要途径。

  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28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累计治疗病人达18885人,目前在治人数7801人。开展针对失足妇女、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性病门诊就诊者、吸毒人群等各类高危人群综合干预达28万人次以上。

  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13个市州66个县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累计治疗成人1938人,儿童26人。目前在治病人1565人,较去年同期(985人)增加580人,符合治疗标准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已达79.5%,接受治疗病人的病死率显著下降。

  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截至2015年10月底,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到80%以上。

  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关怀救治工作。2015年累计为艾滋病病人免费发放16个品种的药品共计49865瓶,价值246万元。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疾控中心和部分医疗机构提供免费的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检测前咨询5.97万人次,检测5.82万人次。截止2015年10月底,共检出感染艾滋病病毒孕产妇8例,全部实施免费母婴阻断治疗。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防治工作。2015年,我省继续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模式,截止2015年10月底,实施项目的20个社会组织共干预高危人群2.4万人次,动员检测3475人,CD4检测756人,检测出艾滋病感染者72例,且均为男男同性性传播,其占同期全省报告的男男同性性传播的22%。

  首席记者 刘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