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实施精准扶贫 全力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前所未有地受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先后深入太行山区、六盘山区、武陵山区和陕西陕西省秦巴山区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对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形成了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中办、国办去年底还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对扶贫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为陕西乃至全国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众所周知,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深水区”,陕西陕西省扶贫对象容易脱贫的大都实现了脱贫,剩下的扶贫对象因资源匮乏、环境条件差等,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开发任务,常规手段往往效果有限,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才能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今年,是陕西陕西省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为了贯彻落实中办25号文件,陕西陕西省把精准扶贫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也制定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陕办字[2014]28号),提出今年要减贫100万,到2020年要脱贫575万人,确保如期实现“两不愁、四保障”目标。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下大力气推进精准扶贫,真扶贫、扶真贫,使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陕西省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识别是基础。今年以来,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陕西陕西省全面开展了新一轮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目前各地已完成了贫困户和贫困村规模分解、村级评议公示、乡镇审议公示等阶段性任务,基本锁定了扶贫对象。但还存在着工作进展不平衡、程序执行不严格、扶贫对象识别不够准等问题。各市、县要结合进村入户调查,制定脱贫规划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和责任人,以及开展建档立卡等工作,对前一段的扶贫对象识别工作进行“回头望”,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任务,为精准扶贫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是关键。各地要根据致贫原因,因村、因户精准施策。坚持以脱贫任务为导向,根据每一村、每一户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明确扶持项目、帮扶单位、资金来源和工作责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按计划完成脱贫任务。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管理是手段。各地各部门要建立项目资金的精准管理机制,解决项目资金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的问题,做到资金分配简政放权、公开透明,确保扶贫项目资金真正用在贫困户身上。要建立和落实干部驻村联户扶贫机制,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一支精准扶贫的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脱贫致富责任人,严格落实帮扶责任,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健全完善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的管理机制,实现扶贫对象精准动态管理。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考核是保障。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通过对扶贫对象识别、帮扶、脱贫全过程进行量化考核,加强对扶贫责任主体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各行业部门、各级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的考核,逐步建立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的,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要进行处惩问责,推动精准扶贫深入开展。
当前,陕西省的精准扶贫已走出了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组建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队的第一步,正转入精准帮扶施策的关键阶段。各级要充分认识到实施精准扶贫是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深化扶贫领域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精准扶贫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不断优化整合扶贫资源,改“漫灌”为“滴灌”,确保精准扶贫取得更大实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创全陕西省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三个陕西”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