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信心奔小康 ——靖远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28.10.2015  10:01

  金秋时节,靖远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嘹亮号角响彻山乡,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强劲活力迸发,一项项攻坚克难的有力举措,一幅幅扶贫攻坚的壮丽画卷,极大地提振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因势利导让优势产业成致富“新引擎”

  时下,正是设施蔬菜生产淡季,但在靖远县东湾镇三合村的千亩新型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基地上,数百菜农或搭棚,或浇水,或施肥,忙得不亦乐乎。

  “发展蔬菜日光温室收入高,而且稳定。今年,我建了8座大棚,打算定植辣椒、茄子和西红柿,预计年收入可达20万元。”谈起发展日光温室,以前一直搞蔬菜贩运的大坝村村民苏礼安信心满满。

  今年以来,靖远县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推广产业扶贫“五定五有”模式,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围绕“龙头带动、协会引导、基地推动、订单管理、入股分红”等形式,持续做大做强蔬菜、畜禽、林果三大主导产业,让贫困村优势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截至目前,全县已在13个乡镇选定19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对接17个村,带动1600户贫困户7200人,帮扶带动贫困户建成日光温室1200座2000亩,改扩建塑料大棚3200亩。新增枸杞、大枣、文冠果等特色经济林果4.71万亩。流转土地19.3万亩,建成500亩以上规模化生产基地50处。

创新模式搭建起农银互惠“连心桥”

  对于贫困农民来说,想发展产业,却苦于没有资金。想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却受“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制约。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今年以来,靖远县大胆探索,将村级扶贫互助社资金“铺底”,通过会员缴纳会费、企业和致富带头人注资入股,形成基础资金,建立贫困村增信服务公司。公司将基础资金作为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担保金,与金融机构对接,采取反担保模式,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生产设施产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作‘抵押’,将这些‘沉睡的资源’变为‘流动的资本’,将贷款额度放大10倍,实现互助金的“倍增”效应,切实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搭建起农银互惠“连心桥”。

  “不到两天时间,我就拿到了5万元贷款。”日前,糜滩乡武家大川村低保贫困户魏万锦领到贷款后高兴地说,“有了这笔发展资金,我就能扩大育苗规模了。”

  截至目前,靖远县已成立村级互助协会86个,互助资金总量达到1402万元。已在16个村完成贫困村增信服务公司注册,为112户贫困户、发放贷款549万元。同时,靖远县坚持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的办法,强化资源整合,破解“三农”资金短缺的制约瓶颈。今年以来,已发放各项惠农贷款2.6亿余元,使金融服务真正成为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精准培训让贫困农民吃上“技术饭”

  “我们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精准扶贫培训后,被安排到凯斯瓷业上班。看,现在我俩每个月都能拿5600元的工资。”东升乡柴辛村贫困农民高明升向记者“炫耀”着他和妻子的工资单。

  以前,高明升一家靠几亩薄田过日子,自从3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后,每年要支出近5万元学费和生活费,让这个原本拮据的家庭,经济更加捉襟见肘。通过精准扶贫培训后,他们的生活才得到改观。

  今年以来,靖远县通过摸底调查、分类建档,突出到户到人、造血扶贫,开创了政府主导、企业带动、结对帮扶、培训转移等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等方式,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精准技能培训,让广大贫困农民吃上了“技术饭”。

  截至目前,全县依托12家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共培训劳动力4.54万人,其中劳务技能培训1.14万人。累计劳务输转8.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3亿元。(记者李保荣 通讯员宋秉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