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陇原 基础保障水当先——聚焦水利精准扶贫
本站讯 (撰文:张金慧 张金芳 胥廷华 摄影:胥廷华)甘肃是贫困大省。2012 年年底全省有贫困人口 692 万,排全国第七;贫困发生率 33.2%,排全国第二。2013 年以来,甘肃积极组织扶贫攻坚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全省贫困人口减少到 417 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20.1%,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4507 元增加到 5736 元,走出了一条干旱地区扶贫新路子。
水利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在甘肃扶贫攻坚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2016 年 9 月中旬,《中国水利》杂志记者、中国水利报特约记者走访了甘肃省引洮工程受益区的定西市临洮、陇西、安定和白银市会宁,以及兰州市永登等 5 个国家级贫困县(区),一探究竟。
▲干旱的甘肃会宁北部 (航拍)
甘肃贫困全国有名,干旱缺水是造成贫困的直接原因,水资源严重匮乏更是制约甘肃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陇中地区,海拔平均在 1700 ~ 2200 米,年均气温 0℃~ 16℃,多年平均降水量 300 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 1100 ~ 3000 毫米。像定西、会宁一带,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 130 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6%,亩均占有水资源量 30 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干旱使这里很多山丘寸草不生,挂在旱塬上的耕地完全靠天收,当地群众长期陷入缺水喝、缺饭吃、缺衣穿和吃粮靠供应、喝水靠拉运、花钱靠救济的“三缺”“三靠”境地。
▲定西、会宁等地群众寻找山泉水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1876 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上书朝廷 , 疾呼“陇中苦脊甲于天下”。到了 20世纪 80年代,陇中仍然受制于天,大旱的 1982年,定西地区五六万灾民在陇海铁路沿线扒火车外出逃荒。当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三西”地区办公室启动了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三西”扶贫开发建设,拉开了中国西部扶贫开发的大幕。
经过 30多年艰苦卓绝的扶贫开发,甘肃省实行“有水路走水路,无水路走旱路,旱路不通另找出路(劳务输出)”的开发扶贫路子,数百万群众终于圆了 “温饱梦”,重大水利工程的建成,为脱贫致富、发展经济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和保障性作用。30 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甘肃省把水利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景泰川电力提灌、引大入秦、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东乡南阳渠灌溉、盐环定扬黄甘肃专用工程、引洮供水一期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同时,通过大规模的兴修梯田、退耕还林、坡耕地改造、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饮水安全等工程措施,基本解决了甘肃数千万人的饮水困难和吃饭问题,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利保障。
目前,全省有 1107 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其中有 400 多万人尚未脱贫,这些贫困人口分布在全省 58 个国家级连片贫困县和 17 个省级插花贫困县,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
2015 年 6 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吹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决战的号角。在 17 个专项配套实施方案中,饮水安全位居其首。
水利,黄土高原干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行业担当!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问题
甘肃省水利部门把农村饮水问题当成行业扶贫的头等大事来抓,截至2015 年年底,全面解决了纳入规划的 1526 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规划外的 107 万人饮水不稳定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 2005 年的 25.8% 提高到目前的 80%。
记者曾于十几年前到过定西,那时看到家家院里有水窖、户户田头有水窖。原来,1995 年,甘肃省组织实施了“121”集雨工程,扶持每户建 1 个集雨场、2 眼水窖和发展 1 亩庭院经济。可别小看这水窖,就靠它存蓄雨水,缓解了干旱山区老百姓的饮水困难。
今天,记者再次来到定西等地干旱山区的农家,看到的不仅是水窖,还有自来水。这水,来自百余公里外的洮河上游。2015 年 8 月 6 日,投资 50 亿元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经过八年艰苦鏖战终于建成正式通水。这一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彻底解决了陇中干旱地区定西、白银、兰州三市七县(区)156 万人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发展节水灌溉面积 19万亩,为当地城镇供水、工业供水、农村安全饮水和生态供水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引洮是陇中人民半个世纪的梦想。早在 1958 年,甘肃省就启动了引洮工程,但受当时的技术和资金局限,10 万民工苦战 3 年后停工。
▲临洮县龙门镇三十铺村邱玉芳家用上了洮河水
记者在临洮县龙门镇三十铺村见到了邱玉芳老人,她曾是志愿军防化部队战士,退伍后一直住在村里,虽然已经 84 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话语有力。她说,当年父亲上了引洮工地,可惜没有喝上洮河水啊!现在国家强大了,有了新技术,才引来了洮河水。 “水窖”让农民喝上了水,结束了四处找水、挑水、驮水的历史;“引洮” 让农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彻底告别了吃苦咸水、窖水和没水吃的历史,开启了新的生活模式。“引洮”受益区农家,不仅自来水接到了厨房,还接到了卫生间,山区农民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热水器,而且家里还添置了洗衣机、电冰箱,节省出来的劳力到省内外务工增加收入。
走进临洮县窑店镇黄家川村黄国祥家,看到房顶上有太阳能热水器,院子里种着果树,地上晾晒着柴胡、党参等中药材。66 岁的黄国祥说,今年的干旱太厉害,从去年入秋到今年秋天,就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我 60 多岁就没见过这么旱的年景。他指着院里的自来水龙头说,有了引洮水,再旱也不怕了。黄国祥家 7 口人 16 亩地,主要种植药材、包谷、马铃薯,他掐指算了一笔账,今年仅是药材就能收入四五万元。
定西市引洮工程建管局副局长王继宗接受采访时说,“今年入夏到入秋,持续的高温干旱,几十年不遇,历史上少见,庄稼干枯,水窖见底,没有引洮工程和以之为水源的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甘肃中部一百多万人的吃水就会成大问题”。
重大水利工程覆盖面广,受益人口多,但全省还有很多大型引水工程覆盖不到的地方。对此,甘肃省水利厅提出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不让一户掉队,因地制宜解决农民吃水问题。
兰州市永登县七山乡处在丘陵山区,辖区内没有可利用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也很匮乏,遇到干旱年份就要往返二三十公里下山拉水,或者买水,一方水要 70 元。2014 年兰州市水务局批复实施七山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从 5 公里外的山下机井通过二级泵站提水上山,工程总投资 500 多万元,2015 年 6 月建成,确保了七山乡各类事业单位、群众近万人的基本生活用水。县水务局副局长毛永平介绍说,2015 年全县有 102 个饮水安全贫困村,通过工程建设,目前 102 个村全部达到饮水安全标准,其中自来水入户人口占 89.2%。
农村供水工程“三分建,七分管”,项目能不能发挥应有效益,工程供水能不能正常保障,关键还要看建后运行管理工作抓的是否到位。
▲陇西县文峰镇 80 岁的老引洮人见到引洮水喜出望外
定西市水务局农水科科长马龙强说,定西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陇西、安定、通渭等县(区)建立了专管机构,通渭县财政每年按供水人口每人补助 3 元,建立了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市水务局非常重视培训工作,今年举办了“定西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暨工程建后运行管理培训班”,培训基层管理人员 100 多人。为了全面提升水厂运行管理水平,经市政府批准,市水务局在陕西省西安市自来水公司曲江水厂组织举办了两期“定西市农村供水水资源利用及规模化水厂运行管理业务培训班”。全市 7 个县(区)都建设了水质检测中心,具备 42 项常规检测指标的水质检测能力,目前各检测中心已正常开展日常检测业务工作,确保了百万人的饮水安全。
引洮工程跨流域调水到会宁等7个县市,受益人口156万(航拍)
临洮县引洮工程建管局副局长王斌说,临洮县是引洮工程最先受益的地区,引洮一期临洮县配套项目包括总干一支渠和东峪沟农村供水工程,主要解决 6.2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和 1.34 万亩农田灌溉问题。为全面强化引洮工程建后管理,制定了出台了《临洮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临洮县东峪沟灌区灌溉用水管理办法》等 24 项管理制度,成立了东峪沟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所和东峪沟灌区管理所,形成了专门机构管理和受益乡镇村社组织、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确保工程高效运行,发挥效益。
尽管通过多年的建设,全省规划内饮水安全人口的问题已经解决,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早期建设的工程受投资所限,建设标准偏低、供水规模偏小、供水保证率不高,特别是山大沟深、较为边远的贫困村因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自来水“引到了村头,进不了灶头”,自来水普及率不高。同时,由于近年受水源水量变化和自然灾害影响,原饮水安全人口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返困现象。
还有多少人、哪些人仍然吃水难,怎么办?据甘肃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饮水安全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全省饮水最不稳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有 1107 个,共有 26 万户 118 万人。按照“1+17”精准扶贫目标要求,2017 年要解决这 26 万户 118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提高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和水质达标率;到 2020 年,使贫困群众都能喝上更加方便、稳定和安全的饮用水。
据了解,甘肃省水利厅围绕上述目标,全力实施“1+17”精准扶贫,建立了厅领导班子成员分市(州)指导、处室(单位)对口分片联系督导工作制度,实行“旬报告、月督促、季公示”,促进建设进度。项目在 12 个市(州)54 个县(区)实施,将建设集中供水工程 442处、分散式供水工程 2.64万处,计划投入资金 13.04亿元,建设资金已全部落实并拨付有关县(区)。目前,各地正在抓紧建设,要求今年 10 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并通水到户。
▲洮河水通过二干渠流向安定区和会宁县
在 2020 年前建立从“源头”到“龙头”农村饮水安全体系,是甘肃水利人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是陇原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夙愿。
稳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旱作农业区梯田建设,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增产增收问题
在甘肃省水利厅印发的《全省 2016 年度水利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要求组织实施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年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000 平方公里,新修梯田 80 万亩以上。
梯田,将原来贫瘠的坡耕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使当地从单一种植粮食发展到马铃薯、畜草、药材和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当家,甘肃山区 群众由此吃饱了肚子、赚到了票子。
在严重缺水的定西市,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是当地抗旱增产、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安定区青岚乡大坪村是全省梯田建设的样板和缩影,全村 90% 的梯田都是“三保”田。在此基础上,大坪村调整产村结构,发展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实现了种、养、销售农业产业新模式,全村率先实现脱贫目标。
全国五届人大代表、定西市安定区大坪村妇女干部刘玉秀
记者见到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村妇女干部刘玉秀,年过七旬的她,还在带领群众发展马铃薯、蔬菜种植和草畜养殖、劳务输出,为全村实现小康目标努力着。
建在大坪村的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科技展览馆,生动再现了定西人民大搞水土保持、兴修梯田的火热场面,丰富详实的图文资料证实——定西市兴修梯田成效大、水利扶贫初具规模。至 2015 年年底,定西市累计兴修梯田 660 万亩,其中种植马铃薯 300 万亩,种植中药材 139 万亩 , 马铃薯、中医药、畜草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 135 亿元、122 亿元和 130 亿元,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 成为定西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站在安定区李家堡镇孙家梁流域的山梁上,放眼望去,层层梯田种植的全是马铃薯,尽管今年遇到大旱,但马铃薯长势不错。安定区水保局副局长何富告诉记者,这片梯田有 4000 亩,涉及李家堡村等 3 个村,是 2012 年实施全国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时修的,现在这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课题“西北区马铃薯节水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全膜覆盖示范基地。
李家堡镇镇长王海涛介绍说,示范基地主要依托定西辉圣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模式,示范带动基地农户实现标准化耕作,提升马铃薯种植效益。合作社以平均每亩 80 元的价格流转闲置土地 1000 亩,全部应用膜上覆土栽培技术。下一步将建设贮藏总量 900 吨的马铃薯贮藏窖群,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贮藏、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基地,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实现合作社与广大农户的双赢。
单一种植的传统农业被抛弃了,现代农业扎了根,小小马铃薯给李家堡村带来了生机。
李家堡村支部书记杜振利,是全省第一批通过公务员考试择优录取上任的村支书,对脱贫致富信心满满。他介绍说,全村有 1500 亩川台地种植包谷、蔬菜和杂粮,2500 多亩梯田全部种植马铃薯,包谷秸秆由饲料加工企业订单收购,村上还有几家养殖大户,五六户人家有大型农机,马铃薯从铺膜到种到收全部机械化。全村 520 户 1980 口人,2013 年时有贫困户 138 户 538 人,这两年因为有了梯田和引洮水,全村通过种植马铃薯、蔬菜和养羊,收入有了很大提高,114 户实现脱贫,所剩 24 户是归由民政和社会保障部门兜底的低保户。杜振利从几年的扶贫实践中理清了脱贫致富思路:“村委会要继续引领大家与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合作,抱团发展,把有文化、有农业科技知识的青年留在村里,让他们发挥作用,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治理小流域,兴修梯田,成为甘肃中部地区抗旱增产、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
这个村的明显变化,就是群众提高了认识,从解决眼前的生活贫困,转入解决群众文化教育的贫困。全村供子女上学蔚然成风,近年有 100 多名农民子女考上了大中专学校,许多村民能够用微信、电商打开致富门路。
保水土、保生态就是保发展。把水保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这是定西扶贫工作的法宝。
据测算,坡耕地修成梯田后可大大提高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拦泥减沙能力,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 20% 以上,即使是大旱之年,梯田种植马铃薯亩产仍可达 1500 公斤,粮食增产 30% ~ 50%。近年依托梯田这一平台,定西市粮食连年增收, 2015 年粮食总产量突破 160 万吨,农业生产连续 8 年喜获丰收。
抓产业开发,促进农民增收,是定西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的。定西市水保局梯田科科长王敦民说,定西依托水土保持措施特别是梯田建设,形成“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的发展模式,农业生产由广种薄收的传统种植农业向精耕细作、高产多收的现代农业转变,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据了解,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 300 万亩,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定西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人均 1050 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21%。定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 120 万亩,被工信部批准为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岷县、陇西、渭源等种植大县中药材产业带给农民的收入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安定区葛家岔镇北坪村马家湾社新村
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方略,其中就包括“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保护”。甘肃大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模化发展梯田,为保护生态、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对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起到了保障作用。
甘肃启示:重大水利工程是区域性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保障
2016 年 1 月国务院将水利扶贫确定为“十大行业扶贫行动”之一,体现了水利扶贫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水利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基本方略,甘肃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通水运行的实践表明,重大水利工程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更是加快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区域性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重要支撑。
引洮供水工程受益范围是以定西为核心的陇中地区,该地区属六盘山连片特 困区和国家扶贫重点县区,一期工程中有 7 个受益县,受益人口 156 万、发展灌溉面积 19 万亩。
洮河水经过150公里调入干旱的会宁头寨镇(航拍)
记者在甘肃采访时从当地水利部门获悉,今年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少雨,导致甘肃中部兰州、白银、天水等 10 个市 ( 州 )54 个县 ( 区 )622.2 万人受灾,农作物枯黄或干死,农村出现饮水困难,给灾区生活及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引洮工程受益区的定西市临洮县、渭源县、陇西县、通渭县、安定区和白银市会宁县,灾情相对要轻,特别是工程受益区的生活用水未受任何影响。
地处定西市北部山区的安定区葛家岔镇北坪村马家湾社,10 多户农民实行异地搬迁,不仅住上了崭新的小四合院农家房,并集中接上了自来水。农民胥梅芳说,“今年天不下雨,窖里存的雨水早就干了,要不是引洮工程给咱引来洮河水,我们吃水就没有办法了”。
大旱之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效益不仅仅体现在群众饮水安全上,更突出的作用是解决当地农业新型产业的发展。定西市安定区内官镇永安村,当地致富能人鲁占林流转并承包的 1200 亩土地,今年在连片梯田地种植的马铃薯长势喜人。据介绍,他们利用引洮配套工程,采取滴管技术栽培马铃薯,亩产 6000 公斤,亩收入 4200 元,实现了大旱之年增产增收。
陇西引洮工程灌区采用大棚滴管种植草莓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引洮工程给致富能人带来契机,同时,致富能人又带动周围农民脱贫致富。
陇西县通安驿镇老城山,2013 年引进甘肃印象集团投资 1580 万元流转土地 2500 亩,种植以核桃为主的经果林,发展“梯田 + 核桃”“梯田 + 养殖”“梯田 + 采摘”等生态产业。集团董事长闫鹏飞说,他们计划再投资 2000 万元,放养土鸡 10 万只,开设农家山庄,延伸产业链条,建成采摘、休闲、写生及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综合经济体,将项目所在地打造成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现在园区常年雇请的 60 人,月工资在 2000 元以上,都是附近村庄的农民,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
引洮水流入干旱的会宁北部河坪水厂
会宁县头寨镇牛河村,有一大片苹果园被铁丝网圈着,果树下滴灌正在作业,这是甘肃甘富果业集团新开发的果业基地。2012 年,张玉珊得知“引洮”快要通水了,立即成立了甘富果业公司,从村里流转撂荒的土地 2500 亩,引进烟台富士品种,这样规模的种植基地他们建了 4处。每年给土地流转户每亩 500元流转费, 10 年后增至 700 元。甘富果园不仅接收周围村庄农民务工创收,还带动了农民种果树。今年头寨镇发展果园 1 万亩,全镇将新增收 1000 多万元 。
“引洮”效益体现在诸多方面,特别是在马铃薯、中药材的深加工和养殖业上,有很多企业或个人扩大了规模,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新产业的发展。安定区发展养殖企业 35 家、养殖小区 130 个,规模养殖户 5200 户,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 415.2 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 1.68 万吨,跻身全省“肉羊养殖大县”。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运行一年多来,凸显了重大水利工程助力精准扶贫的能量,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成为甘肃水利扶贫攻坚的一大工作重点。
▲引洮工程为甘肃中部地区脱贫致富创造了基本条件
引洮供水工程是甘肃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引水线路最长、覆盖范围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分为两期,2015 年 8 月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同时宣布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工程年调水量 5.5亿立方米,供水范围涉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五市辖属的榆中、渭源、临洮、安定、陇西、会宁等 11 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受益人口 425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1/6,灌溉面积近 50 万亩。
2016 年,甘肃全省计划新开工 13 项亿元以上水利项目,总规模达 156 亿元,其中 12 项位于贫困地区。引大渠道除险加固、引洮入潭、石门河引水、南阳山供水等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天水城区供水、引黄济临等工程按计划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甘肃中部生态移民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与此同时,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建设也在强力推进中,全年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100 万亩以上。
聚焦甘肃水利精准扶贫,一项项重大水利工程的相继建成,不仅彻底解决了中部干旱地区数百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为甘肃省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夯实了坚实基础,为甘肃 2020 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坚强水利保障。
▲引洮工程水源地——卓尼县九甸峡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