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盘活我市农村经济

31.05.2014  18:54

合作社作业,榆中北山地区中药材种植成了当地支柱产业。

上花岔乡的群众分拣、晾晒药材。

东湾村农民三户一组种植薰衣草。

    阅读提示

    蓬勃兴起的农村土地流转,正在引发我省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不仅深化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更重要的是优化了农业投资环境;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了解,今年一季度,全省土地流转面积766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223万亩,流转率达16.1%,比去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极大促进了旱作农业、特色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尤其是作为全省农业“出彩”区域的兰州市,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43.9万亩,新增13.9万亩,是流转速度最快的一年,今年年内全市将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累计达到53万亩。

    当前我市正处在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赋予全市61个乡镇、749个行政村、近30万农户、约120万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是保证农村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措施。在此基础之上,为了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我市在农业发展中凸显出了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农业。永登、榆中、皋兰以及七里河、红古等县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在土地流转中逐步改变,且使以往传统封闭的农业单一化结构逐渐被打破,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生产的建立与发展成为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

    带动优势产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租了800亩土地后,我和老伴也闲不住,街坊邻舍仍然回到自家地里打工,每天按时出勤两人能挣到180元,不仅每年有土地租赁收入,而且农忙时还拿工资,我们有了很大收益的同时,他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5月15日,今年46岁的榆中县贡井乡崖头岭村村民张成平向记者谈起如今生活时一脸喜悦,去年他从本村农民手中流转了800亩土地,种植的甘草、银柴胡、黄芪等中药材毛收入达50多万元。如今,从6年前一穷二白的贫困家庭到现在3辆车、新瓦房,张成平家的变化,是兰州市通过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标准化生产,以此推动农业快速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去年全乡共种了35000亩中药材,亩产值达6000元左右。今年我们引进‘众友药业’等大型中药材企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使农民借中药材不仅要实现脱贫,还要实现收入倍增计划!”日前,榆中县贡井乡党委书记孙新华对记者说,北山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能让百姓受益最大的就是甘草等中药材。据了解,在榆中南北两山和川区的各乡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下走上致富路的已经达34253户。去年,在市、县政府的帮助下,引进“众友药业”一次性流转土地北山园子、上花、贡井、中连川、韦营土地流转合同面积2.5万亩全部种植药村。榆中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北部干旱山区及南部二阴山区10个乡镇耕地面积的70%约30万亩都适宜种植中药材,各类中药材种植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杨树春是北山上花岔乡百禄村村民,去年初,老杨借着政府惠民政策的东风,在家建起了猪圈,搞起了家庭养殖。老杨说,政府给补助,还提供全程服务,销售行情很好,年收入5到8万不成问题。

    在生产条件艰苦的榆中县北山地区,特色种植养殖业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散养土鸡。生态散养鸡饲养区选址通常在退耕还林区,苜蓿、野菜等草料茂盛,柴胡、甘草、蒲公英、车前子等中药材丰富,远离居民区,饲养条件优越。所饲养的鸡均放养在山坡、林木、草地之间,促进了畜牧业、林业、农业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特色之路。

    “通过土地流转项目的推动和政策引导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制定出台的土地流转千万扶持办法,带动了优势特色产业“扩面增量、提质增效”,有效激发了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蓬勃发展。

    土地流转不仅极大刺激了特色农业的发展,也激发了全市生态林业的活力。“随着国家生态建设政策相继出台和兰州新区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潮,以及我市城乡绿化美化力度的不断加大,从去年开始我们村的种苗供应就一直没断过。”永登绿源苗木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邓斌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带动都市农业优化农业投资环境

    悠闲的周末,徜徉在大片大片或紫或白的薰衣草丛中,尽情放飞你的心灵之翼……这不是梦境,预计到今年九月,到榆中的游客除游兴隆逛青城外,还能欣赏千亩薰衣草盛开的秀美风光,体验一下榆中凤凰山下的普罗旺斯。

    5月20日,总投资26亿元的兰州凤凰湾创意农业体验公园景区项目一期普罗旺斯香草田园项目,已完成1500亩薰衣草种植任务,栽植薰衣草根苗300余万株。目前,引进的非洲菊、油葵等其他花卉种苗及种子已经全部完成了种植任务。农业体验园种植薰衣草和观赏类花卉,将改变榆中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并将填补甘肃省内大型观赏性薰衣草景观的空白。

    据了解,“兰州凤凰湾创意农业体验公园”自去年12月份正式签约以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已完成了薰衣草所需的2000亩土地流转,接通了灌溉用水上水主管道,确保了一期项目灌溉用水。从4月上旬开始集中组织人力进行栽植工作至今,1500亩薰衣草种植已基本完成。为做好花卉的日常管护工作,项目方已在东湾村成立了兰州凤凰山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平时的田间管护和后期管护等工作,确保了项目有序推进。为延伸相关第三产业链的发展,带动旅游产业的打造开发,榆中县城关镇为东湾村农家乐经营户给予5万元奖励,帮助当地农户兴建农家乐等旅游配套服务,为游客提供当地特色餐饮、住宿等服务,进一步增加当地农民经济增收点。其实,像榆中东湾村这样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的农业项目在兰州市三县两区还有很多,土地流转有效地解决了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瓶颈,并逐渐成为兰州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5月9日,记者驱车来到黄峪乡王官营村,远远就看见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记者清楚地记得,2013年初,当黄峪新区还在规划中时,这里是一块块高低不平的耕地,记者曾遇到黄峪乡的干部们在忙着丈量和征收土地。记者来到路边工地的料场,与不怎么忙碌的材料管理员攀谈起来。“我们修建的这些楼房是黄峪后山农民的住宅楼,听说他们分房每平方米1000元左右,兰州政府对黄峪山区的扶贫政策太好了。”这位带着四川口音的管理员羡慕地如是说,“一期工程8栋楼年内可满足入住条件。”黄峪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祥荣介绍,“针对45岁以上没有文化,离不开土地的一部分人,我们正在积极着想就业的对策。”金祥荣说,为解决一些离不开土地的人员就业,乡上谋划将蔡家山3000亩山地进行整理,通过土地流转把旱地变成水耕地,山田变成平地,整理后可长出1000亩左右,既能解决一部分离不开土地的人发展高效农业就业,还能建设一批农家乐,发展旅游服务业。

    带动城乡一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多年来,走在三县农村,经常能看见这样的标语:“输出一人,富裕一家”。劳务经济,的确让农民的口袋鼓了起来,让农民手里有了“活钱”。但是,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有老弱妇孺在种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永登县秦川镇源泰村农民魏永成,2008年起承包位于秦川镇石门沟村东侧芨芨沟撂荒地1800多亩。当年开荒500亩,种植马铃薯100多亩,已初显效益。目前,他正带领务工人员开挖1公里多长的地下涵洞,穿山引水,依山修建防渗膜水库,为周边5000多亩荒地创造灌溉条件。“去年,在乡政府和中药材合作社的帮助下,我种植了20亩甘草,收获时净收入14万多元,每亩平均收入达6000多元,比一般农作物收入高5至6倍,今年我又承包了亲戚的闲散地,扩大了种植规模,总共种了30亩甘草,如果按正常年景下来,收入肯定要高于往年。”4月22日,榆中县贡井乡崖头岭村尝到甜头的药材种植户李成海高兴地说。和李成海家不同的是,西岔镇西岔村杨增杰老人的儿子和3个孙子都在兰州打工。家里的16亩地,就只有老两口种。“地种不过来,可是不种就荒了,只能今年种这几亩,明年种另外的几亩,换着种。”杨增杰觉得把土地撂荒是罪过。“捆在土地上的中国”变成“流动中的中国”,当改革开放以前人地紧张的矛盾变成了人走地荒的矛盾后,怎么办?实践证明,土地流转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金钥匙”。

    “收获期7个多月,毛收入可达8万元,投入也不少哩。”3月16日,阳光明媚,狗牙山设施农业基地里,草莓种植大户钟玉涛在38号棚里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承包了4座大棚种植草莓,平常他们夫妻两人劳力就够了,忙碌时雇几个短工,每座棚年纯收入5万元没问题。“我的20亩土地今年和土地流转大户协议签了15年,一亩地给了150元补助,钱虽然不多,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自家地里干活,还能拿工资。”榆中县上花乡百禄村村民白远明告诉记者,他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百余亩甘草,收购每公斤11元,切片出售每公斤28元,常年雇佣的工人有20多人,农忙高峰期有时能达200多人,工人们挖药时每公斤6角钱,剪枝每公斤7角钱,一天下来每个工人平均工资都在80元以上,一年下来,支付工人工资在30万元左右。

    事实上,这两年很多出去打工的农民,都选择把地租给当地的流转承接大户。土地有租金,打工有收入,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而最重要的是,通过土地流转,过去撂荒了的土地,又恢复了生机,重新绿了起来。

    据榆中县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榆中县坚持把土地流转作为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重点,不断创新方式,扩大流转面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从流转规模看,截至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20.8万亩,而且所流转的土地正朝着集中化、规模化的方向迈进。

    记者感言

    土地流转在现阶段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农村土地流转,极大提高了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兰州市“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过去的一年,我市加快推进农村富民产业发展,多元富民产业加速发展,为全市近120万农民铺平了致富奔小康道路。土地流转正在成为兰州农业带动优势产业、推动结构调整的“新引擎”!

    我市借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都市农业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的同时,努力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极大地优化了全市农业投资环境。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吸引了企业投资高效农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土地流转在推进农业集约化、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过程中,促使大规模整合土地和优化耕地成为可能,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包括突出的人地矛盾、迫切的发展用地矛盾,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集中和规模经济效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土地的市场化流转,促进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使部分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其他产业流动,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