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行动让贫困乡村变了样

24.11.2015  10:33

  

   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电商服务站已全面启动,工作人员正在登记、扫描当地特产。(记者高樯)

  

庄浪县南湖镇石阳村村民在养殖小区喂养肉牛。目前,畜牧产业、种植业、劳务输出已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记者盛学卿)

  

麦积区麦积镇红崖村美丽村容一角。该村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记者高樯)

  

宕昌县阿坞乡麻界村美丽画卷。近年来,该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实施了麻界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记者盛学卿)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三载春秋、巨变无声。昔日的贫困乡村,一改脏乱差穷的旧貌,焕发出勃勃生机;昨天的贫困户,已逐渐拔除穷根,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在千里陇原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双联行动为贫困农民的发展之梦、致富之梦插上了翅膀,带着他们飞向幸福的彼岸。本报记者近日走进武山县北顺村、通渭县华川村、甘谷县康家滩村、宕昌县麻界村等双联点,采撷双联给这些贫困乡村带来的生动鲜活的变化,以飨读者。

   北顺村:巨变来自双联

  有人说,如今的北顺村,如同加满油的越野车,正开足马力,在希望的田野上奔驰。如果要追寻它的发力加速点,人们自然会想到3年前开始实施的双联行动。

  北顺村是武山县最西部的贫困村,也是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的联系村。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如今呈现出一派居住环境大幅改善、村民兴农创业奔小康热情高涨的新景象。

  村里的很多人都还记得,2012年3月16日王三运第一次来北顺村时的情形。当时在座谈会上,75岁的老党员包家树提出:“制约村子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水、路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全村有2000多亩山地,由于不通水、不通路,大面积撂荒,急需修一条盘山道路,把荒废土地重新利用起来。”“村里需要建一座幼儿园,解决孩子们的学前教育问题”……

  双联行动中,北顺村采取帮联助力、社会融资、项目整合、群众参与的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集资金,实施了包括蔬菜交易市场、护村堤防、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新农村、荒废山地整理开发、村庄道路硬化、危旧房改造、日光温室棚改造等一大批涉及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破解了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当年,新打的一眼机井出水时,男女老少奔走相告,鞭炮放得震天响。

  后来,“想都没想过,能住进洋房,还能走上硬化路,下雨天再不用担心运输难了。”村民包建喜说。

  再后来,“幼儿园建起来了,村里娃娃们有地方学习玩耍了,我们也能腾出手来发展生产了。”朱常来感慨地说。

  3年多来,当年包家树老人提的那些“大难题”,早已不再是问题。

  基础设施改善了,要打开贫困的枷锁,还得帮村民“换脑筋”。

  经王三运牵线搭桥,北顺村与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缔结为友好共建村。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给村民带来了“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先进理念。

  北顺村先后选派30名优秀青年到蓉中村学习市场营销与小微企业创办知识,培育发展能力强、致富积极性高的农民生力军。

  经过外引内促、转变观念,北顺村掀起了创业热潮。村里兴建起了小微企业创业园,形成了致富能人带头创业,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积极回乡创业的发展局面。

  开动发展的快车,必须牵住产业富民这个“牛鼻子”。

  武山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北顺村依托这一优势,按照种、养、加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方向,创新以奖代补、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科技扶持、品牌带动等五项工作机制,推进了富民产业提速发展。

  现在,村里新建日光温室300座,2014年人均蔬菜收入达到9560元;流转土地5000亩,建成麦卜梁优质核桃园;筹建了蓉顺投资公司,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和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红民”牌蔬菜、“北顺”牌黄瓜等蔬菜商标,“北顺”黄瓜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

  大棚多起来,品牌亮起来,蔬菜产业的效益也凸显出来了。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1950元,较上年增长19.2%。

  除此之外,北顺村还采取措施抓功能完善、抓民生保障、抓村容村貌改变,提升了服务群众、保障民生和引领发展的能力。

  随着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向纵深推进,文明之风在北顺村兴起。每一位北顺村民无不为发生的巨变而赞叹,为自己是北顺村的一员而自豪。(记者牛彦君)

   华川村:双联奏响富民曲

  通渭西北部牛营大山深处的华川村,由于山大沟深,长期以来,这里产业发展难,农民处在得过且过的状态中。

  “这一片都属于深山区,海拔2400米左右,过去,农民的耕地全是坡地,地不养人,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路也不好,村民们出门极不方便。”马营镇党委书记苟建军说。

  曾经,华川的路的确不好走。村委会东南边邻近的几个社,全靠一条宽不足2米、长约3公里的土路连接,一遇雨雪天气就基本不能通行,乡亲们要到村委会办事,不得不绕路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道路不畅,隔断的不仅是乡亲们与外界的联系,更在村民与村级组织之间形成了鸿沟。

  双联行动以来,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多次深入华川村调研指导工作,到联系户家中了解情况,听取群众的致富想法,帮助联系村理清发展思路。

  现在,华川村的路修通了,干部们与村民之间的沟通加强了,华川闭塞的状态也成为历史。才三年多时间,曾经贫穷落后的华川就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现在我们村路通了、电通了、自来水也通了。过去种的坡地,现在变成梯田。以前种庄稼就是杂粮、麦子,现在我们种的是玉米、洋芋,如今一亩地的收益顶过去三亩。”细数近几年的变化,80岁的徐进贤老人兴奋地说,“以前我们就知道养秦川牛,双联开始后,政府帮我们引进了西门塔尔牛,这牛产肉多、繁殖也快,从2012年到现在,我已经有3头牛了,到明年还能再下两头。”

  华川的变化还不止这些,三年多来,在双联单位省政府办公厅的帮扶下,一条种植养殖结合、电子商务推动、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之路也日渐清晰。如今,华川村马铃薯原种繁育、全膜蚕豆种植面积已达7500亩;荞麦、豌豆、莜麦等小杂粮已种植1000余亩;全村牛存栏已达860余头,羊460余只。通过引进天耀草业、爱兰马铃薯、清源食品等龙头企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也开始持续发力。三年多时间,华川村已由过去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一举变为年人均纯收入7350元的整体脱贫村。

  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民致富的思路也更加活泛,电子商务、光伏等新事物,如今也走进庄户人家。

  在赤砂村村委会,驻村干部张航林指着一个矗立在办公室的大屏幕说:“这就是网络服务终端。通过这个终端,乡亲们不仅可以在网上预约兰州、定西各大医院的挂号,还可以购买火车票、农资、日常用品,我们还注册了网店,帮助他们销售玉米、荞麦、莜麦等农特产品。”

  华川、油坊等村也都依托网络终端,为村民们开展了多项便民服务。如今,轻轻点鼠标、买卖遍天下,在这些曾经的贫困村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网络给村民提供了全新的购销渠道,光伏则成为他们财富持续增长的“发动机”。

  在华川村,房前屋后、场院、空地,现在随处可见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

  “今年,通渭成为全省首批6个光伏扶贫试点县之一,全县有200户贫困户进行试点。其中,马营镇华川村27户、油坊村73户。”通渭县副县长徐斌科说,“为了体现精准扶贫,我们制定了贫困户书面申请、乡村两级干部组织技术人员入户实地调查、张榜公示的申请程序,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都能享受这一项目带来的收益。”

  通过光伏发电,华川和油坊村的贫困户不仅有了固定的电价收益,而且致富的渠道也从农业跨越到了能源业。华川人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记者孙海峰)

   麻界村:双联托起小康梦

  立冬过后,气温骤降。记者走进宕昌县阿坞乡麻界村,白墙青瓦的民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干净平整的村道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时尚的太阳能路灯装点着村庄,宽阔的文化广场上,放学的孩子追逐玩耍,欢快的笑声让村子充满生机。

  麻界村地处212国道旁,虽说交通便利,可过去由于基础设施欠账多、增收产业不突出,村里房屋破破烂烂、道路坑坑洼洼,村民脱贫步伐缓慢……

  2012年初,双联行动开始后,麻界村被确定为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和省委办公厅的联系村。双联干部走村串户,摸底调查,征求意见,制订规划,一系列实打实的帮扶举措在村里实施,一个个帮助群众改善生活条件、增强发展动力的项目相继落实。3年多来,麻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群众文化生活有声有色。

  双联行动中,围绕“富民”这个主题,省委办公厅以中药材种植为重点,帮助麻界村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群众收入一年比一年高。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仅2600元,2014年达到4512元,增长了73.5%。

  虽是冬日,离村子不远的田地里,却是村民们热火朝天采挖黄芪、大黄的情景。

  村民杨东辉家的药材地里,一家人正在采挖大黄。杨东辉今年种植了3亩大黄、3.2亩黄芪、2亩当归,还有4亩地专门培育中药材幼苗。

  “有双联干部的倾力帮扶,我们不愁药材卖不出去。按现在的市场行情,一年收入3万多元不成问题。”杨东辉乐呵呵地说。

  3年多来,在省委办公厅的帮扶下,麻界村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推行规范化种植和无公害生产,完成地膜黄芪、当归GAP种植,并筹建了麻界村中药材合作社,村里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明显加快。

  记者来到村里建成的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展示、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和土地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复合型园区。园区的核心区由8座日光温室组成,其中7座种植红提葡萄,1座进行中药材熟土育苗。

  “去年,我们试种了2500余株红提葡萄,长势良好,后年就能结葡萄。为引导大家种植葡萄,村里成立了麻界阳光红提葡萄种植合作社,入社贫困户已达18户。”村党支部书记包东生说。

  包东生告诉记者,这两年,全村增收项目遍地开花,今年完成退耕还林400亩,栽植美国大榛子100亩7500株,2017年挂果后,预计30户种植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杨巧花等3户群众开办网店6家,出售药材、土蜂蜜、野生菌等产品,目前实现交易额11.92万元。还有马铃薯良种繁育、劳务输出等产业,也是后劲十足。

  手头宽裕了,乡亲们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起来。村里组建了舞蹈队、篮球队、棋牌队等文体组织,定期开展文艺表演、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村里每年还举行勤劳致富好家庭、孝敬父母好儿媳、热爱集体好村民等评选活动。

  “联村联到根上了,联户联到心上了,好日子让咱麻界人赶上了……”说起双联,老党员杨贵生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记者周者军 通讯员刘国庆)

  康家滩村:因双联而“美”

  甘谷县的北部山区沟壑梁峁起伏纵横。在这里,新兴镇康家滩村更是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村民常年广种薄收,生活艰苦,2010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153元。

  11月20日,记者来到康家滩村,只见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新房掩映在雪松、云杉之间;一条条干净整洁的硬化村道通向家家户户门前;一个个外观时尚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们的房前屋后……这还是那个地块支离倾斜、道路陡峭狭窄的贫困村吗?

  “双联以来,我们村的变化可是说不完。梯田整修了,全村人用上了自来水,建设了1000多亩优质核桃园,还建成了一座小型乡村公园……”村支书康自俊自豪地说,“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双联行动中,康家滩村被确定为省政协主席冯健身的联系帮扶点。随着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联系单位和帮联干部因地制宜,加大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整合力度,短短几年时间就把康家滩村变成了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整洁,富民产业发展,村风民风和谐”的美丽乡村,去年康家滩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340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

  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这些人,短短几年时间就收入翻番,靠的是什么?

  康自俊告诉记者,双联行动启动后,冯健身与双联干部深入农户进行调研,与村民共同探讨脱贫致富新路子,并帮助制定了《甘谷县康家滩村发展规划》和特困户脱贫计划。“以前村里人都种麦子,可由于天旱,一亩也不过打300斤粮,有时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康自俊说,“在帮扶单位帮助下,村里调整产业结构,村民才改变了旧的种植传统。”

  如今,以康家滩村为中心的西沟流域片带已经形成,栽植核桃7000多亩,并广泛套种地膜马铃薯、线辣椒等低秆作物。同时,还发展起了13家规模养殖场,初步形成了果园与养殖互补的支柱产业发展格局。

  村民李保平是个勤快人,去年新建的房子被他收拾得干干净净,水泥打的院子晾晒着玉米,房顶天台养着花,太阳能热水器直通卫生间……整个家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关于家里的收入,这个以前的贫困户掰着指头算起了账:“今年玉米收入7000多元,3亩花椒已经有1亩挂果,收入4000元,我在附近打工收入1万多元。到明年,2亩苹果和5亩核桃就挂果了,以后的年收入呀,肯定要超过4万元。”

  为了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进程,甘谷县今年在康家滩村还先行试点成立了农民供销信用合作社,对村民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壮大、公共设施提质改造提供了金融保障。康自俊介绍说,合作社由省市出资30万元,县信用联社发放财政贴息贷款50万元,设立了共80万元的启动资金,农户根据实际情况参社入股,年终参与分红,目前全村有130户群众入社。

  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在联系单位的帮助下,康家滩村改造一新的村委会办公楼前,现在建起了一个文化广场,塑胶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一应俱全,还配有太阳能照明灯。看着一群孩子打乒乓球,正在广场晒太阳的李正中笑着说:“现在村里的条件多好啊,村民活动有个去处了,打球的,跳广场舞的,热闹得很。”(记者陈泳)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
甘肃检察机关2020年度聘用制书记员示范培训班圆满举办
    为提高全省检察机关聘用制书记员业务能力和综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