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谋发展 真心帮扶办实事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实施双联行动回眸
全省双联行动启动以来,省国土资源厅把双联行动作为加快扶贫开发的有力抓手,结合各联系村工作实际,与阶段性重点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双联行动向纵深开展,收到了干部受教育、机关转作风、基层得加强、民生大改善、发展上水平“一举多得”的叠加效应,双联工作总体呈现出了进展顺利、推动有力、群众满意的良好局面。
加强基础设施
民生难题得到有效改善
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城关镇教场村有两条沟——教场沟和城子沟。这些年,村民一提起这两条沟都纷纷摇头。原来每年的汛期,山上的泥石流就会顺沟而下,有时堵塞沟道,特别是城子沟,穿教场村而过,时常发生地质灾害,村民路经此地时常常动魄惊心。去年6月中旬,多亏了双联驻村第一书记——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干部周强,冒雨巡查发现泥石流灾害,及时向路人示警,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如今,村民不用再担心了。目前,城子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工程得以实施,已经建成三道水泥挡墙,层级拦阻着泥石流。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省国土资源厅立足行业实际,结合部门特色,在榆中县上花岔村、武山县改口村、岷县哈古村和喇嘛村、和政县教场村和松树村等6个贫困村配合做好农村土地整理、地灾防治等规划,并着力把规划转变为易于操作的具体项目,安排土地综合整理、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资金3400万元。
除此之外,省国土资源厅还着眼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把化解制约“三农”瓶颈问题作为着力重点,集中力量进行攻坚,使农村基础设施、农民能力素质、农业政策环境等制约得到明显缓解,一些长期困扰“三农”的难题正在得到有效破解。据统计,截至2014年,省国土资源厅共协调投入资金4700多万元,在6个贫困村实施了土地综合整理、地质灾害治理、通村道路建设等48个项目,集中解决了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问题,帮助群众解决了吃水、行路、住房、就医、上学等一批老大难问题,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发展条件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
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联系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
如今,在武山县洛门镇改口村,一条长54.5米的“便民桥”飞架在小河两岸,解决了群众行路、师生上学及大棚蔬菜运输的问题。7047亩土地已经整理一新,6.2公里田间路的修建使农业机械可以方便地“走”到地头作业。总长11.2公里的4条产业路,将大山中的小村与外面的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外,三年来,省国土厅还对改口村21条主巷道和30条支巷道进行了硬化,开通、拓宽4.3公里村内道路,配套建设排水涵一处、排水渠4.3公里;实施了164户危房改造,修建宋家沟河堤460米、文化墙1公里,新建垃圾处理池2个;实施了人饮安全工程,解决了全村群众的饮水和山地日光温棚的灌溉问题;2015年启动实施总投资450万元的响河沟险村险段治理项目,也已经勘探设计完成。
在岷县闾井镇哈古村,昔日困扰这里群众的饮水难题已经成为历史。双联行动一开始,省国土厅就协调筹措帮扶资金10万元,实施了“哈古村人畜饮水建设工程”,在七社修建集中供水点一处,满足了七社群众生活生产用水需求;2014年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依托该项目实施的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将自来水接至每家每户。曾经,哈古村通往外界和村内部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哈古村几辈长住居民的真实感受,恶劣的对外道路状况成了哈古村实现全面小康路上的拦路虎。双联行动实施后,省国土厅积极协调省交通厅,争取了道路硬化工程补助资金25万元,实施了“哈古村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如今,7.4公里道路已经全部修好,哈古村群众出行方便了,村里购买农用车辆的人数也大大增加,这项工程成为哈古村群众奔向小康的助推器。
在和政县教场村和松树村,三年来,省国土厅着力化解了一批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联系村安排了700万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土地2280亩,硬化道路近15公里,实施危旧房改造200余户,有效地解决了就医、就学、行路、饮水、贷款等群众最薄弱、最迫切的问题。今年投资500万元的小学重建和幼儿园新建已动工建设,年内完工。
回想三年前,在岷县闾井镇喇嘛村,村委会破旧不堪,村内道路均为土路,坑洼不平,宽不足三米,无道路边沟,雨雪之后,路面泥泞不堪,出行困难,村内集中供水点少,村民饮水困难,基本生活需求无法保证,桥涵设施短缺,喇嘛河上仅有一座简易桥且已损毁,群众行至河边要绕行或踩石过河,严重影响人们出行及农业生产。通过省国土资源厅干部职工三年来的不懈努力,联系村144平方米的砖混二层村委会已成村内标志性建筑,村内主干道硬化完成,困扰联系村几代村民的出行难题已彻底得到改善。不仅如此,省国土厅还为喇嘛村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总规模达320.97公顷,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59.16公顷(887亩),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必将使几代村民“灌水有渠、排洪有沟、进田有路”的梦想变为现实。
在榆中县上花岔乡上花岔村,省国土资源厅安排土地整理项目资金600万元,同时协调县国土资源局整合资金两千多万元,对上花岔村24840亩土地进行整理。使山大沟深的坡地变成了平整的梯田,改变了上花岔村的耕地条件,为下一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提高机械化程度,促进农业先进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做活双联文章
发展难题得到有力破解
提起榆中县北山地区,兰州人都会用一个“穷”字来形容那里。由于干旱少雨、缺乏产业支撑,在很长时间内,这里一直穷名在外。
干旱、没产业、发展意愿不强,就是阻碍上花岔乡发展的三个死结。
三年前,当双联行动开始实施之时,省国土资源厅的机关干部来到了这里。经过调查,双联干部们发现,这里虽说穷,但耕地面积却不少,人均耕地达6.77亩,一户人家有几十亩地的很普遍。不过,地虽多,却全是山地、坡地,地块分散,产量也少得可怜。地不养人,就是这里的现实。
经过充分论证,省国土资源厅决定,从土地整理入手,把小、散、差的“三跑田”改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2012年,土地整理项目在上花岔乡落了户,沉静的山乡迎来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经过近3年的整理,全乡有2.88万亩耕地得到整理,坡度在25度以下的坡地,变成了整齐漂亮的梯田。渠、路、林配套完善,农民耕种方便不说,产业发展也有了着落。
土地整理后,2014年初,上花岔就与众友药业公司达成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8143.8亩,合作社流转土地1570亩,这样农户不仅解决了家庭劳力不足造成的土地荒芜,增加了土地流转收益(流转收入242.845万),而且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增加农民收入(打工收入30万)。同时,对未流转的土地,引导农民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甘草、百合、紫花苜蓿等经济作物,多渠道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从整理到流转,省国土资源厅将土地这篇文章越做越活,产业发展也终于有了着落,乡亲们从中的收益也越来越多。
“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是省国土资源厅帮助贫困乡村发展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不仅将上花岔村的双联行动这篇文章越做越活,而且使省国土资源厅各联系村的发展异彩纷呈。
武山县改口村背靠景区,当地群众有种植蔬菜和水果的传统。针对这一特点,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了“蔬菜养殖打基础,核桃旅游鼓腰包”的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投资700万元,争取扶贫互助资金20万元,改建山地日光温室140座,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黄瓜等反季蔬菜,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40亩,增加到现在380亩;流转土地350亩,建成核桃园1处;推广种植全膜玉米600亩、地膜洋芋300亩、党参200亩。全村务工人员达361人,从事家政服务、建筑、装潢等行业,年均收入在2.5万元以上。依托水帘洞景区,建成农家乐6家,年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创收10余万元。今年将继续开展以农家乐、果蔬种植、养殖为内容的农业技术培训,以景区沿线为重点,建设苹果、大樱桃、甜杏、蜜桃等果品观赏及采摘园,在龙王庙梁建立蔬菜大棚基地,生产无公害蔬菜,绿化景区沿线荒山荒坡,改善生态景观,做到“春有花,秋有果,四季有菜”。
岷县闾井镇哈古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村民外出较少,相对于发达地区,村民观念较为保守,思想较为封闭。帮助当地群众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村民致富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为此,2014年,省国土资源厅邀请闾井镇镇领导和哈古村、喇嘛村村民代表35人赴武山县洛门镇改口村进行了观摩学习。通过现场参观、介绍经验、交流讨论等方式,实地观摩了改口村综合服务中心(村委会)、人饮工程、土地整理、村庄道路、庭院建设、环境卫生,以及武山县水帘洞旅游产业、虹鳟鱼养殖等有关项目,深入了解了改口村通过双联行动发生的变化,激发了镇村干部及村民建设家乡的热情、拓展了致富的思路。
岷县闾井镇喇嘛村地处高海拔山区,自然条件恶劣,针对该村自然环境差、群众文化程度低、贫困面大、自我发展脱贫能力严重不足的实际,为增强自我发展和自身造血能力,国土资源厅2014年以加强和改善喇嘛村基础设施为核心,发挥行业优势,为喇嘛村安排500万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并依托该项目实施了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重点解决群众的吃水难、行路难问题,将自来水接至院内灶台。为使双联帮扶更加精准,省国土厅邀请外地客商多次赶赴喇嘛村考察当地发展双孢菇种植的条件和优势。同时,邀请江苏双孢菇栽培技术负责同志仔细向镇、村干部介绍了双孢菇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及栽培技术要点,介绍了其他山区双孢菇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使村民进一步开阔眼界,提高致富的技能。
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三大根本性难题,也是制约岷县发展的难题。作为省直及中央在甘联系岷县双联组长单位,省国土资源厅依托双联惠农贷款、村级互助资金、产业贴息贷款等财政扶贫资金,帮助联系户用好资金,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工作。三年来,累计发放双联惠农贷款4782户2.4亿元;妇女小额贷款3854户2亿多元;回乡创业人员贷款1320人6147万元;房屋重建贷款7.48亿元;建立了66个贫困村扶贫互助协会,资金量达到1193万元,向群众放款338.05万元,有效破解了缺资金难题。
为弥补贫困群众技术“短板”,省国土资源厅协调各联村单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采用集中培训、定期指导、现场指点等方式,分片区、分乡镇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帮助群众提高致富技能,增强“造血功能”。全县累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2.5万多人,有2072人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实现了联系户“户有一技”的目标,有效破解了缺技术难题。
针对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年老体弱的问题,省国土资源厅一方面要求联户干部积极帮助群众申请农机购置补贴,购买农机具,推广先进农机技术;另一方面引导群众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大户、企业流转,吸纳土地流转户到基地打工,既解决了耕作劳力不足的问题,又增加了群众的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有效破解了劳动力紧缺难题。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精准帮扶的关键。为此,省国土资源厅与其他联村单位着眼于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联系村实际,围绕中药材种植、草畜产品加工等,加大产业发展帮扶力度。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预计产值达到19.8亿元,增加值达到9.8亿元。围绕特色畜草产业,继续加大畜牧业发展扶持力度,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11万亩,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38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达2.98亿元。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累计帮助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3个,建成蔬菜标准化基地3.2万亩,建成塑料大棚5531座,日光温室436座。共输出劳动力8.6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4亿元。
经过省国土资源厅三年来的大力帮扶和岷县上下的共同努力,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0元,较上年净增647元,增长17%;扶贫对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6元,较上年净增620元,增长19%;有2个乡镇(西寨镇、中寨镇)、28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有3.4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面由2013年底的38.64%下降到30.08%。
架起连心桥
真心帮扶换来群众满意
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次次心贴心的交流,一个个精心制定的脱贫计划,不仅牢牢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也让农民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换来的,是联系村群众的交口称赞。
“我们这个村在大山沟里,道路不畅。省厅的干部不怕路难走,来和咱结穷亲,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在岷县闾井镇喇嘛村,说起联村联户,70多岁的宋海桂老人很是激动。
“要想让农民富起来,还得从土地上想办法。省国土资源厅这个切入点找得准,效果也明显。现在,在中药材产业带动下,农民收入增加了,发展意愿也更强了,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也铺开了。只要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农民致富只是时间问题。”榆中县上花岔乡乡长魏立荣说。
“共产党的政策好,领导干部的作风实,不仅帮助我们确定发展路子、寻找致富点子,也解决了事关我们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真是帮到了我们心坎上。我们将用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发自群众内心的话语,道出了群众对双联行动的感激。
群众的口碑建立在双联单位实干的基础上。在岷县,省国土资源厅协调各双联单位,根据群众意愿和单位、个人优势,在大力宣传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帮助群众解疑释惑的基础上,把行动落实到解决群众最急、最盼的事情上,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在联系过程中,各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都不同程度地为联系村、联系户送去了生产资金、农资和生活必需品,一些干部帮联系户解决了子女上学学费,一些干部帮联系户联系大夫解决看病难题,一些干部为联系户担保了贷款,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特别是在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的引导扶持下,许多贫困群众由“站着看、等着扶”变为“想法子、主动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明显增强。各级联村单位及广大联户干部累计为群众帮办各类实事好事1.3万多件,先后为联系村群众送去价值700多万元的面粉、衣物、棉被、学习用品、化肥、地膜、籽种、树苗等生产生活用品。
各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将双联行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力抓手,深入群众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同群众真诚交心,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联村联户过程中,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普法宣传,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及时引导、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对一些因土地征用、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方面引发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逐一摸排化解。三年来,各级联户干部走访农户2万多户,召开座谈会430多次,开展谈心谈话13400多人次,征求各类意见建议2650条,解决各类问题1.2万件以上,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9%以上,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在武山县洛门镇改口村,省国土资源厅将激发改口村群众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作为帮联工作的重中之重。驻村第一书记亲自给全村青年作创业动员报告,结合自身体会,引导和鼓励青年要在家乡立志创业、创大业,靠创业带领乡亲致富,靠创业实现人生价值。通过聘请专家讲课、现场培训、远程教育等形式,举办涉农政策、养殖技术和蔬菜种植等知识培训班12期,培训群众600多人次。投资130万元,参照北顺村“8+2”党建模式,建成建筑面积637平方米,集村“两委”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管理服务站、卫生室、培训活动室、群团办公室、专业合作社办公室、农家书屋和金融服务点、便民服务点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村务公开和村级民主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成为传播村风文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心,提升了综合服务功能。
在岷县闾井镇哈古村,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省国土资源厅每年春节前都要由厅领导带队入户慰问,送去节日的问候。2014年,省国土资源厅向哈古村小学生捐赠书包文具和手套棉鞋近300人次,鼓励形成尊师重教风气。联户干部在厅领导的带动下,进村入户次数和天数全面落实,平均驻村15天左右,在入户对接过程中坚持用真心换真情,与群众结对子、攀亲戚,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双联行动开展三年以来,哈古村从过去吃水难,行路难,二牛抬杠耕作劳动,与市场脱轨到今天的自来水入户,使用现代化机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经营结构,这个坐落在西北山区的小村庄正在发生巨变。
在岷县闾井镇喇嘛村,省国土资源厅因地制宜,实施了“喇嘛村乡村道路建设工程”,硬化喇嘛村村内道路4.4公里;多方筹集资金30余万元,重新修建村委会,改善村“两委”办公环境;落实资金10万元用于配套当地政府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9500元,为村内适龄儿童购买爱心营养包;为村委会及学校捐赠电脑5台、打印机2台,价值1万余元;岷县7·22地震发生后,全厅干部职工积极为喇嘛村捐款6.5万余元。精心开展“温暖小脚丫”行动,2013春节前夕,按照普惠制原则,给全村580余户村民发放价值115420元生活必需品;2014年春节前夕,厅“双联办”召集联系村协调人多次谋划,积极组织,精心安排开展慰问活动,为喇嘛村240名在校小学生每人购买一副棉手套、一双爱心袜、一双保暖鞋,为在校教师每人送去一双皮手套,让山区的孩子和教师温暖过冬、安心学习、安心教学。
在榆中县上花岔乡上花岔村,省国土资源厅积极协调省商务厅为上花岔村建立了农贸交易市场,解决了农民在生产前购买化肥、种子,生产后农产品的销售等问题。投入帮扶资金4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98平方米、共17间的二层框架式村委会办公楼,还配备了电脑及打印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上花岔村委会办公条件、方便了群众办事。
三年来,省国土资源厅倾心投入、持续用力,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不断深化拓展双联行动,在落实“六项任务”中攻坚克难,在打造“三大工程”中务求实效,取得了干群双向受益的显著成效,极大促进了6个联系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力地加快了联系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使联系村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扎实的工作不仅赢得了联系村群众的好评,而且获得了全社会的一致肯定,2013年、2014年,省国土厅先后两次获得了年度全省双联行动“民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