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行动这三年】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实施双联行动回眸

04.06.2015  12:14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蒲志强查看武山县改口村人饮工程供水设施。

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郭玉虎踏雪慰问和政县教场村特困户。

为改善双联村学童生活、学习条件,省国土资源厅在冬季开展了“温暖小脚丫”行动。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帮助武山县洛门镇改口村修建的“爱心桥”,该桥全长54.5米,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及蔬菜运输问题。

甘肃省双联行动启动以来,省国土资源厅把双联行动作为加快扶贫开发的有力抓手,结合各联系村工作实际,与阶段性重点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双联行动向纵深开展,收到了干部受教育、机关转作风、基层得加强、民生大改善、发展上水平“一举多得”的叠加效应,双联工作总体呈现出了进展顺利、推动有力、群众满意的良好局面。

加强基础设施

民生难题得到有效改善

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城关镇教场村有两条沟——教场沟和城子沟。这些年,村民一提起这两条沟都纷纷摇头。原来每年的汛期,山上的泥石流就会顺沟而下,有时堵塞沟道,特别是城子沟,穿教场村而过,时常发生地质灾害,村民路经此地时常常动魄惊心。去年6月中旬,多亏了双联驻村第一书记——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干部周强,冒雨巡查发现泥石流灾害,及时向路人示警,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如今,村民不用再担心了。目前,城子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工程得以实施,已经建成三道水泥挡墙,层级拦阻着泥石流。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省国土资源厅立足行业实际,结合部门特色,在榆中县上花岔村、武山县改口村、岷县哈古村和喇嘛村、和政县教场村和松树村等6个贫困村配合做好农村土地整理、地灾防治等规划,并着力把规划转变为易于操作的具体项目,安排土地综合整理、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资金3400万元。

除此之外,省国土资源厅还着眼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把化解制约“三农”瓶颈问题作为着力重点,集中力量进行攻坚,使农村基础设施、农民能力素质、农业政策环境等制约得到明显缓解,一些长期困扰“三农”的难题正在得到有效破解。据统计,截至2014年,省国土资源厅共协调投入资金4700多万元,在6个贫困村实施了土地综合整理、地质灾害治理、通村道路建设等48个项目,集中解决了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问题,帮助群众解决了吃水、行路、住房、就医、上学等一批老大难问题,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发展条件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

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联系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

如今,在武山县洛门镇改口村,一条长54.5米的“便民桥”飞架在小河两岸,解决了群众行路、师生上学及大棚蔬菜运输的问题。7047亩土地已经整理一新,6.2公里田间路的修建使农业机械可以方便地“”到地头作业。总长11.2公里的4条产业路,将大山中的小村与外面的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外,三年来,省国土厅还对改口村21条主巷道和30条支巷道进行了硬化,开通、拓宽4.3公里村内道路,配套建设排水涵一处、排水渠4.3公里;实施了164户危房改造,修建宋家沟河堤460米、文化墙1公里,新建垃圾处理池2个;实施了人饮安全工程,解决了全村群众的饮水和山地日光温棚的灌溉问题;2015年启动实施总投资450万元的响河沟险村险段治理项目,也已经勘探设计完成。

在岷县闾井镇哈古村,昔日困扰这里群众的饮水难题已经成为历史。双联行动一开始,省国土厅就协调筹措帮扶资金10万元,实施了“哈古村人畜饮水建设工程”,在七社修建集中供水点一处,满足了七社群众生活生产用水需求;2014年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依托该项目实施的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将自来水接至每家每户。曾经,哈古村通往外界和村内部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哈古村几辈长住居民的真实感受,恶劣的对外道路状况成了哈古村实现全面小康路上的拦路虎。双联行动实施后,省国土厅积极协调省交通厅,争取了道路硬化工程补助资金25万元,实施了“哈古村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如今,7.4公里道路已经全部修好,哈古村群众出行方便了,村里购买农用车辆的人数也大大增加,这项工程成为哈古村群众奔向小康的助推器。

在和政县教场村和松树村,三年来,省国土厅着力化解了一批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联系村安排了700万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土地2280亩,硬化道路近15公里,实施危旧房改造200余户,有效地解决了就医、就学、行路、饮水、贷款等群众最薄弱、最迫切的问题。今年投资500万元的小学重建和幼儿园新建已动工建设,年内完工。

回想三年前,在岷县闾井镇喇嘛村,村委会破旧不堪,村内道路均为土路,坑洼不平,宽不足三米,无道路边沟,雨雪之后,路面泥泞不堪,出行困难,村内集中供水点少,村民饮水困难,基本生活需求无法保证,桥涵设施短缺,喇嘛河上仅有一座简易桥且已损毁,群众行至河边要绕行或踩石过河,严重影响人们出行及农业生产。通过省国土资源厅干部职工三年来的不懈努力,联系村144平方米的砖混二层村委会已成村内标志性建筑,村内主干道硬化完成,困扰联系村几代村民的出行难题已彻底得到改善。不仅如此,省国土厅还为喇嘛村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总规模达320.97公顷,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59.16公顷(887亩),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必将使几代村民“灌水有渠、排洪有沟、进田有路”的梦想变为现实。

在榆中县上花岔乡上花岔村,省国土资源厅安排土地整理项目资金600万元,同时协调县国土资源局整合资金两千多万元,对上花岔村24840亩土地进行整理。使山大沟深的坡地变成了平整的梯田,改变了上花岔村的耕地条件,为下一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提高机械化程度,促进农业先进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做活双联文章

发展难题得到有力破解

提起榆中县北山地区,兰州人都会用一个“”字来形容那里。由于干旱少雨、缺乏产业支撑,在很长时间内,这里一直穷名在外。

干旱、没产业、发展意愿不强,就是阻碍上花岔乡发展的三个死结。

三年前,当双联行动开始实施之时,省国土资源厅的机关干部来到了这里。经过调查,双联干部们发现,这里虽说穷,但耕地面积却不少,人均耕地达6.77亩,一户人家有几十亩地的很普遍。不过,地虽多,却全是山地、坡地,地块分散,产量也少得可怜。地不养人,就是这里的现实。

经过充分论证,省国土资源厅决定,从土地整理入手,把小、散、差的“三跑田”改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2012年,土地整理项目在上花岔乡落了户,沉静的山乡迎来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经过近3年的整理,全乡有2.88万亩耕地得到整理,坡度在25度以下的坡地,变成了整齐漂亮的梯田。渠、路、林配套完善,农民耕种方便不说,产业发展也有了着落。

土地整理后,2014年初,上花岔就与众友药业公司达成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8143.8亩,合作社流转土地1570亩,这样农户不仅解决了家庭劳力不足造成的土地荒芜,增加了土地流转收益(流转收入242.845万),而且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增加农民收入(打工收入30万)。同时,对未流转的土地,引导农民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甘草、百合、紫花苜蓿等经济作物,多渠道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从整理到流转,省国土资源厅将土地这篇文章越做越活,产业发展也终于有了着落,乡亲们从中的收益也越来越多。

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是省国土资源厅帮助贫困乡村发展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不仅将上花岔村的双联行动这篇文章越做越活,而且使省国土资源厅各联系村的发展异彩纷呈。

武山县改口村背靠景区,当地群众有种植蔬菜和水果的传统。针对这一特点,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了“蔬菜养殖打基础,核桃旅游鼓腰包”的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投资700万元,争取扶贫互助资金20万元,改建山地日光温室140座,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黄瓜等反季蔬菜,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40亩,增加到现在380亩;流转土地350亩,建成核桃园1处;推广种植全膜玉米600亩、地膜洋芋300亩、党参200亩。全村务工人员达361人,从事家政服务、建筑、装潢等行业,年均收入在2.5万元以上。依托水帘洞景区,建成农家乐6家,年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创收10余万元。今年将继续开展以农家乐、果蔬种植、养殖为内容的农业技术培训,以景区沿线为重点,建设苹果、大樱桃、甜杏、蜜桃等果品观赏及采摘园,在龙王庙梁建立蔬菜大棚基地,生产无公害蔬菜,绿化景区沿线荒山荒坡,改善生态景观,做到“春有花,秋有果,四季有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