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倾心竭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22.07.2014  09:58

  提到甘肃的扶贫攻坚区域,人们印象中往往是“瘠苦甲天下”的陇中定西地区、山大沟深的陇南山区,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荣昌盛,与“扶贫”一词似乎不搭界,“扶贫”成了众目睽睽之下的“灯下黑”。

  实际上,兰州市有榆中、永登、皋兰等3个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七里河区1个插花贫困县区,特别是榆中北山和南山、永登西北片、七里河后山等城郊300个贫困村,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繁华中的落后、富裕中的贫困,尤为显现。

  如何啃下这些贫困村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如何在全省率先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认为:“我们要增强群众意识,把工作重心投入向基层一线、服务民生上倾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一村一策、分别包片、整村推进,加大开发式扶贫、造血式扶贫力度,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对此,兰州市自2013年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扶持攻坚工作。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整村脱贫标准和考核验收体系,确定3年实现全市30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的目标,积极创新扶贫机制,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短短两年内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日,走进兰州市扶贫攻坚主战场的重点贫困村,这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条条柏油路延伸到村道小巷,一行行绿树带环绕村前屋后,一个个种植基地、养殖小区、交易市场、“农家乐”等富民产业蓬勃兴起,农村富、产业兴、生态美,农民脸上洋溢着乐呵呵的笑容。

  率先在全省出台扶贫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扎实推进扶贫攻坚

  记者驱车来到距兰州市20多公里的七里河区阿干镇,沿着一条新修通的水泥路盘山绕岭,来到距镇上7公里的马场村。这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庄坐落在阿干林场深山沟谷间的山顶上。“马场村山青水秀风景好,但藏在深闺无人识。以前没有通村的公路,我们这把条通村的沟叫烂泥沟,一下雨,泥泞不堪,道路不通,村里的百合、野菜卖不出去。”村支书李玉锋介绍。

  站在海拔2700米的马场村,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俯瞰周边,山峦叠嶂,绿林葱郁,村里红顶白墙的房屋依山顶上的平地斜坡而建,鳞次栉比。这个原始而古朴的小村庄里,现代化的村卫生所、村小学、自来水供应点干净整洁,漂亮的文化广场上有崭新的篮球架、体育活动器械,一条条整齐的红砖路通向大街小巷,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竖立在红砖路上,村里还配备了垃圾台、垃圾拉运车。

  “以前,村里破旧贫穷,大都是土坯房,街头巷尾都乱糟糟的,堆着秸秆柴草畜粪。”村民侯秀梅深有感慨地说:“前些年出门就是土,穿件衣服都穿不干净。自从去年扶贫开发以来,村里大变样,路通了,我家种的7亩百合卖出了好价钱,换茬每年卖2亩,年收入4.4万元。有了广场和路灯,农闲时大家傍晚聚集在广场上跳广场舞、打篮球,可热闹了。”

  据介绍,马场村去年底脱贫后,今年还被列入兰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已有22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发展旅游产业。一些到城里打工、在城里租房的年轻人,年底回来看到家乡面貌一新,基础设施俱全,公共服务到位,开始返乡盖新房,“再有三五年,村里旅游产业兴起来了,带动百合、山野菜等产业,村里水平收入还能再翻番。”李玉锋充满信心地说。

  马场村是兰州市七里河区后山扶贫开发的贫困村之一。马场村的脱贫致富,不仅仅通过兴修“产业路”“富民路”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而且表现在建设小学和标准化卫生室、改造特困户危房、修通安全饮水工程、培育富民产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公共服务保障等方方面面。

  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向记者进一步阐释:“兰州市城郊的300个贫困村大都位于交通闭塞、资源贫乏、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的山区,农村贫困程度深、受教育程度低、普遍缺乏致富能力与手段。我们立足实际,根据全国、全省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了兰州市整村脱贫的标准,建立了全面长效的工作机制,完善资金整合渠道,完善了考核验收体系,使扶贫攻坚有了明确的抓手。”

  据悉,兰州市出台了《兰州市贫困村扶贫工作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制定了收入水平、富民产业、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公共事业、社会保障、联村联户和村级管理8个方面的整村脱贫标准,建立贫困户样本抽取、入户调查、综合评定、结果运用等考核验收办法,建立了一整套贫困村考核验收体系,填补了全省整村脱贫标准和考核验收体系的空白。

  “脱贫有了标准,我们工作有了方向。如去年底要求整村脱贫的农民收入达到5200元以上,这是最基础的一个‘硬杠杠’指标,还包括富民产业、基础建设、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阿干镇党委书记陆如凤对记者说:“仅生态环境一项,去年我们镇上为8个村拉了600车垃圾,70多岁的老人说我们将爷爷辈乱堆乱放的垃圾都拉完了。”

  从总体上看,兰州市制定扶贫考核这个标准后,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有效,起到了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效果,社会反响良好。如将扶贫开发成效做为当地干部选拔或免职的重要依据一项,强化了干部对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如对县区、乡镇、联扶单位和行业部门扶贫工作进行考核,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单位主要领导和负责人进行问责,产生了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激励作用,杜绝了多干少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

  “去年我们扎扎实实干了一年,马场村整村脱贫目标任务完成得好,各项指标走在全市前面。今年我们倍感压力重大,还有3个贫困村要实现整体脱贫。干不好,要被免职的呀。”阿干镇党委陆如凤说。

  兰州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责任促进联扶工作落实的意见》,要求在年度整村脱贫村中,市级领导联系村不能如期实现整村脱贫,要向市委常委会作检查;县区有5%的贫困村没有完成整村脱贫,问责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没有完成年度整村脱贫的乡镇,责成县区委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进行职务调整和免职。没有年度实现整村脱贫任务的联扶组长单位和双联单位负责人向市委、市政府做书面检查。凡是因扶贫工作问责的单位年度考核中不能评定为优秀。

  兰州市政府分管领导对扶贫帮困工作进行精心指导,对如何达到扶贫的验收予以科学指导。据悉,这项实施问责制后,在2013年底年底考核中,有2个乡镇,1个组长单位6个双联单位受到问责。实行负激励政策,有力推动了扶贫工作,也使扶贫部门实现了由单独的“运动员”向“裁判员”的转变。

  实施精准扶贫,缺什么补什么,提高扶贫开发有效性和针对性

  夏日,榆中县黄河水灌溉的川区,高原夏菜流青溢翠,通过交通顺利的公路、铁路运销到东南沿海,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而记者来到北山地区,这里山高坡陡,越向北走,越是干旱荒凉,一些山顶上干秃秃的,连棵树都没有,山梁沟岔间散落着农户的院子和房屋,村民们大都分散居住,在这里实施通水、通电、通路等工程难度较大。

  榆中北山地区连接会宁县,有6个乡镇,面积广阔,人少地多,自然条件十分严酷,遇到旱年,小麦基本绝收,经常因干旱缺水而遭受人畜饮水困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水到处跑,走路常绊倒……”这里是典型的干旱山区,群众增收渠道狭窄,也是兰州市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兰州市农委党组书记、主任,兰州市扶贫办主任韦青祥向记者介绍:“兰州市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榆中北山、南山、永登西北片、七里河后山等‘四大片区’,有重点贫困村144个,移民村15个,2013年底全省贫困人口为19.7万人。”他深有感触地说:“市委、市政府把‘四大贫困片区’300个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实施整村推进,可以说瞄准了方向,找准了发力点。”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老大难问题,兰州市在这300个村实施“滴灌区”精准扶贫,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力争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从而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如期稳定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如何进行精准扶贫?兰州市300个贫困村结合村情,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模式”制定了贫困村整村脱贫方案和贫困户脱贫计划,并实行挂图式管理。市上将国家和省、市扶贫资金全部投入到300个贫困村,并将300个贫困村名单发给行业部门,对照行业职能,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扶贫。双联部门把双联力量集中调整到300个村,开展帮扶活动。全市整合各种扶贫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记者在榆中县北山的上花岔乡平湾村看到,一排排暖棚畜舍整洁干净,几声咩咩的羊叫和着兰驼的发动声,增添了山村里的几分恬静和生机。畜舍里的羊只只个个膘肥体壮、毛色纯白。“养羊让村里人的确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养殖户金学识说起养羊有板有眼:“这几年,家里的新房子、农机具、电器,都是养羊赚来的,养殖让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以前我在自家院里养了二三十只羊。如今在政府帮扶和支持下,我才扩大了养殖规模。”金学兴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市、县、乡政府及对口帮扶部门投资建设了羊舍、青贮窖、集雨水窖,帮他贷了农村妇女小额贷款2万元,还给他家送了1只价值3000多元的种羊,他去年出栏了100多只羊羔,收入8万多元,还清了贷款。

  交谈间,村民李秀梅两口子赶着羊只进了养殖小区。据了解,李秀梅的丈夫去年因在外打工时出了车祸,术后至今还未康复,不能外出打工挣钱,家里生活困难,县乡村给他家落实了低保政策,确保了家庭基本收入。她告诉记者,她家的20亩山旱地种植了全膜玉米、高粱、小麦等,粮食够吃了,还耕种了到城里打工的邻居留下的30亩撂荒地,种苜蓿草养羊,“多亏政府扶持我们搞养殖,一年出栏两茬羊约40多只,还养了80多头猪,供给两个在甘肃交大、兰州铁路技校的孩子上大学。家里有羊有猪,现在生活还可以。”

  据介绍,榆中北山海拔高,人口少,在此养羊,有着天然的疫病隔离带,养的羊疾病少、肉质健康安全。同时,村民全膜双沟播玉米、苜蓿饲草等变成了羊爱吃的“畜大饼”,成为当地推进健康养殖方式得天独厚的条件。去年,榆中县在扶贫攻坚中依托养羊产业的基础优势,把发展养羊做为一项特色增收产业来发展,46个贫困村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7.54万亩,舍饲养羊4.27万只,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养羊仅仅是北山村民脱贫致富的产业之一。根据精准扶贫“缺啥补啥”的特点,榆中县北山地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以往传统种植小麦遇到旱灾年份颗粒无收的窘境,发展中药材种植。引进了众友药业公司在此流转亩土地,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种植中药材,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种植模式。

  在贡井乡的山梁上,一台台梯田上绿盈盈一片,甘草、红芪、黄芪、板蓝根、柴胡、黄苓等中药材。“种甘草,比种小麦稳当。我们这里十年九旱、甚至十年十旱,种小麦是‘种了一袋子、收了一帽子’。甘草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十分耐旱耐寒,需水量少,一年里只要有秋季那点雨水,甘草就能出苗、扎下根,第二年、第三年再干旱也晒不死苗,甘草根系十分发达,扎下深根后,3年亩产值3600多元。”贡进乡党委书记孙新华介绍,榆中北山地区的甘草所含甘草酸含量高达3.2%,而野生甘草所含甘草酸含量达3.6%,高出国家2.9%的标准,当地甘草市场俏销,供不应求。

  特别是去年兰州市扶贫专项资金带动下,即给农户种植中药材每亩补贴500元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仅贡井乡由农户星星点点种植几千亩增加到今年的4万多亩,并发展起榆中宏鑫药材合作社,种植大户魏常明还投资建起中药材切片加工业,提高了农户种植甘草的收购价格,去年1斤甘草鲜货收购价达5.5元。

  贡井乡吕家岘村村民金永禄依靠种植中药材走了脱贫致富路。记者来到他家,新盖起了砖瓦房,他租土地种植了50亩甘草、金柴胡、银柴胡等中药材,对于收入,他“保守”地说:“在村上算中等水平吧,通过种药材给家里盖了新房、买了电视,给孩子在城里买了房子。”

  吕家岘村通过发展中药材,于2013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全村140户农户种植中药材1400多亩,同时众友药业公司来当地流转土地发展中药材基地,600多位农民在该公司种植基地上锄草、播种“打零工”,也增加了收入。前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3960元,去年达到了5350元。

  这也是兰州市创新扶贫开发奖补机制,增加农民种养收入的结果。去年,兰州市出台了《兰州市设施农业发展扶持办法》《兰州市肉羊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兰州市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扶持办法》三个扶持办法,整合资金3000万元,对设施农业、肉羊养殖、土地流转进行扶持奖补,鼓励、引导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养殖业进行奖励补助,办法实施后,群众积极性很高,撬动社会资金7.9亿元,有效地推动了贫困地区产业规模化发展,2013年农民从事种养经营占总收入的30.5%。

  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新格局

  决战贫困,奋斗不息,战斗不止。自去年以来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兰州市扶贫攻坚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场扶贫攻坚战中,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成了更多人的共识。全市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各个层面的帮扶,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暖流,温暖了贫困群众的心窝窝,也聚集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形成了多个部门和多个行业参与的共同行动。

  兰州市加大了专项扶贫的投入力度,“真金白银”的投入,夯实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基础。兰州市创新了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出台了《兰州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将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列为扶贫专项资金,建立了稳定的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2013年市级财政专项扶贫投入500万元,县区专项投入6800万元,实现了扶贫专项投入的新突破。今年市级财政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投入力度,预算扶贫专项资金达1.936亿元,其中交通扶贫5000万元,教育扶贫4000万元,扶贫部门专项6200万元,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160万元。

  兰州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将“1236”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22个牵头单位,市政府与22个牵头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22个牵头部门围绕3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制定行业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各个部门围绕《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兰州市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积极进行上下衔接,争取落实项目,并把片区规划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紧密结合,有序实施,进展良好。

  一个个落地有声的项目,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数据,一个个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彰显了兰州市2013年全年扶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绩。在富民增收产业发展上,大力培育和扶持玉米、马铃薯、高原夏菜、玫瑰、百合、红提葡萄、中药材、草食畜等特色产业,全市中药材、玫瑰、百合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16.84万亩,高原夏菜产量达到251万吨,农民从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0.5%。在公共事业上,加强教育六大工程建设,开展了教师培训“千进八百互动计划”,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全市新建城乡公办幼儿园73所、寄宿制学校127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初中升学率99.15%;积极开展卫生扶贫工作,全市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0个,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290元;新建城乡全民健身场地200个、文化活动室105个,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完成32个建制村通村道路建设任务,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84.2%;解决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3%,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8%;改造农村危房6090户,解决了一批特困户和住房问题。在能力素质提升上,全市培训两后生总人数达8200人,输转城乡劳动力35万人次,劳务收入达51.79亿元,非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5%,其中,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3.6%,劳务收入依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从中央、省上到市上,从有关部门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对兰州市扶贫开发投入了热切关注的目光,他们用一个个实际行动,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在联村联户帮扶上,2013年累计落实到位双联帮扶资金26533.38万元,其中省、市、县级单位帮扶资金分别达5977.64万元、9148.8万元、11406.94万元,组织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种养业、村级组织及阵地建设和社会事业5大类503个项目,有力助推了全市贫困村整村脱贫工作;在中央国家机关帮扶上,中央台联2013年为榆中县金崖中学捐赠价值5万元图书,为马家山、猪咀岭等8所贫困学校捐赠电脑价值10万元,组织38名贫困家庭的小学生赴京参加了夏令营活动;在东西协作对口帮扶上,省上计划为兰州市提供110万元的天津对口帮扶资金。

  记者在榆中北山的上花岔乡看到,整个乡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的陡坡山洼,如今在国土资源部门帮扶下,修建成一片片整齐平坦的梯田,方便了机械化耕种作业;曾经曲里拐弯的乡村土路,如今在交通部门帮扶下,变成了一条条能通行三马子的宽阔的砂化路、水泥路、柏油路;曾经破旧不堪的校园,在教育部门帮扶下,如今崭新亮堂……“省市县17个部门帮扶我们乡,去年,我乡成为全市唯一一个整乡实现脱贫的乡镇。”上花岔乡乡长马正健告诉记者,不少干部和科技人员长期下乡,进村入户结对帮扶,与农民成了知心朋友。

  惠风和畅,硕果盈枝。2013年,全市实施整村脱贫的105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达到了5200元,有82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占当年脱贫村总数的78%,有101个实现了整村脱贫,整村脱贫15万人。

  今年,兰州市紧紧围绕104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皋兰县实现整县脱贫,全市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的目标任务,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但扶贫开发工作的劲头十足,步履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