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倾心竭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率先在全省出台扶贫考核标准

22.07.2014  10:21

  提到甘肃的扶贫攻坚区域,人们印象中往往是“瘠苦甲天下”的陇中定西地区、山大沟深的陇南山区,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荣昌盛,与“扶贫”一词似乎不搭界,“扶贫”成了众目睽睽之下的“灯下黑”。

  实际上,兰州市有榆中、永登、皋兰等3个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七里河区1个插花贫困县区,特别是榆中北山和南山、永登西北片、七里河后山等城郊300个贫困村,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繁华中的落后、富裕中的贫困,尤为显现。

  如何啃下这些贫困村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如何在全省率先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认为:“我们要增强群众意识,把工作重心投入向基层一线、服务民生上倾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一村一策、分别包片、整村推进,加大开发式扶贫、造血式扶贫力度,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对此,兰州市自2013年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扶持攻坚工作。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整村脱贫标准和考核验收体系,确定3年实现全市30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的目标,积极创新扶贫机制,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短短两年内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日,记者走进兰州市扶贫攻坚主战场的重点贫困村,这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条条柏油路延伸到村道小巷,一行行绿树带环绕村前屋后,一个个种植基地、养殖小区、交易市场、“农家乐”等富民产业蓬勃兴起,农村富、产业兴、生态美,农民脸上洋溢着乐呵呵的笑容。

   率先在全省出台扶贫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扎实推进扶贫攻坚

  记者驱车来到距兰州市20多公里的七里河区阿干镇,沿着一条新修通的水泥路盘山绕岭,来到距镇上7公里的马场村。这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庄坐落在阿干林场深山沟谷间的山顶上。“马场村山青水秀风景好,但藏在深闺无人识。以前没有通村的公路,我们这把条通村的沟叫烂泥沟,一下雨,泥泞不堪,道路不通,村里的百合、野菜卖不出去。”村支书李玉锋介绍。

  站在海拔2700米的马场村,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俯瞰周边,山峦叠嶂,绿林葱郁,村里红顶白墙的房屋依山顶上的平地斜坡而建,鳞次栉比。这个原始而古朴的小村庄里,现代化的村卫生所、村小学、自来水供应点干净整洁,漂亮的文化广场上有崭新的篮球架、体育活动器械,一条条整齐的红砖路通向大街小巷,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竖立在红砖路上,村里还配备了垃圾台、垃圾拉运车。

  “以前,村里破旧贫穷,大都是土坯房,街头巷尾都乱糟糟的,堆着秸秆柴草畜粪。”村民侯秀梅深有感慨地说:“前些年出门就是土,穿件衣服都穿不干净。自从去年扶贫开发以来,村里大变样,路通了,我家种的7亩百合卖出了好价钱,换茬每年卖2亩,年收入4.4万元。有了广场和路灯,农闲时大家傍晚聚集在广场上跳广场舞、打篮球,可热闹了。”

  据介绍,马场村去年底脱贫后,今年还被列入兰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已有22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发展旅游产业。一些到城里打工、在城里租房的年轻人,年底回来看到家乡面貌一新,基础设施俱全,公共服务到位,开始返乡盖新房,“再有三五年,村里旅游产业兴起来了,带动百合、山野菜等产业,村里水平收入还能再翻番。”李玉锋充满信心地说。

  马场村是兰州市七里河区后山扶贫开发的贫困村之一。马场村的脱贫致富,不仅仅通过兴修“产业路”“富民路”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而且表现在建设小学和标准化卫生室、改造特困户危房、修通安全饮水工程、培育富民产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公共服务保障等方方面面。

  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向记者进一步阐释:“兰州市城郊的300个贫困村大都位于交通闭塞、资源贫乏、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的山区,农村贫困程度深、受教育程度低、普遍缺乏致富能力与手段。我们立足实际,根据全国、全省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了兰州市整村脱贫的标准,建立了全面长效的工作机制,完善资金整合渠道,完善了考核验收体系,使扶贫攻坚有了明确的抓手。”

  据悉,兰州市出台了《兰州市贫困村扶贫工作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制定了收入水平、富民产业、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公共事业、社会保障、联村联户和村级管理8个方面的整村脱贫标准,建立贫困户样本抽取、入户调查、综合评定、结果运用等考核验收办法,建立了一整套贫困村考核验收体系,填补了全省整村脱贫标准和考核验收体系的空白。

  “脱贫有了标准,我们工作有了方向。如去年底要求整村脱贫的农民收入达到5200元以上,这是最基础的一个‘硬杠杠’指标,还包括富民产业、基础建设、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阿干镇党委书记陆如凤对记者说:“仅生态环境一项,去年我们镇上为8个村拉了600车垃圾,70多岁的老人说我们将爷爷辈乱堆乱放的垃圾都拉完了。”

  从总体上看,兰州市制定扶贫考核这个标准后,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有效,起到了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效果,社会反响良好。如将扶贫开发成效做为当地干部选拔或免职的重要依据一项,强化了干部对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如对县区、乡镇、联扶单位和行业部门扶贫工作进行考核,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单位主要领导和负责人进行问责,产生了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激励作用,杜绝了多干少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

  “去年我们扎扎实实干了一年,马场村整村脱贫目标任务完成得好,各项指标走在全市前面。今年我们倍感压力重大,还有3个贫困村要实现整体脱贫。干不好,要被免职的呀。”阿干镇党委陆如凤说。

  兰州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责任促进联扶工作落实的意见》,要求在年度整村脱贫村中,市级领导联系村不能如期实现整村脱贫,要向市委常委会作检查;县区有5%的贫困村没有完成整村脱贫,问责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没有完成年度整村脱贫的乡镇,责成县区委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进行职务调整和免职。没有年度实现整村脱贫任务的联扶组长单位和双联单位负责人向市委、市政府做书面检查。凡是因扶贫工作问责的单位年度考核中不能评定为优秀。

  兰州市政府分管领导对扶贫帮困工作进行精心指导,对如何达到扶贫的验收予以科学指导。据悉,这项实施问责制后,在2013年底年底考核中,有2个乡镇,1个组长单位6个双联单位受到问责。实行负激励政策,有力推动了扶贫工作,也使扶贫部门实现了由单独的“运动员”向“裁判员”的转变。

   实施精准扶贫,缺什么补什么,提高扶贫开发有效性和针对性

  夏日,榆中县黄河水灌溉的川区,高原夏菜流青溢翠,通过交通顺利的公路、铁路运销到东南沿海,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而记者来到北山地区,这里山高坡陡,越向北走,越是干旱荒凉,一些山顶上干秃秃的,连棵树都没有,山梁沟岔间散落着农户的院子和房屋,村民们大都分散居住,在这里实施通水、通电、通路等工程难度较大。

  榆中北山地区连接会宁县,有6个乡镇,面积广阔,人少地多,自然条件十分严酷,遇到旱年,小麦基本绝收,经常因干旱缺水而遭受人畜饮水困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水到处跑,走路常绊倒……”这里是典型的干旱山区,群众增收渠道狭窄,也是兰州市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兰州市农委党组书记、主任,兰州市扶贫办主任韦青祥向记者介绍:“兰州市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榆中北山、南山、永登西北片、七里河后山等‘四大片区’,有重点贫困村144个,移民村15个,2013年底全省贫困人口为19.7万人。”他深有感触地说:“市委、市政府把‘四大贫困片区’300个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实施整村推进,可以说瞄准了方向,找准了发力点。”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老大难问题,兰州市在这300个村实施“滴灌区”精准扶贫,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力争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从而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如期稳定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如何进行精准扶贫?兰州市300个贫困村结合村情,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模式”制定了贫困村整村脱贫方案和贫困户脱贫计划,并实行挂图式管理。市上将国家和省、市扶贫资金全部投入到300个贫困村,并将300个贫困村名单发给行业部门,对照行业职能,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扶贫。双联部门把双联力量集中调整到300个村,开展帮扶活动。全市整合各种扶贫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记者在榆中县北山的上花岔乡平湾村看到,一排排暖棚畜舍整洁干净,几声咩咩的羊叫和着兰驼的发动声,增添了山村里的几分恬静和生机。畜舍里的羊只只个个膘肥体壮、毛色纯白。“养羊让村里人的确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养殖户金学识说起养羊有板有眼:“这几年,家里的新房子、农机具、电器,都是养羊赚来的,养殖让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以前我在自家院里养了二三十只羊。如今在政府帮扶和支持下,我才扩大了养殖规模。”金学兴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市、县、乡政府及对口帮扶部门投资建设了羊舍、青贮窖、集雨水窖,帮他贷了农村妇女小额贷款2万元,还给他家送了1只价值3000多元的种羊,他去年出栏了100多只羊羔,收入8万多元,还清了贷款。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