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

22.07.2014  11:07

  

    2013年7月22日7时,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属主余型、浅源中强破坏性地震。灾害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组织指挥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定西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和李克强总理视察灾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快速反应、紧急动员、科学应对,始终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运送救治伤员,全力搜救失踪人员,抓紧抢修基础设施,全方位开展卫生防疫,严密防范次生灾害,灾后32小时内失踪、被埋人员全部找到,22小时内损毁道路全部打通,34小时内受损电力、通信设施恢复运营,伤员救治零死亡,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在最短时间内得以恢复,26.9万受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得到有效保障。

  用科学规划进行建设

  岷县漳县地震由应急抢险救灾、群众安置阶段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以来,重建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截至7月15日,甘肃省共下达由定西市实施的重建项目1242个,总投资106.8亿元(国家补助资金68.3亿元);已到位资金62.1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554个,完成投资45.3亿元,占总投资的42.4%,其中群众住房及学校、卫生院(室)重建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启动灾后重建工作,科学合理的重建规划和实施方案至关重要。按照甘肃省政府《岷县漳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定西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定西市岷县漳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方案由总投资及资金来源、资金安排原则和分类控制数、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工作要求等四大部分组成,明确了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重建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建设内容。按照“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和“方便生活、确保安全、节约资源、突出特色、生态宜居”的要求,定西市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外实力强、编制规划经验丰富的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编制小城镇、重灾村和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目前,按照甘肃省下达的重建计划,7个小城镇、48个集中安置点、15个重灾村已全部开工建设。

  千方百计保证灾后重建质量

  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和维修加固是整个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定西市先后组织有关人员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陇南灾区等地考察学习灾后重建经验和做法,组织举办了两期灾后重建干部专题培训班,对市县乡村的190名灾后重建负责人进行全方位培训。发放《农民自建房屋指导手册》8万多册,开展政策宣讲300多场次,培训群众达10万人次以上,使培训对象基本掌握建房技能,确保了建房工程顺利开展。截至目前,69038户农村重建户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完工15296户、完工率22.7%;74607户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全部完成, 1347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户全部开工建设,完工294户、完工率22%;4856户城镇居民住房维修加固户全部完工。

  定西市成立专项督查组,先后对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了多次全面监督检查,对全市范围内各类建材市场和已开工的重建项目建材供应渠道进行了拉网式排查,重点对经销产品种类、规格型号、生产厂家、产品销量和库存、产品质量合格证明、进货台账、销售台账建立和产品售价等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对存在问题的经销门店下发整改通知书25份,质监部门对钢筋、水泥、机砖、混凝土等建材物资监督抽样26批次,工商部门对34户钢材经营主体抽检钢筋样品31批次,并对7家存在问题的经销店进行立案查处,确保从源头上保证工程质量安全。

  与此同时,定西市还制定了灾后重建建材保障实施方案,对所需大宗建材物资,与酒钢集团、祁连山水泥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了供货协议,优先保证灾民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政工程等各类重点项目。

  针对受灾群众住房重建筹资难的问题,定西市全力协调金融机构筹措信贷资金,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尽可能满足广大受灾群众的贷款需求。截至7月15日,定西市发放住房重建贷款13894户、63519万元,有效缓解了受灾农户住房重建资金压力。

  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目前,定西市灾后重建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灾后重建成效正在初步显现,加之一大批重建项目的实施和陆续投入使用,灾区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灾后重建中,6.9万户农村居民住房和1347户城镇居民住房将重新建设,重灾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配套。通过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将远远高于灾前水平,实现住房条件改善的历史性跨越。

  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得到有效缓解。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实施交通项目444个、水利项目79个、生态修复项目25个、水源地保护项目5个、特色产业开发项目149个,总投资达到19.72亿元。目前30个特色产业、5个生态修复及1个水源地保护项目已经建成。这些项目的集中实施,将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效缓解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进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规划实施的180个教育、73个卫生、54个文化广电、5个就业和社会保障、36个基层政权、26个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求均高于震前水平,这些项目遍及受灾县区的44个乡镇,将会使定西市长期落后的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有效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养老难、娱乐难”等问题。

  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受灾县区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以县城及建制镇、学校医院的周边地区为重点,规划实施了防灾减灾项目28个、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16个,同时一大批滑坡及泥石流治理、水土保持、防洪河堤等工程相继付诸实施,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的双重治理,将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今后,定西市还将继续实施一批避难场所建设、救灾物资储运体系建设、防灾减灾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工程,以进一步提升全市防灾减灾水平和遇灾应急应变能力。

  变化不止于硬件

  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带给当地群众的不仅是乡村硬件环境的改善,更多变化则来自于百姓内心观念和理念的改变;不仅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经济上的直观变化,更给予了他们一个接受新鲜观念的信息平台,让他们在重建过程中尽快找到希望和勇气,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维持现状的思想,更多地投入到项目建设中,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灾区干部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灾后重建期间,定西市、县、乡、村各级党组织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级领导干部把如期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作为检验执政能力的“政治硬仗”,把灾后重建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和有效载体,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深入一线、包村抓点。特别对15个重灾村严格落实了市县领导一对一包抓,部门单位一对一帮建责任制度,想方设法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千方百计推进加快重建进度。经过灾后重建的锤炼,定西市各级党政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执政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干部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22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