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省区精准扶贫的经验值得借鉴

19.10.2015  17:30

  中国兰州网10月19日消息 兄弟省区在推进精准扶贫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我省实施“1+17”精准扶贫方案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与经验借鉴。

   一、扶贫机制系统化

  贵州省委提出的创新产业扶贫开发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保障力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领导力量的扶贫开发路径即为宏观层次的系统化机制;许多地区提出的多个“到村到户”是中观层次的系统化路径;而发祥于毕节市海雀村的精准扶贫“十子”机制则是微观层次的系统化。

   二、扶贫产业链条化

  河北的贫困县通过发展区域特色扶贫产业,初步形成了包括股份合作制经济、家庭手工业、现代农业园区、山区综合开发在内的多种精准化产业扶贫模式。安徽省金寨县建立了统筹兼顾贫困户、一般户和大户的分层次产业扶持方案,即产业扶持资金的70%实行特惠制,扶持特贫困户,余下的30%实行普惠制,奖励从事既定主导产业的所有农户;联村单位、企业的扶持资金及县域重点产业建设资金安排一部分用于奖励大户。贵州省毕节市以产业链链接贫困农户、科技、合作社、教育培训、龙头企业、融资、基地、特色品牌、园区等九个发展要素,通过“产业链法”把扶贫对象布网在产业链上。河北省涞水县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实施“产村融合”的扶贫模式。

   三、金融扶贫多样化

  首先,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补助职教和技术培训,支持贫困地区建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和融资担保平台等。其次,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安徽省岳西县在2013年就启动了农村金融服务室(点)建设工作。第三,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河北省大名县实施“金财通”项目,全省计划到2015年年底将农户自立服务社覆盖所有贫困县。安徽省霍山县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融合发展。贵州省由省按因素法将扶贫资金切块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全面推行“民生特派”和第三方评估。

  另外,各地还有一些具体做法也值得借鉴:如贵州省毕节市将精准扶贫的“四法”编成歌谣,在工作中传唱,老百姓愿意听、容易记。安徽省建立了扶贫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的机制,岳西县率先尝试对村支书实施考核激励。贵州省将50个重点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的考核重点放在减贫数量、收入增幅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