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着头吃饭 温室里种菜
钻取冰芯
日前,我省参加第31次南极科考的中科院寒旱所科研人员柳景峰、王士猛圆满完成了科考任务回到兰州。历时163天,总航程3万海里,他们所在的科考队内陆队全面完成昆仑站建设收尾工程,正式开展深冰芯钻探工作,成功安装第二台南极巡天望远镜。这两位二次踏上南极土地的科学家此次科考有什么新的经历和收获?22日,记者采访了他们。晒脱皮后长出“黑皮肤”适应紫外线
真实极光颜色单一没有相机拍出的好看
“虽然我们乘坐的雪龙号是很专业的科考船,但是如果风浪大起来的话依然不稳,虽然我是第二次去南极,但是我依然晕船了。”柳景峰回忆起再次登上雪龙号时的经历说,“雪龙号”从澳大利亚霍巴特港出来之后,就进入了有名的“魔鬼西风带”,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一定是个可怕的地方。在此期间“雪龙号”遇到几次暴风雨,庞大的船体就像一个小蛋壳,船内所有人就像被隐形大手抛到空中一
样。“这种情况下晕船的人就可怜了,最严重的时候我根本就不敢低头,只要低头就想吐,最后连吃饭的时候我都要仰着头吃。”柳景峰笑着说。
到了南极之后,科考队员们又遇到了极昼。王士猛告诉记者,南极的四季与我们正好相反。以昆仑站为例,它的夏季一般是从11月上旬开始到来年的3月中旬。冬季一般是从3月中下旬开始到来年11月中下旬。事实上,在南极,睡觉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这次他们在昆仑站曾有20天的极昼,简单地说,就是24小时太阳当空照,根本没有办法辨别时间。超强的紫外线和小米般的风雪,即使戴着专门的防护罩工作,脸上仍然会堆起厚厚的黑皮。“南极的紫外线实在是太厉害了,我刚到那边两三天脸上就被晒伤脱皮了,脱了皮之后长出来的新皮肤为了适应高强度的紫外线,格外的黑,我现在脸上的皮肤可比去南极之前黑多了。”王士猛打趣说。
此外,王士猛和柳景峰还提到了基地特有的景色——极光。“大家在一些图片上看到的极光五彩缤纷,感觉到非常漂亮。其实事实并不是如此,那些漂亮的照片都是相机长时间曝光的结果,真正的极光其实就像一条随风飘荡的彩带,颜色也比较单一。要是你亲眼看到,恐怕会失望。”王士猛说。
成功钻取172米深冰芯
“黑匣子”记录地球百万年前气候特征
此次南极科考,柳景峰和王士猛所在的内陆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面完成昆仑站建设收尾工程,正式开展深冰芯钻探工作,成功安装第二台南极巡天望远镜。
柳景峰和王士猛告诉记者,本次内陆队是我国开展南极内陆考察以来人员最多、投入车辆最多的一次,也是保障最完善的一次,“队员们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好,这次机械师将出现的设备故障在现场全部排除,保证了全部设备和物资顺利到达昆仑站,又顺利返回,轻松不少,而且,在整个内陆期间,气象条件也很眷顾我们。”柳景峰说,“我们这次内陆队的口号是‘不留遗憾’。”在55天的野外工作期间,他们承担的任务是在南极最高点DomeA(冰穹A,中国昆仑站所在地)执行一系列冰冻圈科考工作,主要包括南极内陆冰川运动与物质平衡观测、南极洲气雪冰界面水汽同位素在线观测、深冰芯钻取工作等。在第26次、27次、28次和29次南极考察中,科考队完成了深冰芯钻探场地的建设、深冰芯钻探导向孔的安装、深冰芯钻机系统的安装和试钻探工作,在经过6年筹备后,于本次科考期间正式开钻,成功获取172米深冰芯。
长20米、宽5米的冰芯房的气温与室外相近,接近-40℃。白天太阳光照充足,若不刮风,在室外不会觉得太冷,可冰芯房里却冰寒刺骨,待上个把小时就全身冻僵了,有的时候需要下到导向孔内检修钻机,下面的温度达到零下50多度。此外,在冰芯钻探过程中要使用钻孔液,钻孔液是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队员们在钻探过程中必须戴上防护面罩。“昆仑站海拔4000多米,原本空气就稀薄,再戴上厚重的防护面具,呼吸就更困难了。”柳景峰告诉记者。在20天内,王士猛、柳景峰以及其他队员成功钻取深冰芯172米,灌注钻孔液2900升,积累了宝贵的深冰芯钻探现场工作经验,获取了大量实时工况钻进参数和孔内原始数据。
为何要钻探深冰芯呢?柳景峰说,南极内陆地区的冰雪终年不化,深冰芯会像年轮一样,成为记录地球气候变化的“黑匣子”。这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冰层里都含有气泡,这些空气都来自当时的地球大气,其二氧化碳含量与今天的空气并不一样。通过测定这些气泡的成分,科学家就能推算出当年地球的气候特征。此次长达172米的冰芯很有可能记录了地球100万年前气候的历史特征。
每人每周可打10分钟“铱星电话”
如何吃到新鲜食物是一门学问
参加南极科考一走就是好几个月,科考队员难免会对家里产生思念之情。而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王士猛和柳景峰告诉记者,在南极和外界联系的方式是铱星电话,每个人每周可以免费打10分钟的电话,虽然每个人都有一肚子话想和家里人倾诉,但是因为时间宝贵和电话成本高,完全没有人会超时。“但是这样我们已经非常满足了,听一些老科考队员说,以前他们只能发邮件,而且去发邮件的地方还要步行很远。”
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吃什么呢?王士猛告诉记者,南极大陆气候特殊,不能自产食物,考察队员在南极的食物完全从本国运去,由于路途遥远,加上南极大陆海边结冰时间长,每年只能通过船补给一次。“在雪龙船上的时候我们的食物还是很丰富的,鱼、虾、肉基本上都有,蔬菜中像便于保存的胡萝卜和马铃薯也很多,但是绿叶蔬菜基本上看不到。”他说,“到了南极大陆的时候我们就主要是吃航空餐了,不过就是这样我也觉得很满意。我2013年的时候与国外科考队一起天天吃西餐,实在是不习惯。”
柳景峰说,在南极的夏天,各国都通过破冰船和飞机对自己的考察站进行后勤补给和人员调换,所以,每个考察站多少能有点新鲜的蔬菜。短暂的夏季一过,除去个别有飞机补给的考察站可以不定期得到一些蔬菜外,多数考察站都要自己解决蔬菜问题,不然就只能吃类似于航空餐里的脱水蔬菜。
解决冬季食用蔬菜的方法有四种。一是尽量延长新鲜蔬菜的保存时间。在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像土豆、洋葱、胡萝卜一类的比较容易保存的蔬菜可以储存半年以上,有时甚至可以存放10个月。二是考察站一般备有数量较多的速冻蔬菜,在越冬的后期,速冻蔬菜是考察站的当家菜。三是随着蔬菜加工技术的进步,品种越来越多的新鲜蔬菜可以脱水保存,既保存了营养和口味,又分量轻,便于贮运。中国的南极考察站脱水蔬菜一般有大葱、姜、蒜、菠菜、小青菜等。四是可以在温室内种植一些芽菜等,比如中国的考察站在冬季可以发豆芽,还能无土栽培豌豆苗、萝卜苗和荞麦苗,俄罗斯考察站有些队员还在室内种上了西红柿,既美化了环境,又可一饱口福。不过,这种情况今后可能会有所改变了,南极科考队员吃到新鲜蔬果已不再是梦想。据了解,2014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之一的“南极极端环境温室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南极科考的中山站和长城站开始使用,那里新建的温室已经可以种植蔬菜了。
在南极过年跳起“小苹果”
错过儿子生日带回特殊礼物补偿
这次南极科考从出发到回国历时163天,在这期间科考队员有不少特殊的日子是在南极与同事度过的,这其中就有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农历新年。
由于今年有个润二月,过年比较晚,所以科考队员都是在“雪龙号”上过的年。虽然远在万里之外,但是气氛也是非常的热闹,大家专门举办了新年晚会。有歌曲独唱、舞蹈、小品、相声、互动游戏,玩到开心的时候大家还一起跳起了红遍大江南北的“小苹果”。
“虽然非常想念家乡的亲人,过年没能陪在他们身边有些遗憾,但是能够在遥远的南极,吃到这么丰富的年夜饭,确实让我十分感动。过年我们还吃到了白菜肉馅的饺子,而且这饺子是我和小柳帮厨一起包的。”王士猛说。中国有句俗话叫“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吃了饺子怎么能没有酒呢,“雪龙号”上啤酒、白酒、红酒……各种酒类应有尽有,平时工作的时候大家滴酒不沾,到了过年的时候还是要喝一点热闹一下的。
除了春节,其他一些特殊日子不能回家也让科考队员对家人愧疚不已。王士猛告诉记者,他这次就错过了儿子5岁的生日。父母都想每天陪伴在子女身边度过每一个有意义的日子,但是科考队员却做不到,因此他们总会找机会补偿给孩子带来的遗憾。王士猛在冰穹A工作的时候专门收集了一瓶那里特殊气候形成的一种冰晶——钻石尘,在回国的途中一条飞鱼跳上甲板,王士猛立刻捉住这条飞鱼并小心翼翼的做成标本,“这两样东西都是我带给儿子的礼物,算是没有陪他过生日的一种补偿吧。”王士猛说。
记者孙理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