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命 新征程 再出发】酒泉市:祁连清泉润民生 水利改革促发展
祁连清泉润民生 水利改革促发展
——改革开放40年酒泉市水利改革发展回眸
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砥砺前行。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酒泉市几代水利人攻坚克难,众志成城,始终秉承科学发展理念,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深化水利改革添动力,狠抓项目建设强基础,强化水利管理提效能,全市水利事业走过了水利建设快速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效益效率持续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历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更是呈现出投资稳步增长、基础不断夯实、改革持续深入、管理日益规范、节水灌溉迅猛发展、生态文明扎实推进、防汛抗旱确保平安的良好态势,为全市解决基本温饱,实现物质小康,推动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项目带动,不断夯实水利设施基础
40年来,酒泉市不断夯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多渠道、多层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全市水利工程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高效节水灌溉、敦煌生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一大批水利项目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全市水利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36亿元,建成水库81座,总库容达到7.3亿立方米,水电站75座,泵站9座,小(Ⅱ)型以上水闸469座,机电井1.3万眼;玉门市酒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水源调蓄工程、肃北县马鬃山镇供水工程、瓜州县双塔至柳园及柳沟引水工程等重大引水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全市的供水能力,全市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31.95亿立方米;抢抓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建成敦煌、瓜州、玉门、肃州、金塔5个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加大中小河流治理,持续对疏勒河、党河、讨赖河等内陆河重要支流和19条中小河流险工险段进行了治理,全市治理河长372.64公里,达标堤防长度586.63公里。即将实施的肃州区洪水河水库项目和正在落实的引哈济党项目,必将对全市的供水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改善起到更大的作用。
农村饮水,不断巩固脱贫攻坚基础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酒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效,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实现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蝶变,不断改写农村居民饮用水的历史,使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源头和活水。从1984年启动第一轮人畜饮水、氟病区改水工程建设开始到1992年,共建成人畜饮水、病区改水工程429项,新打饮水机井292眼,修建水塔277座、大小水窖336座,架设安装无塔压力罐139处,初步解决了2175个村、82111户、40.18万人、83.38万头(只)大小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市农村群众中患氟斑牙疾病的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患病率迅速下降,饮用水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大部分地区结束了冬春打冰人驮、夏秋车拉人挑的取水历史。进入新世纪,酒泉市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抓住国家启动高标准的农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建设机遇,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多方筹措落实配套资金,持续用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落实。截止2018年底,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42处,解决了68个乡(镇)438个村的65.9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行动,制定出台了《酒泉市水利扶贫工作意见》,加快落实水利扶贫攻坚计划,把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制定规划、筹措资金、加快推进,尤其是在两个省列插花型贫困县玉门市、瓜州县重点实施精准扶贫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贫困村贫困户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了全部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入户率100%。通过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解决了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生存难题,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为新农村建设、建成小康、振兴乡村创造了条件。
节水改造,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随着全市人口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扩大,灌溉用水量持续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此酒泉市在积极开源的同时,把灌区节水挖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节水抗旱为中心,骨干工程改造为重点,末级渠系配套为突破口,挖潜与增效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走骨干工程抓改造、田间工程抓配套、用水管理抓节水的路子,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20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全市组织实施了大田常规节水增产灌溉技术推广、干支渠衬砌和斗渠配套工程建设,取得了节水灌溉的阶段性成果。进入21世纪,全市大力实施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节水灌溉、末级渠系改造、农牧区节水灌溉示范等项目,全市累计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80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65.8%,其中发展高效节水面积达到117.5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7.6%,农业用水效率提高到了0.584。
机制创新,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严酷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合理的人类行为,使酒泉的生态日益恶化。改革开放以来,酒泉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并将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优先考虑,尤其是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创新规章制度、出台改革措施、健全改革制度机制,先后颁布了水资源管理“三个决定”,制定了12项政策文件,全市规划水资源论证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逐步规范,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严格;以落实“三条红线”为目标,以实施双控行动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考核体系,做到管理全覆盖、考核全覆盖;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全面开展了初始水权分配工作,在明晰水权、分级确权的基础上,依据全省用水定额,全面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初步建立起用户有总量、用水有定额、消耗有计量、超用要加价的用水管理格局,与此同时,通过疏勒河流域水权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了全市第一个水权交易平台;在健全机制的同时,谋划争取重点生态治理项目,《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于2011年6月12日获得国务院批复实施,核准规划总投资47.22亿元,分项工程正在逐年发挥效益。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至目前,全市用水总量已从用水最高峰的31.5亿立方米下降至23.76亿立方米, 14个二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市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初步建立,河湖生态监管日趋严格。
试点引领,不断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40年来,酒泉市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加强水资源保护作为水利工作最迫切、最重要和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来抓,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持续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先后七次出台水价改革意见,实现了“福利水”向“商品水”的转变。从2005年开始,通过积极争取,全市七个县(市、区)分两批被列为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敦煌市还同时被列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级市。2007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意见》,坚持以节水为主题,坚持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建立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超用加价、市场调节、政府指导、群众监督”的用水管理机制,坚持对各类用水实行定额管理,全面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和阶梯式水价制度。目前,水权制度、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阶梯式水价和累进加价制度的运行正在走向成熟。2017年以来,又启动了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在认真总结疏勒河流域水权试点经验和金塔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酒泉市推进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按照“一次核定,两次到位”的方式,到2020年全市农业水价全部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目前,各项任务按照既定目标稳步推进,价格杠杆作用初现成效。
改革驱动,不断增添水利发展活力
酒泉市的水利改革,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大胆改革创新并逐步推进,先后在水价制度、水管体制、建设管理、水利企业等领域进行了改革探索,努力为水利行业增添发展活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 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按亩收费制度改为按方收费,全面开征了地下水水资源费,并改变原来的大田漫灌为现代的节水灌溉,全面普及新技术应用,充分调动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二是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省政府《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精神要求,全市开展了水管体制改革。从2005年至2007年,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全市21个水管单位全部完成了改革工作。同时深化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全市全面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模式,普及定额灌溉和供水到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层农村水利服务体系,田间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主体的缺失逐步得以消除。2013年,为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加快水利改革试点方案》、《酒泉市加快水利改革试点方案》精神,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水权水价、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三项改革,全市七县(市、区)共成立了由财政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性质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站、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站共14个、健全完善组建县级抗旱防汛服务队7个,乡镇水利站62个。同时为进一步深化水务公开,积极打造“阳光水务”,全市建立水务服务大厅47个。 三是 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从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在全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领域,逐步推行和实施了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项制度,强化了质量管理,全面推行三检制,建立了法人负责、企业保证、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规范了建设程序和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节约了投资,降低了工程造价,也增强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为保证工程质量创造了条件。 四是 水利投资体制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酒泉市积极推进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拓宽水利投入渠道。从改革拨款方式,实行“拨改贷”,到改革融资方式,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所有”,逐步建立了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利用国内外贷款、吸收社会资金、鼓励受益者个人投资为补充的的水利投资体制,初步实现水利建设由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的转变。 五是 水利企业改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水利系统普遍成立了承担水利工程施工、水电物资供应等任务的水利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入,水利企业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由最初的承包经营、股份制改造向民营企业转型。目前,市县两级水利部门管理的大部分水利企业全部通过拍卖、出售、破产重组等形式完成了改革,推向了市场,与水利主管部门彻底脱钩。
防预结合,不断增强防汛抗旱能力
1980年以前,酒泉市的防汛抗旱工作归属于一种临时性的业务,两级防汛抗旱指挥及办事机构均为临时机构,大多是汛前凑班子、汛后散摊子,工作未能系统而规范的开展。此后,全市按照国家防总和省抗旱防汛指挥部的要求,大力开展了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市、县、流域机构均建立了常设指挥部和办事机构,水库、城防等设防重点都建立了防汛领导小组及抢险队伍,开通了无线电短波通讯网,建立健全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的责任制和各类规章制度,各级防汛抗旱组织管理体系逐步走向了正规,有效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县两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坚持“两个转变”,进一步提高应对和防范洪水、旱灾风险能力,市、县及水库等设防重点全部建立了抢险应急预案,加大了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七县市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预警系统、双塔、鸳鸯池等大型水库洪水自动化监测调度系统,开展人工天气影响作业,形成了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重、防抢结合的防灾减灾网络,在防御以局部地区暴雨洪水、干旱等为主的自然灾害,保障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各类用水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洪、抗旱、减灾效益明显。
科技兴水,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0年来,市县两级水务部门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水工程。全市水利职工队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686人,发展到目前的1450余人,大专以上干部由12人增加到473人,水利专业技术干部由29人增加到目前的493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79人,有初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414人;在水利类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有2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和省上颁发的科技进步奖项。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市水务系统围绕发展现代水利,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水资源监控系统,设立水务门户网,推进互联网+现代水利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水务一体化建设。同时不断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求实、负责、献身”的行业精神,发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狠抓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创建活动,认真办理人民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群众生产和生活做好服务,树立了良好的水利社会形象。全市先后有30多人次受到省水利厅等省级部门的表彰,有20余人次获得水利部等国家部委奖励,获得省水利厅等省级部门的授予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40多个,获得水利部等国家部委授予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0个。
40年的光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40年来的工作实践让酒泉水利工作者深深体会到,水利工作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实现工作方式、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建设规模的突破,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习近平新时代治水方针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完善治水思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项目作支撑,不断提升水利工作水平;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以创新发展机制为重点,不断增强水利行业的发展活力;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依法执政、服务社会的能力。站在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酒泉水利人将不忘初心,励志前行,继续筑梦新的征程。
■图文:酒泉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