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命 新征程 再出发】定西市:砥砺奋进四十年 勠力同心创辉煌
砥砺奋进四十年 勠力同心创辉煌
——改革开放40年定西市水利改革发展回眸
定西市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自然条件严酷,水利基础设施非常薄弱。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水利改革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供水保障能力有效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定西市水利工作按照建设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三大任务要求,不断完善和提升防灾减灾、防汛抗旱、供水保障、服务民生、水资源管理和行业管理能力,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定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投入各项水利建设资金84亿元,共建成中小型水库21座,总库容1.06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83处,提水工程659处,集雨水窖32.59万眼;建成农村人饮集中供水工程250处,分散供水工程12.2万处;修建防洪河堤795公里;建成机电井731处,泵站336处。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4处,有效灌溉面积81.6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9万亩。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在抗旱保粮和防洪减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2006年11月引洮供水一期主体工程开工后,定西市组织实施了引洮供水一期支渠及配套工程,设计解决安定、通渭、陇西、渭源、临洮5县区145万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发展灌溉面积16.1万亩,总投资22.29亿元。工程于2010年开工建设,2014年底基本完工,建成安定、陇通、东峪沟、西南部4项农村供水,定西、陇西2项城市供水,安定、陇西、渭源、临洮4项田间配套和12条支渠工程、16.1万亩田间配套项目,与主体工程同步通水运行。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年设计调入水量1.73亿立方米,水资源紧缺现状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受益区160.1万城乡居民吃上了引洮水,占设计145万人的110.6%,有效解决了定西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瓶颈,工程效益初步发挥。2018年,经省、市研究决定,进一步理顺运行管理体制,建立扶贫和生态供水机制,在2018~2020年扶贫攻坚期间,逐年按2000万立方、3000万立方、5000万立方的水量,分三年向定西境内输送扶贫和生态用水,2018年度生态流量2000万方已于9月底开始逐步输送。
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省上分阶段安排部署,解决农村供水问题。1995年省上安排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后,定西市投入1.09亿元,建成水窖20.5万眼,硬化砼集流场850万平方米,解决了53.52万人的饮水困难。2000—2004年,国家加大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力度,先后安排一期、二期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氟病改水工程、抗旱应急工程投资1.87亿元,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19处;完成农村饮水水窖工程2.6万眼,砼集流场175.45万平方米;解决了218乡、1004村、10.53万户、50.04万人的饮水困难。从2005年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止2015年底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76处,累计完成投资13.6亿元,解决了规划内209.9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任务。自2016年起,围绕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农村居民吃水问题,巩固提升农村供水工程,2016—2017年已投入5.82亿元、实施15项工程基础上,2018—2019年再投入3.37亿元、实施19项工程,切实解决制约工程正常供水的不稳定因素。目前,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93%、自来水普及率91%、自来水稳定通水率96%。全市农村供水以自来水供水为主、集中供水点供水和分散供水工程为辅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防洪减灾能力日趋完善。 相继在洮河、渭河、漳河、关川河、牛谷河、迭藏河等重点河流实施江河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岷县漳县7.2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堤防工程,累计修建河堤795公里,重点城市主要城区防洪能力达到20—50年一遇标准。稳步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投入资金0.65亿元,完成了14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从2010年开始,投入资金0.6亿元,在6县1区实施了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即山洪灾害预警“户户知”工程),搭建县级监测预警平台7个,乡级平台112个,建设自动雨量站433个,简易雨量站527个,自动水位站9个,自动气象监测站27个,村级无线预警广播站591个,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做到了重点山洪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全覆盖,实现了国家—省级—县级—乡镇四级数据互联互通,雨情信息自动发布,极大地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
水生态文明建设初显成效。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533管治建”、“五水共治”要求,全面推进水生态建设。2018年,河长制全面建立,市、县、乡河长制工作方案及7项配套制度全部建立,机构全部成立。共确定市级河长5名,县级河长79名、警长7名,乡级河长570名、村级河长3497名,搭建了从上至下的河长制工作体系,确保了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问、有人管。同时,全面开展河长巡河督查工作,有效解决了一大批违法采砂、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从2012年开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发了《定西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对全市2015-2030年全市县级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执行总量控制,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建立用水总量台账,实行取水许可制度,积极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每年实行政府责任考核,压实县区政府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全市水电站全部完成了水资源论证复核评估,21座水电站安装引泄水流量在线监控设施。积极开展中央环保督查涉水问题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绿盾行动,已基本整改到位。扎实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关闭地下机井177眼。
农田水利建设成果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加快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通过实施引洮一期田间配套工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五小水利”、高效节水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目前,全市共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4处,有效灌溉面积81.6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9万亩。同时,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三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到2020年达到3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深化水利改革有序推进。 2015年,在全面摸清全市水利改革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存在突出问题的前提下,市委制定出台了《定西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水利改革的意见》,印发了《定西市水务一体化实施方案》,进行了水务一体化改革,通过调整归并涉水职能,盘活水利存量资产,实现了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组建成立了定西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了投融资平台。积极推进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改革,7县区全部组建了“三站一队”,其中:水利建设管理站7个、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站7个、基层水利站112个、抗旱防汛服务队7个,基层水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进一步理顺体制,对引洮配套工程,按照水源保障性骨干工程和跨县区工程由省、市管理,承担单一县区供水任务的城乡供水工程、含支渠以下的农业灌溉工程由县区管理的原则,划定管理责任范围。另外,制定印发《定西市2018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计划》,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了试点村初始水权分配并建立了台账,共颁发水权证书(试点)3758本;指导渭源县依托石门灌区路园镇盛家坪村2500亩灌溉面积,明晰农业初始水权,对斗、农渠和盛家坪提灌及配套渠道进行清产核资。
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持续强化。 按照“市级监管、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了职责清晰,上下协作的质量安全体系,逐级、逐层、逐人靠实工作责任,明确了县区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市级水务部门的行业监管、协调指导责任和县区水务部门的建管责任。按照“四制”建管要求,着重从落实项目法人责任、规范项目招投标行为、强化参建各方责任入手,不断提升建管水平。成立了市、县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站,积极推行第三方质量检测,进一步完善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按照“分级管理,分工协作,权责一致,全面覆盖”的原则,加强在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督查力度,有效提升了工程质量。开展在建水利工程市场主体行为专项整治,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施工、监理、设计等市场主体行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定期举办2-4次质量管理培训,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和管理人员水平。并通过历年来重点水利项目的建设,建成了一批骨干工程、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行业队伍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全市水利系统认真开展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培训,切实提升全市水利干部职工技能,保障全市水利改革发展稳步推进,提高水利建设管理水平。全市共有水利单位147个,其中:行政机关8个、事业单位65个、水利企业12个、水利社会团体(用水者协会)19个、乡镇水利管理单位43个。水利从业人员2416人,其中:行政机关466人、事业单位1203人、水利企业450人、水利社会团体32人、乡镇水利管理单位265人;水利专业技术人员582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70人,工程师251人,助理工程师314人;水利从业人员硕士研究生14人,本科生332人,专科生474人,中专及以下1596人。
■图文:定西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