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甘工信发〔2017〕243号
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属有关工业协会,各市州工信委,兰州新区经发局,省属和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工信部联规〔2016〕454号)和《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甘政发〔2015〕90号),根据省政府要求,省工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政府国资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省工信委 省发展改革委
省科技厅 省财政厅 省政府国资委
2017年5月18日
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工信部联规〔2016〕454号)和《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甘政发〔2015〕90号),充分发挥我省原材料资源优势,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未来竞争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积极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需求牵引和战略导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装备急需为主攻方向,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推进材料先行、产用结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军民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以创新驱动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着力突破一批新材料品种、关键工艺技术与专用装备,延伸拓展产业链,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不断提升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需求牵引,创新发展。发挥市场需求对新材料开发应用的引导作用,紧紧围绕重大战略急需,立足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合作创新与开放共享创新。强化产用结合,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上下游协作配套,加快应用示范。推动新材料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培育有资源、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2、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加大政策引导和激励,做强一批新材料产业发展核心企业,支持企业完善产业链、拓展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聚焦重点方向、重点企业和重点地区,强化组织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导向作用,完善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措施,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3、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统筹规划,集聚要素,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优先发展具有良好产业基础、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新材料。促进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辐射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和配套项目建设,形成一批上接特色优势产业、下延终端消费市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链,全面提升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4、两化融合,军民融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新材料融合发展,推动新材料设计、加工、制造及测试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新材料需求对接,支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新材料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军民共用新材料技术双向转型转化,积极发展军民共用新材料。
5、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把合作开放共享作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大向西开放,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强化引资引技引企,借助外部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吸引资金、企业和技术入甘,注重产业关联和优势互补,共建产业链、共享价值链,助推新材料产业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材料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左右,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明显提升,企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整合构建一批新材料产业创新载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产学研用相结合,到2020年,力争培育3个以上省级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10个左右以新材料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产业体系初步完善。依托我省原材料产业基础和优势,以兰州石化、金川公司、白银公司、稀土公司、酒钢集团、中复连众(酒泉)复合材料公司等大型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为重点,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延伸拓展产业链,完善优化产业配套。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建设镍钴、铜铝合金、电池材料、高性能橡胶、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水性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氟材料、碳基新材料、聚芳硫醚、特种环保涂料、稀土功能材料、复合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记忆合金材料、增材制造粉体材料、高性能碳/石墨材料等15个左右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引领带动作用强的省级以上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聚集发展。
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防建设需要,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创建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引领产业升级的新材料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完成增加值力争年均增长10%,不断增强新材料产业对材料工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
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拓展新材料应用领域,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端结构材料等新材料,加快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先进轻合金材料等重点领域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新型电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领域加速发展,高性能钢铁材料、轻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所需新材料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国防科技工业所需新材料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发展重点
(一)有色金属新材料。围绕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金昌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铜钴及氧化物粉体材料,镍钴高纯金属、高性能合金、粉末冶金等镍钴新材料;开发高档电解铜箔、高强高导铜合金线材、精密铜/镍合金加工材、高性能特种铜管铜材、新型铜基电工材料等;发展高纯硫酸铜、微晶磷铜球等高端电镀材料;开发贵金属医药中间体、高纯贵金属、贵金属粉体材料以及贵金属催化剂等系列产品,形成以镍钴铜为主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推进金川集团精密铜材有限公司3000t/a新型高精度超大规格铜合金管材、1万吨/年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镍盐公司50kt/a硫酸镍项目、兰州金川科技园1kt/a高品质氧化亚镍生产线、金川集团粉体材料公司3000吨/年系列球镍产品项目、金川集团镍都实业公司3万吨/年PCB专用铜阳极项目、正威(甘肃)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威电子信息产业园、酒钢天成彩铝有限责任公司绿色短流程铸轧铝深加工、甘肃华鹭铝业有限公司出城入园10万吨工业型材、甘肃中威斯铝业有限公司高精冶金新材料加工(二、三期)、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镍合金板带生产线配套完善及高温合金产业化、金昌宇恒镍网有限公司四期扩建、金川电池材料产业园、兰州金川科技园100kt/a动力锂离子电池用三元前驱体、金川集团3000吨/年多规格电池级四氧化三钴项目、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0吨/年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公司镍氢动力电池生产线、金昌北方国能锂业有限公司10000t/a高纯度锂盐提取生产线(一期)、白银扎布耶锂业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电子级超纯氟化锂、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建设、白银中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万吨无水氟化铝、年产6万吨无水氢氟酸和10000吨高性能锂电正级材料等项目。
专栏1: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
铜及铜合金。以发展高纯铜、白铜系列产品、高性能铜合金及其加工材等为方向,重点推进金川公司与中船重工合作,拓展6万吨精密铜管项目在海洋船舶领域应用。
镍钴新材料。重点发展镍及镍基合金、钴基合金、镍钴铜粉体材料、镍钴铜金属盐化工材料等有色金属新材料,积极发展系列四氧化三钴、系列三元前驱体、电池正极材料,带动电池负极材料、电解液材料和隔膜材料发展,加快推进金昌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电池材料。依托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石墨材料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石墨类负极材料。依托金川公司电池材料原材料资源优势和兰州金川科技园科研优势,引入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制造和产品配套企业,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镍氢电池正极材料,推进系列四氧化三钴、系列三元前驱体、高品质球镍、纯相球镍、覆钴球镍等产品提升和扩能,适当引入电池负极、隔膜、电解液等产业,通过配套其他相关产业,促进甘肃省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产业的发展。
粉体材料及粉末冶金制品。重点发展氧化铜粉、氧化亚镍、超细钴粉、镍基合金粉、羰基镍粉、羰基镍铁粉(含镍30%)、磁流变液用专用羰基铁粉等粉体材料,依托金川公司1万吨羰基镍项目发展羰基镍丸,打破国外企业对国内羰基镍丸市场的垄断。加快实施金川公司1000吨活性氧化铜粉、5000吨羰基铁镍粉、1000吨/年高品质氧化亚镍生产线建设、500吨硬质合金异形件项目,借助自有多种单质金属粉优势,发展多元合金粉,发展高端粉末冶金用粉体新材料喂料产业,推进增材制造(3D打印)粉体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示范。
电镀材料。重点发展硫酸铜、硫酸镍、氯化镍、磷铜阳极等,实施金川集团镍都实业公司3万吨/年PCB专用铜阳极项目、金川公司1600吨含硫活性镍扣技术改造等项目。
电工材料。积极开发变频电缆、紫外光辐照交联电缆、风电用电缆等特种电缆,重点实施金川公司高能辐照交联电缆,白银公司高、低温超导电缆、超微细电磁线、自粘复合漆包线、新型微晶铜铬电工材料等产业化项目。
铝合金材料。积极开发生产铝合金锻件、厚板、型材、薄板等产品,带动嘉峪关、白银、兰州连海地区铝加工产业基地建设。依托中铝西北铝加工厂等铝加工企业,积极发展高强度、高精度挤压材,加快石油钻探管、核工业配套用型管、海水淡化工程、船舶关键材料散热器用型材的研发,推进高能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在高铁配套、汽车、建筑等行业的应用,巩固核工业用高强度管材、汽车阀体用型材、火车车体铝合金、军品配套挤压材、电子产品用材等新型铝合金材料的生产。
(二)化工新材料。发挥兰州石化、银光公司、水性科天等骨干企业在工程塑料、特种橡胶、水性树脂、水性合成革、特种涂料、氟化工、化工助剂和催化剂等方面的原料和技术优势,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优化布局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延伸发展精细化工、新型化工材料等下游产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丁苯和丁基橡胶、水性树脂材料、聚苯硫醚、化工催化剂和助剂等产业链。重点推进金川公司30万吨/年PVC项目、甘肃华盛精细化工有限公司45万吨/年新工艺芳烃、庆阳永欣石油化工有限公司3万吨氢化石油树脂、甘肃恒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3D打印新型树脂材料、甘肃金川恒信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30000吨/年氯化聚乙烯、甘肃俐源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年产7万吨精细丁基再生胶(粉)生产、兰州科天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科天化工水性科技产业园、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兰州新区化工新材料科研及工程转化中心建设、甘肃郝氏碳纤维有限公司刘川工业集中区碳纤维产业园、敦煌西域特种新材料股份公司聚芳硫醚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二期)、白银中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00吨电子级超纯氟化锂项目、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8万吨/年TDI生产线建设等项目,积极谋划布局百万吨级PX(对二甲苯)和芳烃项目。
专栏2:化工新材料
特种橡胶。依托兰州石化公司,以构建兰州石化特种橡胶生产基地为目标,积极发展溶聚丁苯橡胶、异戊橡胶,替代天然橡胶进口;发展卤化丁基、氢化丁腈等具有特殊性能的橡胶,探索不同橡胶品种的共交联技术,使高端产品牌号比例大幅提高,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推进兰州石化公司5万吨环保丁腈橡胶、6/4万吨丁基橡胶/卤化丁基橡胶、10万吨环保丁苯橡胶等项目建设。
工程塑料。结合兰州石化环保搬迁改造,依托丙烯资源延伸发展苯酚丙酮—双酚A—聚碳酸酯产业链,布局建设百万吨级芳烃项目,延伸发展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等工程塑料。发挥甘肃银光公司光气资源和现有技术优势,研发特种聚碳酸酯产品生产技术,加快高端聚氨酯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发展聚醚(酯)多元醇、合成革基布、水性聚氨酯树脂、脂肪族异氰酸酯等产品,延伸发展海绵、涂料、胶黏剂、弹性体和塑胶跑道等聚氨酯产品。
高性能纤维。依托兰州蓝星纤维、白银郝氏碳纤维、平凉康博斯特等企业,提高碳纤维原丝低成本工程化运营水平,扩大高强型碳纤维原丝生产能力。加快碳纤维下游复合材料制品研发,发展碳纤维基础材料、复合材料制品和新型无机纤维材料,发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PTT纤维等高端产品,加大碳纤维在航天航空等军工领域和汽车零部件、体育休闲用品等高端民用市场的推广应用。
水性高分子材料。围绕水性树脂、水性合成革、水性建筑涂料、水性装修材料、水性家具材料以及水性高分子材料功能化、智能化产品等领域,依托兰州新区科天集团,发展水性超纤合成革、水性智能膜、水性智能化模块式多功能墙体材料、绿色水性聚氨酯及其应用等系列化环保产品,形成水性高分子材料、水性合成革制品、环保家居、水性树脂功能化、智能化产品产业链,打造兰州新区水性科技产业园。
高性能氟材料。利用白银氟化盐、碳酸锂等产业技术优势,以白银中天化工、天祝宏氟锂业等企业为重点,发展氟化锂、六氟磷酸锂等高性能、锂电材料等高性能氟材料,形成氟材料、锂电材料等氟化工产业链,推动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电子氟化工转变,建设无机氟化工和有机氟化工生产基地。
聚芳硫醚新材料。依托敦煌西域特种新材料股份公司技术优势,培育组建省级聚芳硫醚创新中心,构建聚芳硫醚从原料开发、合成、改性到最终产品等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开发芒硝、元明粉、硫化钠、聚苯硫醚等基本产品,延伸发展注塑级聚苯硫醚树脂、聚苯硫醚改性注塑件材料等聚苯硫醚多级产品,培育工程塑料、电子封装和机械密封材料等产业。
特种环保涂料。提高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份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等环保型产品比例,重点发展建筑涂料、新能源涂料(包括风电涂料和太阳能涂料)、高性能石化防腐涂料、功能型粉末涂料及固沙种草剂等专用产品,支持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特种涂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科天集团兰州新区水性科技产业园建设,重点推进10万吨水性聚氨酯、200万张水性智能皮革板等项目建设。
功能性膜材料。发挥甘肃省膜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优势,进行中空纤维纳滤膜研究及产业化,优化复合隔膜产品质量,扩大应用范围,发展苦咸水淡化、MBR(膜生物反应器)、微生物水处理、膜集成污水处理及模块化污水处理等技术。
化工催化剂和助剂。充分开发利用我省盐硝资源,依托甘肃秦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奥得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永鸿染化有限公司、甘肃豫中明达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二甲基二硫、DSD酸、H酸、吐氏酸、J酸、间苯二酚、甲基磺酰氯等化工催化剂和助剂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率,形成以盐硝化工为引领、精细化工为补充,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盐硝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三)稀土新材料。发挥甘肃稀土公司稀土加工分离的优势,以稀土功能材料为重点,加强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做精、做优、做细稀土加工分离产业,拓展稀土新材料应用领域,促进稀土加工分离材料向高端产品延伸。重点发展稀土研磨、贮氢、永磁、发光等稀土功能材料,实现由生产稀土分离产品向生产高端稀土应用材料、功能材料转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材料及其应用产品产业链。重点推进稀土公司1000吨钕铁硼永磁材料、1000吨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3000吨高纯稀土金属及特种合金、2万吨高效稀土催化剂等项目建设,积极与台湾宏齐公司开展合作,建设1000万盏LED球泡灯、1000万盏日光灯、10万盏路灯应用组装生产线项目。
专栏3:稀土功能材料
依托甘肃稀土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突破新型稀土材料及促进稀土平衡应用技术、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开发稀土永磁材料、稀土抛光粉、稀土贮氢合金粉、稀土金属、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系列产品,打造由稀土分离产品向稀土功能材料延伸的产业链。
(四)高性能结构材料。依托酒钢集团,以优质不锈钢、硬质合金钢、高性能碳钢为基础,积极开发建筑结构用钢、复合板材、新型不锈钢等结构性、功能性新型钢材。依托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开发高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高强铝合金板材、航空铝材、轻量化轨道交通用铝合金材、汽车用铝板材等轻质高强度合金材料。依托郝氏炭纤维公司、蓝星碳纤维公司、康博丝特碳纤维公司等企业,发展高强型碳纤维原丝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拓展碳纤维在航天航空等军工领域的推广应用。重点推进酒钢集团新型金属复合材料产业化、不锈钢产品开发铬钢酸洗线建设项目、甘肃康博斯特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碳纤维隔热保温材料碳化工序改造、甘肃郝氏炭纤维产业园等建设项目。
专栏4:高性能结构材料
先进钢铁材料。以嘉峪关不锈钢工业园为依托,以酒钢公司、三威公司和甘肃海斯特不锈钢制品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围绕工业、生活、医疗器械等领域,发掘市场潜力,开发新型双相不锈钢、无菌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节镍型不锈钢和下游系列产品。支持酒钢公司通过战略合作,进入核电、军工、航天航空、船舶制造等领域。重点推进酒钢公司超纯铁素体不锈钢、高氮控氮奥氏体不锈钢、超级奥氏体耐蚀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生产技术,加快油船用高品质耐蚀船板和核电用不锈钢等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新型碳纤维材料。以郝氏炭纤维公司、蓝星碳纤维公司、康博丝特碳纤维公司为依托,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核心技术和通用碳纤维低成本应用技术,扩大高强型碳纤维原丝生产能力,加快碳纤维下游复合材料制品研发,推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在高铁、船舶、汽车和工业真空炉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普及应用,形成碳纤维基础材料和复合材料制品相对健全的产业链条。
(五)其他新材料。绿色镀膜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绿色镀膜新材料、新型核辐照材料,以及钕铁硼等稀土材料表面镀膜装备、宽幅带钢连续真空镀制特种功能薄膜成套装备、铜铝带材连续真空镀太阳能选择性吸收膜、太阳能聚光反射镜太阳能高温真空集热管等。炭素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石墨烯、高温气冷堆用炭/石墨堆内构件、电解用石墨电极、超细结构等静压石墨、中粗结构石墨、太阳能用储能炭材料、光伏产业用炭/石墨材料等高性能炭/石墨材料、锂离子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领域,重点推进建材行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大力推动跨界融合类建筑材料研发生产,积极发展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可循环特征的新型绿色建材产品。依托兰州四联光电科技公司、润晶新材料公司培育发展LED和蓝宝石产业,推进LED封装和蓝宝石生产及应用。重点推进厦门润晶光电有限公司蓝宝石生长领域基地、甘肃兰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人造蓝宝石长晶生产及晶棒加工产业化、兰州蓝天浮法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特种玻璃产业园、甘肃圆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碳化硅新材料粉体加工和高性能精细陶瓷生产线、中钢玉通公司碳化硅耐火材料生产线等项目。依托甘肃恒亚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研发生产高铁、核电专用水泥以及低磁性等高端特种水泥,扶持建设酒泉复合材料和风电叶片研发制造基地。
专栏5:其他新材料
高端特种水泥。以甘肃恒亚水泥有限公司、玉门老君庙特种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临夏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研发生产高铁、核电专用水泥,以及低磁性、高标号等特种高端水泥,打造传统建材提质改性新材料产业链。
优质玻璃及制品。以蓝天浮法玻璃公司为主体,延伸玻璃产业链条,发展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超白玻璃、太阳能基板玻璃、安全真(中)空玻璃为代表的玻璃深加工制品等优质浮法节能玻璃和功能性玻璃产品。重点推进蓝天浮法玻璃公司应用浮法玻璃高效节能工艺和装备,开发特种、节能、安全、功能性玻璃,打造蓝天太阳能光热新材料工业园区。
无机非金属纤维材料及制品。以金昌万隆公司为主体,研发无机增强纤维材料、无机喷涂纤维材料、无机摩擦纤维材料等无机纤维材料,重点实施高强度竖丝防水岩棉板,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特种岩棉板等产业化项目。
新型建筑材料。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镀膜玻璃、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建筑装饰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木结构)建筑配套建筑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推进建材行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工艺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能、节材、轻量化、高品质新型绿色建材产品。
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新能源材料。以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中复连众(酒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甘肃明阳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陕西华特新材料(酒泉)有限公司、玉门市艾朗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研发生产玻纤增强/碳纤增强塑料复合材料及风电叶片,打造复合材料及新能源材料产业链。
碳基新材料。依托天祝县碳化硅新材料产能优势,大力发展碳化硅超微粉、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材料和碳化硅精细陶瓷等精深加工产品,延伸发展电子陶瓷、发热元件、节能多孔陶瓷等功能材料,进一步推进国家火炬天祝高性能碳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绿色镀膜新材料。以兰州大成科技公司为依托,利用真空复合镀膜集成技术,以聚光太阳能、绿色镀膜新材料、绿色镀膜技术装备、高真空获得与熔炼装备等为重点,引进聚光太阳能和绿色镀膜装备配件生产等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绿色镀膜装备—聚光太阳能关键件—聚光太阳能集热单元—聚光太阳能光热利用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新型炭素石墨材料。以方大炭素公司为依托,开展炭素前沿技术研究,加大超大高石墨电极、新型高炉炭砖、石墨阴极等新产品研发,重点开发特种石墨、核电炭/石墨、炭/炭复合材料、锂电石墨负极材料、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氟化石墨及光伏用炭/石墨等高端产品,不断拓展炭素新材料应用领域,打造炭素新材料产业链。
新型核辐照材料。以中科院近物所及其下属企业武威科近新发公司为依托,利用重离子加速器辐照、紫外线敏化、化学蚀刻后处理等技术,研发重离子微孔膜为基膜的系列精密筛分材料及产品,建设电子加速器辐照材料加工中心,利用电子加速器的辐照改性特性,实现材料的交联、固化、接枝和裂解,生产各类辐照改性材料。
电子级晶硅材料。充分发挥我省能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级硅晶材料生产企业,在酒嘉、兰白等能源富集地区布局建设硅基材料生产基地。
蓝宝石。重点推进兰州新区四联高新技术西北产业基地项目,建设蓝宝石晶体生长生产线、LED灯具生产线;润晶新材料公司大型蓝宝石长晶及加工为主体的生产基地;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人造蓝宝石长晶生产线项目,开展蓝宝石长晶工艺及装备研发,长晶生产线建设和运营等。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完善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围绕重点领域重大共性需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组建一批国家级或省级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联盟,开展创业孵化和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组织新材料装备生产企业与材料生产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先进熔炼、增材制造、精密成型、晶体生长、气相沉积、表面处理、等静压、高效合成、分离纯化等先进工艺技术与专用核心装备开发。突破新材料组织成份设计、性能控制、加工成型、建模测试、应用模拟等数字化技术,开发增材制造、数字加工中心等成套生产装备及专用软件。落实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将标准化列入新材料产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考核验收指标,建设一批新材料产业标准化示范企业和园区,推动新材料产业国际标准跟踪转化。(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质监局)
(二)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聚集发展。依托金川公司、白银公司、酒钢集团等骨干企业,发挥资源和铜铝冶炼加工优势,引进承接一批高端铜铝及合金加工项目,向高端合金和深加工产品延伸发展,推进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聚集试点,加快建设金昌、白银、兰州、嘉峪关等为重点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依托兰州石化公司、银光公司、科天集团等企业,加快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异氰酸酯、高性能氟材料、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树脂、环保功能树脂及涂料等先进化工新材料及专用化学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加快建设兰州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白银军民结合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和武威天祝碳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酒泉钢铁集团公司,重点开发面向大型工程建设、工程机械制造、轨道交通设备、船舶制造、新能源产业、家电行业等领域的高性能高品质特殊钢,加快建设酒嘉高性能精品钢材、优质不锈钢、金属基复合材料生产基地。依托甘肃稀土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强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五矿(北京)稀土研究院、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昌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大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拓展稀土新材料应用领域,实现由稀土分离产品生产向高端稀土应用材料、功能材料生产转变,建设白银稀土新材料产业园。依托蓝星纤维公司、郝氏炭纤维公司、平凉康博丝特公司、新西北碳素公司等企业,提高碳纤维原丝低成本工程化运营水平,扩大高强型碳纤维原丝生产能力,加快碳纤维基础材料、复合材料制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PTT纤维等高端碳纤维下游复合材料制品研发,促进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运输装备、高温装备、风电叶片、深井采油、复合导线等领域的应用。以无机纤维材料、先进建筑材料等为重点,重点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工艺技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性能稳定性,推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化。(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政府国资委,配合单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市州)
(三)拓展延伸新材料产业链。组织实施《加快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链(集群)实施方案》,滚动调整新材料优势产业链重点项目库,加快形成上下游关联、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链。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培育和发展一批新材料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形成一批专优特新的新材料中小企业。鼓励新材料企业建立灵活、规范的企业制度和决策机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由专至精、由精至强”。巩固提升现有新材料产业基地、园区实力,在重点新材料领域推动形成若干产业链完善、配套齐全、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牵头单位:省工信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及各市州)
(四)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开展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保险补偿试点,积极推动我省有优势的新材料列入国家定期发布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突破“不敢用不好用”瓶颈。依托龙头新材料生产企业和下游用户,建立一批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开展新材料工艺技术与应用技术开发,推动新材料与终端产品同步设计、系统验证、批量应用与供货等多环节协同促进。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温合金、航空铝材、电池材料、生物材料等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化条件完备的新材料品种,组织开展新材料应用示范,加快释放新材料市场需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开展材料生产企业与设计、应用单位供需对接,支持材料生产企业面向应用需求研发新材料,推动下游行业积极使用新材料。(牵头单位: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保监局,配合单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市州)
(五)实施“互联网+”新材料行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新材料融合发展,推动新材料设计、加工、制造及测试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开展新材料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探索发展新材料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建立新材料数据库,支持开展材料试验大数据分析,制定数据采集和共享制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新材料设计解决方案、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检验测试等服务。(牵头单位:省工信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国防科工局、省通信管理局)
(六)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军用新材料的研制与生产,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发挥国家、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作用,向具备资质的单位及时发布新材料需求信息,向军工用户单位推荐民口单位的新材料新技术,推动新材料领域军民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军工单位和民口配套单位现有装备和技术能力,加大对新材料军转民、民参军的支持力度,促进军用和民用材料技术相互间的推广应用。(牵头单位:省国防科工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和各市州)
(七)构建支撑产业发展人才体系。鼓励新材料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鼓励激励、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扶持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制度和远程工作机制。依托重点企业、联盟、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和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培养一批工学、工程研究生,培育一批产业工人、技术骨干与创新团队。鼓励省内外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方式与我省企业合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及科研带头人,可视其业绩给予薪酬分红、股权或期权激励,为新材料产业发展聚集人才。(牵头单位:省人社厅、省教育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和各市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完善产业政策引导。加强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导,强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引导,加强产业链布局谋划,使资源聚焦于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有利于抢占发展先机的新材料产业领域。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产品和相关先进技术,对列入相关规划和专项计划的新材料研发和应用项目,优先组织实施。(牵头单位:省工信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和各市州)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综合运用财政资金、金融资金重点支持新材料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关键环节和领域。发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甘肃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省级中小企业发展等基金以及省级工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等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研发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投入和支持。落实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发行债券和并购重组。争取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风险补偿专项项目,培育应用市场,发展下游产业。(牵头单位: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银监局、甘肃保监局和各市州)
(三)强化行业协调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引导企业强化自律,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加强对行业关键、共性问题研究,推动行业交流与合作。支持省级工业协会组建专业性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引导,规范企业行为,对市场准入、名牌申报、行业统计、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进行统一协调和服务,引导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牵头单位:省石化工业协会、省冶金有色工业协会、省建材工业协会,配合单位:各市州)
(四)深化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立足向西扩大开放、向东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周边省区、东部省市合作,大力度、大规模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努力实现共同发展。鼓励和支持新材料企业“走出去”发展,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境外设立新材料企业和研发机构,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技术产品升级和国际化经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新材料产业人才团队、技术资本、标准专利、管理经验等交流合作。支持省内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大型国际新材料科技合作计划,鼓励国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省内设立新材料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配合单位: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省政府国资委、省知识产权局和各市州)
(五)加强综合协调服务。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政府国资委牵头的省级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谋划和组织协调,研究制定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强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衔接,协调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对市州和企业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信息引导,定期分析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强化服务意识,落实工作任务,简化审批程序,有效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配置,形成协同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各市州和有关企业要与省上统筹联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共同推进重点任务和项目建设。(牵头单位:省工信委,配合单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