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命 新征程 再出发】庆阳市:四十年风雨兼程 水利人再谱华章
四十年风雨兼程 水利人再谱华章
——改革开放40年庆阳市水利改革发展回眸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庆阳是一个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问题并存的地区,全市水资源总量13.7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数的1/4,全国平均数的1/8;亩均占有水资源114立方米,是全省数的31.5%,全国的10.8%。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水利事业、保障全市发展用水需求成为历代水利工作者持之以恒的追求目标。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市、县水务部门在水利部、省水利厅的精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市情水情,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为中心,广泛实践“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大中小工程结合、蓄引提调节并举”的兴水治水路子,形成了以水资源配置工程为龙头,以农村饮水安全、高效节水灌溉、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雨水集蓄利用、生态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发展新格局,实践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治水壮举,水利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为陇原大地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0年来,全市累计建成规模以上机电井工程1775处,万亩以上灌区12处,人饮集中供水工程1478处,建成水库29座,总库容6.88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达到了2.67亿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64.43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8.74万亩。以扬黄续建工程、巴家咀水库、巴家咀电力提灌工程、西峰城区雨洪集蓄利用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如今,漫步或驱车在庆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一泓泓山峦间荡漾的碧波,一座座高耸林立的水塔,一处处引水润田的灌溉工程,一道道气势如虹的护岸,还有随处可见的饮水工程,都流淌着生命之水和幸福之水,滋润着老区人民的心田。
■ 40年来,科学系统的治水兴水思路规划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水之于庆阳这样一个干旱地区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庆阳人民兴水利、除水害的探索和实践从未停止。数千年前,周先祖不窋、公刘在这块土地上泽水而居,复兴农耕,凿山疏通河道,成为西周复兴的肇始。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逐步认知掌握,凿水井、修涝池、筑堤坝、开沟渠,对水的利用也更加科学频繁。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快水利事业发展,如何科学规划、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成为庆阳水利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他们实地调研踏勘各地用水现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积极借鉴先辈们积累的取用水经验,结合现代水利发展理念,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立足当地,内挖外调,节约为先,四水统筹,五措并举”的水利发展总体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先后编制完成了《庆阳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庆阳市水资源中长期利用规划》、《马莲河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葫芦河流域水资源配置规划》等一大批综合规划,提出了不同时期全市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对全面提升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和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水资源需求等做了科学预测,提出了保障措施和实施方案。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新世纪第8个中央1号文件全文关注、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工作,这为水利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庆阳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一系列含金量十分高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夯实水利发展基础,率先建成了乡镇水利工作站、水利建设管理站、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及抗旱服务队“三站一队”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市、县财政持续加大对水利的支持力度,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1亿元,新建各类水利工程6.3万处,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 40年来,全市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长期以来,庆阳市境内的大型水利工程仅有一座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巴家咀水库,此外分布于各县区的20多座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加之没有配套建设输配水工程,供水能力十分有限,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和缺乏大型骨干配水工程的矛盾长期萦绕在水利工作者的心头。1992年7月,历经近20年规划论证的盐环定扬黄工程开工建设,1995年实现了水通甜水堡的阶段目标。2009年4月,扬黄续建工程开工建设,2012年实现水通环县县城,解决了县城8万多人的饮水问题,支管线以及依托扬黄工程为水源的农村饮水工程建成后,供水范围覆盖到北部16个乡镇,受益人口达到21.8万人,这是目前庆阳市境内最大的输水配水工程。但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无论对水源工程还是配水工程都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水务部门谋划论证了一批水资源工程,2008年4月开工建设了南小河沟水库,2010年10月竣工,缓解了汛期巴家咀水库排沙冲淤与城区供水之间的矛盾,为城区提供了可靠的备用水源工程。2015年12月,小盘河、莲花寺、五台山三个水库开工建设,这三个工程在没有国家投资的背景下,完全由市上贷款融资建设,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的决心。虽然这些工程的建成能够在短期内保障供水需要,但庆阳水利人并没有因此停止探寻论证的脚步。如今,扬黄向庆城延伸供水工程即将建成通水,甜水堡调蓄水库、扬黄向西峰延伸供水工程、葫芦河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推进之中。规划庆阳市境内最大的水利工程——马莲河水利枢纽工程可研报告已通过水利部审查,白龙江引水工程也正在积极配合省上推进前期工作,这些工程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庆阳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使庆阳不再受缺水的困扰和制约,必将为陇原大地注入更多生机活力。
■ 40年来,200多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缺水的庆阳老区人民自古以来就对喝上安全放心的水有着望眼欲穿的期盼和渴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水利部门抢抓国家政策机遇解决全市农村群众饮水问题,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90年代建成了474处人饮机井工程和491处小高抽工程;二是2000—2002年,通过实施人饮解困工程,共争取完成投资2.16亿元,建成供水工程711处,小电井4035眼,水窖1.99万眼,解决了68.5万农村群众、19.69万头畜的饮水困难,有7.94万农村人口喝上了自来水;三是2005—2015年,累计投入资金12.36亿元,建成各类供水工程8.42万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471处、分散供水工程8.37万处,解决了纳入部省规划的117.91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比省上要求提前一年完成计划目标。四是2015年以来,按照脱贫攻坚要求,编制完成了《精准扶贫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要求,累计投入资金8.55亿元,重点对已建工程进行了提质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供水保证率,共修建集中供水工程266处、分散供水工程3.9万处,受益人口78.61万人。从2018年开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推进精准扶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经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摸底,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一户一策”台账,编制了工程方案,到2020年,全市所有农村人口在水量、水质、保证率和方便程度方面将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用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让千万农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它是一项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将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到受益民众的心坎上,对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巩固贫困地区农村脱贫成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40年来,农田灌溉工程蓬勃发展,汩汩溪流润农田
庆阳市自然条件严酷,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改革开放以来,水利部门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以国家、省上实施的集雨节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牧区水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为契机,建成了一批灌区、渠道、塘坝、提灌站、机电井及节水灌溉工程,截止2017年,全市共发展灌溉面积64.43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8.7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4.94万亩。党的十八大以来,庆阳市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作为水利服务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探索出“政府引导、行业扶持、土地流转、企业经营”的发展模式,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全市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4万亩,其中低压管道输水灌溉11.4万亩,喷灌1.8万亩,微灌10.2万亩。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规划中,立足水土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布局,按照“塬区果、川区菜、山区林”的产业构架,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董志、早胜等塬面针对龙头企业和大型合作社发展的苹果产业配套建设果园滴灌工程;在川区紧盯小型合作社、小型企业发展的瓜菜产业配套建设大棚滴灌工程;在北部山区依托家庭农场发展的苗林产业配套建设喷灌和管灌工程。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积极探索,转变思路,从小规模分片实施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经营进行调整,有力助推了富民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市累计投入农田水利资金5.34亿元,其中企业投入0.75亿元,保障和促进了高效节水灌溉的快速发展。全市目前已建成西峰肖金、庆城卅铺、镇原太平以及宁县早胜、和盛、焦村等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 40年来,抗旱防汛减灾工作成效卓著,河道治理保障一方安澜
庆阳市地处西北内陆,属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降水量较少且季节性明显,降雨分布不均、旱涝灾害交替出现,对全市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较大影响。虽然市、县两级多年来能够按照上级要求落实各项抗旱防汛减灾措施,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导致对灾害的预见性不够,每年的旱洪灾害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2010—2015年,以国家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及补充完善项目为依托,先后争取投入资金7590万元,建成了覆盖市、县区、乡镇、村组四级的山洪灾害防治“户户知”工程和市、县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和信息互联互通共享系统,使得防汛抗洪指挥决策有了抓手,应急防范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通过开展乡村群测群防演练培训,全面提高了山区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逐步发挥出了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局地暴雨山洪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断减小。2013年7月14日,环县樊家川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由于监测预警及时到位,群众撤离转移迅速,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
针对全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河道洪水暴涨暴落,河道坡降陡、弯度大,洪峰来时汇集主河道,两岸交错型冲刷严重,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抢抓国家启动河流治理项目的有利机遇,采取“防洪、景观、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理念,统筹推进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共实施项目20处,完成总投资3.14亿元,综合治理河长158公里,新建护岸154公里,有效保护人口15.36万人和7.81万亩耕地。同期正在项目19处,批复总投资4.66亿元。随着中小河流治理及江河主要支流治理工程的建设,现如今河道已经脱胎换骨、换了容颜,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的乡村画卷。
■ 40年来,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始终把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建立了市、县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控制体系,不断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定印发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未经批准和公共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水源井关闭方案,强化了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源头控制和事前管理。突出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采砂监管,在市级饮用水水源地建设铁丝围栏28.84千米、警示牌16面、界标28处、植物隔离带55千米、监控探头18个,完成滩涂地耕种退出2.06万亩。以中央环保督查、省环保督查为契机全市境内的河道采砂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对非法采砂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取缔,在此基础上,组织各县区对河道采砂规划进行重新修订,为规范河道采砂秩序提供了政策依据。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印发后,积极行动,市、县、乡三级工作方案全部印发实施,全市河长体系初步建立。扎实开展河长巡河督查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泾河、马莲河、蒲河、柔远河、巴家咀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巡河调研,针对巡河发现的突出问题,现场提出了整改意见,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限要求,推动了河长制的落地见效。各级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协调联动,扎实做好入河排污口整治、河道垃圾清理、水源地保护、河道采砂监管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兴水治水永远在路上,庆阳水利人正朝气蓬勃、锐意进取,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推动水利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庆阳水利人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水利厅的精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下,通过水利人卓有成效的工作,庆阳水利事业必将以全新的面貌阔步向前,再铸新的辉煌!
■图文:庆阳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