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高考加分范围一再瘦身的喜与悲

18.12.2014  21:05

  据悉,教育部明年将取消奥赛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只保留“烈士子女”等5类。要求各省市不得擅自扩大全国性加分项目使用范围,对于仍保留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不得超过5分。将取消地方性全部鼓励性加分及大部分扶持性加分,其中包括地方性的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12月17日《北京晨报》)

  在今年全国各地高考加分政策瘦身的基础上,明年又将取消全国性的奥数等6项加分项目,急剧压缩地方性加分权力、并明确分值限额,可谓大刀阔斧、大快人心。的确,在高校自主招生权越来越大的今天,在对突出事迹学生破格录取越来越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今天,众多的高考加分项目除了弄虚作假、制造腐败、危害高考公平外,似乎没有太大价值。

  但我们似乎忘了加分政策的初衷。我国的高考加分项目,大致分两类,一类是鼓励性的,比如体育、科技、艺术等;一类是扶持性的,比如烈士子女、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等。本是为了鼓励特长、扶持弱势,本质上是统筹公平、体现正义和人性之举,怎奈有心人实施暗箱操作、利益勾兑,使得弊淹没了利。可以说,陆续给高考加分政策瘦身,是一番痛苦的“领悟”。

  更应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本来充满善意的加分政策,在我们的教育肌体上,就长成毒瘤了呢?要知道,类似的政策,国外并不是没有,而且进行地很好。比如美国的SAT和ACT,其录取依据不只是考试成绩,还参考体育、文艺、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如果你橄榄球或者篮球打得足够好,也很可能受到名校青睐。恐怕我们缺的,不仅是制度设计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缺乏健康的肌体来承载这样的政策。

  综观高考加分政策的前世今生,从制定、出台,到调整、变更,再到瘦身、取消,其实都是在追求一个要义,即更加公平化、人性化。可以说,我们在政策制定上不乏智慧和勤恳,奈何总是“水土不服”。其实,何止是高考加分,我们的很多政策,都难逃这样的劫数。比如本是扶危济困的社会保障政策,却演变出“死人保”、“富人保”、“关系保”等怪胎。

  当这种病变扩散到社会诸多层面、领域时,这就不是政策本身的问题了,而是大环境坏掉了。所以,我们再为取消一些加分项目拍手称道时,也应有一股悲情从心中涌出,并化此悲情为改变的动力。取消归取消,如何重建素质教育、公平教育,需要新的探索,更需要铲除滋生政策变异的整个土壤。

  文/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