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精准 多轮驱动 远谋近施——皋兰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11.03.2016  22:22

  皋兰县委、县政府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始终坚持多轮驱动、远谋近施、统筹兼顾的方针,发展多元产业改穷业,完善基础设施换穷貌,建立长效机制拔穷根。几年来,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等多轮驱动,贫困发生率逐年大幅下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1年,皋兰县被列入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特困县时,全县有贫困户12458户、贫困人口48200人,贫困发生率32%;到2015年底,累计脱贫12027户4690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4%,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劳务经济——脱贫致富的快捷通道

  皋兰县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村脱贫致富最快捷、最有效的产业之一。通过政府引导、搭建平台、技能培训等措施,不断加大就近输转和就地增收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全面覆盖摸底数。为切实摸清全县贫困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包村单位和各镇充分利用建档立卡、建立大数据平台等契机,按照“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对全县各贫困村劳动力资源,从年龄、文化程度、技能需求和务工意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分类建立贫困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共录入4700多人务工需求信息,为精准输转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精准培训提技能。县委县政府强调:贫困人口掌握一项技能就是领了一把就业的“金钥匙”,要求职能部门积极对接县内各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一对一“量体裁衣”式培训,帮助务工人员从体能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2015年,全县共组织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4796人,贫困户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63人。通过技能培训,使3100多人走上就业岗位,其中贫困人口1000多人,既解决了企业技术用工难题,又解决了贫困群众增收难题,走出了一条“精准培训—精准输转—精准增收”的劳务产业发展路子。

  三是多方施策搭平台。坚持“务工不用去他乡,皋兰就是好地方”的劳务产业发展方向,抓住近几年建设“一区五园”引进项目多的有利时机,在招商引资项目洽谈和签订合同中,与投资客商明确约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当地劳动力。2015年,在全县签约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中,组织录用当地劳动力务工2100多人,其中贫困户1600多人,年人均创劳务收入1.3万元。在政府实施各类政策性项目中,也优先录用当地贫困群众,在2015年实施的100个政策性项目和137个进村项目中,录用周边村社劳动力37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2100多人。同时,精心打造北龙口物流园、黑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就业基地。黑石园区兰鑫钢铁公司吸纳并长期使用黑石镇和平、红柳等周边贫困村劳动力4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160多人。北龙口国际商贸物流城项目吸纳使用忠和镇忠和村、崖川村等周边贫困村劳动力700多人,其中贫困户280多人,实现了贫困群众就近输转、就地增收。

  四是拓宽渠道促就业。除在项目建设中吸纳带动就业外,在政府购买服务上也积极探索,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按照小村1人、大村2人的标准,全县购买村级环境卫生护理员服务90多人,重点安排本村贫困人员,月均工资800元。购买护林服务120多人,全部为贫困人口,月工资达到1400元。同时,对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服务项目,尽可能地安排当地贫困人口就业。2015年,在“省门第一道”的忠和镇组织流转1800多亩土地进行绿化,雇用周边村社群众参与绿化200多人,其中贫困户50人,为贫困户支付劳务工资60多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地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

富民产业——稳定增收的坚定基石

  皋兰县坚持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贫困村群众稳定脱贫的最基本保障,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主抓方向,坚持走“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路子,全面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2015年,全县特色产业受益贫困户达到3965户,占全县贫困户的90.8%,特色产业人均收入达到3950元。

  一是基地规模化,促进农业精准发展。结合贫困村群众的种植习惯和农民意愿,以打造兰州、白银和兰州新区“两市一区”都市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为目标,大力推进高原夏菜、兰州白兰瓜、旱砂西瓜、红砂洋芋、优质林果等5个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黑石、九合、忠和、水阜、石洞、什川、西电园区等7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15年,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6000亩,带动全县特色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亩,培育主导产业村40个,覆盖全部贫困村。2014年以来,以县城北部黑石镇的贫困村红柳村为试点,按照每个大棚5800元的补助标准,全力打造绿色大棚韭黄示范基地。2015年,韭黄育苗80亩,定植1340亩,亩均收入超过2万元。同时,按照“建小区、抓大户、带小户”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新建华清奶牛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2个,新增规模养殖户50户,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800多户。

  二是经营产业化,促进农产品精准增收。大力支持贫困村发展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实践“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2015年,创建国家和省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并大力开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全年共发展订单农业13万亩,有效解决了贫困户怕担风险、销售难的问题。在兰州市区精心组织开展了兰州白兰瓜、软儿梨等特色农产品展销推介会,特色农产品外销量达到23万吨,西甜瓜等农产品在兰州市场的份额占70%左右。针对部分贫困家庭因病、因残无劳动力的实际,积极探索发展“土地银行”,使贫困户撂荒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亩出租费用300—400元,全年新增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5090亩,其中贫困户土地1300多亩,增加了贫困户财产性收入。

  三是保障多元化,促进群众收入精准提升。以保障服务产业发展为核心,突出强化资金投入、科技支农、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要素支撑作用,全面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在资金上全力支持,县财政每年为每个行政村列支10万元帮助特色产业发展。全面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选聘54名农民技术员建立起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大力推广“双杆四膜”等先进实用技术,设施农业每亩新增收入5000元左右,旱砂西瓜套种花生每亩新增收入1200元以上,有效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强化科技信息服务,先后建成6个“12316”综合信息服务点,为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有效解决群众不会种、不会卖的难题。

项目进村——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手

  近年来,皋兰县结合双联行动,创新开展“千名干部实施百个项目进万家农户”的“千百万”活动,全面实施项目进村,着力改善基础条件,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实效。

  一是进村项目投入大、数量多。自2012年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针对全县57个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县委、县政府采取帮联助力、社会扶持、项目整合、群众参与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筹措资金,大力开展“项目进村”活动,有力促进了“三农”发展。四年来,累计整合各类资金5.38亿元,实施进村项目618个。其中,2012年实施进村项目226个,总投资2.14亿元;2013年实施进村项目119个,总投资1.57亿元;2014年实施进村项目136个,总投资8126万元;2015年实施进村项目137个,总投资8600万元。

  二是进村项目领域宽、覆盖广。投资实施的618个进村项目,不仅涵盖道路硬化、渠道衬砌、农田改造、环境整治、阵地建设、安全饮水、电力改造、文化场地、村庄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辐射延伸到教育卫生、医疗救助、低保扶持、民生保障等方面,真正做到了项目内容宽领域、推动发展全方位。在实施过程中,皋兰坚持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保证做到每村每年至少有1-2个项目进村落地。在57个村全覆盖实施的基础上,重点向26个贫困村倾斜,全力支持贫困村发展,努力做到项目村村全覆盖、利益户户都享受。

  三是进村项目推进快、效果好。在项目谋划和实施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挥各级联扶单位和联扶干部联扶帮扶、协调联动的优势作用,帮助镇村做好各类项目的论证、申报、审批和落实。实行项目月度推进制度,建立项目督查台账,确保项目快速有效、保质保量。近年实施的所有项目无一例外都是当年建成、当年见效、当年受益。通过进村项目的实施,全县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得到进一步保障,为发展富民产业、促进致富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也为下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效机制——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

  皋兰县立足全县实际情况,从机制体制入手,创新建立了五项长效机制:一是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二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四是“一村一品”群众性精品文化创建工程制度;五是社情民意受理、为民服务代理制度。这些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了制度保障,而且为农民持续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抓工作作风,树良好形象,实现联系群众常态化。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干部入户制度化、联系群众经常化,皋兰县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坚持以为民富民利民安民为目标,以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抓项目、促发展为主要任务,全面落实党员干部、政策法规、信息技术、利民实事和文明新风“五个进农家”活动,真正做到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进村项目在一线落地、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服务效能在一线体现。建立落实县级干部联系点制度,实行县委常委联镇、县级领导联村包抓责任制,每月到联系点指导工作不少于3次;落实县级党政班子成员下乡进村全覆盖,每名县级党政班子成员深入全县57个行政村,每村走访3家农户,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组建成立26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选派57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帮助村“两委”班子落实扶贫攻坚任务;组织全县20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认真宣传涉农惠农、精准扶贫政策,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

  二是抓失地保障,解群众之忧,实现保障生活常态化。近年来,随着水秦快速通道、产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工程征地拆迁工作的不断推进,石洞、忠和、什川、水阜4个镇的失地农民逐步增加。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被征地农民养老难的问题,皋兰县积极探索实践,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来抓,建立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管理办法,努力实现被征地农民“失地有养老,生活有依靠”的工作目标。按照依法参保、应保尽保、分类保障、逐步解决的原则,采取定办法、定标准、定方案、定规程、定职责、抓落实“五定一抓”的工作措施,扎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确保了政策上有依据,费用上有标准,操作上有方向,落实上有抓手。截至目前,筹措到位政府补助资金1.155亿元,将3858名完全失地农民纳入参保范围,其中2014年参保1654人,2015年参保2204人,实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彻底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2015年,全县共发放养老金1628万元,1587名完全失地农民全面受益,按月领取养老金,切实做到了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是抓环境卫生,建美好家园,实现环境整治常态化。为进一步整治村容村貌,着力打造干净整洁、健康文明、安定有序的农村人居新环境,皋兰县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管理制度。建立群众交纳、政府补助、村社自筹的经费保障机制,县政府按照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集中列支环境经费,为农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坚持集中整治、建管并重,组建专职垃圾清运队伍,购置专用清运车,推广社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全县57个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集中清运、集中填埋全覆盖。每月10日定期开展群众性环境集中整治日活动,通过整治“三堆五乱”,实施“五化”工程,重点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立出台“以奖代补”管理办法,定期督查、定期考核、定期奖励,逐步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干部群众整治环境卫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抓群众文化,树文明新风,实现文化惠民常态化。为丰富群众生活,推进文化扶贫,皋兰县按照“有组织、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特色、有经费”要求,制定“一村一品”群众性精品文化创建工程培养新型农民实施办法,健全县镇村三级群众文化服务组织体系,每镇建设1个文化展演基地,每村建设1个文化活动场所,确保文化阵地全覆盖。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公益赞助”的经费筹措机制,县财政按每人每年5元标准列支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确保“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持续深入开展。培养壮大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和骨干力量,先后成立各类文化活动协会79个,发展会员3600多名。精心组织开展农民艺术节、文化庙会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有效解决群众参与难的问题,实现群众文化活动多样化、常态化。注重挖掘特色与品牌打造,挖掘提升地域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太平鼓、兰州鼓子、魏振皆书法三张县域文化名片。“一村一品”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实施,进一步繁荣了农村文化,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营造了农村和谐文明新风尚。

  五是抓民情服务,办实事好事,实现为民服务常态化。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切实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办事难的问题,建立落实社情民意受理为民服务代理制度。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流程、有项目、有制度、有设备“六有”要求,健全县政务服务中心、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代理室和村民小组代理点四级代办机构,设立县级政务服务中心1个、镇政务服务中心6个、村级便民服务代理室57个、村民小组代理点226个。确定镇专职代办员6名、村级代办员57名、村民小组协办员226名。按照公开公示、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直接办理、承诺办理的工作要求,采取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等方式,全天候受理代办行政审批、便民服务、咨询服务、综合服务四类群众事项。2015年,全县共办理为民服务事项1510件,办结率达100%;受理市12345民情通热线各类转办件2149件,办结2149件,办结率达到100%。

教育扶贫——拔除穷根的灵丹妙药

  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这是皋兰县精准扶贫的特色之一。县里突出教育强民、教育扶贫、智力扶贫,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改善教育办学条件,切实提高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为促进全县脱贫致富、加快小康进程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

  一是教育经费大幅增加。牢固树立“小县要办大教育、弱县要办强教育、贫县也要办富教育”的理念,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教育投入逐年增长。三年来各级财政投入累计达到9.2亿元,仅2015年总投入达到4.24亿元,其中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金达到2.17亿元。2013年—201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达到7.13%、7.26%、8.1%;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25.95%、29.03%、29.63%,同比增长10.88%、19.1%、18.7%。

  二是扶贫政策全面落实。严格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努力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2015年,共拨付“两免一补”资金1227万元,享受“两免一补”学生受益面达100%。拨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434万元,惠及全县所有农村中小学学生。为2142名在校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1210万元,为2754名学生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等各类资助232.38万元。

  三是办学条件有效改善。坚持把完善教育基础、改善办学条件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支撑。2013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1.74亿元,完成基建项目79个,全面完成改薄任务。投资2300多万元完成室外维修及辅助工程82项,通过撤并、封存、拆除、重建等形式,彻底消除了D级危房。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6.61平方米和8.43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1.94平方米和13.35平方米,全部达到省定标准。

  四是教育设备不断优化。坚持让每个孩子都享受良好的、公平的教育条件,千方百计筹措整合资金,三年累计投入教育设备购置资金3800多万元。全县小学、中学教学仪器配齐率均达到100%,生均图书拥有量分别达26册、30册,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分别为16台、20台,生机比分别为6∶1、4∶1,全县所有学校全部宽带接入互联网,实现“校校通”全覆盖目标,教学设施设备满足教学需求。

  五是师资水平明显提升。研究制定《皋兰县中小学师资交流指导意见》《皋兰县教育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办法》等制度办法,按照人均每年3000元、5000元的标准设立了教育教学工作奖和班主任工作奖,极大地调动了全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年来,先后投入220余万元,选派校长150多人赴外地学习考察、挂职交流,选派380名教师参加“千进八百互动”师资培训,选派450名教师赴山东、江苏、陕西等教育大省参观学习,邀请北京、上海等地知名学者对900名班主任、专任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教师素质明显提升。

  六是校园安全有效保障。三年来,县政府投资1200余万元,采用政府购买校车服务的方式对全县2000名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实行免费接送。投资300万元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专职保安人员120人,投资190万元对模糊、老化的学校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更新,并建成60所标准化校园警务室,顺利实现校车服务、安保人员、学校监控“全覆盖”。(作者马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