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魂——酒钢“铁山精神”命名30周年记述

10.08.2015  16:59

  中国兰州网8月10日消息 巍峨雄关、斑驳烽燧,记录着岁月的流逝,也见证着一种精神的崛起。

  酒钢从1955年镜铁山矿发现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发展历程;从1985年“铁山精神”命名至今,已跨越了30个春秋。这个在戈壁滩上艰难跋涉的企业,在古老的长城脚下,浇筑出现代化的“钢铁绿洲”和“工业王国”。

  抚今追昔,“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贯穿了酒钢艰辛坎坷的创业史和博大深沉的改革发展史,成为酒钢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1958年1月,酒钢厂区位置确定,因地界属于当时的酒泉县境内,故定名为酒泉钢铁公司。当年6月,酒钢按年产钢锭200万吨的规模建设一期,二期计划年产钢锭360万吨。

  要知道,当时全国钢产量不到1000万吨。由此,酒钢与鞍钢、武钢、包钢一起被排进国内四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名单。

  然而,梦想之路绝非一帆风顺。1960年,酒钢刚刚建成一号高炉结构工程,就因为国家经济陷入困境,酒钢建设暂缓,5万多名建设者被疏散。之后,酒钢长期处于建建停停的窘境。

  1970年,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酒钢建设进程加速,由此也打响了一场“全国抬酒钢”、力保当年“十一”出铁的特殊战斗。当时,全国25个省区市的325个单位,先后加入到支援酒钢建设的行列。9月30日凌晨1时40分,一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出铁后的酒钢,虽然有了产品,但由于建设规模缩小、产品品种单一以及当时的形势和认识局限等原因,企业每年亏损。

  当改革开放的曙光照耀戈壁,酒钢终于迎来发展的春天!

  1985年12月24日21时10分,在戈壁滩上苦苦奋斗了27年的酒钢人,终于盼到了炼钢厂第一炉钢水。当年年底,酒钢实现利润1000万元,甩掉了冶金行业亏损大户的帽子,进入了持续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在建厂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酒钢建设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产、生活困难,在飞沙走石、渺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建成了西北钢铁工业基地,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在开拓中一路走来,孕育了“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

  1997年,“铁山精神”被冶金部确定为全国冶金系统“六大”精神之一,镜铁山矿被命名为全国冶金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