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魂——酒钢“铁山精神”命名30周年记述

10.08.2015  10:52

  记者 曹义成 通讯员 李国桢

  巍峨雄关、斑驳烽燧,记录着岁月的流逝,也见证着一种精神的崛起。

  酒钢从1955年镜铁山矿发现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发展历程;从1985年“铁山精神”命名至今,已跨越了30个春秋。这个在戈壁滩上艰难跋涉的企业,在古老的长城脚下,浇筑出现代化的“钢铁绿洲”和“工业王国”。

  抚今追昔,“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贯穿了酒钢艰辛坎坷的创业史和博大深沉的改革发展史,成为酒钢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

  1958年1月,酒钢厂区位置确定,因地界属于当时的酒泉县境内,故定名为酒泉钢铁公司。当年6月,酒钢按年产钢锭200万吨的规模建设一期,二期计划年产钢锭360万吨。

  要知道,当时全国钢产量不到1000万吨。由此,酒钢与鞍钢、武钢、包钢一起被排进国内四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名单。

  然而,梦想之路绝非一帆风顺。1960年,酒钢刚刚建成一号高炉结构工程,就因为国家经济陷入困境,酒钢建设暂缓,5万多名建设者被疏散。之后,酒钢长期处于建建停停的窘境。

  1970年,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酒钢建设进程加速,由此也打响了一场“全国抬酒钢”、力保当年“十一”出铁的特殊战斗。当时,全国25个省区市的325个单位,先后加入到支援酒钢建设的行列。9月30日凌晨1时40分,一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出铁后的酒钢,虽然有了产品,但由于建设规模缩小、产品品种单一以及当时的形势和认识局限等原因,企业每年亏损。(转6版)

  (接1版)

  当改革开放的曙光照耀戈壁,酒钢终于迎来发展的春天!

  1985年12月24日21时10分,在戈壁滩上苦苦奋斗了27年的酒钢人,终于盼到了炼钢厂第一炉钢水。当年年底,酒钢实现利润1000万元,甩掉了冶金行业亏损大户的帽子,进入了持续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在建厂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酒钢建设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产、生活困难,在飞沙走石、渺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建成了西北钢铁工业基地,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在开拓中一路走来,孕育了“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

  1997年,“铁山精神”被冶金部确定为全国冶金系统“六大”精神之一,镜铁山矿被命名为全国冶金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

  勇于进取,敢于创新,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赢得主动权,这是酒钢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铁山精神”赋予酒钢人的顽强秉性。

  从1985年起,酒钢用10年时间,实现了生产工艺的全面配套,建成高速线材生产线和二号高炉系统,为“九五”以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九五”以后,酒钢以产品结构调整为目标,投资上百亿元,先后建成了中板轧钢工程、高线改造工程、炉卷轧机工程、200万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不锈钢工程、宏晟电热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在兰州榆中和山西翼城建立了两个异地钢铁生产基地,产品品种由单一碳钢转变为碳钢和不锈钢并重,产品结构由线棒材为主转变为线棒板带材齐全。

  “九五”末期,酒钢钢产量200万吨;“十五”末期,钢产量达到500万吨;2011年,钢、材产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大关。短短十几年时间,钢产量不断翻番,创造了令人振奋的高速度。

  不锈钢工程是酒钢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酒钢进入钢铁高端领域,成为国内继太钢、宝钢之后,第三家拥有从冶炼到轧钢全流程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近年来,随着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不锈钢和碳钢冷轧、镀锌等一批高端产品,成为酒钢抵御市场风险的“杀手锏”。

  三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始终在考验着酒钢人的勇气和智慧。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钢铁行业受到严重冲击,钢价持续走低,企业大面积亏损,多数钢铁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酒钢人清醒地意识到:唯有改革,才能使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唯有竖起“铁山精神”的旗帜,才能凝聚起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勇气,才能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突出重围。

  酒钢进一步深化改革,严格遵循“效益决定分配”的原则,建立起“收入能升能降,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三能”机制。通过改革,共分流职工1.8万人。在岗职工人数由最多时的46000人,减少到28000人,其中生产主线不足2万人,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企业活力充分释放。

  2008年,一场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内钢价跌入低谷,企业生产销售一度陷入低谷。

  “铁山精神”再次成为酒钢人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撑。一场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斗在酒钢打响!

  打破群体考核分配中的大锅饭现象,突出效益和责任;在竞争中对标挖潜,“”出经济运行的最优模式;成立交易中心,为各类物资购销搭建监管和服务平台;大刀阔斧,着力在各项费用中“”票子,堵住“出血点”;积极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营销策略,发展非钢产业,面对“寒冬”寻觅生机……

  最终,酒钢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顺利实现“十一五”经营目标。

  进入2013年以来,国内宏观经济持续下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急剧突出,内地钢企纷纷“抢占”西北市场,困难再次考验着酒钢。

  丢掉一切幻想,背水一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企业突出重围!“铁山精神”激励着酒钢人,全力投身于“生存、改革、转型”的攻坚战。

  坚持以效益为中心,降本增效,开拓市场,扭亏脱困;坚持深化改革,提高经营效率,落实责任担当,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加快钢铁主业提质升级,进军有色、能源、化工等产业领域,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

  逆势奋争的酒钢,坚定地走上一条“浴火重生”的发展之路。

  四

  2015年4月30日晚,由酒钢职工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铁山脊梁——田彬峰》,在甘肃大剧院上演,省上有关领导和380多名甘肃省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共同观看了演出。

  这部舞台剧的主人公是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陇人骄子田彬峰。田彬峰生前曾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优化方案40余项,成为酒钢首批“金牌工人”。他在病床上完成了酒钢第一本由技师编写的12万字的设备维检技术手册。

  多年来,“铁山精神”被一代代酒钢人传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老矿山”蒋兴章,用特殊材料炼成的“好钢”刘富德,一把焊枪写春秋的王菊花,高炉推移创奇迹的李小平,技术创新谱华章的陈永祺,练就双手焊接技艺的杜钧,绽放在钢铁世界的“铿锵玫瑰”王云平,在焊接世界里教书育人的教师楷模吕杰……他们是酒钢人追求事业、完美人生的典范。

  30年来,以“铁山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成为酒钢特有的政治优势,为酒钢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今天,时代又赋予酒钢人新的使命。有“铁山精神”支撑的酒钢人,一定会不辱使命,不断跃上发展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