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 ——我省工商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综述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简政放权已经成为当下激发市场活力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不仅是力度和速度空前,改革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较大的下行压力,我省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作为市场主体的监管部门和服务部门,工商系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持续推进,成为甘肃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
简政放权:该减的一律精减,能放的一律下放
4月18日,在会宁县政务大厅工商窗口,浩明万达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现场提交了简易注销登记申请,10分钟后,她拿到了《准予注销登记通知书》。这是该县实施企业简易注销改革后,首个办理简易注销的企业。
“没想到只跑了一趟,就办完了。”该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道。
“按理说,很多手续就应该跑一趟甚至不用出门,就因为之前的审批环节太多、太复杂,才让群众感觉办事不方便、办事效率低。”省工商局有关处室负责人坦言。
简政放权绝非一蹴而就。过去5年,甘肃工商直面体制转换、制度创新、理念更新、模式换挡的重大挑战,将群众办事快捷方便作为简政放权的当务之急,该减的一律精简,能放的一律下放。
2012年7月,省工商局围绕简政放权,选定16个课题在基层试点,为整体改革发现问题、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是全国工商系统较早探索登记制度改革的省份之一。
2014年3月1日,我省全面启动商事制度改革。甘肃工商以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为切入点,先后推行了年报、“先照后证”“一址多照”等改革举措,持续优化注册流程、降低准入门槛、改善“双创”环境。
2015年2月2日,西北地区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三码”营业执照在甘南州颁发;6月1日,“三证合一、一照三码”改革在全省铺开;9月30日,“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如期推行。2016年8月1日,在嘉峪关、张掖、白银、定西4市开展简易注销登记试点;9月14日,“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面实施;12月1日,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实现“两证整合”,简易注销程序在全省推行。
据统计,2012年以来,省工商局先后5次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已将134项前置审批项目改为后置,行政审批及备案事项由201项减为15项,减负达92.5%。
权力的减法换来的是市场主体发展的乘法。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极大激发了百姓投资创业的热情,各类市场主体放量增长。
数据显示,从2012年底至2017年3月底,我省共新增市场主体95.27万户;市场主体总量由81.18万户发展到现在的143.99万户,增幅达77.37%;注册资本总额由6938.05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38万亿元,增长了3.43倍。
放管结合:释放活力与规范秩序齐头并进
放权是“破”,重在释放活力,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和新潜力;监管是“立”,重在规范秩序,为经济增长提质增效提供环境保障。
为此,省工商局确定2015年为“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2016年为“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2017年为“改革创新深化提升年”,借助“互联网+”的春风,着力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
2016年下半年起,依托“甘肃政务服务网”,甘肃工商整合各部门涉企信息,建成运行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模块,已累计公示企业信息1454万条,其中异常名录信息11.02万条,行政处罚信息1.16万条,抽查检查信息5.04万条,系统累计访问量达2.3亿人次。2015年度全省企业信息公示率达到95.89%,名列全国第2位。随着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抽查检查信息公示、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小微企业名录等功能作用的发挥,企业信息归集于一网、企业信息公示共享于一网、企业失信惩戒于一网的“全国一张网”建设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数据的归集共享,极大推动了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省工商局与省发改委等38家部门联合签署了《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与22个部门建立了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已交换信息836万多条。据统计,2016年全省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标记经营异常状态的市场主体30.71万户,已对5333名失信自然人在企业任职中予以限制。
优化服务: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使创业创新过程更加顺畅。由政府部门“端菜”到更多由人民群众“点菜”,是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后的重大转变。
2015年11月,省工商局在全国首创了“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融资模式,形成了“政府+银行+保险+企业”的互助担保贷款机制,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贵的问题。一年多来,已累计为2498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95.6亿元。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全面推行,优化和再造了工商业务流程,使工商登记业务能100%在网上流转,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能100%在网上运行,办证时限由15至3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正在实现“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条块分割”向“整体联动”、“群众来回跑”向“部门协同办”的可喜转变。
“放管服”改革的协同推进,正在竭力消除市场的“冰山”、帮助跨越转型的“火山”、协调打通融资的“高山”,使得我省非公经济迎来了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截至2016年底,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十一五”末的38.1%提高到了47.6%,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全省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38.42万户,比“十一五”末增加77.08万户,增长125.66%;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比“十一五”末增加237.94万人,总量达到415.43万人,增长134.06%。我省非公经济当年实现地方税收208.14亿元,占地税总额的48.37%。
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市场主体全程电子化登记等一系列改革事项将是工商系统“放管服”改革的重头戏,持续推进优化服务,持续为企业松绑减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记者伏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