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小微企业“走出去”的喜与忧

05.07.2017  19:10

  近年来,全省上下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对非公经济带来的冲击,引导非公企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往来,非公企业出口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非公企业进出口总额310亿元人民币,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8.4%,其中出口达到244.8亿元人民币,占全省出口总值的91%,已成为我省出口贸易的主力军。

  本省是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省份,非公经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有作为。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要素制约、人才制约、资金制约等问题正成为我省众多非公经济实体“走出去”的障碍。出门容易,要想走得远,我省非公经济实体还要在苦练内功、做强品牌上下功夫,力争成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生力军。

  撑起全省出口贸易的大旗

   甘肃 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甘南州科瑞乳品开发有限公司是甘南州的龙头企业,两家企业的乳制品系列出口产品已经远销8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占比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现在“华羚”产品已成为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在国内酪蛋白市场上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同行业参照的样本。这只是我省非公经济组织打造外向型经济的缩影。

  自2014年年底开始,我省先后开通了“天马号”(武威—阿拉木图)中欧班列,“兰州号”中亚、中欧和南亚国际班列,打通了非公经济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向西、向南开放的陆路通道。

  广大非公经济组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全省共有25家非公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自己的办事处或联络处,方便非公企业了解国外市场需求,熟悉国际贸易规则,为拓展海外销售渠道打下基础。

  2016年2月15日,马来西亚伊斯兰发展署授权甘肃临夏清真食品认证中心为中国清真产品国际认证机构,为我省清真食品融入“一带一路”走向国际市场搭建起“快速通道”。

  巨大的机遇下,一批非公经济组织立足发展本土优势产业,特色产品行销海外。以兰州牛肉拉面为代表的甘肃清真餐饮合作项目已陆续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土耳其、白俄罗斯等中西亚、中东欧国家落户营业。庆阳凌云服饰集团有限公司于2014年11月在沙特迪拜注册分公司,创建了“丝绸之路”迪拜国际文化集市—庆阳香包常态展销馆,2015年出口创汇404.4万元人民币。平凉把发展果品国际贸易作为富民工程的重点,已经有14户非公企业的苹果出口“一带一路”沿线的18个国家。

  单打独斗小打小闹影响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有经贸活动的非公企业不足千家,与全省非公企业总数相比,占比不足千分之一。

  数量上的劣势使得我省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外向型经济时单打独斗的多、“抱团出海”的少,“小打小闹”的多、“独当一面”的少。

  非公企业自身条件是决定其“走出去”“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省非公经济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省工商学会对此的专项调研表明,相对于我省已经“走出去”的非公企业而言,大多存在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我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商贸往来的绝大多数非公企业规模较小,品牌价值不高、附加值小,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科研及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大多停留在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配送、销售等初级阶段,各守一摊、零散经营,产业链延伸不够,集团化、公司化经营较少,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在涉外非公企业经贸往来中,绝大多数非公企业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行业联盟“抱团”走出去,缺乏强有力的资金实力、科研实力、人才实力等支撑,集团效应没有形成,在国际市场势单力薄,缺乏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美元、欧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大,企业面临产品大幅降价和退单的双重风险。加之,国际外汇结算周期长,费率高,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着非公经济组织对外投资信心。

  提升进军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

  我省除少数非公企业处在市场、现代企业制度和技术、产品的高端外,绝大多数非公企业依然蹒跚在市场低端。让非公经济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海外市场,有望把非公企业打造成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生力军。

  省非公经济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认为,要调动非公经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势必要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略,在非公经济领域出台一批针对性强的支持政策。优化小微企业发展基金运作模式,将涉外型非公企业作为扶持发展的重点对象;制定出台开展涉外业务的非公企业奖励办法,每年奖励一批在出口创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绩方面突出的非公企业;探索出台具有甘肃特色的出口退税、费用减免相关政策。

  业内人士认为,应该充分挖掘我省的马铃薯、中药材、清真食品、民族特色产品等优势资源,加强品牌建设,以集群化理念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进行统一销售,推出一批易操作、见效快的早期收益项目,提高非公企业整体品牌的影响力。整合各类资源,让相同类型的产品合力谋发展,统一广告、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产生集群效应。要积极落实审批制度改革,对办理涉外业务的非公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提升办事效率,为非公企业营造快速、高效的外贸政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