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就要真帮真扶 ——省财政厅帮扶渭源县北寨镇张家堡村精准脱贫纪实

18.02.2016  12:54

  渭源县北寨镇张家堡村,有山有川,但因为干旱少雨,多年来没能过上其他川里人一样的富裕日子。全村共7个自然村、273户人、1131口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仅1430元。

  2012年,省委启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将这个村确定为省财政厅的联系村。4年来,省财政厅先后派出9名干部到镇村挂职,累计争取资金1800万元,并将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使张家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12元。

  省财政厅厅长张勤和评价说,不管是联村联户还是精准扶贫,关键是要用心书写好“帮扶”两个大字,“帮”就要帮到群众的心坎上,“扶”就要扶到脱贫致富的根子上,真正做到真帮真扶。

心往一块想,才能帮扶到心坎上

  张家堡村83岁的老支书石增耀,至今仍记得2012年2月23日省财政厅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对接工作组来村里的情景。当时,他和乡亲们对工作组的到来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但令乡亲们意想不到的是,工作组走后不到半个月,就在吊川、老庄两个社弄出了“响动”。

  吊川和老庄两个社的西边,有一条河叫秦祁河。但一直以来,这条河并没有给两个社带来多少福祉,上游一下雨,两个社就被上涨的河水围困,成为“孤岛”。省财政厅双联工作组副组长高冰第一次来到老庄,就被困在了村民家里。当天夜里,有村民就试着敲开高冰的门,希望省财政厅帮助两个社修一条过水路面。看着堵门的河水和村民期盼的眼神,高冰深感责任重大。“政府部门的责任之一就是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产品,这还需要群众来求?”很快,省财政厅便根据北寨镇上报的项目争取到了60万元项目款,也就有了吊川、老庄两个社修建100米过水路面的“响动”。

  有了第一个“响动”,随后的“响动”接二连三。

  张家堡村的路窄且陡,村民走一趟下来,光是路上厚厚的黄土就能让人“灰头土脸”,一到雨雪天,通村通社的土路就泥泞不堪。省财政厅经过争取协调,先后投入项目资金361万元,将全村7个社的通社道路及庄间巷道共计18.5公里全部进行了硬化,结束了全村道路“晴天尘土扬,雨天烂泥挡”的历史。

  河道缺乏治理,两边的良田常年被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半山腰的梯田达不到灌溉标准,村民没有卫生室、活动场所。省财政厅争取项目资金260万元,对2公里河堤进行了治理,对村内川沿1260亩土地进行了大规模平整;新建了张家堡村小学操场,并配套了健身器材,修建了乡村大舞台,安装路灯120多盏,对学校、村部周边进行了绿化和环境整治。同时,全村安全住房的农户比重达100%,动力电覆盖率达88%,自来水普及率接近100%……

  2015年腊月初八,老支书石增耀坐在村委会里,看着窗外家家户户门前崭新的水泥路,满心欢喜地说:路通了,田平了,房子盖上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张家堡变样了……

劲往一处使,才能帮扶到根子上

  张家堡村人均4.3亩地,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洋芋、中药材为主,科技投入低、产量低而不稳。

  在双联行动中,省财政厅在改善张家堡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从培育富民产业和争取项目上下功夫,想方设法让群众富裕起来,使张家堡村的外貌变美了,张家堡人的钱袋子也在慢慢变鼓。

  刚开始,省财政厅通过调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村民发展意愿,和村民们一起确定在全村发展以养羊为主的多种养殖业,争取把张家堡村发展成规模养殖专业村。2012年,经争取衔接,省财政厅为张家堡村投资16万元实施养殖扶持项目,引进良种基础母羊250只;2013年投资200万元;2014年投资117万元,建成标准化羊舍13784平方米,投放羊只780只。为了扩大项目拉动效益,在实际操作中省财政厅还采取了“投羊还羔”的方式投放基础母羊,进行滚动发展。

  但养殖业不是张家堡村唯一的富民产业。2013年,随着引洮一期工程接近尾声,省财政厅又将目光盯向了蔬菜产业。以前,因为张家堡缺水,蔬菜种植一片空白。随着引洮工程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省财政厅经过调研论证,将大棚蔬菜确定为张家堡村的另一主导产业,并协调有关方面在张家堡预留了一个出水口,筹集项目资金帮村民们建起了138座蔬菜大棚,形成了一个初具雏形的村级蔬菜产业园。除此之外,省财政厅还积极扶持农户在半山地种植双垄沟播玉米发展旱作农业,年均种植面积1600多亩。同时,2014、2015年连续两年,省财政厅通过联系企业,以“企业+基地”引进了多个马铃薯良种,以订单形式建成千亩马铃薯原种示范基地,其中集中连片示范点300余亩,种植60多个品种的试验示范小区一个,村里有5个社的180余户户均种植近6亩。

  技术含量和资金保障是富民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省财政厅在张家堡村培育富民产业的同时,也在这两方面狠下功夫。一方面,为村民组织了免费培训班,让乡亲们学习牛、羊、猪、鸡、兔等养殖技术。今年精准扶贫开始时,省财政厅又请来专家对315名贫困户家庭的“主要劳力”进行了培训并颁发了劳动技能鉴定证书,培训内容涉及焊工、建筑工、农艺师、手工编织、钢筋工、家畜饲养等多方面。另一方面,则积极为村民们衔接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惠农信贷资金,以解决村民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截至目前,已为76户村民协调衔接贷款450万元,争取村级互助金20万元,为贷款户发展种植、养殖、贩运等项目注入了活力。

  养殖主导,中药材和蔬菜并举以外,工作组还指导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加工、劳务输出等产业。253人一年带回了380万元。

真帮真扶,才能提升农村发展能力

  省财政厅的帮扶行动,让张家堡村形成了浓厚的发展氛围,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脑筋也越来越活。

  贫困户张晓军一家七口人,四世同堂,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省财政厅倡导发展养殖业时,张晓军的心也动了,想把羊圈里三只羊喂成十只羊。如今,三年过去了,他的羊群达到100多只,还建起了3座300多平方米的羊圈,年收入达到了六七万元。他说:“以前经济基础差,感觉发展很难;在省财政厅的帮扶下有了基础以后,感觉像车驶上了高速公路,一下子顺畅了,自然而然就想发展壮大了。”

  养羊大户张军胜也有着同样的感慨。这两年,他依靠养羊和经营农家乐,盖了新房还买了车。最近,他又一口气租下20亩地打算学附近内官镇的人种芹菜,说:“咱这的土地水质特别适合芹菜生长,芹菜最喜‘农家肥’,我羊圈里的羊粪还可以循环利用。”

  贫困户史小平以前的“主业”是种党参,但因为缺资金、缺技术,生产条件又落后,他的“药材生意”始终停留在“提篮小卖”的初级阶段。省财政厅工作组入驻村里后,帮他建起一间小型加工房并配备了“烤床”,简单加工的干药材能卖上较好价格,种的十几亩党参每年能为他带来五六万元收入。今年,他又建起120平方米羊圈,想搞“双产业”致富。村里的致富能手王艳,最近也开始“不务正业”起来。以前,她靠24只獭兔起家创业致富,并上了央视一套《生活早参考》节目,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如今,随着省财政厅帮扶过程中倡导发展电子商务,王艳在经营獭兔和小尾寒羊两项养殖产业之余,又开起了网店,把村里的土特产销往全国。在她的带动下,现在村里已开起了4家网店,将当地的地皮菜、优质羊肉、土鸡蛋、白条党参正通过网络销售走向全国各地。

  ……

  对于村民们精神上的变化,很多人都感觉出来了。老话说:人闲生事。以前逢年过节,村民的主要活动是喝酒、耍牌、打麻将,一言不合就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可是这几年,人都忙着种大棚、搞养殖、办加工厂,村里再也看不到“闲人”。包村干部温建斌说:以前穷的时候,到村民家里去开展工作,很多村民热情不高。可最近几年,村民富了,心气儿也“顺”了,老远就会热情打招呼,邀请干部到家里吃油饼、喝罐罐茶。村支书张永林说:省财政厅帮扶后,党群干群关系更融洽了,村两委班子团结,开展工作有效率,大家奔小康的劲头足得很。

  村民张晓军说,帮没帮,扶没扶,群众心里最清楚。(记者杨世智  定西日报记者王瑞军  苟广斌  陈玥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