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不容缓的云教学 标准不降 质量不减
自2月24日线上教学开展以来,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教学标准不降,质量不减,取得了预期效果。据统计,前两周共开设522门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200门公共选修课;1413个教学班级,729名教师和15478名同学参加了线上教学;在线教学平台日均访问量21587人次,峰值达4万人次。
在线教学是一场深刻变革。近年来,学校超前识变,推动在线教育资源和平台建设;积极应变,促使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主动求变,顺应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发展趋势。学校出台了《甘肃农业大学混合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先后组织近千人次教师参加了系统的混合课程教学技能提升培训,立项建设了一批示范性混合课程和慕课,突显了“互联网+教育”的叠加效应。
为确保此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平稳有序、实质等效,学校有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多次召开会议,统筹规划部署。根据疫情变化、师生需求和课程特点,分别组织教研室负责人、课程骨干教师整合资源、集体备课,制定了周密详实的线上授课方案。教务处积极协调电子版教材资源,组织技术人员全天候为师生提供服务;信息网络中心及时对校园网带宽和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扩容增量;教学质量监控处开通线上教学管理员账号,实现网络教学督导常态化,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随时巡课,收集师生意见建议,及时反馈解决问题;园林工程学院同期举办了在线教学最美课堂笔记评选活动;应用技术学院开放所有标准化课程录播室供教师使用。
学校采用“一主多辅”的线上教学模式,要求已建和在建混合课程以甘肃农业大学在线教学平台为主,其余课程使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腾讯课堂、中国大学MOOC、钉钉课堂、U校园、外研在线等平台辅助开展教学。授课前,老师们提前测试平台、发布授课公告,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同学们更主动、更深入、更有效地学习课程知识。为达到万无一失的目的,老师们还会准备多套方案,如“PPT讲录+预习+直播+讨论”“微信群+腾讯会议语音”“微信语音+文字+文档”“微信(文字指导)+学习通(课件及测验)”等多形态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手段,并运用弹幕方式,加强与学生的研讨交流,督促学生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的学习与测验,强化过程考核,确保同学们学习有目标,学习有辅导,学习有检查。
此外,广大教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作为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难得机遇,把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作为生动鲜活、说服力强、极具感染力的教材,“如盐入味”、润物无声般贯穿育人全过程,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内生学习动力,使同学们坚定“四个自信”,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
面对屏幕,师生们互动频繁热烈,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授课中,老师们紧扣课程标准,重新梳理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授课计划和成绩考核方案,合理安排线上教学与返校后教学内容和学时的分配,做到“一课一案”。对无法按时参加在线教学的同学,采取“一事一议”,定时通过邮箱发送讲义和教材,延期开展一对一灵活教学,确保教学对象一个都不能少。
教务处负责人表示,“着力打造线上‘金课’,让每个老师安教、乐教、善教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再实践、再深化,我们会酌情考虑学生网络教学的制约因素,认真倾听师生诉求,真实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完善方案,进一步提升在线教学质量和水平。”
2018级环境工程本科班的马云浩同学,对自己线上学习的效果颇为满意。他说,“老师们的课件制作精良,课程点播、讲解回看处处为同学们考虑,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不仅培养了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还提升了主动钻研的劲头。”
据悉,全校本科生在线教学顺利开展的同时,研究生院也于3月2日全面启动了硕、博士生的在线教学,并针对专业课程讲授、毕业论文答辩等精准施策,制订应对方案,还建立了“研究生院、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和导师”的视频会议定期交流机制,通过网络远程办公解答师生疑问,合力保障教育教学工作不受或少受疫情影响。